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理论论文1500

更新时间:2022-05-23 来源:论文写作 投诉建议

【www.huxinfoam.com--论文写作】

  军事(Military),即军队事务,古称军务,是与一个国家及政权的国防之武装力量有关的学问及事务。有人认为,军事为政治的一部分,但在中国古代,军、政是分开的。比较正式的说法为,军事是一种政治延续。互信范文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军事理论论文1500,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军事理论论文1500

  摘要:《军事理论》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素材与内容,是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崭新载体。开展《军事理论》教学,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民族成就动机,增强民族凝聚力。利用《军事理论》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确定《军事理论》教学重点,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改革《军事理论》教学方法,增强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创新《军事理论》教学模式,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实效。

  关键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军事理论》教学

  开设《军事理论》课是目前高校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主要途径。国防教育作为一种基础教育,其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利用国防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国防教育与爱国主义的辩证关系

  1.国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教育对象的国防意识。国防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国防这一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其本质表现为对国家利益的高度重视。[1]没有对国家利益的维护和关注,就不可能有国防意识的形成和增强。国防意识是爱国主义在国防领域的集中体现,国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列宁说:“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一种最深厚的感情。”[2]积极的国家认同感、自尊心、自豪感,自觉的爱国义务感,都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基本内涵,其本质就在于对国家利益的高度关注。因此,国防意识所反映的对国家利益的关注,是构成爱国主义精神的基本组成部分。

  2.爱国主义教育是国防教育的本质任务所在。国防教育实质上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为适应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形势需要而进行的国民思想教育。国防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强化国家利益至上意识、培养公民为国家安全和发展而献身的民族精神和气节。其中,爱国主义是国防教育最本质的规定性。[3]国防教育是增进人民对于祖国的认同,激发人民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的有效手段。

  3.国防教育影响着爱国主义情感的发展变化。爱国主义情感随着国防意识的增强而增强,随着国防观念的变化而变化。国防意识、国防观念,实质上是国家意识、国家观念。没有国防意识,就没有国家意识,因而就不可能产生爱国情感;没有国防观念的提高,就没有国家观念的强化,因而就不会有爱国主义的升华。[4]历史证明,和平时期爱国主义情感的提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国防教育,提高全民族的国防意识,增强国防观念。

  二、《军事理论》教学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价值

  《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2006年修订)规定的军事理论课教学内容有中国国防、军事思想、国际战略环境、军事高技术、信息化战争等五大部分。这些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素材与内容,是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崭新载体。

  1.开展《军事理论》教学,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当代大学生出生于和平时期,物质充裕,生活条件优越,没有经历战争和炮火的洗礼,对先辈的奋斗历程已渐渐淡忘,国防意识欠缺,国防观念淡薄。大学生通过学习《军事理论》,其国防意识和爱国、卫国的责任感、使命感明显增强。一方面,对国防事业认知更为积极,情感更为热忱深厚。大学生爱国、卫国、强国的激情更为高涨,对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明显增强。另一方面,对国防实践,无论认知上还是情感上都呈现出十分积极的变化。中国武装力量建设,尤其是几次大阅兵,使大学生对国防实践情感的认同与体验更为深刻、强烈,而且更具后续影响力。

  2.开展《军事理论》教学,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民族成就动机,增强民族凝聚力。爱国主义是民族凝聚力的内核,民族凝聚力是爱国主义的外在表现,它们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巨大作用。[5]要系统讲授军事理论课,从世界范围的军事科技、政治经济、国际局势、意识形态领域日趋激烈的竞争等方面引起学生的理性思考,强化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和应对外部挑战与压力的心理准备。

  三、利用《军事理论》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

  1.确定《军事理论》教学重点,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加强国防历史文化传统的教学,夯实爱国主义精神的情感基础。国防历史上的爱国人物、爱国思想、爱国事迹,陶冶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将爱国之情变成报国之志。这正是我们进行国防教育最具体、最生动、最感人的素材。通过国防历史文化教育,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饶的发展历程,了解我国历史,尤其是国防史上的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遭受的灾难和屈辱,以及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精神和业绩。这些正是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和国防意识的共同底蕴。在教学中,充分挖掘蕴藏在国防历史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运用它教育感化当代大学生,让他们接受灿烂的历史文化传统,形成文化认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心,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爱国主义观念。

