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人物作文|如何写好人物通讯稿?

更新时间:2020-12-02 来源:人物作文 投诉建议

【www.huxinfoam.com--人物作文】

  《如何写好人物通讯稿?》是一篇好的范文,觉得有用就收藏了,希望对网友有用。


   新闻训练班让我给大家谈一谈关于人物通讯的写作。这个题目我可能谈不好。但是,作为新闻战线上的同行,我可以把自己的一些体会讲讲,和大家共同研究。

   第一个问题:谈谈一般认识

   我们的新闻载体、广播、电视、报纸包括各自办的简报都是一种大众信息传播媒体,是一种信息宣传载体,是为一定的社会和宣传对象服务的。新闻载体上的一切形式,如新闻、通讯、评论、调查报告等等,都是一种工具。就像古时所说的“十八般武艺”,它们都是为他们所面对的对象服务的。远的不说,就说咱矿上的电视、矿务局的矿工报都是为矿和矿务局的生产经营而服务的。

   新闻、通讯都是报纸上的一种形式,我们知道,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是为了表达内容。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题材,决定写什么样的形式和内容,而内容是为文章的中心思想而服务的,形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写作形式也不断在推新和发展,多样化。报纸最初出现的时候,只有新闻(消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受众的需要,范文TOP100后来才产生了通讯,评论,调查报告等等各种形式。报纸上文章的形式,今后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加丰富多彩。

   我们谈形式问题是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在这个基础上改造旧的形式,创造新形式。决不是照抄一成不变的旧形式。形式和内容是辩证统一的。我们说写作形式问题都不要离开内容。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我们的要求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这段话尽管受当时大气候的影响,有他的局限性,现在和市场经济这个大背景相比较,有点太单调。但是,不管写什么文章,首先应在主题内容上下功夫。没有好的主题思想,形式再好、再完美也是没有用的。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在写作过程中也要重视形式。为了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你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必须研究写作的形式和技巧。你面对的一大堆素材到底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写出来,才能见报,达到目的,提高宣传效果,这就需要我们在写作实际中研究和要掌握的基本功。比如:铜川矿务局的王石凹矿,我每年都在这个矿写稿件10篇以上,为什么能写这么多的文章呢?源于它是国家“一五”期间的156个重点工程,为我国的工业化在起步阶段,做出过卓越的贡献,围绕这一点你有写不完的新闻。这就是形式和内容的相统一,思想汇报专题最后达到双赢。

   第二个问题:关于通讯

   通讯是媒体上的主要形式之一。现在大家见到的和看到的、最大量的是新闻(消息)和通讯。什么是通讯呢?有各种解释。我们不一定在定义上钻牛角尖。知道这个基本意思就行了。通讯的特点是可以用叙述、描写、分析、议论、抒情等多种方法详细和完整地报道新闻,报道新近发生的事情。如陕西铜川陈家山矿难,我们采写的通讯《矿难,在清晨发生》,就是在最快的消息的发表之后,有通讯的手法,详细的叙述了矿难发生的全过程,以及中央的关怀和当时的抢险进展情况。一项工作的完成,新华社发表的(黄陵矿业公司一号煤矿建成投产),一个问题的解决,人民日报刊登的(王石凹煤矿三年解困),一个政策贯彻的过程,新华社发表的(黄陵矿区建设举步维艰),可以介绍先进经验。煤炭报刊登的(冲出困境—铜川王石凹矿脱贫纪实)。通讯还有一个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叙述、描写、分析、议论、抒情等方法,宣扬各种具有先进思想、高尚品质的先进模范人物,为改革发展树立学习的榜样。通讯和新闻有区别,也有相同的地方。它们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贯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的。在内容上要有普遍的教育意义。就是要抓住现实生活中人们最关心最迫切希望得到回答的问题;迅速及时配合形势,紧密结合中心工作。特别是报纸上的通讯,必须要有很强的时效性,要紧密配合当前形势,结合中心工作,写出观点,报道发展态势。另外,涉及的人物必须是真人真事,不允许虚构。在以上这些方面,通讯和新闻是相同的,没有什么区别。但他们也有不同的地方。在对于一个事物的过程和全貌的反映上,通讯比新闻要求的更详尽一些,完整一些。因为通讯在写作方法上比较自由,比较灵活、多样,所以在揭露事物矛盾的广度和深度上,通讯有它的长处,所以往往比新闻要优越一点。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通讯是新闻的发展和补充。新闻用最快的速度、最简短的文字告诉人们这里发生一件什么事,而通讯则要求具体告诉人们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它的过程,它的意义是什么。比如我在中国煤炭报以前发表的《铜川矿务局做强做大煤炭产业的主导地位不能变---访铜川矿务局局长安继栓》。它有通讯的访问形势,回答了铜川矿务局21万员工和家属急需要知道铜川矿务局是不是象外界说的那样,资源枯竭,没有发展空间,向何处去的大家最关心的热点问题。

