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德育论文5000字

更新时间:2022-05-21 来源:论文写作 投诉建议

【www.huxinfoam.com--论文写作】

  1.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2.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互信范文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大学生德育论文50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生德育论文5000字

  长期以来,帮助学生矫正不良习惯,培养优秀品质,成为中职德育工作的难点之一。笔者所在学校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以德育“感悟课”为载体,变革德育活动内容,创新德育活动形式,拓展德育活动空间,提升了德育的实效性,开辟了一条中职德育新路径。

   一、德育“感悟课”的开展背景及成效

   近年来,焦作市教育局在全市职业学校展开了新课堂教育实验改革,其中德育“感悟课”是新课堂教育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德育“感悟课”,就是在班主任(或班干部)的引领下,学生针对近期个人思想、学习、纪律及参加的各项活动,通过写感悟(成长)日记的形式进行自我剖析,然后在课堂上与同学相互交流,以便实现共同提高的德育形式。

   德育“感悟课”的初期阶段是随意性反思课,学校没有对其进行统一规定,班主任可根据班级情况自行确定主题。这一阶段德育“感悟课”的特点如下:针对性强,短期效果好,特别是对改善班风班纪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德育“感悟课”的第二阶段是主题性德育“感悟课”,是学校根据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确立每个学期德育“感悟课”的主题,围绕主题开展各项学生感悟活动。通过德育“感悟课”,学生剖析自己在各项主题活动中的表现,从而促使自己在主题活动中升华情感、思想进步、习惯养成、素质提升。

   在德育“感悟课”推行之初,学生人人感到新奇,兴致盎然,积极参与。一学期下来,在写写说说中,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都很有长进。更令人欣喜的是,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思想水平也在一点点提高,日常行为慢慢有所改变。

   二、突破德育“感悟课”瓶颈的几点做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德育“感悟课”渐渐流于形式,学生也逐渐感到无趣,产生应付心理,德育“感悟课”的作用也在不断弱化。我们感到,任何德育活动开展到一定时候,如果不创新,再持续开展就必然会出现瓶颈,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那么,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变革和创新,进一步调动学生们参与德育“感悟课”的积极性呢?经过实践研讨,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内容创新,增加引力

   年轻人都不喜欢空洞的说教。因此,面对大的德育课题,我们化大为小,变抽象为具体,尽量贴合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选择丰富多彩的小课题来进行,并根据社会时事,考虑专业特点,联系班级实际。教师结合典型案例,找准切入点,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觉得“感悟课”有意思、有价值,进而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有的班级开展“拒绝电子烟”“发现身边的榜样”“冲动是魔鬼”等贴近学生、贴近时代的主题活动,学生们参与积极性很高。在活动中,学生们有表演,有交流,思想火花不断闪现,“感悟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大德育,小课题,增加了德育“感悟课”的吸引力。感悟活动帮助学生解决了心中之惑,点亮了前行之路。

   (二)形式创新,激发活力

   学校还引导班主任、班干部学习借鉴电视等媒体举办活动的形式,尝试以专题报告、自由辩论、小组竞赛、情境表演(小品、相声、山东快书)等形式来开展活动,使德育“感悟课”呈现出了活力四射、异彩纷呈的景象。比如,在2019年上学期的德育“感悟课”评比活动中,2018级农艺一班采用辩论赛式、2018级汽修二班采用小组竞赛式,2018级数控班、2018级电器班、2019级计算机特色班表演了小品,2019级农艺二班表演了相声,2018级美术班展示了学生自己创作的系列绘画作品。学生们自编自导自演,在感悟中体验,在此过程中思想得到了升华。

   活动形式的创新,激发了德育“感悟课”的活力,进一步推动了德育“感悟课”的开展,使学校德育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

   (三)场所创新,开阔视野

   思变求新,人之常情。不少德育主题单靠在校内场所进行不仅难以完成,而且效果不佳。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德育“感悟课”活动的积极性,我们把视野又放到了活动时间和场所的拓展上。

   体验是德育“感悟课”实践活动的基础环节,学校常常将其安排在双休日或节假日。学生家庭、专业实训基地、校外教育基地、社区、公园、企业、农村,处处有德育资源,处处是德育阵地。在班主任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在班干部的引领组织下,或分散,或有组织地开展活动,有目的地让学生去做、去看、去问,亲自实践和体验,鼓励学生随时用手机拍下精彩的瞬间和难忘的片段,然后带回学校与大家分享交流。

