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术】学术批评网站掌门人杨玉圣谈学术腐败、学术批评和学术规范

更新时间:2020-12-01 来源:其他礼仪 投诉建议

【www.huxinfoam.com--其他礼仪】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学术批评网站掌门人杨玉圣谈学术腐败、学术批评和学术规范》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觉得有用就收藏了,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


学术批评网站掌门人杨玉圣谈学术腐败、学术批评和学术规范

  我非常佩服鲁迅先生,佩服他压不弯的脊梁精神;佩服巴金先生,佩服他说真话的勇气。还有其他一些学界前辈和师友,他们是引我学习、激励自己进取的榜样。

  ——杨玉圣

  5月11日,北京师范大学校内,历史系副教授杨玉圣讲演“学术腐败、学术批评和学术规范”。座下有99岁的钟敬文教授。该讲座是为呼应中国社会科学院倡导的“坐十年冷板凳作风”和北大提出的“提倡精品、拒绝赝品”。

  杨玉圣,批评网站(www.cacriticism.com)掌门人。该网站3月15日开通。宗旨:捍卫学术研究之尊严,坚守治学之严谨,抨击欺世盗名伪学者,严防学术道德底线大崩溃。3月15日,消费者打假维权日。批评网站此日开通,旨为学术打假。3月余,该网站总点击率10万余,总访问人数6万余。人称杨玉圣此举是“第一个吃螃蟹的”。杨玉圣纠正为“第一个吃苍蝇的”。

  ■高科技给“对学术打假情有独钟”的杨玉圣提供了揭露、抨击直至“公审”的平台

  苍蝇即欺世盗名伪学者。杨玉圣今日擎反腐大旗,因由是:“苍蝇下蛆、繁育到了前无古人的地步。学术乃天下之公器,今日,伪学术乃天下之公害。范文TOP100学术共同体中的每一个人感染病毒的机会均等,不打不成。”高科技给“对学术打假情有独钟”的杨玉圣提供了揭露、抨击直至“公审”的平台。学术腐败,杨玉圣指出表现在五方面——

  一、低水平重复

  表现方方面面,尤以高校教材、教参显著。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已超过300种。300多种教材编者不同,出版社各异,内容大同小异,其中三分之二抄袭原人民大学教授李秀林等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法学概论、大学语文等高校基础课教材,异曲同工。

  二、粗制滥造

  形形色色的辞书最具代表性。同编教材一样,编辞书成为一些人“快速成才”、“发家致富”的捷径。如“鉴赏辞典”、“描写词典”、“著作学习大辞典”……曾经誉满全国的王同亿是编辞书最大专业户,号称“著作等身”。最终,“著作等身”的神话以侵权败诉落幕。

  三、泡沫学术

  所谓学术成果成批量生产。山东某经济学院副院长一年申报的“科研成果”达1300万字。中青年学者号称出书三四十种,发表论文二三百篇似乎家常便饭。甚至有学者对外宣称“一年出一本专著”。此现象,理科有,文科尤甚。

  四、假冒伪劣

  假冒他人名义“著书立说”。山东某大学科社系一想评博导的人,把别人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文章换上自己姓名,复印散发,险些弄假成真。高校中存在评职称拉关系,甚至花钱雇人写文章,署上自己姓名即是“成果”。还有一些省市宣传部门的领导,热衷挂名主编各类书籍,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然后下文订购、推销,实则公款消费。

  五、抄袭剽窃

  显性的剽窃、隐性的剽窃,有系统有局部的剽窃,伪造数据,发表假论文,将同样内容通过不同组装多次发表。文人的偷盗行为90年代发展最烈。过去学生抄老师遭人鄙夷,现在老师抄学生并非奇闻。闻所未闻的是,从事法学研究的知法犯法;维护知识产权的知权侵权;抄袭剽窃,中国所有大学无一漏网,出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5月23日的《中华读书报》登载了杨玉圣列举的怪现状名单——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22所大学。同在这天的《中华读书报》上,钟敬文教授撰文《抵制学术腐败欢迎学术创新》。还是《中华读书报》,1998年12月9日刊载了对抄袭者的处理——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取消了该校教授胡黎明的博士学位并撤销其职务职称;广州暨南大学撤聘了该校教授金健的职务职称;复旦大学取消了某历史学博士候选人申请博士学位资格,并予以除名。这样的处理,杨玉圣愤怒“抄袭者付出的代价太小了”。

