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的论文三则

更新时间:2022-01-11 来源:论文写作 投诉建议

【www.huxinfoam.com--论文写作】

  贸易,是买卖或交易行为的总称,通常指以货币为媒介的一切交换活动或行为。互信范文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国际贸易的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际贸易的论文一则

   摘要:基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完善中国-东盟贸易发展模式,有助于推动实现贸易自由化和资源有效配置,提升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自2010年正式成立以来历经10年发展成为继北美自由贸易区与欧盟之后的世界第三个自由贸易区。中国与东盟双方经济联系,在不断的贸易合作中双方机制不断完善,经济实力与区域整体的效率和竞争力也不断提升,促进成员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本文以中国-东盟贸易发展为背景,首先介绍构建自由贸易区的理论基础,从经济和政治两个立场探析中国-东盟贸易合作的必要性,通过当前中国-东盟贸易数据分析指出其特点和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加快中国与东盟贸易合作提出对策,以促进实现双方贸易利益的最大化,实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国-东盟;贸易数据分析;贸易利益;研究

   在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发展通过利用双方经济的互补性和不断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区域整体活力,加快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在日益频繁的贸易合作中,双方发展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各自经济实力、区域整体竞争力也不断提升。通过双方贸易、投资及其他领域的密切合作,有助于推动中国和东盟的经济贸易发展。不过,在存在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亟需我们解决。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构建的理论基础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不同国家就经济发展、某一经济领域、经济地区进行联合发展。在达成经济联盟的过程中,经济生产要素在国家区域范围中实现自由化流动,促使生产资源配置的优化发展,促进生产效率的提升。

   关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构建的理论基础我们主要从关税同盟理论和一国模型与两国模型两个方面探讨。

   1.关税同盟理论

   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其理论基础就是关税同盟理论。在1950年,《关税同盟问题》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关税同盟理论的形成。美国经济学家JacobViner在书中就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重点论述和局部均衡分析,他认为,关税同盟理论不仅帮助不同成员国之间实现贸易自由化,而且还能对非成员国实行一种差别待遇政策,对贸易往来实现有效的保护。对此,JacobViner总结出关税同盟效应属于贸易创造收益与贸易转移损失相减得到的实际利益,由此关税同盟理论的建立并不代表世界福利的净增加。之后,众多经济学家又分别对关税同盟一般均衡进行研究分析方法进行探索研究,通过论述关税同盟福利对一般均衡分析的影响,自此基础上得出了方法论。

   2.一国模型与两国模型

   相比关税同盟,自由贸易区(FTA)在一定程度上推进经济一体化发展更具实际意义。在自由贸易区发展过程中,英国学者Robson通过运用关税同盟理论得出一个专门的自由贸易区福利理論。其指出,自由贸易区成员国在实施内部自由贸易同时,对外不得实行统一的关税与贸易政策,避免进口国因为单边壁垒降低,而遭受不必要的贸易转移带来的损失。对此,自由贸易区成员国之间应当严谨遵守和实施“原产地原则”。对于一些实施贸易体制已经较为自由的成员国,或者一些愿意开放贸易政策的成员国,它们将不受自由贸易区的规范和约束。相对而言,在生产经济效益方面,自由贸易区要比关税同盟更具优势。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构建的必然性

   当前,全球经济趋向于开放性、自由化发展,国际经济发展深受贸易自由化的影响。只要国家之间在成本投入方面存在差异性,那么就为不同国家贸易发展提供相应的条件。市场全球化、经济一体化与自由贸易政策的发展影响,使自由贸易区的出现成为必然。

   1.外部环境要求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成为必然

   面临外部环境的压力,迫切要求东盟与中国强化和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双方地理区域相邻,且从世界范围分析越来越多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一起构建成FTA。例如,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构建的贸易区、不同区域国家构建的跨地域贸易区以及在社会、文化及经济领域等方面建立联系的贸易区。不过,当前在亚洲地区,除了正在发展中的东盟自由贸易区外,尚且缺少一个正式且具有较大规模的地区经济合作机制,这也让东亚地区的各个国家错失获得贸易实惠的机会。

   2.满足东盟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我国经济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得到迅猛发展,在世界经济的地位也不断攀升,GDP、外贸进出口额、外汇储备都处于世界前列,也连续吸引了众多外资。在严峻的金融危机背景环境下,东盟各国深刻地认识到想要应对经济全球化发展,单打独斗并不是出路,最好的路径还是选择合适的合作对象一起集体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因而,这也让东盟与中国合作,推进建立自由贸易区,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