   走出去,广阔天地成了德育的场所。学生们在社会大课堂中开阔了视野,收获了成长。

   (四)组织创新,再增动力

   实践证明,组织形式的创新,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德育“感悟课”的动力。活动刚开始进行时,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准备、都参与,有的班级采取抽签方式来确定主持人和发言人,有的班级按教室的座位安排“感悟课”的发言顺序。到后来,组织形式开始变化,有时候以小组为单位,有时候以寝室为单位,有时候扩大范围开展班际甚至专业之间的交流。组织形式的不断创新,不仅让学生对德育“感悟课”保持了新鲜感,同时也让学生在交叉变化的团队合作中,增进了友谊,培养了团结协作能力。

   以变求新,以新求活。思维开放了,内容、形式和场所创新了,新的德育“感悟课”活动又轰轰烈烈开展起来了。

   三、结语

   从长期的德育实践可以看出,班干部的引领是我们开展“感悟课”的关键。随着“感悟课”活动的开展,不少班级把活动主题的策划和落实分配给各小组、各寝室。组长和寝室长很自然地成了活动的牵头人。有责任,就有了压力和动力,也就有了成长锻炼的机会。班干部、组长、寝室长中的不少人,经过锻炼,升华了思想,学会了表达。这些学生坐下来能写,站起来能说,逐渐成为德育“感悟课”活动的主力军,也往往是感悟课活动的最大受益者。当一大批学生在“感悟课”活动中迅速成长起来以后,我们就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平时游离在活动边缘的学生,让这些学生逐步走入舞台中央,成为活动的主体。

   教育没有旁观者。人人參与,是教育的宗旨;让每个学生都进步,是教育者的追求。我们通过创设情境、活动体验、交流分享、点评总结,引领学生在德育“感悟课”中快乐成长,帮助学生成长为有技能、有道德的合格人才。

  大学生德育论文5000字

  摘要:学校教育过程中,除教学生基本知识外,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我国教育部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其中德育处在首位。可见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本文结合笔者班主任工作经验,浅谈几点开展德育教育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德育教育;自我教育;主题活动;树立榜样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03-0174-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03.169

   一、引导学生有效的自我教育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在学生印象里好像天然的是一种“对立”的关系,学生对教师的讲话内容总是会用“对立”的心态去思考和理解。因此,德育工作的开展最有效的方式不是教师的说教而是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我们应该把教师有形的、生硬的说话形式转化为学生背后的推手,转变为学生思考问题的内驱力,使学生实现自我教育。具体操作方式有以下几种。

   1.培养班干部正确的思想观念,使之影响到全班同学。学生干部既是学生又是管理者。学生干部所带有的管理职能使得其最容易成为全班同学的思维引导者。因此做好班干部的德育工作是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首先,班干部的选用一定要选择有良好思想品德的学生,不一定要局限于学习好的学生。只有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才能在班里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使我们的德育工作得以有效开展。其次,要加强班干部的思想引导,每周召开班干部会议,对班级内发生的重点问题与班干部分析、讨论并把正确的观念传输给班干部,并逐步使其影响到全班同学。总之,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我们对班干部的培养和使用。

   2.抓好后进生的德育教育。如果说班干部是班级里的“领头人”,那么后进生就是班级里的“小尾巴”。抓好“领头人”的同时,我们还要抓好“小尾巴”的德育教育。一方面,后进生德育教育不一定能够受到班干部的影响,另一方面后进生思想意识的好坏也会较大程度地影响班级学生的自我教育。对于后进生的思想教育应以引导为主,批评为辅。首先,班主任应倾听后进生的想法,并从中发现较为严重的思想问题,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的思想意识从而实现自我教育。其次,对于较为明显的错误行为应以批评为主,对于后进生的批评教育应注重对于班级的影响使得在批评后进生的同时,使其他同学形成自我教育。

   二、开展主题活动,实现活动育人

   德育工作的开展环境的营造是非常重要的。在班级德育教育中,主题活动教育是非常有效的德育教育方式。班主任应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思想状态以及不同年龄段的接受程度,选择适合学生的主题开展活动。主要活动形式有以下几种。

   1.校外活动。带领学生走到现实的社会环境中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校外活动主要有参观、宣传、帮助等形式。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例如,我校组织学生利用周末时间走上街头为清洁工人、交通警察等服务人员送上一杯热茶,说上一句“您辛苦了”。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学生真实感受到社会各个工作岗位的不容易,从而使学生更懂得尊重、理解和爱。这种教育效果是学校内任何形式都无法达到的。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大型庆典、义务劳动、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等活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学生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素材和条件。学校德育要打破封闭式的教育模式,善于捕捉信息,通过走入校外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与见识,不失时机地进行理想、品德教育。