   通讯是逐步发展起来的,形式多种多样。通常见的有这么几种:一是工作通讯,在报纸上是大量的。这种通讯是通过对某一个单位事迹的报道,通过对某一个工作进程的报道来宣扬一种思想、范文写作一种作风、介绍一种工作经验的。顾名思义,工作通讯,就是用来指导工作的。我采写的“冲出困境—铜川王石凹矿脱贫纪实”,就是要把这个矿从什么地方入手冲出困境,报道出来,为煤炭系统解困脱贫树立一个榜样,来推动整个煤炭事业的发展。

   第二种是人物通讯。人物通讯有的也叫人物特写,主要是写人的,以写人的精神面貌、思想感情为内容的,是以宣扬人物的高贵品质为任务的。我们造就一大批改革创新的英雄模范人物。象新时期的郭秀明、任长霞、煤炭系统的灭火专家徐精彩,50-60年代的雷锋、焦裕禄、邱少云、罗盛教等,都属于这一类。通过宣扬这样的先进人物,为行业及全国树立了榜样。

   第三种,政治生活通讯。用来反映国际国内政治生活动向,例如意拉克战争,朝核问题;意拉克战争前总统萨达姆的审判进展情况的通讯,最近日本首相参拜京国神社这些通讯都属于这一类。我们还常用这种形式,反映我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重要动向,报道重大节日活动,例如国庆节,“五一”节、十六大、以及各种重大会议的召开,有些重大国际问题来了,也经常用这种形式加以报道出去,所以,我们把它叫做政治生活通讯。这种通讯在我们报纸上也占了相当数量。

   第四种,旅行记。反映某个地区、某个国家人民生活问题、风俗人情、自然面貌,介绍那个地方的发展,增加我们对那个地方的知识和了解。这一类通讯数量不多,但很需要。

   第五种,访问记。如访问科学家,访问英雄模范人物啦,都可用通讯形式把访问的情况记述下来,还有的同志把小故事也放在通讯一类里面。

   通讯形式虽然有许多种,但最常见的是工作通讯和人物通讯两种。所以这两种是我们要研究的主要对象,也是我们应当努力学习和掌握的两种最主要的形式。

   第三个问题:关于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一般的被归到报告文学这一类里面。有的叫人物通讯、叫特写,有的叫报告文学,都是一个意思。我们知道,报告文学实际上是“文学报告”,用文学写出来的调查报告。为什么要用“文学”两个字呢?不是有一句话吗,文学是“人学”,文学是写人的,这个人是社会上的人,不是生物学、解剖学的那种人,是研究处在社会生活中,处在一定地位中的这种人的“人学”。所以它同其它通讯不同之处就是它是以写人为其根本任务的。一篇文章文学成份大不大,就看是不是写了人。文学作品都是写人的,否则不叫文学作品。有的人可能会说,有些抒情诗和有些散文就没有写人,不是也叫文学作品吗?实际上不是这样。抒情诗、散文都是写了人的。这个人就是作者自己。著名诗人郭小川《秋歌》、《团泊洼的秋天》那里面是有人的,就是作者自己。我们把人物通讯分在报告文学里头,就是因为在人物通讯里有文学的成份。

   对报告文学,多少年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或看法。一种认为报告文学就是反映真人真事的,从人物到情节,甚至到每一个细节都是真实的。只不过是在真实的基础上运用文学手法来描绘,来表达人物的英雄事迹和精神面貌。但所写的东西绝对真实,不能虚构。另一种理解认为,报告文学,既然是文学嘛,就允许虚松,人物事迹基本上是真实的,是曾经发生过的。但是经过了作者的概括、集中,有的地方可以想象和虚构,作一些艺术加工,使它比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更高,更集中,更加典型化。这样文学成份更多了,基本上脱离了通讯报道范畴,就属于文学艺术的范畴了。

