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文化论文2000字怎么写

更新时间:2023-02-27 来源:论文写作 投诉建议

【www.huxinfoam.com--论文写作】

  军工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jūngōng,指有关军事方面的工业;军火工业是一个实力强大的产业部门;军事工程。互信范文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军工文化论文2000字怎么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军工文化论文2000字怎么写

  1军工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和指导思想

  高职院校建设校园文化,需要融入军工文化,首先必须明确军工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和指导思想,只有这样,才能为军工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指明方向。军工校园文化建设要服务于学院发展总体战略,立足实际,面向未来,突出军工特色。通过大力开展文化建设,弘扬军工精神,逐步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及丰富的文化生活,为培养“忠诚报国,敬业奉献;博学多才、修身求索;热爱军工、能高技强;坚韧弘毅、追求卓越”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而发挥作用。

  2军工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价值

  2.1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融入军工文化,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生动体现大学生传承与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将军工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通常情况下,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帮助他们树立中国特色的共同理想,以及科学观、道德观等。

  2.2军工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校园文化创新的动力之源,能更好地把握校园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价值多元化问题,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方向。将军工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利用军工文化宣传历史,进一步吸引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认知、情感、心理发生变化,拉近主流文化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3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中,通过融入军工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学生抵制低俗文化,同时可以进一步净化校园环境。通过各种途径和各种形式,将军工文化与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进行融合,在大学生中,通过军工文化教育广大学生,进一步弘扬正气,同时崇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典型示范,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利用军工行业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生动事例,对广大学生进行鞭策,进一步帮助广大学生培养勤俭节约、自力更生的品德;通过军工行业自主研发、创新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激励广大学生刻苦学习、成才报国。

  3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军工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果

  该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军工文化建设,学院“忠、博、武、毅”的国防职教精神形成了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独特的文化底蕴和价值体系,铸就了学院的“大学精神”之魂,成为学院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学院不断科学发展的动力源泉。学院传承军工文化、弘扬国防精神。树立了文化育人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理念,培养国防工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必须继承军工的优良传统,“国家利益至上”是国防科技工业的内在精神之魂,是军工文化特色的根本,是爱国主义在国防科技工业战线的集中体现。在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开设“国防工业概论”课程、设立“国防大讲堂”、出版“国防青年”杂志、与国防企事业单位共建“陕西国防科技工业教育基地”、“户外军事素质拓展训练中心”、“励剑广场”、“军工企业文化长廊”等,构筑校企文化互动平台,形成了“忠、博、武、毅”的国防职业教育精神,特别是通过师生在“校企合作工作站”的工作和学习,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接受军工企业文化的熏陶,感受国防工业一线干部、职工“爱国奉献、精益求精”的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国防意识,培养学生的国防精神,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军工特质高端技能人才。

军工文化论文2000字怎么写

  学习军事理论知识是继我们军事训练之后的第二次国防教育.在我们进行军事训练之后,让我们更好的了解我国的国防,军事思想.世界军事,军事高科技,高技术战争,核武器,步兵分队技术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共同条令等等,以便我们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达到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和纪律性,促进我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本来,我们的人生从高中到大学就是一个转变.从一个未成年人到成年人的转变,从一个不独立有依靠思想的人向一个独立而必须自己面对自己,负责任的人这样一个转变.在这个转变中,对我们进行恰如其分的军事理论教育,有助于我们强化自我的思想意识,开始体会自我,民族和国家的关系.在这个教育中,我懂得了一些国防和军事知识,开始思考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人,我应该怎样对自己的国家负责.让我不仅认识到自己对自己,或父母,朋友的价值,更认识到自己对社会和国家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我了解了些中国国防力量,增加了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了解了一些军事思想,懂得了一些世界军事力量和战争,使自己的目光更加高远.

