医疗保健风险管理方案

更新时间:2021-09-22 来源:实用范文 投诉建议

【www.huxinfoam.com--实用范文】

  医疗是一个汉语词语,有医治和疾病的治疗两个含义。互信范文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医疗保健风险管理方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医疗保健风险管理方案

  为了及时有效地识别、评估、分析、处理和监控医疗风险,提高医务人员对医疗风险的防范意识和能力,保障医疗安全。依据相关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联系医院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医疗风险识别与监测范围

  (一)临床可能遇到情况

  1、边缘性疾病或涉及两个及以上专业(科室)疾病者;

  2、一日内因同一症状来诊两次以上或近期因同一症状反复来诊者;

  3、两个及以上专业(科室)医生会诊意见不一致者;

  4、不配合检查或诊疗者;

  5、孤寡老人或虽有子女,但家庭不睦者;

  6、家属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不一致;

  7、对医务人员不信任或已有不满情绪者;

  8、本人或家属对治疗期望值过高或过于要求积极治疗者;

  9、交代病情过程中表示难以理解者,情绪偏激者;

  10、病情复杂,可能发生纠纷者;

  11、住院预交金不足者,已经产生医疗欠费者;

  12、需使用贵重自费药品或材料者,或医疗费用个人负担较多者;

  13、由于交通事故有可能推诿责任者;

  14、诊疗过程中病情加重、可能或已经出现并发症或出现新的问题;

  15、入院一周内仍诊断不清或治疗效果不佳;

  16、病情疑难、危重、急症及其他高风险病人;或上述病人行特殊检查和处理及转诊时。

  17、预计治疗效果不佳或预后难以预料者;

  18、酗酒者;

  19、无法提供详实病史;

  20、过于挑剔者、偏执型人格、艾滋病、精神病、有自杀倾向患者。

  (二)临床工作中存在缺陷时

  1、院内急会诊未按时到达;

  2、出现各种医疗意外时;

  3、麻醉、护理、手术和各种有创诊疗的严重并发症;

  4、非计划再次手术;

  5、重大、疑难、复杂、危重等手术未经术前讨论和审批;

  6、病人身份识别错误;

  7、出现输液反应或药物不良反应;

  8、使用药品、剂量、剂型、浓度错误;

  9、急救药品不能及时到位或失效;

  10、发现前任医生诊疗有缺陷。

  (三)医院感染

  1、重大、特殊的医院感染(传染病院内扩散);

  2、多重或泛耐药菌株感染;

  3、违反消毒、隔离、预防规定。

  (四)医技部门

  1、“危急值(像)范围”检查结果;

  2、医学标本错误、缺失,不能正常检测;

  3、医用试剂或材料不合格,保管不当。

  4、各项指征与检查结果不一致、报告单信息错误或不准确,报告结果漏误诊。

  (五)药剂

  1、处方、医嘱(剂量、剂型、浓度、用法、配伍、禁忌症等)错误,调剂差错;

  2、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

  3、药物存放不当,效期已过。

  (六)仪器、设备、器械

  1、医疗仪器、设备运转异常;

  2、医用器械使用不正确;

  3、医用耗材、内置物不合格。

  4、对一次性用品、低值易耗品、仪器设备使用前和使用中发现存在问题或隐患的。

  (七)医患矛盾

  1、医疗损害争议;

  2、医疗质量投诉、医疗纠纷;

  3、患者满意率明显下降;

  4、患者占床不出院,高额医疗费拖欠。

  (八)后期保障

  1、供电、供气、供水故障;

  2、防滑跌未禁示或未采取措施;

  3、应急逃生通道不畅或设施失效;

  4、其它不良事件如网络故障等。

  二、医疗风险报告与分析评估

  (一)风险报告

  医疗风险信息来源于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自我查找、同事提醒、科室自查和医院各职能部门对医疗风险因素监查,院领导查房以及患者反馈等方面。各科室、各岗位、各医务人员对发现存在的医疗风险情况,应高度重视,及时采取措施规避或化解医疗风险,必要时及时报告科室领导或相关职能部门或/和分管领导或总值班(节假日、双休日)。

  (二)风险分析评估

  各科室、各职能部门对上报或检查掌握的医疗风险资料进行评估,进一步了解事情因由,出现医疗风险的性质和根源,分析可能出现的后果及如何化解。严重的或带有共性问题,及时报告分管院领导,必要时提交医院管理委员会讨论,通报提醒其他科室。

  三、风险处理

  即时适当的干预与处理是医疗风险防范管理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风险控制的作用和成效,发生风险的当事人、科室和职能部门应根据岗位职责,有关规章制度和规定,确定处理方式,并及时作出有效的干预和采取必要防范措施,具体处理程序如下:

  (一)临床类风险涉及门诊和临床各科室,科主任、护士长应及时掌握情况,必要时及时向医务科、护理部上报,并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按首次负责制等相关制度和规定处理;积极组织有效救治,尽量减少风险给病人带来的损害;加强病人管理,尽可能弥补相应手续和告知;及时调整补充药、械,并按要求正确使用等。职能部门按“医疗质量控制实施方案”标准予以考核处理。

  (二)医院感染风险

  各临床科室及消毒供应室,将发生的院感风险,立即上报院感科,院感管理部门迅速查明原因,采取消毒、隔离、防护等措施,督促临床科室及时调整抗菌药物使用,全力救治病人,纠正、改进消毒、隔离、灭菌等不符合情况。

  (三)医技部门风险

  各医技科室检出危急值(像)立即通知有关医师或科室,并进行必要的复检核实,相关临床科室即刻采取或调整治疗措施。医务科按危急值报告制度考核。出现标本缺失、试剂缺陷、检验数值与临床表现不符等情况,应及时上报医务科,立即查明原因,尽力纠正,有关科室按“医技科室工作质量考核标准”予以考核。

  (四)药剂风险

  临床医生、护士或科室发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马上予以相应处置、封存残药或包装瓶盒,上报医务科,并按《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与处置规定》处理;药房调剂人员,发现处方、医嘱错误,先不发药,并通知医生核对、纠正;药品逾期或保存不当,药剂科立即撤柜、清理,按“药剂科质控标准”考核。

  (五)仪器、设备、耗材医技

  临床各科仪器、设备、耗材不能正常使用或不合要求,向设备科报告,造成医疗影响应同时报告医务科或护理部,设备科立即查明原因,安排检修或更换。

  (六)医患矛盾

  全院各科出现医疗投诉、医疗纠纷,当事人应马上向科主任或护士长报告,科室设法安抚患方情绪并及时上报医务科。医务科应及时到达科室,了解缘由,尽量控制事态发展,做好投诉接待处理工作。对病人满意度明显下降的科室,医务科应会同科室负责人积极分析查找原因,努力加以改正。

  (七)后勤保障风险

  各科室发生后勤保障问题,及时通知有关部门、值班人员到场,检修排除故障,如造成不良后果报告办公室,并采取措施,制止事态发展,减少损失。

  四、医疗风险防范和监控

  1、增强风险意识,立足防范为主

  医院对新员工要进行岗前培训。医务科每年至少两次对员工进行“医疗风险与医疗安全”警示教育。科室应每季度进行医疗安全工作分析。

  2、切实做好医疗核心制度落实工作。

  医务科有针对性的对“首诊负责制、围手术期管理制度、会诊制度、急诊工作制度、危急重症抢救制度、告知制度”等制度进行检查。凡近日三次来诊门诊不能确诊者或一天来诊两次病情未见好转者,均应予以特别关注(互留联系方式)或予以住院留观。对急危重症予以及时报告,对入院治疗三日仍诊断不明或治疗效果不佳者及时会诊。

  切实保障患者的权益,做好知情同意告知工作。沟通时强调“四种情况四说清”,即特殊病人、特殊病情、特殊检查、特殊治疗情况下特别要交代清楚病情、病程、药物治疗影响及预后。

  3、做好医疗文件书写:要求内容详实,字迹清楚、书写及时、保存证据。凡特殊治疗均需签署知情同意书。

  4、监控环节质量,侧重风险点

  切实做好“重点病人”管理与沟通,做好交接班及节假日、夜班等薄弱环节管理工作。加强围手术期管理,认真落实手术资格准入、手术分级管理、手术安全核查制度。严格把握高风险诊疗操作的资格认定和管理。

  五、医疗风险管理制度

  1、院长是全院医疗风险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者,院长承担主管业务的风险管理责任,各科室主任承担所属科室的医疗风险管理责任。

  2、医院各科室员工均有权,也有义务提出全院、科室和岗位工作中的各种医疗风险隐患,规避、控制、上报风险,提出改进措施,保证医疗工作的安全和质量。

  3、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科级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负责医疗风险具体管理工作,通过院科两级管理,定期对医疗风险现状通报、分析、总结和改进。

  4、医院每月“医疗质量总结会”上要结合发生的问题及实际案例对存在的医疗风险进行通报、讨论、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