   3.东盟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具有可行性

   首先,双方友好的政治经济合作关系成为构建自由贸易区的前提条件。中国与东盟各国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往来频繁,特别是政府相关高层官员的互访促使双方关系稳定,从而促进经贸合作的密切往来。其中除了贸易、投资、科技领域往来合作密切,也不断加强金融、文化、旅游、航空、海运等领域合作,逐渐形成一个全方位的合作往来局面。

   其次,贸易结构的互补性成为构建自由贸易区的基础条件。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以一般性资源互补为基础的双边贸易,逐渐转向双方高层次产业分工协作,同时也推动双边贸易与投资的大幅度增长,极大地推进各国经济发展与增长。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所产生的规模经济、竞争、投资等刺激效应都将推进双边经济的整合发展。

   最后,地缘优势与文化相通的优势成为构建自由贸易区的便利条件。我国与东盟各国在地理位置上毗邻,加上双方在经济文化上的往来历史悠久,也为加强双方贸易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中国-东盟贸易数据分析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是发展区域经济的必然,对双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推进作用。

   1.双边贸易与经济增长有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额,以年均20%的速度不断递增,东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五大贸易合作伙伴,自从双方自由贸易区计划启动后,中国和东盟的贸易增长额呈现大幅度增长。

   从表中看到,2019年双方贸易总额有5078.553亿美元,同比增长9.2%的速度明显快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平均增速,相比欧盟和美国速度增长最快,且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也逐渐上升。中国与东盟贸易额超过中国与美国贸易额千亿美元。东盟历史性成为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彰显了双方经贸合作活力。

   2019年,在中国与东盟十国的贸易中,中国向东盟出口总额达到3053.9亿美元,较2018年增长12.7%;中国从东盟进口总额达20204.6亿美元,增长5.0%。通过表格数据分析可见,中国-东盟的贸易进出口额呈现出增长的态势。

   2.自由贸易区对双方经济发展具有显著优势

   首先,自由贸易区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贸易方面,有助于扩大中国出口的规模,显著提升出口竞争力,不断优化出口商品的结构,最终促进形成一个多元化的市场战略形势。贸易出口通过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来扩大规模,基于此产生的贸易创造效益要大于贸易转移的效益。东盟不再从其他国家进口,而是选择从中国进口,并以此扩大出口规模,通过规模效应提高我国贸易出口的竞争力。

   其次,体现在地理位置上,我国与东盟个国家相邻,因而东盟各个国家为我国特别是西南省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大规模的出口市场,增强双方贸易的互补性。基于自由贸易区东盟各个国家也为我国出口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促使我国西南省份积极参与到国际分工,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进而提升我国整体经济实力。

   最后,自由贸易区的构建为东盟经济发展创设机遇,在自然资源、技术、旅游及劳务方面,中国与东盟形成互补性,双方资源条件具有差异性,因而在双方贸易额中基于资源禀赋的差异的基础产品占据一半的比例。

   四、中国-东盟贸易区的发展现状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近年来不断深入发展,但是在现实发展中依然受到诸多因素的阻碍亟待解决。

   1.贸易发展不平衡

   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来看,东盟各国与中国一直处于良好的互动合作之中。但在实际贸易发展中,我国与东南亚国家贸易发展依然受到诸多因素的阻碍。中国与东盟各国并不是双方主要的经济贸易伙伴,甚至由于产业结构相似,在很多领域之中双方都是彼此强劲的竞争对手。双方在国际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局面,不仅影响双边贸易额增长,也对进一步合作带来负面影响。

   双方贸易往来合作中出現的问题,主要原因就是贸易发展不平衡、逆差不断扩大等原因造成的,未来亟待完善我国与东盟国家的发展。

   2.产品出口市场竞争激烈

   由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生产条件及技术水平具有相似性,使得我国与部分东盟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当,双方主要产业为农业、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都主要面向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出口。中国和东盟在国际市场中产品大同小异,出口商品的重叠性,导致进口国拥有很大的选择权利,在无形之中就为中国出口市场带来严峻的挑战。

   3.中国东盟内部矛盾制约与影响

   中国与东盟国家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贸易自由化方面,各成员国家之间存在意见分歧,再加上相关措施的封闭性,这些都从不程度上阻碍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与发展。