   2.主题班会。主题班会是我们整个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是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形式。主题班会的设计与运用需要有一定的系统性。中学阶段,每一个学年、每一个学期、每一个班会都应该有具体的规划与设计。对于高一阶段,可以从文明礼仪、理想、勤奋、和谐、积极向上、创造力、感恩等方面来设计主题班会内容;对于高二阶段可以从责任教育、誠信教育、人生观教育、感恩与爱心教育等方面来设计主题班会内容;对于高三阶段,可以从行动力教育、理性教育、拼搏精神教育、人生教育、大学生活教育等方面来设计主题班会内容。只有成系统的主题班会教育才能让我们整个高中阶段的德育教育工作更加有效,更加完整。

   三、树立榜样,以身作则

   当代青少年学生是敢想敢说敢做的一代,他们知识面宽广,社会信息量大,对变幻莫测的客观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他们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年龄阶段,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面对社会种种现象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甚至良莠不分。陶行知老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学高、身正”。一名成功的班主任就是能够让学生想要成为那样的人。德育工作的开展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以一个“身正”的姿态站立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思想与社会中那些杂七乱八的思想有所不同有所“吸引”。只有这样,我们的德育教育才能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真正能够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每一位教师都应时刻以一名“师者”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做好学生的榜样。

   参考文献

   [1]杨贵娟.改进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几点建议[J].世纪桥,2012(9).

   [2]孙前胜,曲宗霞.试谈德育工作中的批评之法[J].辽宁教育,2017(12).

  大学生德育论文5000字

  摘要:对小学生开展德育,仅靠学校单方,虽然是专业的,但力量却显得单薄。特别是如果家庭与学校的德育在方向、方法上產生了冲突,还会对学校的德育产生负面影响——基于对学生思想建设有效性的考量,学校必须采用有力举措,调动并发挥家庭的教育职能,与学校形成合力,建立起一个立体化的德育模式,才能真正落实我们的德育目标。

   关键词:德育小学家庭共育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8877(2019)08-0003-02

   家校共育是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模式——学校开展德育有其优势也有其用力不到的地方,家庭德育有其劣势但也有其效率、影响力方面的优势,是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仅凭借学校的教育不仅是力量单薄的问题,而且会因家庭与学校间在教育方式、教育方向上的差异而造成德育工作的低效或失败。

   1.家校共育的重要性

   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优势在于其专业性和方向的准确性——我们的教师都是经过专业培训的,有较好的专业素养,对德育的方向比较明确,对德育的方法比较熟悉,对德育的对象(小学生)有科学的理论把握。对德育来说,学校的教育相对于家庭更正规、更高效、更科学。比如说,我们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24个字一项一项落实,每项都有专门的方法和策略,这对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家长来说,难度就比较大。家长通常是按照自己的想法,随机对孩子施以教育。

   但是,家庭在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力上,要远大于学校。一是,因为学生与家长一起接触的时间相对较长,家长有更多、更充裕的时间对孩子施以影响;二是,在情感的亲密度上,无论我们教师如何做,也抵不过亲情。感情的因素使学生更容易认同家长的思想理念;三是,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性情特征比教师要了解的多,自己孩子的兴趣点在哪里,自己希望孩子能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家长最清楚,就容易落实因材施教。这些我们从学生每个个体性格、思想的差异性上就可以看得出来——如果学校的教育起主体效用,那么学生的成长应该是接近于整齐划一的,而实际是学生有着千差万别表现,说明家庭的影响力更大一些。

   所以,家庭和学校在德育的作用上能够形成互补。利用学校的正确性和专业性,加上家庭的有效性和多样性,可以为学生构建起一个立体的德育平台。

   2.家校共育的问题

   (1)意识薄弱。家校共育意识的薄弱是双方的。

   在教师方面,他们普遍认为家庭不应是教育的主阵地。因为家长们不懂教育,也不知道国家对德育的具体要求和目标。如果让家庭较深度的参与教育,往往使自己的德育工作开展得并不顺利。再者家校共育需要学校做很多工作,无形中增加了学校和家庭的工作量。

   在家庭方面,他们不知道自己应该对孩子进行有规划的德育(他们的德育其实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开展的)。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只要把孩子的生活料理好就行了,德育也好智育也罢都是学校的事。这样一来家长不愿意参与学校组织的共育活动,不积极配合学校的问题就比较普遍。

   (2)理念差异。大多家长没有系统学习过德育的理论,他们对学生德育的内容、方向基本没有概念,完全是凭借自己接受的教育以及自己对社会的理解来开展教育活动。他们的德育理念不仅不科学、不系统,而且受环境、经历以及风俗等因素的影响,一些不正确的理念成为他们教育的方向和方法。