  5、科室每季度例会中,对医疗质量与安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提出整改要求。

  6、院长每季度对科级质量与安全小组活动记录进行检查,并以询问方式了解科室员工对所记录的已施行的改进措施的知晓情况。检查各种管理措施的落实情况,对其有效性、实际性及便捷性进行评估。对于不完善的措施帮助进行分析、提出整改意见,直至完善,及时将有关情况在医疗质量会议上予以通报医院。

  8、医务科组织“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每半年对检查结果进行汇总、整理、分析,上报主管院长,年终将全年情况进行汇总、分析,提出下一年度的医疗风险管理重点并制定年度工作方案。

  六、医疗风险应急处理预案

  1、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启动本预案。

  2、一旦发生医疗事故争议,需立即通知上级医生和科室主任,同时报告主管部门,白天为医务科,夜间为总值班,不得隐瞒,并积极采取补救措施,避免或减轻对患者身体健康的进一步损害,尽可能挽救患者生命,由护理因素导致的医疗事故争议,除按上述送程序上报外,同时按照护理体系逐级上报。

  3、由医务科会同科主任共同查找原因。

  4、科主任与医务科共同指定接待病人家属的人员,由专人解释病情。

  5、必要时由医务科组织多科会诊,参加会诊人员为科主任或当班最高级别医生。

  6、由医务科根据患者或家属的要求决定封存《侵权责任法》所规定的病历内容。

  7、疑似输液、输血、注射、药物、植入物(或折断)引起的不良反应,医务科以及患者或家属共同在场的情况下,立即对实物进行封存,实物由医院指定相关部门保管。

  8、如患者死亡,应尽全力动员尸解,病历上应有记录。

  9、如患者需转科治疗,各科室必须竭力协作。

  10、当事科室须在24小时内就事实经过写出书面报告上报至医务科,并根据要求拿出初步处理意见。

  11、遇家属或病人情绪激动,不听劝阻或聚众闹事影响正常秩序者,立即通知保卫科或派出所人员到场,按治安管理条例办理。

   医疗保健风险管理方案

  为进一步增强医务人员的医疗风险防范意识,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就医及医务人员自身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一、医疗风险的概念医疗风险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医疗目的之外的危险因素,而这种因素虽然存在,但不一定会造成不良后果;有人称其为“遭受损害的可能性”。笼统称为医疗不良事件,或者称为医疗缺陷。

  二、医疗风险管理的概念医疗风险管理是指医疗系统(多指医院)有组织地、系统地消除或减少医疗风险对病人的危害和经济损失的活动。换言之,它是通过医疗风险分析,寻求风险防范措施,尽可能减少医疗风险的发生。