   为更好地促进双方贸易往来,需要针对不同国家经贸合作的具体情况进行谈判,针对东盟国家不同的制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最终促进实现互惠互利。

   东盟各国内部矛盾关系错综复杂,各国与外界的合作关系亟待改善,而内部缺少引领者,这些都使得东盟国家发展较为缓慢,亟需通过与外界合作实现取长补短实现双赢。

   4.双方缺少深入了解

   我国对东盟国家只是局限于几个发达国家,对一些落后国家缺乏深入了解。同样,东盟部分国家也不了解我国的投资环境、市场结构及贸易法规等,正是因为双方信息沟通渠道的不畅通,导致双方往来不信任。未来,强化推进经济一体化发展,需要从政治、外交、文化等多方面不断巩固合作,增强双方的信任。

   此外,在国际市场上,由于中国对东盟国家出口商品增多,无疑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产生竞争,对此,美国、日本的介入与干预,对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往来造成影响。

   五、中国-东盟贸易利益最大化的对策研究

   1.完善合作机制,强化区域产业合作理念

   基于“一带一路”等发展机制,加强了我国与东盟各国的经济合作关系,本着互利互信、共同发展的信念,强化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以谋和平促发展为目标。同时强化区域产业合作理念,采取补充措施促进双方产业合作。一方面发挥中国、东盟国家信贷、丝路基金及中国-东盟银行联盟在合作中的作用,加强对产业项目的融资和保险金融服务。另一方面,在物流、计数法规、知识产权、标准和资格程序、法律咨询及信息服务等方面,从会计服务和商业咨询等领域提供多项配套产业服务,发展多领域、多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加强双方工业合作,巩固和加强双方的友好关系。

   2.加强交流与合作,加快自由贸易的发展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推动中国与东盟各国的交往密切与频繁,促使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并趋于平稳。针对自由贸易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阻塞,我国应采取积极的应对办法,充分利用国内优质资源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对市场份额进行巩固,以良好的国内环境积极吸引外部国家合作。并与东盟各国加强往来交流达成共识,助力自由贸易区的发展。 3.优化产业结构,加强互补产业的合作

   随着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化发展,双方应当积极调整和优化自身经济结构,推进实现互补竞争。对此,我国应当依照现有产业的发展情况,遵循“区域产业合理配置”的原则,在第一、二产业合作中加大力度加强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优化,促进实现经济和产业同时发展,完善工业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

   中国可以为部分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国家提供资本和开发技术,而东盟国家在自然资源、能源产品、农产品出口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而我国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资源需求相应增加,双方在这一领域具有很好的互补性,未来合作前景可观。

   六、结论

   未来,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是顺应国际经济环境变化,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中国与东盟贸易合作的不断深化,促使双方更多领域的开放,推动合作范围的不断扩大,最终促进实现双方的共赢。本文主要从多个方面探索和研究中国-东盟贸易数据分析与贸易利益,以加强区内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和贸易政策的协调发展,增强双方经济的互补性和竞争力,最终实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菁,李红.2016-2017年中国-东盟货物贸易数量分析与预测——年度分析系列报告之十三[J].东南亚纵横,2017(2):3-8.

   [2]韩纪暄,沈青.“一带一路”下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潜力分析[J].时代经贸.2019(20):45-46

   [3]林卫卫.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6,000(14):3-5.

   [4]蓝荣东.東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论丛,2015,16(24):230-231.

   [5]陈月.中国自贸区贸易发展促进产业升级的机制、路径与对策研究[J].时代金融,2016,000(012):8-9.

   [6]王恩胡,杜婷.加入WTO以来中国出口商品竞争优势的演变[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5(1):63-70.

   [7]孙莹,李二青.中国-东盟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问题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7,019(004):45-53.

   [8]裴子英,石冬冬.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问题探析[J].经济贸易,2016,(27):59-60

  国际贸易的论文二则

  【摘 要】本文通过GTAP模型深入探究了中美贸易摩擦对农业贸易产生的影响,针对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短期内破解贸易摩擦的对策和长期内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贸易摩擦;农业,加征关税;GTAP模型

   中图分类号:F752.50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2096-1073(2020)05-0023-25

   [Abstract] ThispaperdeeplyexplorestheinfluenceofSino-UStradefrictiononagriculturaltradethroughGTAPmodel.Inviewoftheresearchresults,thispaperputsforwardcountermeasurestosolvetradefrictionintheshorttermandsuggestionstopromotethedevelopmentofagriculturalmodernizationinChinainthelongrun.