   这两种看法过去有争论,一直到现在并没有定论。这两种见解可以说是报告文学上的两个分枝。我们知道这两种理解以后,应该有我们自己的看法。我们所要写的报告文学,我认为应该是上面说的第一种:要绝对真实,不要虚构。张三就是张三,李四就是李四,没有发生过的事就不要编造,不要凭想象添枝加叶。如虚构,你可以写小说、写电视剧本,写散文、写诗,如果你写报纸上用的人物通讯就应该真实。

   第四个问题:人物通讯的写作和采访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人物通讯是报道典型的主要方法之一。人物典型,如果宣传得好,往往会对我们的经济建设、安全生产、对我们的各项事业,对我们企业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都熟悉雷锋、焦裕禄等英雄人物。这么多年来,他们的感染和号召力一直鼓舞着我国年青一代沿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这些典型的意义,不在于指导某项实际工作,不是介绍一个什么工作经验,而是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在社会发展历程上的光辉形象。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六十年代初期国际斗争的情况。苏联变修了,在他们那里出现了所谓“垮掉的一代”,在修正主义的毒害下,青年人思想空虚、颓废,没有理想,没有抱负。就象我国受“四人帮”毒害的“三无”青年一样,无理想,无政府,无知识。苏联变修了,世界革命人民眼睛看着中国,中国怎么样?帝国主义国家,把他们在中国复辟的希望寄托在中国第三代、第四代身上,希望中国也变成苏联那个样子。雷锋的出现,就解决了在社会主义时期,培养什么接班人的问题。雷锋等一批英雄模范人物的出现就为我们这一代青年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他的意义,他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我们的国界。所以,他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怎样写好人物通讯?根据个人的体会,我感到有三个东西很重要,一个是思想,一个是情节,一个是语言。可以说这是三个基本环节。首先要搞清你宣传他究竟是要达到什么目的,是要宣传一种什么样思想,主题定在哪里,这一点一定要明确。其次,为了表现你那个主题思想,你究意掌握了一些什么样的情节,特别是很能说明问题,很过硬的情节。第三就是语言,究竟用什么样的语言表现你所写的英雄人物。这三个问题解决得好,人物通讯的写作才算有了一个基础,才有写好的可能。

   关于人物通讯的采访和写作,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关于发现和识别典型的问题。

   现实生活象汪洋大海,先进人物大量涌现,尤其在社会大转型时期,典型更是千千万万的。那么,怎么样发现和识别有现实意义的重要典型呢?我感到起码应该做到“三个清楚”:

   1、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的发展观是我们观察一切事物的望远镜和显微镜,我们要宣传什么典型,就要对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的发展观关于那个问题的论述和党的政策首先搞清楚。要宣传什么,你首先要熟悉当前我党在这方面的指示和论述,帮助自己明确思想。

   2、对于国际国内的形势和全国的宣传动向心里要清楚。要立足本单位,放眼全国。煤炭界的通讯员就是要把你所要报道本单位的新闻放在整个煤炭系统去分析研究,看是否有典型指导意义,要站在太阳的角度看问题,扎根在地层深处写新闻,只要作风扎实,深的下,看得远,不怕吃苦,我们就一定能取得实效的好新闻。

   3、对典型的全部材料(包括反面材料)心里要清楚。这三个“清楚”是基本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我们衡量典型的尺度,所在单位的发展态势和确定的宣传动向是我们选择典型的根据。为什么现在要宣传这个典型呢?目的和针对性是什么?一定要想了又想,搞清楚。同一个典型,在不同时期宣传,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效果。报纸就是“新闻”纸,报纸上发表的东西,不论什么形式,都有很强的时间性、针对性。也就是要紧密配合当前的形势,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现实的经济建设服务,为我们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每宣传一个典型,我们都要考虑:我这个典型究竟要回答现实生活中一个什么问题?同是一个典型,在这个时候宣传,可以产生巨大的影响,而在另一个时候拿出来宣传,可能无声无息,或者反响很小。什么道理呢?就是没有考虑行业形势和宣传动向,没有考虑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态势,用停止的观点去思考问题,时机不对。在一定意义上,宣传时机就是质量。