  杨玉圣坚信若干年内丑闻名单还会续写下去。因为,大环境的腐败必然横扫各个领域,有象牙塔之称的高校被腐蚀蚕食,合情合理。

  ■利益诱使部分“学者”身在学术界,心在学术之外

  钟敬文围绕杨玉圣谈的学术腐败、学术批评、学术规范即席讲话40分钟:“腐败不只是学术现象、文化现象,也是社会现象。从大背景讲,有经济利益在其中。范文写作从小的方面讲,评选制度有问题。比如,职称与申请住房挂钩,这就容易走偏。评教授规定有著作有论文,还指定在什么样的刊物上发表,比如《中国社会科学》。我就没在《中国社会科学》上登过文章,这在今天就评不上教授。还有出书,我看过一篇报道,说有个学者发表过100多篇论文。我看后说,天哪,我从十一二岁起就写点文章,到现在,我有几篇文章可以算作论文,我算不到5篇,严格的论文就3篇吧。”

  “一个普通人,靠拼凑写出100多篇论文,那是天方夜谭。坏学风会影响几代人。一个知识分子,从大的方面说,写东西不以国家、民族、社会利益为重,就出格了。从具体方面说,写东西还要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纪律。我的博士生做论文,引用的书目我要管,做注要全。我经常跟研究生说,道德文章,道德文章,做文做人,不能失道缺德。通常讲知识分子是社会的中流砥柱,是社会的良心,潮流来了,一般人可以随大流,但知识分子不可以。人家向钞票看,就觉得我也应该点钞票,这不对,大潮流来时,不能盲目跟着走。”

  “杨老师说的现象我都清楚,但是无可奈何,我老了,最多是影响我的学生。杨老师好哇,有这么多人骂,我就没人骂……”

  杨玉圣说他活了38年,高兴事之一,德高望重的钟老做了他的听众,并且枪口一致,向伪学术、伪君子开火。

  何为伪学术、伪君子产生的土壤?杨玉圣分析土壤结构:“学生时代,思想汇报专题片面追求升学率,使得抄袭成风。特别是政治课本,理论脱离实际。一般来讲,学生没兴趣,为应付考试,虽然会背,但不求甚解。还有抄作文现象……”杨玉圣曾奇怪自己的学生:“洋洋洒洒的论文写得出来,写书评却叫苦不迭。”后来明白了,论文可以抄袭,书评则需认真阅读后产生独立思想。杨玉圣认为,独立思想,对中国人是奢侈的要求。

  学术规范理应在继承、积累、交流中创新,但一些从没受过学术规范教育的人参加工作后面临着学而优则仕的第一步——评职称。职称,关乎房子、职务、工资……一系列具体而实惠的利益。利益诱使部分“学者”身在学术界,心在学术之外。杨玉圣举例:河南师大历史系某教师打着“理应让此书对您评定职称起到应有的作用”为旗号,给不少人发函征求“担任主编或第一主编,以使您评定职称时增加些硬件”。赤裸裸的学术商业化。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卫平指出:“士林风气败坏,是对严肃学术氛围的毒化;知识分子本应是社会的良心,这一良心坏了,出自其手笔的精神产品怎能取信于社会呢?”

  有人问杨玉圣,学术造假业的发达是否跟经济落后有关?杨玉圣否认,50年代经济相对90年代经济更落后。那时,学者是怎样做学问的,有目共睹。

  ■上层建筑更应有3 15

  它是精神产品,精神产品不容瑕疵

  有造假的,就有喊打的。

  杨玉圣认为,既然有消费者维护权益的3 15,上层建筑更应有3 15。它是精神产品,精神产品不容瑕疵。2001年3月15日,学术批评网站开通。1996年始,杨玉圣从事史学评论。从史学评论走到批评网站,杨玉圣说:“很自然。”他的专业——美国史研究是他走向“自然”的原因之一。他说:“西方学术著作,三分之二文章,三分之一出处,我们缺少这样的学术规范。”另一内在因素,杨玉圣剖析自我:“可能一直在校门内读书、工作有关系。从校门到校门,有些书生气。”迄今13年教师生涯,他恪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尽管杨玉圣做好了“不回避闷棍和敌意”的思想准备,但“学术界的警察、宪兵”这样的话让他心血难平。

  实名制批评要实事求是,反批评要据理力争,这是杨玉圣恪守的批评原则,然而,匿名者反应的激烈、脆弱和不理智让杨玉圣更强烈印证了中国缺少批评的土壤。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死者讳。常常是兔死狐悲,批评一个人造假,引来一片反对声。杨玉圣称:“做贼的心虚,不做贼的也心虚。”那么,批评土壤上庄稼长势不好原因何在?杨玉圣分析:一、批评容易异化、政治化;二、人际关系;三、批评没有立足之地。正常的学术批评开展不起来。有些批评看似披着批评的外衣实则炒作。异化的批评不仅背离了学术批评还伤害了学术本身。批评等于广而告之。