   [Keywords]tradefriction;agriculture;tariffincrease;GTAPmodel

   1 文献综述

   中美贸易摩擦对农业的影响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李国祥等人(2018)认为加征关税对我国农产品进口的影响不大,主要是对进口来源格局的影响[1]。郑适等人(2019)认为短期来看中国农业进出口贸易会面临更大的挑战,但是长期看来可能是国内农业发展的机会[2]。在农业生产安全方面,罗浩轩等人(2019)指出,此次贸易战暴露了我国农业产业面临着四大困境:“贸易困境”、“价格困境”、“补贴困境”和“全球化困境”[3]。

   Taheripour等人基于全球贸易分析模型,模拟了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进口大豆来源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征关税以后中国从美国进口大豆数量将大幅减少,转而增加对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进口[4]。崔宁波(2019)认为贸易摩擦将推动了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5]。姚林(2020)认为受贸易战的影响,中国巨大的大豆进口需求可能改变世界大豆种植格局[6]。苗玉涛等人(2018)指出,中国对自美国进口猪肉依赖度不高,故猪肉进口受影响不大,但是进口饲料成本的上升会造成猪肉价格波动[7]。罗光强和邓帅(2019)的研究表明,短期内饲料价格上涨将使养殖户利润受损,生猪市场价格将受到较大冲击;但这种影响会逐渐衰弱,生猪市场价格将趋于平稳[8]。王玉庭等人(2018)指出对乳清加征关税对国内乳制品生产影响不大,但是对大豆和苜蓿加征25%关税,会引起国内每公斤奶生产成本上升6%左右。董谦等人(2019)认为生產原料的上涨将使牛羊产业养殖增速放缓,长期来看牛羊肉市场的稳定性取决于多国博弈的结果。

   综上所述,国内对主要农业部门受贸易战影响的分析以定性研究为主,部分定量研究的关注焦点主要为大豆行业,而对农业整体所受冲击的定量分析较少。全球贸易分析模型(GTAP)可以考察关税冲击对某一行业的具体影响,可以用来研究贸易政策的长期效应。所以,本文选择农业贸易为研究对象,基于GTAP模型模拟贸易摩擦对我国农业贸易的影响。

   2 研究方法与情景模拟

   2.1 国家和部门分类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中美贸易模型对我国农业贸易的影响,因此,在国家分类上,本文将国家分为中国、美国和其他国家。在行业分类上,针对2019年中国进出口税则和中国向美国加征关税清单,本文对农业部门进行行业划分,其他部门划分为其他产业。

   2.2 情景模拟

   为了深入研究中美贸易摩擦给我国农业部门带来的经济影响,本文将情景1分为情景1.1和情景1.2分别模拟农业部门短期和长期经济影响,然后从增加国内农业生产者补贴和降低其他国家农业部门进口关税两个不同的方向出发,设置情景2与情景3。因为中国向美国农业部门增加关税范围在5%~35%之间,本文对农业生产补贴和其他国家农业进口税的变动率取中间值20%。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农业产出影响分析

   在短期经济中,中美贸易摩擦对国内农业产出造成了消极影响。水稻、水果蔬菜坚果、糖类等产出都受到负面冲击,其中水稻产出受损最严重,国内水稻产出下降0.06%;油料作物收益最多,产出增长1.46%。在长期经济中,经济的自我修复能力让国内农产品产出逐渐恢复,农业部门产出由负转正,油料作物产出增幅最大。

   对比情景2与情景3发现:增加农业生产者补贴对国内农业部门产出更有利,带动油料作物产出增长最明显。这是因为增加补贴为国内农产品提供了价格优势,带动国内消费和出口贸易,由此农产品产出增长。而降低他国进口关税会导致国内农产品缺乏价格优势,农业产出均呈现下降趋势。因此,情景2更有利于增加国内农产品产出(见表1)。

   3.2 农业进出口贸易影响分析

   短期来看,中美贸易摩擦对大多数农业部门进口量和出口量都产生消极影响,仅水稻进口量有所上升,其他粮食作物部门进口量冲击最严重;其中油料作物出口量变动最大,受到的消极影响最大。长期来看,农业部门的进出口贸易量在长期都有所缓和,但是缓和程度并不高(见表2)。