  在军事理论课的教学中,我充分认识到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更应该了解我们的祖国,更坚定的认识到自己身负国家和民族的重任.我们更应该志存高远,心系祖国,为中华民族的腾飞而读书.在这个认识过程中,也不断地在完善自己,目标从无到有,从不坚定到坚定,把生活的每天付诸于学习和提高.这是我知道了中华民族不是一个虚无的概念和信仰,而是一种前进的动力和为之坚持不懈的奋斗目标.同时也充满感恩,我感谢保卫全国人民的解放军战士,感谢中国,感谢一切为了保护国家安全和国家统一作出贡献的人们.感谢那些为祖国国防贡献汗水和智慧的一切人民.虽然,我的感谢或许微不足道,但是,军事教育至少让我们拥有了一颗感恩的心.想着我们能在明亮的教室学习,我就对一切维护我们安危的人致以谢意.

  在军事理论学习之后,我懂得了国防的真正含义,即国家的防务.是指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主权的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国防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自古以来,有国就有防,国无防而不力.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最重要的是生存与发展,国防是否巩固,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兴亡.因此,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更应该以学习国防知识,把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存亡联系起来,更努力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的国防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当今世界这样一个和平大背景下,种.种战争的阴影仍如同鬼魅一般隐藏在世界各个角落,不管是领土争端,经济利益争端,意识形态,或是民族歧视,种.种无疑给世界布上阴影.现代高科技迅速发展,军事高技术日益被世界各国采用,一方面能提高整个军事领域的改革,对武器装备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从而使以后的战争具有高科技性质,使一些人不敢轻易发动战争,因为一旦战争爆发,这样造成无法弥补,无法想象,甚至能使整个人类毁灭的后果.而另一方面,一些大国独自垄断一些高技术,酒会自视强大,会对弱小国家发动战争,鉴于以上原因,我国为了更好的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了更好的发展其他各项工作,必须作好国防工作.

  虽然,由于目前世界局势仍以和平为主,但我们应警惕战争,特别是随着新中国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在世界上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会迎接到更多的挑战,一些西方大国对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恐惧,向世界宣扬中国威胁论,目的使中国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如果中国国防势力一旦下降,中国所受到的威胁将是空前强大的.另外,台湾问题仍市中国的一块心病,台湾问题本是中国的内政,但是,由于外部势力插手,致使台湾问题变的复杂,成为中国必须认真面对的重大安全问题.虽然,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主张提出,但是台湾分裂势力的阻挠也很严重.但是,中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决不允许一小撮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决不畏惧强敌干预,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另外,由于日本国和我国历史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而新的矛盾却又出现,随着日本经济,军事力量的增强,野心不断膨胀,日本对我国安全构成潜在威胁成不断上升趋势,边界和海洋权益争端情况日益复杂,都是我国国防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当然,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在世界形式趋于平缓的环境中,中国安全环境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所以,我们一定要抓住有利机遇,利用和争取一个较长的和平环境,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为维护祖国同意和保卫国家安全作出新的贡献.

  在国防教育中,我了解了我国古代军事留下来的灿烂的中国古代军事文明,知道一大批军事家极其他们的思想著作.知道了各种作战方法以及先发制人的心理优势,而在后发制人也可避其锐气,以逸待劳.在祖国瑰丽的文化宝塔上,去领略先哲们的丰富的想象,增加了自己的军事素养,<孙子兵法>教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兵无常式等军事思想又何尝不适用于生活这个大战场呢?所以在另一方面,也让我明白了生活中的很多事,在这里让我收获最大的是从战争中看到了古代先哲们的思想.

  在以前军训中,我不知道我们是学生干吗要参加军事训练.通过军事理论这门课程,我知道作为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格公民,我们必须参加军事训练.而当代大学生,提高自己的军事素养更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在这个过程中,我自然而然的开始关注我国的国防,开始心系天下.明白了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而且,在授课中,所有教官的军人风格,讲授时的一丝不苟也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了自己太过自由的性格,认识到自己对什么事都不够严谨的这一不好的态度.所以,不仅仅是教官传授我们国防知识,促进我们爱国观念,从某种角度来说,在真个教学过程中,教官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我们,也在鞭策着我们.使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能使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的管住自己,做一个有纪律的人.