   比如在方法上,我们主张要以心育心,而很多家长采取的是强制措施。奉行“棍棒之下出孝子”经常会出现打、骂孩子的现象。这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了非常负面的影响。完全违背了科学的德育理念。

   再比如方向上,家长奉行的是“实用主义”。他们的德育方向不包括社会责任,非常狭窄——对“我”有利的,就是“德”。我们经常会听到家长教育孩子:“咱们在学校可不能受气,别人打你,你就狠狠地打回去”、“你会的题不要告诉同学,他不会,就比不过你了”……这些,不仅是德育的偏失,而且根本就不是“德”。这些理念上的差异,给学校德育造成了掣肘,也给孩子造成了发展的困扰——“我是听爸爸妈妈的,还是听教师的?”

   3.家校共育模式构建

   (1)建立良好家校关系。我们经常会见到一些不好的现象:学生出现了问题,家长埋怨学校没有教育好,教师指责家长教育方法不对。二者之间不仅没有形成共识,反而成了互相监督、互相掣肘的局面。家庭与学校之间,没有情感可言,他们唯一的联系就是学生。这样双方视线都在孩子身上,而相互间没有沟通交流,显然,是不可能形成教育合力的。

   所以作为学校一方,应该通过一些方式把家校之间的情感纽带建立起来,形成良好的、主动的、互相信任的良好关系。比如经常进行电话联系、家访,经常搞一些家校互动的活动等等,拉近家校之间的情感。当然,我们现在基本上具有了信息化的通信条件,学校可以建立QQ群、微信群、博客等等,与家庭建立更快捷、更通畅的沟通平台。

   不管采用什么方式,主要的一点,就是在情感上建立和谐、友好的氛围。教师不应总是对家长进行指责或批评,也建议家长理解配合教师的工作。

   (2)构建家庭参与平台。作为教育机构,学校应该充分、主动地承担起家校共育的组织职能。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学校必须发挥出共育模式构建的发动机作用。指望家庭来主导是不现实的,因为德育的交集点在学校,而不是某个家庭。一个家庭不太容易对其他学生家庭产生影响,而学校则可以很方便地把家长们调动起来、组织起来。

   比如,在学校组织一些文体活动的时候,请家长们参与进

   来。例如开学典礼、庆祝六一、欢度国庆,或是学校运动会、组织踏青旅行的时候,我们都可以把家长们请过来,与孩子们一起活动。这种请家长参与的策略有两点好处。一是小学生因为有家长的参与,他们的兴奋度会比较高,就更愿意表现得更好一些。促使他们的思想品德落实到行为上;二是对家长施加影响,家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自然会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给孩子树立正面形象。而且他们通过参与也学到了一些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对提升他们的教育素养有一定帮助。

   再比如,我们利用家长会的时机对家长们进行德育理论方面的培训。教师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家长们怎样对孩子施教,告诉他们德育的内容有哪些。这为我们高效实施家校共育统一了思想和方法。

   还比如,我们可以开辟“家长课堂”,请一些有特长或有德育因素的家长到学校来,给孩子们上一节德育课,家长课堂因为气氛活跃、有亲和力,更容易被学生们接受。

   (3)组建共育核心团队

   在家校共育的过程中,教师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精力不够、创新空间受阻、策略失当等,这一方面是因为教师一人要面对几十位家长,精力肯定会出现问题;另一方面,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教师再专业,其思维空间也会受个人能力的局限;此外教师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家长看到了,但没有家长愿意出头,怕“得罪”老师,对孩子不好。所以组建一个既能够辅助教师工作,又能够教师起到监督作用的“家长委员会”就成为了一个客观需求。

   家长委员会应该有层次,从班级到年级再到学校,成为一个核心的体系。这样,不仅是对教师,而且对学校的整体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家长委员会成员的组成应尽量具有多元性,有的家长教育有方、有的家长责任心强、有的家长脑子灵活……选择一些有“特色”的家长组成家长委员会,辅助学校工作并对学校、教师予以监督指导。使家校共育上升到一个更规范、更理性、更高效的层面上。

   以上,从三个方面对指向小学生德育的家校共育模式进行了探讨。总的来说,要想使德育工作切实落实到位,仅靠学校或家庭的任何一方都是很难达到的。只有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建立起一个立体的教育环境,学生才能得到全面、有质、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参考文献

   [1]黄芳.浅析家校合作在小学德育建设中的重要性[J].考试周刊,2017(99)

   [2]任琼.实施家校共育增进小学德育[J].考试周刊,2018(60)

   [3]洪明灯.挖掘家长资源促进家校共育[J].中小学德育,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