   对政策进行冲击后,在情景2中,大多数农产品进口量下降,农产品出口量出现增长,而且牛肉出口量涨幅最明显。在情景3中,一方面,其他国家农业进口需求的增长带来农产品进口量大幅度上升,另一方面,我国与其他国家关税贸易壁垒的下降促进我国农业部门出口贸易,各农产品出口量大幅度增长。其中,油料作物出口增长最为显著。从农业部门出口量变动的角度来看,降低其他国家进口关税带来了更有效的政策效果(见表3)。

   4 结论与建议

   从实证结果来看,中美贸易摩擦对国内农业部门产出和进出口贸易都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长期来看业很难通过经济的自我恢复能力进行缓和。情景2和情景3的结果则表示通过增加生产者补贴和降低其他国家进口关税可以作为破解贸易摩擦的短期对策。不过,中美贸易摩擦终将翻篇,如何降低未来类似事件发生可能对国内农业造成的巨大冲击?本文认为,保障粮食自给、拓展农产品进口来源、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鼓励农业“走出去“才是关键。

   参考文献

   [1]李国祥.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农业的影响及启示[J].中国合作经济,2018,4(5):6-11.

   [2]郑适,李睿,王志刚.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农业的影响:机遇与挑战[J].教学与研究,2019,6:33-44.

   [3]罗浩轩,郑晔.中美贸易摩擦下我国农业产业安全深层次困境及破解思路[J].西部论坛,2019,29(1):11-20.

   [4]TaheripourF,TynerWE.ImpactsofPossibleChinese25%TariffonU.S.SoybeansandOtherAgriculturalCommodities[J].Choices,2018,33(2):1-7.

   [5]崔宁波,刘望.全球大豆贸易格局变化对我国大豆产业的影响及对策选择[J].大豆科学,2019,38(4):629-634.

   [6]姚林.牛羊产业发展的影响与应对策略[J].中国畜牧杂志,2019,55(5):151-155.

  国际贸易的论文三则

  [提要]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与巴基斯坦商品贸易飞速发展,但近年来却表现出增长乏力、巴方贸易逆差增大以及中巴贸易结构逐渐变化等特点。本文研究发现:中巴贸易存在商品结构的互补性、友好的国家关系、贸易政策等发展基础,也存在贸易失衡、贸易保护主义、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为此,本文提出加强中巴产业合作、依托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加强安全领域合作等建议,以开发中巴贸易潜力,解决中巴贸易的潜在问题,促进中巴贸易向好发展。

   关键词:巴基斯坦;中巴贸易;发展建议

  

   随着中巴贸易规模增长到百亿美元,双方之间的贸易呈现出不同以往的特征与问题,为此本文通过对中巴贸易现状与特征的分析总结,并结合贸易结合度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等分析工具梳理中巴贸易的基础与问题,以研究中巴贸易未来发展。

   一、中巴贸易现状及特征

   近年来,得益于中巴两国关系的密切发展,中巴两国在商品贸易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果。据巴方统计,在2018~2019财政年度,巴基斯坦向中国出口1,820亿卢比的商品,占其总出口额的8%,仅次于美国的17%,中国成巴方出口的第二大目的地。而在进口方面,巴基斯坦自中国进口12,672亿卢比的商品,占其进口总额的24%,中国成为其进口的第一大来源地。中巴贸易虽发展较快,但日趋呈现出以下较明显的特征值得我们关注:

   (一)近20年来(1999~2018)中巴贸易额年均增速达到17.1%,但近年双方贸易增长略显乏力。特别是在2000~2007年期间,中巴贸易额以年均接近30%的增速上升,并于2005年达到39.2%年增速的高点。但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中巴贸易额年增速仅为1.8%,并于2009年出现了-4%年增速。在此次中巴贸易额近20年首次负增长中,中方向巴方的进口较上一年增长了25%,而巴方向中方的进口则缩减到上一年的91.1%。2010后,中巴贸易恢复原先的活力,以每年10%以上的年增速继续增长。但2016年以来,中巴贸易增长略显乏力,年增速下降到1.2%,并在2018年出现了-4.7%的年增速。在此推测,可能有以下两个原因导致这样的状况:一方面中巴贸易额上升到一定的规模后中巴贸易额不易出现大幅度的攀升;另一方面受到全球经济发展形势的影响,中巴贸易出现了下降。