  对于大学生军事理论教育,我认为内容上如果在加上最新的世界战争,如伊拉克战争等等,用记录片的形式播放出来,会使我们更加了解现代战争的特点极其国防的含义.这种直观的效果比枯燥的文字更能引起大家的共鸣.还有目前全世界受到的恐怖主义威胁,这一类算不算国际应注意的呢?作为世界上三大公害之一的恐怖主义,其实大多的同学对这很不了解,不知道恐怖主义和政权之间的关系,还有一系列反恐活动.因为现在披着反恐的外衣干的事太多,真正的反恐是什么样的呢也不是很清楚,如果这节于国防之类,我建议把这方面的知识讲些.还有中国目前的军事力量到底如何,在这课结束之后,我仍然不是很明白.对于目前最热的朝鲜核问题等等中国努力斡旋,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其军事力量能否坚固到捍卫祖国统一和国家安全,站在一个中国人的角度看中国的国防有时会感到很放心,觉得祖国很安全;有时却有非常担心,看者强大的世界压力而感到害怕.以中国目前的军事实力能否控制住这股强大的压力等等问题依然存在我的心中.

  但是通过军事理论课,我已经学到了很多,从中收益非浅.在大学的四年,我想着门特殊的课程为我的生命上了一层绿色,不仅是绿色的军装,也是一颗能感受的心.提醒着我不仅要努力学习知识,更应关注天下大事,更应心系祖国安危,这是一颗感恩的心,让我感谢能让我平静的坐在教室学习的保卫国家安全的战士,让我感谢那些为维护国家安全作出贡献的人,我也应感谢为世界的和平作出贡献的人.

  这门课程马上就要结束了,这些国防教育知识将永远在我脑海里,指导我心系祖国,再这,我也要感谢传授我知识的各位教官。

军工文化论文2000字怎么写

摘要:中国近代军工文化在军工思想文化上,经历了由“泥古”向“中体西用”再向“古为今用”的变化;在军工器械文化方面,经历了从“轻器、贱武”到“重器、尚武”的变化;在军工战争文化方面,经历了从“屈辱媾和”到“以战止战”“以武止武”的变化。

  关键词:近代中国;军工文化;演变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4)09-0129-04

  军工文化是指军事工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积淀下来的历史传统和精神财富,是整个军事工业的文化传承与积淀。回顾整个近代百余年间的军工文化的变迁历程,其间蕴含了丰富的军工文化思想。笔者拟从军工思想文化、军工器械文化、军工战争文化等三方面做一探讨。

  一、在军工思想文化上,近代军工文

  化历经“泥古”――“中体西用”――

  “古为今用”的变化历程

  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人为割裂了中国长期封建社会的发展,伴随着热兵器,如大炮、飞机战舰的出现,近代对西方军事制度、军事著作的翻译引进,各种军工思想迅猛发展,与原有中国传统的法祖和守成观念发生激烈碰撞,从而大大促进了近代军工思想文化的演变。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不重视探索新的科学技术,农业生产技艺主要靠祖辈口口相传,因此造成了中国传统思想上的法祖和守成思想观念;而自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的主导思想,都强调法祖、守成,近代“开国门”之后也不例外,对外来事物采取轻视排斥态度。在军工思想观念上,具体表现为因循守旧的“泥古”观念。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支撑下,国人往往不思索创新,凡事按“古例”,拘泥于旧思想、旧观念、旧方法。近代军工思想萌芽之初,这种“泥古”的思想观念弥漫全国。两次鸦片战争中清军惨败的现实,在国人中引起极大震撼,议论兵器、军事逐渐成为一个重要话题。在讨论中,一些朝廷官员提不出任何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都是效法古代,有些甚至提出用古代诸葛亮火烧赤壁等成功案例,采用火攻英国船舶,提出了或者在木排上放置湿牛皮或者在英舰周围用柴草堆积放火等建议,[1](P2181~2184)一些兵学家和当时的一些兵学著作如《平海心筹》《兵武见闻录》等都还是老调重弹,都主张搬用古代兵学理论来解决新问题。在军工思想观念上提不出新见解,还妄图用古时候的战法战胜拥有近代武器装备的英军,这些都反映出当时军工思想观念上的“泥古”特点,反映了几千年的传统军工思想观念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近代中国,在“泥古”思想观念指导下,近代民族战争频频失败,屡战屡败的现实深刻教训着国人,使得部分有识之士开始反思,并逐渐将“泥古”的陈旧观念抛弃。