   发现一个典型后,首先要用当前国家总的指导思想这把尺子来量一量,然后把它放到企业发展这把“秤”上来称一称,看准了,或者基本看准了。再对典型的事迹材料,作细致的分析研究。我们采访中常常有这种情况:材料抓了不少,例子收集几十个,上百个,笔记记了厚厚的一大本,但没有认真研究,记者自己淹没在材料里,觉得这个也好,那个也好,都舍不得丢掉。究竟要这些材料说明什么问题,不明确。写起来是一本流水帐。这是什么道理呢?就是缺少对材料做认真的分析研究,还没有吃透材料,还没有真正认识这些材料的价值。事物本身是很复杂的,不是一下就能看清楚了的,要反来复去研究才行。从发现典型到采访写作,直到典型写作的完成,都是认识典型的过程。我过去搞的一些比较大的典型报道,如全国煤炭系统优秀企业家高仰才、全国十佳矿长种欣睿等,凡是搞得比较好的,都不知道经过多少次反复,才搞成那个样子的。材料采访了一大堆,先仔细看材料,看了讨论,大家提方案,首先要找出这个典型的特点是什么,在研究的基础上组织材料,搭架子。架子搭好了,当时认为还可以,过了几天又认为不行,还没有体现这个典型的本质,推翻了再从头来。一位伟人说过:“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它。”我们在采访中,常常被先进人物的事迹所感动,心情非常激动,有的记笔记都记不下去。但这并不等于你所想的那样。这就说明你还只是停留在感性阶段,没有吃透,没有很好地理解它。所谓调查研究,是一个相互联系的认识事物的过程。我们往往重视了调查,而忽视了对材料的分析研究,这是不行的。采访之后,一定要对材料进行反复细致的研究,力争吃透它,认识它。这个过程有时要经过好多次的反复才能完成。

   (二)关于人物通讯的采访。

   通讯的采访一般要求比新闻的采访要深一些,细一些,而人物通讯的采访要更深、更细。不仅要对人物的先进事迹做详细了解,而且还要注意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出身历史、生活习惯,连他的音容笑貌都要注意观察,其中特别要注意探索人物的精神世界。就是我们常说的他的“灵魂”、“思想境界”。采访的时候要充分运用第二、第三手材料,但更要强调掌握第一手的材料。有些典型人物牺牲了,不能做当面采访,怎么去抓第一手材料呢?遇到这种情况,我想你起码要去采访一下这个人物一起生活过、战斗过的群众和领导,采访一下先进典型周围的人,和他们好好谈谈,把他们的感受、印象变成自己的感受、印象。你起码应该到英雄人物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去实地观察一下,体会一下群众对英雄人物的感情。采写焦裕禄、杨水才、李月华等典型人物的同志,都曾亲自到英雄人物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去进行了几十天深入细致的采访,在那里亲自观察,找老乡开座谈会,走访了几十个甚至上百的人,做了大量的工作。这样,记者虽然没有见到牺牲了的英雄本人,但你已经进入了“角色”,有了很深刻的感受,英雄人物已在你头脑中“活”起来了。这时你写起来就纵横自如了。采访时,面上的材料要掌握,但更要注意有重点地挖掘点上的情况。一个英雄人物活动的方面很多,但是他总有几个活动的重点,这几个“点”一定要深挖细找。下面材料要充分挖掘,同时,也要重视了解反面材料。现实情况都要掌握,也要注意了解历史情况,几方面的材料掌握了,采访才算是基本完成。据介绍,采访好医生李月华时,光开座谈会就开了四十多个,采访了三百多人。过去,我们在煤矿采访先进人物,有时为了搞清一个细节,专程跑几十里,去他的老家。去年我陕北采写《全国第一采煤大县采访记行》时,也曾在号称不毛之地的大沙漠里去跑来跑去,到小煤矿最为集中的产煤乡镇住了住,体验了一下挖煤人的生活。我们感到,这种亲临现场,观察体验,对我们写好那篇东西有很大的帮助。过去我们作者有句话:采访时要有“海量”,材料多多益善,要有一追到底的精神,不放过一个线索。但写作时要非常“小气”“吝啬”,细琢细磨。采访时抓一把就走是不行的,要追根究底,特别是不放过任何一点有价值的线索。关于挖细节的问题,我念一段关于李月华的采访体会。大家听了一定会有启发。他们在体会中写到:“采访中由于细节很多,我们很注意细节的挖掘。我们找赵斌、郑海全等同志几十次谈话了解,挖掘那些感人的细节。有一次赵斌谈到李月给产妇邓彩霞做胎盘剥离手术时,曾经微笑过一次。我们就抓信不放,要他仔细回想一下,到底是什么情况下微笑的?经郑海全帮助回忆,是在郑报告了胎盘完整以后。当了解到这个情节时,我们真是如获至宝,我们把这个细节写到通讯里去了。这个细节就是:‘人们把李月华扶到椅子上,她长长地嘘了一口气,微弱的声音断断断续续,说:“胎盘……完整吗?”郑医生立即做了检查,告诉她,胎盘完整!这时,李月华脸上微微露出了宽慰的笑容。”李月华是在听到一切顺利时笑的。李月华已经逝世了,我们很难了解他当时想些什么。但是听了这些生动真实的细节,就可以感受到李月华那种只想到病人的安危,毫不考虑个人的崇高的精神境界。还有一些重要的细节:在门诊室吐了三次,丁持东劝她回去,她轻轻地摇了摇头。在手术进行的时候,汗水沿着发梢往下流,全身都湿透了。这些细节的描写,对于再现李月华的高大形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通讯中,李月华的许多心理活动,是记者同李月华同志的爱人赵斌同志的几十次谈话中了解出来的。比如写到李月华给王春治病时候那种内疚的心情以及从公鸡报晓想到了小狗能报信的心里活动,就是她事后告诉赵斌的。我们自己和兄弟单位的采访都说明,采访一定要深挖细找,要有不放过一切机会,不放弃任何一个有价值的线索的精神,深挖有意义的细节。这样做有时会困难一些,有些英雄模范人物不愿谈自己的事,有些也常因为我们追问的太细而不耐烦,觉得“你这个记者是怎么回事,问起来没个完啦!”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也不要灰心,要很耐心地说服他,正面挖不到就和他闲聊,有时在无意中可能会发现很有意义的细节。你和他聊上两三天,只要能挖出几个有意义的情节,就是很大收获了。