   (二)近十年来(2009~2018)中巴商品贸易结构出现了些许变动,特别是中国的需求结构正在发生改变。联合国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将国际贸易商品分为食品和活物(SITC0)、饮料及烟类(SITC1)、除燃料外的非食用原料(SITC2)、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SITC3)、动、植物油脂及蜡(SITC4)、化学制品及有关产品(SITC5)、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SITC6)、机械及运输设备(SITC7)以及杂项制品(SITC8)和未分类的制成品(SITC9)十种大类商品。因此,本文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SITCRev.4统计资料整理计算,我们发现2009年巴基斯坦向中国出口的9.98亿美元商品中,其中0、2、6类商品就占到总出口额的94.13%;在2018年巴基斯坦向中国出口的18.18亿美元商品,0、2、6类商品同样占到出口额的84.27%,较2009年下降了近10%的额度,这表明中国的需求结构正在发生改变。而中国出口方面,2009年中国向巴基斯坦出口55.15美元商品,其中5、6、7、8类商品占到出口额的94.52%。2018年中国向巴基斯坦出口169.67亿美元商品,5、6、7、8類商品占到出口额的95.88%,这表明巴基斯坦的需求结构并未发生特别大的变化。

   (三)中巴贸易规模日渐上升,巴方贸易逆差也随之扩大。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资料统计,中巴双方贸易额1999年不到10亿美元,到2018年则增长到了191.47亿美元,扩大了近20倍,而巴方贸易逆差也从1999年的4.6亿美元增长到了2018年的147.87亿美元,增长了31.5倍。与此同时,近年来中巴贸易增长乏力,双方贸易规模日趋停留在200亿美元左右。

   二、中巴贸易发展的基础

   事实上,中巴贸易发展存在深厚的对接基础与可观的对接潜力,同时也面临诸多深层次问题的挑战。

   (一)良好的双边关系为中巴两国贸易发展提供了稳定预期。据清华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与大国关系数据库测算,中巴两国近十年关系指数均在6以上,根据国家关系数值标准两国关系在[5.5-9]区间内就属于友好状态,因此中巴两国关系的友好状态为双方贸易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具体而言,当前中巴两国在双边层面相互需求、区域层面互为倚重以及国际层面相互支持,为两国关系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战略基础。

   (二)中巴贸易发展具备政策便利条件,双方达成了一系列贸易协定。自1963年中巴签订第一个贸易协定以来,中巴分别在2006年和2009年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和《中巴自贸区服务贸易协定》。2011年3月以来,中巴经历了11次谈判会议,并于2019年4月签署《中巴关于修订自贸协定的议定书》。《议定书》极大地提高了两国实现零关税的税目比列,并将巴方对华出口优势产品的棉花、干果、皮革、服装等初级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归入关税减让安排。与此同时,将中方对巴出口优势产品机电、摩托车部件以及纺织等产品归入关税减让安排。《议定书》于2019年12月1日正式生效,进一步提高了中巴两国之间的贸易便利化水平。可以预见,中巴第二阶段自贸协定将极大地促进中巴之间优势产品之间的进出口贸易额的提升,进而有效推动中巴贸易深入发展。

   (三)中巴贸易发展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中巴两国经济发展的持续增长,为两国出口贸易提供更广阔的市场。据世界银行数据库统计显示2009~2018年期间(以2010年不变价美元统计),中国GDP均增长率达到7.9%,而巴基斯坦的GDP均增长率为4.1%,特别是近年来巴基斯坦增长率已接近6%。据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报告2019》,在全球参与市场规模榜单排名的141个国家中,中巴两国分别位于第1位和第29位。因此,近年来中巴两国GDP的优良表现,为中巴贸易发展提供强劲的后生经济驱动力和购买市场。此外,中巴之间具备深厚的投资联系,特别是中国向巴基斯坦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据美国企业公共政策研究所的中国全球投资追踪数据库(CGIT)统计,2005~2019年,中国对巴基斯坦的投资与建设资金累计达563.3亿美元,其中投资总额为149亿美元,巴基斯坦是中国在南亚地区的第一大投资目的国。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能源、通信技术以及交通运输领域,分别占总投资额的74.83%、11.28%、10.87%。 (四)中巴商品贸易进出口结构的互补性。从中巴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看,当中国为出口国时,在6、7、8、类商品对外出口时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而巴基斯坦则在0、7、8类商品出口时据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而从中巴贸易互补性指数考证,中巴进出口结构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当中巴两国分别为出口国时,分别在在4、6、8类商品与0、2、7、8类商品上具有较强的互补性表现。