  三、医疗风险管理的程序:医疗风险管理包括医疗风险识别、评估及处置。

  第一章医疗风险识别

  医疗风险分类识别

  医疗风险识别是医疗过程中超前防范医患纠纷,确保医疗安全的有效方法,进而达到降低医疗风险,减少医疗差错的目的。

  一、诊疗护理过程1.门(急)诊医师对于经3次就诊仍难以明确诊断的患者,未请上级医师复诊。

  2.危重患者到达急诊科后,未在3分钟内开始抢救。

  3.门(急)诊医师对危重患者未执行首诊医师负责制,对病情涉及多科的患者,首诊医师未按患者的主要病情收住相应科室。

  4.门(急)诊医师未见患者即开具“住院证”或病房医师不查看患者即开医嘱。

  5.对于危重患者,会诊医师和医技科室的医(技)师在接到会诊邀请后,未在10分钟内到达现场诊查患者。

  6.会诊医师未按规定书写会诊记录或未诊查患者进行“电话会诊”“病历会、诊”。

  7.三级医师查房不及时或记录内容不规范。

  8.科室二线或三线值班人员不明确或联系通讯工具不通畅或不能及时到位。

  9.患者病情突然恶化且初步处理效果不佳时,未及时请上级医师查看病人或请相关科室人员会诊。

  10.对疑难、危重病例未及时提请科内病例讨论或科间会诊。

  11.需马上执行医嘱未向护士交待清楚,导致延缓执行。

  12.对危重患者未做床头双交接班,或未将危重患者的病情、处理事项写入交班记录,或存在漏交、漏接情况。13.高风险、高难度的择期手术未在术前上报医务科。

  14.麻醉师缺少术前、术后麻醉访视记录,或术后患者返回病房24小时内未诊查患者。

  15.手术医师在术后未及时诊查手术患者,或3日内无三级医师查房记录。

  16.对术后患者观察不仔细,未能及时发现出血、异常渗血。

  17.医务人员的原因导致手术前准备不充分,延误手术进行。

  18.未落实输血前检验和核对制度,或检验项目不齐全,或知情同意书签署不规范。19.护士未正确执行医嘱或违反“三查九对”制度。

  20.错发、漏发药物。

  21.处方中药物出现用法错误、用药禁忌、配伍禁忌或用量超过极量而未注明。

  22.违反相关规定使用麻醉药品、医用毒性药品、精神药品及放射性药品。

  23.采取体液标本时,采错标本、贴错标签、用错试管、非患者原因导致采集量不够而需要重新采取。

  24.无菌操作观念不强,消毒隔离制度不落实或方法欠妥,存在院内患者交叉感染的隐患。

  25.漏报、错报、迟报传染病,或遇有严重工伤、重大交通事故、集体中毒等必须动员全院力量抢救的病员时,未及时上报。

  26.因治疗需要且病情允许需要转科,转出科室未及时联系转入科室或转入科室无正当理由拖延转入。

  27.输血、输液反应。

  28.其他未引起人身损害后果,但有患者投诉的诊疗行为。

  二、医疗文书书写

  1.门(急)诊医师未按时书写门(急)诊病历,或记载内容不全。

  2.未把患者不配合诊疗、拒绝诊疗或自动强行出院等特殊情况记录在门(急)诊病历或住院病历中。

  3.未在门(急)诊病历和住院病历中记录药物过敏史,输血患者未记录输血史。

  4.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住院病历、首程记录、抢救记录、术前讨论(术前诊断)、手术记录、麻醉记录及其它记录。

  5.未及时与患者签订医院规定的各种知情同意文书,或缺项少款,不填时间,不签名。

  6.大、中型手术未进行术前讨论,或缺乏必要的辅助检查报告,或无术前小结、术中注意事项及术后观察要点。

  7.术中记录不准确、不完整,对术中阳性发现描述不细,或对术中出现的意外和失误未能如实反映,甚至在记录中造假、隐瞒。

  8.对危重患者未及时向其家属下达病危通知书,或缺少与家属谈话并签字的记录,或有记录而无家属签字。

  9.凡决定转出的患者,经治医师未书写转科、转院记录。

  10.对自动要求出院的患者,出院记录过于简单,无出院医嘱和有关注意事项交代,缺少患者本人或法定代理人签名及上级医师的审核签字。

  11.意外死亡病例未当日及时讨论并上报医务科或行政总值班。

  12.病历涂改严重、书写错误或缺乏病案内涵质量的重要医疗内容,或造成病历等资料缺损、丢失。

  三、医技后勤保障

  1.抢救药品、材料未及时补充、更换,出现账物不符。

  2.供应过期物品、过期灭菌器械或不合格材料。

  3.急救设备、器材出现故障。

  4.医技科室对于仪器、设备疏于检测维修,导致检验结果失真。

  5.医技科室疏于查对,弄错标本或项目、部位。

  6.漏填、错报检验结果或丢失检查申请单、结果报告单。

  7.血、尿、大便标本遗失。

  8.特殊检验标本、病理标本保留(存)时间短于规定时间。9.检查结果与临床不符或可疑时,未与临床科室及时联系并提议重新检查;发现检查目的以外的阳性结果未主动报告。

  10.药剂科未能及时发现处方中药物用法不当、用药禁忌、配伍禁忌、用量超过极量等。

  11.供电、供氧、供水系统未定期检测而影响使用。

  12.停电、停水未及时通知到病人或停电、停水未按应急预案处置。

  四、医德医风缺陷

  1.态度冷漠,语言粗暴。

  2.抬高自己,贬低别人。3.搬弄是非,故意挑拨矛盾。

  4.玩忽职守,擅离岗位。

  5.夸大疗效及对不良预后估计不足。

  6.医务人员在为患者诊治、手术、发药过程中有聊天、打手机等不良行为。

  7.不负责任地解释其他医务人员的工作,造成患者或其家属误解。

  8.出现其他医德医风问题。

  五、医护人员安全

  1.治疗、手术过程中发生的医务人员身体伤害事件:包括针刺、锐器刺伤、接触化疗药、传染病等导致损害。2.诊疗过程中医务人员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第二章医疗风险评估及管控

  医疗风险评估及管控机构由两级构成。科室由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负责,医院医疗风险管理由医务科负责。最高管理机构为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发现医疗风险后,要及时向科主任及护士长报告并上报医务科。