  正确认识我国现代化国防建设成就和当前面临的国家安全形势,坚定爱国主义信念。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建立起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就必须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现代化国防建设成就和当前面临的国家安全形势。播放国庆大阅兵、军事演习等纪录片,深刻阐释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绩,展现强大的武装力量,让大学生深切感受到祖国的强大,从而振奋大学生的爱国精神。从世界军事形势和现代国防、高技术局部战争的战例中,可以看到只有加强国防建设才能在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强化国难史、民族屈辱史的教学,培养大学生的居安思危意识,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与报国之志。中国国防史和古代中国军事思想的学习,列举丰富的事例、战例,尤其要对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的那段屈辱史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史分专题进行讲解,并辅以经典的爱国主义教育影片,让大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我国古代的辉煌和近代的屈辱,这些都将促使他们增强居安思危的意识。通过《军事理论》中的战争史教育,大学生能更直接更集中地了解中华民族曾经历过无数次灾难,也曾战胜过无数次灾难,更深刻地感受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铸就的伟大民族精神。[6]

  2.改革《军事理论》教学方法,增强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军事理论教学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新要求,紧贴大学生的新思维,采用启发式、体验式、合作式、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等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首先,要结合战例进行教学。军事理论教学要在阐述基本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尽量把一些战例和相关事例作为论据,节选其精彩情节进行生动讲解,寓理于事例之中,寓理于情趣之中,融理论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从而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其次,要抓住侧重点进行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如中国国防部分应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和责任感为重点,使学生树立牢固的国防观念;军事思想部分应以学生了解古今中外军事思想发展史和主要人物军事理论的基础上,把握古代与近现代军事思想的精髓;世界军事部分应以周边安全环境和国际热点问题为重点,增强学生的危机感,提高国防意识。最后,要联系世界军事发展动向进行教学。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和军事理论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补充教学内容,力求把学生最关心的世界热点、最新信息、最新学术动态引入课堂,增强课堂教学的生机和活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军事理论具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首先,从军事教育的性质上看,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军事学研究的是战争,战争事关国家存亡,民族兴衰,本身就能引起大学生的强烈共鸣。更何况,我国是一个在历史上饱经战事、沧桑满目的国家,任何一次近代史上的侵华战争,都足以激起大学生强烈的爱国之心。其次,通过学习军事思想,能使大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优秀的军事文化和外国军事思想的精华,树立辩证的、唯物的世界观、战争观和方法论,形成正确的国防意识,增强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与忠诚,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安全的责任感。最后,对现代军事科学技术、信息化战争、世界军事形势和周边国家安全战略等内容的学习,既能使学生了解我国国防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又能使学生了解到我军现有武器装备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忧患意识。

  3.创新《军事理论》教学模式,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实效。

  《军事理论》课要增强教学效果,必须采取多种形式,运用多种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军事理论教学的辐射力、感染力,使军事理论教学进入大学生的视野,融入大学生的思想,增强其国防观念。在教学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讲授我军武器装备,可以采取现场教学的方法,组织参观部队或军队院校,参观现代化武器装备和兵器模型,加强感性认识,增强学习兴趣,加深对军事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坚持理论教学与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相结合,如讲授近代国防历史时,可播放《甲午海战》等经典影片;讲授高技术战争时,可播放《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影片,通过形象生动感人的影片,增强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和吸引力;提倡教学中就热点问题加强师生讨论与交流,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又如讲授打击“台独”势力分裂活动,实现国家统一的伟大意义时,可就台海局势的现状,利用翔实资料对比分析前苏联解体给人民带来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国家安全等方面的危害,介绍在防止“台独”上所作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上的斗争,让学生互相探讨发言,启发学生深刻认识“台独”分裂祖国的危害性和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从而统一思想认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还可开辟第二课堂,建立国防教育网站,设立军事爱好者QQ群,构建军事理论教学网络平台,使大学生通过网络空间,了解掌握更多、更新的军史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增强教育实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项文荣.国防意识与国防教育[J].国防,1996,(9).

  [2]列宁.列宁全集(第二卷)[J].人民出版社出版,1972.10,第2版:163.

  [3][4]王联斌、汪安恕.爱国主义与国防教育[J].空军政治学院学报,1995,(5).

  [5]刘莉.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J].世纪桥,2007,(11).

  [6]张成斌.国防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4).