   三、中巴贸易发展中的问题

   当前,中巴商品贸易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但也逐步暴露出了贸易失衡、贸易保护主义以及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阻碍中巴贸易的未来向好发展。

   (一)中巴贸易失衡问题。中巴贸易问题直接表现为,在两国商品贸易中,巴方总是处于贸易逆差状况,并随着中巴贸易额的上升,巴方的贸易逆差状况并未得以缓解,反而随双方贸易额的增长出现逐步扩大的趋势。2009~2018年期间,通过对中巴贸易结合度指数的分析发现,中巴与巴中贸易结合度指数均值分别为2.23和0.83,双边贸易结合度指数的不平衡反映出巴基斯坦对中国产品的依赖程度远高于中国对巴基斯坦产品的需求。

   (二)中巴贸易失衡带来的巴方贸易保护主义问题。据中国商务部贸易救济信息网统计,1949年至2020年5月,全球对中国发起共2,105起贸易救济案件,具体分为反倾销1,482起、反补贴178起、保障措施357起、特别保障措施88起。其中,巴基斯坦对中国发起反倾销31起、保障措施2起,共33起的贸易救济案件占全球对中国发起的贸易救济案件1.6%。而在1949~2020年期间,全球对巴基斯坦发起36起贸易救济案件,具体分为反倾销24起、反补贴5起、保障措施7起。其中,中國并未对巴基斯坦发起任何形式的贸易救济调查案件。

   (三)巴方基础联通设施较落后,中巴贸易通道建设有待加强。据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报告2019》,在全球参与基础设施榜单排名的141个国家中,巴基斯坦位列105位,而中国位列36位。巴方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使得其贸易产品的生产和运输受到了外在条件的限制,极大地提高了巴方对中国出口商品的难度,而偶然出现的自然灾害如泥石流等更加剧了中巴贸易通道不足的问题,降低了中巴双方的贸易效率。除此之外,中巴贸易面临安全风险的威胁。由于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巴方安全受到宗教信仰、恐怖主义、政局动荡以及边界争端等诸多因素的交织影响,安全威胁会极大地降低双方进行经贸往来的积极性。

   四、中巴贸易发展建议

   根据上文分析中巴贸易发展中的潜在问题,并结合中巴贸易发展现存基础,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中巴产业合作,提升巴方出口能力。当前,应借助中国产业发展战略转型所带来的机遇,加强中巴在制造业、旅游业等行业领域的合作,以提升巴方商品出口能力。其一,有效利用中方产业发展转型,与巴方人口大国的比较优势,并结合巴方本地资源,建设中巴合作工业园,在工业园区开办机电、化工、金属制品等领域相关工业企业,为平衡中巴贸易赤字减少商品出口的同时减少交易成本、开发巴方人口红利,进而提升巴方产业发展水平的同时,为中方庞大市场提供更多的商品选择。其二,加强中巴旅游业的合作。有效利用中巴两国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适合的旅游路线图,带动两国旅游产业的发展的同时增进两国对彼此历史文化的认知。

   (二)依托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加强中巴贸易通道建设。空间距离成为影响中巴贸易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以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为依托,通过加大对巴方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建设,特别是加快双方公路、铁路的联通,能为中巴贸易克服空间距离阻碍,提供更多的贸易路径选择,从而极大地提高双方贸易效率,拓展两国贸易发展空间。而通过中巴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更能为巴方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吸引更多的域外国家产业入驻,从而提高巴方产业发展水平,根本来解决巴方出口能力不强的问题。

   (三)加强安全领域合作,特别是反恐领域的合作。恐怖主义成为巴方隐患由来已久,这对中巴贸易往来、社会人员交流带来极大的安全威胁。因此,通过加强两国在反恐领域的合作,能为中巴贸易发展提供安全有益的外部环境,解决双方贸易发展的外部威胁。

   主要参考文献:

   [1]MinistryofFinance.GovernmentofPakistan.PakistanEconomicSurvey,2018.19.

   [2]高志刚,张燕.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中双边贸易潜力及效率研究——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分析[J].财经科学,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