   采访的主要目的是挖掘那些能够展开典型人物特点和本质的典型事例,典型情节。什么叫典型事例,典型情节?简单地说,典型事例就是能代表方向,超出一般,反映事物本质的事例。我们看过很多先进典型的人物通讯,有的人物通讯七八千字,上万字,但看完之后,给你留下印象就是那么几件事,这几件事给你脑子里打下深深的烙印,过了多少年都忘不了。比如雷锋冒着大雨送大嫂,买车票的事;王国福的“长工屋”;杨水才的“一颗核桃种”等等,还有象好八连“闪闪发光的一分钱”,也属于这一类,这些情节所以使人难忘,就是因为它比较深刻的反映了事物的本质,超出一般,代表了事物发展的方向。

   在这点上,我们上面举的“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这篇人物通讯中就有很多很好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为了说清楚什么是典型情节,什么叫代表方向,超出一般,反映本质,我还想举李月华通讯中的事例来说明,比如李月华通讯中“她做的好事俺们数不清”这一段里有这么一个情节:李月华的小孩刚满三个月,她去为赵二姐接生。接生是很顺利的,可赵二姐的丈夫不在家,李月华从自己家里拿来米面、红糖、鸡蛋,亲自做好送到赵二姐床前。后来,赵二姐突然生了病,事过李月华精心护理,病是好了,可奶水却一滴也没有了。她的小孩小金叶没吃的,整天哭,李月华很着急,决定给自己孩子断奶,用自己的奶水哺育小金叶。每天按时去,夜里只要听到小金叶的哭声,天气再冷也要赶去。下面有这样一段描写:

   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李月华出诊回来,远远听到小冠军和小金叶都在啼哭,赶紧加快了脚步。但是她没有回家,而去敲赵二姐的门:“二姐,开门呀!”赵二姐听到李月华的声音,一骨碌爬起来点上了灯。看着李月华背着药箱子走进来,便激动地拉住李月华的手说:“他李姨,你家小冠军也在哭呢!”李月华笑着说:“没啥,有她姥姥哄着哩。”一边说,一边给小金叶喂奶。赵二姐望着渐渐入睡的小金叶,感动的伏在李月华的肩膀上哭了,泪水把李月华的衣裳润湿了一大片。……