  军事理论论文1500

  摘要:国防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保障。俗话说“兵可以千日不用,国不可一日不防”,有次可以看出国防的重要性。自古以来,国家的防务在各个朝代都是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国家的疆土、人民、财富和文物没有相应物理的保护,就不会有安全的保证,经济不会有持久、健康的发展,民族的尊严会受到损伤,国家的疆土会遭到践踏,国家的主权将被剥夺。建立巩固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构建社会主意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关注国防、了解国防、建设国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中国国防;国际形势;军事技术

  前言

  国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它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出现的。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国防传统的国家,从几千年前夏王朝的出现到我们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辉煌的成就,国防的发展脚步无一不印证着一个道理: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

  一、国防的含义

  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把捍卫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发展利益和保护人民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努力建设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国防政策的基本内容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保障国家发展利益;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军队质量建设;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坚持自卫防御的核战略;营造有利于国家和平发展的安全环境。

  根据国家安全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中国实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这一战略构想主要包括:推进国防和军队信息化、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这一方针立足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加快建立适应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作战力量体系。这一方针注重遏制危机和战争。中国始终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坚持自卫防御的核战略,不与任何国家进行核军备竞赛。这一方针着力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着眼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以增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能力为核心,提高维护海洋、太空、电磁空间安全和遂行反恐维稳、应急救援、国际维和任务的能力。这一方针坚持和发展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始终依靠人民建设国防、建设军队,实行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增强国家战争潜力和国防实力。

  二、国际形势

  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加快了发展步伐。美国学者昆西·赖特在《战争的研究》一书中指出:“和平乃是许多力量之间的平衡。”多极化的趋势有利于维持大国之间的力量平衡,制约超级大国的霸权,从而为全球的和平与发展创造了必要前提。经济全球化把愈来愈多的国家联结为利益共同体;经贸投资和跨国公司的活动,使各大国之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局面。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主题,国际形势发展的基本态势保持总体稳定,但不确定、不稳定、不安全因素有所增加。

  首先,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大国关系出现新的深刻调整,世界经济出现新的增长,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各国相互依存加深,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但是,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倾向也有新的发展,围绕战略要地、战略资源和战略主导权的斗争此起彼伏,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经济安全面临新的问题。

  其次,军事因素对国际格局和国家安全的影响上升。随着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加速发展,世界军事力量对比进一步失衡,以军事实力为后盾谋取战略和经济利益的倾向突出。

  最后,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交织,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严重。因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时起时伏,同时,国际恐怖势力活动频繁,环境污染、非法移民、毒品走私、跨国犯罪以及严重传染性疾病等跨国性问题日益突出。非传统安全威胁具有跨国性、流动性、复杂性、隐蔽性和突然性等特点,已成为影响世界安全与稳定的重要因素。

  三、军事技术

  对国家安全战略的影响:在高技术战争条件下,从保卫国家的安全角度来说,仅仅考虑核威胁、核保护战略已远远不够了。航天战略(或宇宙战略)将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一个国家的高技术水平是这个国家威慑力量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国家的安全除了有赖于必要的常规武器、核武器外,更加有赖于高技术武器。

  四、军事思想

  中国军事思想是中国社会各个历史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包括战争观、国防观、作战思想、建军思想、谋略思想、军事发展哲学等,是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战争和军事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

  中国军事思想是人类军事思想的组成部分,具有军事思想所共有的阶级性、时代性、对抗性和实践性。然而,中国军事思想毕竟根植于中国特有的社会土壤,吸吮着中国特有文化营养,反映了颇具中国特色的军事实践。因此,中国军事思想相对于世界上其他军事思想而言,总体上又有自己的显著特征。

  军事理论论文1500

  摘要:当代大学生都是出生在1980年改革开放以后,一方面亲身经历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全过程,享受着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物质成果,没有亲身体会到社会的动荡和生活的颠沛流离;一方面他们前所未有的吸收着西方文化,受到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因素的影响。以上两方面的因素使一些大学生的精神产生了松懈。主要表现为“四种缺乏”:一是缺乏信仰支撑,二是缺乏集体意识,三是缺乏奉献精神,四是缺乏责任意识。而国防教育正好可以加强这些方面。

  关键字:改革开放;民族精神

  人的综合素质本身有其内在的要素结合或组织方式,它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即知识、技能和精神。简单地说,知识是对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的了解和熟悉程度。技能是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技巧、能力或特长。而精神则是一个人内在的意义世界,是对人的价值在集体、社会、国家、时代中如何体现的理性思考和积极实践,是人类对真善美永恒追求的力量源泉,是人的综合素质的本质和最高境界。知识是技能的基础,技能是知识的运用,而精神则是知识和技能的升华。概而言之,知‚道为智,用‚道为能,体‚道为德,人的综合素质就是知道、用道、体道的有机结合和不断发展。从国防教育的自身结构来看,它系统地包含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要素。