  ■不打假就是打真

  不打劣就是打优

  对于来自反方的闷棍与敌意,杨玉圣有心理准备。而对大多数人的冷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别人腐败,跟你有什么关系”,“你这是瞎操心、干傻事蠢事”的劝说,杨玉圣心寒。他认为学术腐败所以愈演愈烈,是学术界的“明白人”太多,“和事老”太多,“东郭先生”太多。东郭先生多了,南郭先生自然就多。杨玉圣恨东郭先生怒其不争。他说:“所有知识分子是学术共同体中的一分子,在这个共同体中,没有哪个人能逃脱被伤害的可能。”

  尽管中国人的国训“威武不屈、贫贱不移”流传千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是知识分子的操守,但现实情况是,杨玉圣曾经妙手写文章,没有媒体敢于铁肩担道义。杨玉圣在苦闷中看鲁迅的解释:“因为,我还没有这样勇敢,那原因就是我还想生活,在这社会里。”

  杨玉圣剖析在这社会里生活的人,他们既失去了鲁迅先生的脊梁骨精神,又没有巴金先生说真话的操守,既没有钟老渗透骨髓的先天下之忧,更缺乏朱自清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气节。批评史上的三个辉煌时期:诸子百家、魏晋、民国,杨玉圣感觉如星斗般遥远。孤军奋战中他发现,老年人尚有拍案批评的激情,年轻人却少年老成,冷漠批评。他分析,老人有国学支撑。比如北师大71岁的伍铁平,功成名就。只因“看不惯”,跟“看不惯”斗争多年,落得一身疾病而不悔。

  自称对批评情有独钟的杨玉圣在孤独中走到1999年。该年,媒体首次关注学术打假。起因是两会期间,政协委员呼吁学术规范。1997年,社科院提出精品战略。以十年磨一剑精神做学问。北大呼应:“提倡精品,拒绝赝品。”东风吹至,杨玉圣以技术的平台树起志同道合的旗帜。

  杨玉圣不认同网上网下的人称他“学术界的王海”。他说:“王海是有公司的,是公司就有经济利益。批评网是公益网站、道义网站,我跟王海有区别。”5月11日,有学生问杨玉圣:“办学术批评网,有没有功利心?”杨玉圣答:“只有公益心,没有功利心。因为学术批评网现在不是将来肯定也不是受欢迎的网站。”杨玉圣一天中的大半时间奉献给了批评网,文章由他和志同道合者共同撰写,内容随时更新。他说:“很耗时间精力。”对此他仍“情有独钟”。钟情的动力是,他把学术打假与国家兴衰联系起来。他说,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希望通过知识创新缩小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如果学术领域让假冒伪劣占据,怎能支撑科教兴国?不打假就是打真;不打劣就是打优;不彻底扫除学术腐败,就不可能有先进文化生长发展的土壤。中国人很熟悉“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这句话,学界中人,如果人人叫真,学术腐败焉能滋生?!

  “靠一个人的能力难有作为”,杨玉圣说。他希望志同道合者联合起来,共同维护学术共同体的共同利益。恪守学术伦理、纯洁学术空气。让欺世盗名者付出他应付出的代价。

  那么如何遏制学术腐败?杨玉圣建议——

  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新闻出版署要做出宏观调控。高度重视学风建设的重要性,迫切性和必要性。一旦查出学风问题,取消教师传道资格。

  二、学术界达成共识,形成一堵反腐败的墙,喊打的墙。

  三、从大学开始,教育未来学者尊重知识产权,遵守学术规范,恪守学术伦理,特别要把好研究生和学位教育的质量关。

  四、确立科学的学术评价机制。在论文答辩、发表论文、出版著作、科研立项与评估、学术奖项评定等方面,严格推行匿名评审制、改变重量不重质的量化取向。建立健全公开、公平、公正的学术评价制度。

  杨玉圣,共产党员,山东青州人士。他自豪骨血里秉承了山东人的脾气,“眼里不揉沙子”。


  《学术批评网站掌门人杨玉圣谈学术腐败、学术批评和学术规范》是篇好范文参考,涉及到学术、批评、腐败、网站、文章、学者、论文、社会等方面,看完如果觉得有用请记得(CTRL+D)收藏。

推荐内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