   这个情节很感人,虽然很简单,但反映了事物本质,展示了李月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尚品质,它是代表方向的,是超出一般的。还有一个情节是李月华养了一条小狗,为什么养这条小狗呢?这是因为有一次,她出诊回来,很累了,一躺下就睡着了。忽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把她惊醒了,开门一看,一个老太太在雨里站着,全身都湿透了,她问:“大妈,您站了很久了吗?”老太太说:“我的那个孙子不行了,你赶紧去看看吧!”李月华给病人看病时感到很内疚,心想:如果病人得了更急的病,我醒的晚了,不是很危险吗?她忽然听到公鸡报晓,心里一亮,想:鸡能叫明,狗叫不是可以报信吗?从那以后,她就养了一条黄狗。小黄狗的情节反映了李月华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非常细致,体贴入微的那种本质,这也是超也一般的。我们所说的典型情节就是这类情节。看后可以使人久久不忘。

   小黄狗的情节,并不是记者开始就知道的,而是后来偶然发现的。开始,通讯里面没有这个情节,把它作为小故事单独用了,后来大家一块研究,才决定用到通讯里面,这一改变为主通讯增色不少。

   我们在采访当中常常有这种情况,材料采访了不少,但要写的时候,却发现材料中真正可用的东西不多,或者材料尽管用了很多,写出来的东西并不感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当然有写作技巧上的问题,不会用材料,没写好,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在调查研究上下功夫不够,没有获得足够的、过硬的典型材料。特别是象上面我说的那种典型事例,在人物通讯中,就象人的脊梁骨,是骨干,没有它,人物是站不起来的。就是说,在一篇通讯中,至少要有三、五个,七、八个这种典型的事例,你的人物才能站起来。

   已故的著名作家巴金有一个发言,其中提到一句话我听了很受启发,这句话的大意说,文学作品应当是“情理之中,出人意外”。就是说,作品中人物的行动,常常出乎人的意料之外,使人意想不到。但是仔细一琢磨,又感到完全合情合理,在情理之中。这是揭示事物本质的正常规律。文学创作上是这样,通讯写作,特别是完人物通讯,也是这样的。采访中,我们既要注意挖掘那些能够反映事实本质的典型事例,典型情节,又要注意挖掘那些不一般化的,很有特色的情节。这点对写好人物通讯很重要。

   为了说明问题,我举穆青在《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这篇通讯里,其中有这样一段:

   严冬,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焦裕禄召集在家的县委委员开会。人到齐后,他并没有宣布议事日程,只说了一句:“走,跟我出去一趟”,就领着大家到火车站去了。

   当时,兰考车站上,北风怒号,大学纷飞,车站的屋檐下,挂着尺把长的冰柱。国家运送兰考一带灾民前往丰收地区的专车,正在这里开过,也还有一些灾民穿着国家救济的棉衣,卷曲在货车上,拥挤在候车室里……

   焦裕禄指着他们,沉重地说: “同志们,他们绝大多数人……是灾区逼迫他们背井离乡的,不能责怪他们,我们有责任。党把36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不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

   从车站回到县委,已经是半夜时分了,会议这时候“才正式开始”。

   这样的描写,一下子就把焦裕禄那种对党的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对人民群众的火样的感情,一下子烘托出来。如果作者没有高度的政治觉悟,没有同人民群众火热的感情,没有很深的文学修养,而仅仅是一些事例的罗列,一种简单的叙述,,那么,读者读起来便没有味道了。

   这个情节也符合巴金同志所说的那句话:“情理之中,出人意外”。严冬的夜晚,开会、去火车站,要干什么,夜、会、火车站似乎风马牛不相如,不太合理,出人意料,但仔细一想,又非常合情合理。而且只有这样表现才最好、最不一般,最有特点,最能表现人物的典型性格。我们在通讯采访中,也要注意挖掘类似这样的有特色的情节。

   深入采访,认真搞好调查研究,是写好人物通讯的基础,俗话说:“有一头好发才有理出一个好头”。采访也是这样,只有掌握了大量的、过硬的材料,才能写出一篇好的通讯来。

   (三)关于人物通讯的写作:

   1、不要抓到材料就写,要在研究材料上多下功夫,吃透材料。记者有句话叫做“七分思索三分写。”想透了才能写透,这话有一定道理。想的过程就是认识事物的过程,就是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就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就是提炼主题的过程。想的目的是要突出主题思想。我们要写一个人物,为什么要写他,为了达到一个什么目的?要通过这个人表现一个什么思想?这些问题一定要想透。既要想透表现什么,又要想好怎么表现,这是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做到的。在写的过程中往往还有这种情况:费力不小,翻来覆去写了多次,人家看了还是没印象,不感人,什么原因呢?最主要是思想不明确,没有想透。每一个先进人物都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事例,用哪个,不用哪个,思想不明确就无法选择,就会被埋在材料堆里无法摆脱。我们写通讯时,常常一上来堆上十几个例子,文章搞得十分冗长,经过一遍遍修改,选来选去最后只剩下三五个、七八个例子。其它都是些概括的材料修改的过程,这就是选择的过程,认识事物的过程。每修改一次,都可以使我们前进一步,更接近于事物的本质。有些同志舍不得丢掉材料,觉得这也好,那也好,有些编辑删去一点都舍不得。我自己有这个体会:例子多了,容易被埋在里头,跳不出来。另外,有的人没有参加采访,只是个读者,比较客观,能够提出一些很好的意见,听听他们的见解很有好处。