  一、医疗风险分三级预警:蓝色、黄色、红色。

  1.蓝色预警:虽发生医疗风险,但未产生后果,未引起医疗纠纷。

  2.黄色预警:⑴发生医疗风险,未产生后果或产生的后果较轻,但病人已投诉。⑵一年内,被两次蓝色预警的。

  3.红色预警:⑴发生医疗风险,产生严重后果或患者死亡,酿成严重纠纷。⑵由于各种“不作为”因素,酿成医疗纠纷,责任人过失严重,虽未认定为医疗事故,但影响恶劣,造成医院声誉损毁的。⑶严重医德医风事件,被新闻媒体曝光,造成医院声誉损毁的。⑷一年内,两次被医疗风险黄色警示的。

  医疗保健风险管理方案

  医疗领域规模化和现代化,相应医疗风险也不断出现。如何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医疗服务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已成为当今医疗管理所面临的课题。建立正确科学的风险管理,以有效规避和转移风险是卫生界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一)医院风险管理概述

  医院风险管理是医院通过现有和潜在医疗风险识别、评估和采取应对策略制定相关措施,规避各项管理风险,控制和保证医院业务、服务和工作质量,维护医院和员工发展利益,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

  二)医院风险管理流程

  1.目标设定:医院应通过制定程序使各项目标和医院使命相协调,并确保所选具体目标及所面临风险在医院愿意承受的风险水平的范围内。

  2.风险识别:在整个医院管理工作基础。主要是收集全部信息,从内外部环境入手分析风险因素,通过流程图、资产财务状况分析法、调查列举法等方法识别风险。在识别环节中将风险区分危险性因素、控制性风险、机会风险。这样有利于削弱人们对风险的负面认识,将风险与价值更加有机的结合。

  2-1危险性因素包括诈骗、信息技术系统崩溃、可能对企业声誉造成负面影响的意外事件、市场地位遭到挑战、有损安全与健康、财产保护等。应尽可能采取规避策略。

  2-2控制性风险是侧重满足合规性要求,也对日常运营中面临的不确定进行管理,应对可能发生的损失。主要风险对冲或转移措施或综合采用各种方法。

  2-3机会风险是企业刻意承担的推进企业目标实现的风险。企业可通过财务、基础结构、声誉、市场地位因素是否开展新项目等。

  3.风险评估:是风险识别基础上进行,是医院风险发生的概率及损失程度。通过风险评估发现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确认风险性质并获得有关数据。

  4.风险应对:经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后对风险问题采取措施。成功应对风险秘诀是善于发现和把握机遇,巧妙避开或降低风险并足够能力去应对风险。

  5.风险监控和评价:是医院风险管理适应性和效益型进行监督和评价,并定期对风险状况更新。

  三)医院风险应对措施

  3-1预防危险性因素:3-1-1改善财务控制和管理系统,如资金账户设置经过审批,限制接触;资金系统用户名和密码管理,定期对账等。3-1-2防止信息技术系统崩溃控制措施,如信息系统责任信息、个人和网络等往来限制、系统异地备份、应急设施等等

  3-2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医疗技术的提高,可从根本上避免医疗风险的发生,因此,医院管理者必须加强医务人员服务技能培训,确保医院有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增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与患者的满意度。

  3-3规范管理制度:严密健全的规章制度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规范医生的行为、保障医疗质量、防止医疗差错。管理者要在结合法律和实践的基础上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并认真执行。另外,要加强医疗安全教育,提高个人防护意识,加强院内重点感染部门的监控,降低院内感染的概率。

  3-4建立风险基金:医院应建立风险准备金或应急资本,以保证较大医疗事故时有足够资金应对大额损失。由医疗风险基金和责任人共同承担,责任人具体支付比例将根据医疗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讨论,判定责任人的责任程度。

  3-5医院应为医务人员向保险公司购买责任保险,一旦发生风险,由保险公司负责理赔。医院要在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提高医疗管理水平,加强医疗保险意识。

  3-6加强医患沟通:有很多医疗纠纷是由于医务人员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服务态度不佳,而导致患者产生强烈不满所引发的。所以,医务人员在具体工作中,认真、耐心地对待患者的要求与疑问,多和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认真履行医疗活动中的各种义务,融洽医患关系。

  3-7取消风险:有些医疗项目风险发生率太高或购买保险费用太高,考虑取消这项目以免此类风险发生。

  3-8监督和检查:定期对医疗风险与控制进行监督和检查,以确认风险评估结果是否符合实际,确保应对风险有效。

  3-9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把医院文化融入到医院管理,强化管理意识,以便风险发生的概率大大降低。

  3-10建立预警系统:利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对可能发生的风险预测和分析,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做好风险管理预案,积极做出妥善处理。

  最后风险管理作为现代医院的管理手段对战略选择提供方向,更有效提供医院整体发展和拓展更多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