  面对高校学生民族精神的如此之松懈的情况,我们如果要用民族精神重塑当代大学生的头脑,就必须加强高校的国防教育。十七大提出:“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国防教育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好途径。20世纪30年代初至60年代,毛泽东从中国革命生活中体验,并在思想和理论上概括出中华民族精神的两大精髓:一是永不屈服的革命精神;二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自强不息精神。他在革命历程中培育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北坡精神等,在延安时期又具体形成了白求恩精神、张思德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南泥湾精神等等。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以改革、开放、创新、求实和建设现代化为中华民族的时代主题,以新科技革命、知识经济和全球化发展趋势为旋律,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内化为邓小平理论,成为当代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江泽民同志一直强调要弘扬民族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他说,‚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还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特别需要发扬大庆精神。长征这种精神,无论岁月如何更替,条件如何变化,都要发扬光大。要把长征精神作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作为在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进行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胡锦涛号召全党要牢记‚两个务必,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面对非典疫情和自然灾害,他强调指出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精神的民族,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越是要大力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而‚九八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青藏铁路精神、抗击冰雪精神、汶川抗震救灾精神,这些新时代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弘扬,进一步丰富了民族精神的内涵。人民军队是民族精神的继承者,更是培育者;是弘扬者,更是发展者。对国防教育之‚魂的借重,就是要帮助大学生坚定政治信仰,激发爱国热情。

  纪律是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遵守纪律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的必备条件,是共产主义思想品德的基本内容,也是大学生的必备的思想品德。

  由于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学生个体因素导致大学生的纪律存在较大的问题,而且是年级越高,纪律往往越散。这种‚散主要表现为:模糊的认识、散漫的习惯、游戏的态度和侥幸的心理。某课题组在对浙江省11所高校的2724名在校大学生的一次问卷调查中有一个问题是:‚您认为一个人最可贵的品质是什么?结果在所列的16项指标中,守纪律排在最后,比例只有0.33%。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成功的教育和管理都离不开严格的纪律。在人类群体当中,灌输纪律观念和执行纪律条文最为成功的典型莫过于军队。当它具有严明纪律的时候,它的战斗力便锐不可当。我国南宋时期的‚岳家军军纪严明,他们冻死不拆房、饿死不掳掠、夜宿不入宅,深受人民群众的拥戴,所向无敌,令金军闻风丧胆,获得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美誉。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治军严明,其惩舅斩子的故事就是严厉治军的典型写照,从而造就了一支令倭寇闻风丧胆的‚戚家军。从严治军历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在军队建设史上独具特色,短短60余字,包含了政治纪律、军事纪律、群众纪律等深刻的内容,要求极其严格,由此铸造了一支钢铁长城般的军队。

  对大学生进行遵守纪律的教育,必须在实践中进行。而军训的实践活动是加强组织性、纪律性的有效途径。对大学生进行纪律条令、队列条令、内务条令三大条令教育,真正让每位大学生认识到人民解放军正因为有铁的纪律,才能战无不胜。1998年抗洪抢险,人民子弟兵英勇抢险,无私奉献,血洒堤坝;汶川抗震救灾,人民子弟兵更是如此‚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徒步21小时进入重灾区,5000米高空空降危险地带等等无一不是书写解放军的钢铁纪律和伟大情操。同学们在思想上有了纪律观念,在言行上就有了行为准则。

  《决定》在阐述智育工作时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决定》深刻地阐明了智育工作的重心———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国防教育对于推进这一重心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国防教育所依托的学科体系是军事科学。现代军事科学是一门范围广博,内容丰富的综合性科学。军事斗争的对抗性、残酷性和复杂性,孕育了军事思维的创造性特点。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基本原理,马克思恩格斯大量论述了劳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毛泽东更是一贯主张‚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知识分子要劳动化。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一项基本措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教育(本文的劳动特指体力劳动)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却表现出四个缺陷:一是劳动观念淡薄;二是劳动行为懒惰;三是劳动能力低下;四是不尊重劳动成果。

  由于现行的教育体制和高校的教学设臵的缺陷,使得国防教育对大学生的劳动教育更能够体现出良好的效果:解放军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优良传统能够加强大学生劳动观念的树立;《内务条令》的学习能够纠正大学生劳动行为的懒惰现象;军训期间要求每人每天必须亲力亲为高标准的内务整理能够逐步提高大学生的劳动能力;解放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可以帮助大学生加强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意识。

  总之,由于高校国防教育的价值特性及其自身系统结构与素质教育的本质、目的以及内容要求具有紧密的关联性,使得高校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两者能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两者相辅相成,前者是后者实现的手段和途径,后者是前者的目标与最终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