   2、要精练,要有千锤百炼的精神。

   写好通讯,这是一关。这个问题和前面的问题是联系着的。想透了,主题明确了,才有可能做到精炼。否则精不下来。精炼包括两个意思:一是精简结构,一是精炼文字。古人有句话叫“立主脑,减头绪”,意思就是突出思想,精简结构。我们写文章的通病是头绪太多,面面俱到。一个先进人物的事迹是多方面的,不可能面面都写到。一定要从许多“面”中,找出最主要的方面把它写好,这样就突出了。

   精炼文字就是要把可有可无的字句都删掉。学会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深刻,最生动的内容。俗话讲:“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有的人有话无话都拉得很长。原因除了对典型材料没有吃透外,还有一条,就是对读者的理解力缺乏应有的信任。一件事本来两句话就说明白了,偏要在那里喋喋不休地说个没完,生怕读者不懂。写文章应该是“言已尽,意无穷”,留有余地,给人以启发。而我们现在有些文章是倒过来了,是“意已尽,言无穷”,罗哩罗嗦,没完没了,我们在写作中要克服。

   3、要有必要的形象描写和符合“三性”要求的语言。

   上面讲过,报告文学要有人物形象,要有形象思维成分,这是必不可少的。所谓形象描写不要误解为要写花呀,草呀,月亮呀等等,那样理解是很片面的。我们说的形象主要指的是用形象的手法写人。在文学作品中,没有单独写景的。写景是为了写人。比如写焦裕禄的通讯,一开头就写了河南兰考受旱灾,涝灾,风灾后的景象。这个写景就是为了写人,为了衬托人,为了写焦裕禄是在一种什么样的严峻情况下来到兰考的,是为了把典型人物一开始就放到特定的矛盾尖端来表现。用过去的话说,叫做“风口浪尖”上。形象是为了更深刻更生动地表现事物的本质,增加表现力。运用形象描写应当是最经济的,有时候一句形象的话比你说许多平淡无味的话还有力,还感人。

   形象,有形象的概括,有形象的描写。所谓形象概括,就是用几句话表现人物的活动。我们还以李月华通讯为例来说明。通讯中有这样一段:“她象一部开足马力的马达,日日夜夜不知疲倦的工作着。不论是上班,还是在家,病家一叫就出诊,病人一到就看病。正在吃饭时把碗一推就去,正在喂奶时,把孩子一放就走。她夜间很少睡过一个安稳觉,有时一夜出诊四五次”。这里面既有叙述,也有形象的概括。

   “李月华走了以后,蒋大娘母女俩激动得泪流不止。大娘对闺女说:‘俺孩子金贵,人家孩子不金贵吗?你是月子里十五天,月华月子里才五天哪!可是人家没听到一个‘请’字就来了。闺女,你一辈子都要记住,主席教育出来的李医生,是你做人的榜样。’母女俩说到天蒙蒙亮,才渐渐睡着。这时,门外又响起了李月华亲切的声音:‘大娘,孩子好了吗?’蒋大娘赶忙开门,只见外面雪花还在飘着,李月华深夜前来的两行脚印还没盖满,一条新的脚印又通到她家的门前。她拉着月华的手说:‘好闺女,叫俺怎么感谢你啊!’”其中“蒋大娘赶忙打开门,只见外面雪花还在飘着,李月华深夜前来的两行脚印还没盖满,一条新的脚印又通到她家的门前”,这段描写很好,很生动,感染力很强。

   再如侧面描写,写一个老贫农到李月华墓前的情景:

   “一天清晨,这位七十二岁的老人又默默地来到李月华墓地。他围着坟墓走了一圈又一圈,抓起一把坟土,看了又看,攥了又攥,把它紧紧地贴在心口上:‘月华,好闺女,俺和俺的全家永远忘不了你,俺的两个小孙子长大后,一定让他们象你一样……’”。再如“李月华同志去世以后,她父母原来想把她的遗体运回原籍安葬,可丁湖人民恳求两位老人:‘李医生是为俺丁湖贫下中农累死的,还是把她葬在丁湖吧!让她永远和我们在一起,让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永远教育着俺们的下一代!’李月华的坟墓,现在在丁湖村东口的高地上。来这里致哀的人,从她去世以后,一个多月里一直络绎不绝。人们在墓前放下一盘盘花圈,留下了一颗颗怀念的心”。

   这里面有形象叙述,有形象描写。描写有的从正面,有的从侧面,这样的形象描写对人物的刻画起了很好的作用。

   另外就是要有“三性”语言。“三性”就是毛主席所说的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要禁止说大话,空话,绝话,尤其在“文革”期间。有的话说得很“玄”,玄得没边了,违反了科学常识。什么“活着一分钟,战斗六十秒”啦,什么“要把毛泽东思想溶化在血液中”啦等等,叫人不知怎么去理解。毛泽东思想怎么能溶化在血液中?活着一分钟,战斗六十秒可能吗?这种语言在那个时期很流行。好象话说得越绝越好,直到读者没法琢磨,没法理解了,就达到目的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为了写好人物通讯,我们要注意学习语言,要向群众学习,要学会用职工群众的语言,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过去一些好的人物通讯,有许多很好的群众语言,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杨水才的“小车不倒只管推”,焦裕禄的“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还有的通讯中“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根针不能两尖”等等,都非常生动。4、关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报纸上发表的通讯,因篇幅关系,一般都比较短(指多数而言),他不象你写长篇小说,一般地要求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把矛盾摆出来,这样比较好。写人物通讯,人物一出场最好就进入矛盾,不要罗哩罗嗦绕圈子,写得很长很长,用记者的专用语叫做“皮薄一点”,不能象有的长篇小说,翻过十几二十页人物才出来。这里说开头最好开门见山,那么结尾呢?结尾要适可而止,留有余地,结束得干净利索。有位搞电影创作的同志说过:“电影剧本中的对话,超过三行字你就要考虑你是不是对观众负责!”电影是这样,写通讯也应该是这样,不要搞长篇对话,不要穿靴戴帽。

   我们每写一篇人物通讯,都把它作为一次创作来看待,不管在内容和在形式上都不要“吃别人嚼过的馍”。学习和借鉴别人的,但更要创造我们自己的新的表现形式。下定决心,写出无愧于我们伟大时代的好通讯好文章来。要作到这一点,就要很好地学习、很好地深入生活,充实自己,克服“空虚病”。要刻苦学习业务,加强基本功训练。有的媒体过去在记者中提倡练基本功,搞基本建设,包括积累素材,收集群众语汇,坚持记日记,坚持练笔。已故的作家老舍有一个习惯,几十年来他每天都坚持练笔,一天写三五百字,或是人物素描,或是见闻录,或是杂感、随笔,形式不拘,但每天坚持。老舍能够写出那么多好作品来,与他的勤奋是分不开的。我们要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争取做一个称职的新闻工作者。

 


  以上就是这篇范文的全部内容,涉及到通讯、我们、人物、典型、采访、一个、材料、就是等范文相关内容,看完如果觉得有用请记得(CTRL+D)收藏。

推荐内容

为您推荐

描写人物作文(通用4篇)

作文(composition)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作文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作文体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描写人物作文(通用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4-03-12 16:11:09   人物老师作文450字   人物作文500字  

人物作文素材范文(精选三篇)

作文(composition)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作文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作文体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物作文素材范文(精选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4-03-12 16:11:06   人物作文素材摘抄  

我最喜欢的爱国人物作文500字范文(通用3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我最喜欢的爱国人物作文500字范文(通用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2024-03-12 16:11:02   我最喜欢的爱国人物作文500字左右   我最喜欢的爱国人物作文500字左右陆游  

白描人物作文200字(合集3篇)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白描人物作文200字(合集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4-03-12 16:10:56   白描人物作文200字写人的外貌   白描人物作文200字老师  

我喜欢的爱国人物作文500字范文(精选4篇)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喜欢的爱国人物作文500字范文(精选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4-03-11 00:03:25   我喜欢的爱国人物作文500字左右   我喜欢的爱国人物作文500字钱学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