  在战争失败的现实面前,曾国藩开始意识到,中国之所以会战败,关键在于“器不如人”,“技不如人”,而长期所信奉的孔孟之道、程朱理学是没有错的。曾国藩信奉“内圣之学”的同时,采取了现实主义的态度,将“洋务”吸收进了“经世实学”之中,他认为,中国在军事装备、科学技术等方面确实比西方落后,正是由于这方面落后,所以要“师夷智以造炮制船”,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护卫五千年传承下来的义理之学。曾国藩曾经在上奏的奏折中写道:“外国技术之精,为中国所未逮。如舆图、算法、步天、测海.制造机器之事,无一不与造船练兵相表里……精通其法,仿效其意,使西人擅长之事,中国皆能究知”。[2](P250)他认为当前最紧要的是如何改变“器”“技”不如人的局面,并进而用新的“器”“技”来护卫传统的内圣之道。

  在“中体西用”的思想号召下,洋务派开始尝试引进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试图以开办军事学堂和送学生到西方各国学习军事等方式将西方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引入中国,等等。这些都是洋务派开创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对人们传统的军工思想观念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是,洋务派受“泥古”观念的制约,在近代军工的发展历程中,仅仅停留在“器物”层面,使军工思想观念出现了“中西 合用”的特点,将旧的军事制度与军事观点当作“中体”来固守,不容许有改变,不学习西方先进军事制度和军事前沿学术,向西方学习的只是西方先进的“器物”而已。李鸿章认为应该用我国优秀传统“兵学”思想来指导。洋务派主力张之洞也认为用我国传统方法来练兵很好,主张“将帅之智略,战士之武勇,堂堂中国有干城腹心,岂能学步他人,别求新法”。[3](P258)在洋务派的“泥古”思想观念的指导下,用落后的战略战术、军事制度来指导先进的武器装备,终于在军事实践中导致了甲午之战的全面溃败,这次全面溃败,引起了当时有识之士的深刻反省和思考,终于认识到如果只是在“器物”层面上变革是行不通的,是不可能促进清军走向强大的。这种思想认识上的变化表明近代军工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甲午海战的失败,使得部分国人的思想发生了变化。逐渐从“器物”制造层面过渡到要仿效西方,学习西方的军事制度的思想。如张之洞分析:“若不捐弃旧法,别开局面,虽事前日加申儆,终无大益,事后加以诛戮,已难补救。”[3](P723)他在奏折中写道:“非认真西法急练劲旅,不足以御侮之资。”[3](P723)在强烈的呼声之下,清廷决心按照“西法”编练新军,但由于旧有“泥古”思想观念作祟,军工思想观念没有明显的进步,从整体而言,依然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898年失败之后,慈禧于1898年11月懿旨,在选拔军事人才的考试中,“均仍照旧制,用马步箭刀弓石等项,分别考试”;但在训练操防上,“尤以营伍学堂为储材根本”,“至各省武备学堂,应由各督抚酌定建设……以备折冲御侮之用”[4](P4245)从中可以看出,朝廷对于中、西两种思想的徘徊,既不愿意舍旧,又希望图新,充分体现了“法古”的文化思想。

  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资产阶级在军工思想观念上呈现出新的特点,它突破了“中体西用”旧观念的窠臼,在对中西文化传统批评继承的基础上,提出了“古为今用”的思想。代表性的人物有蔡锷。蔡锷在其著作《曾胡治兵语录》中,尖锐地指出了曾国藩军工思想观念上的缺陷,同时概括了西方军事战略战术特点,强调对于中国的军工思想观念、军事战略等要灵活变通的借鉴、学习前人。

  1927年,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后,在军工思想观念上有了很大改变,在武器装备、军事制度等方面,采取了拿来主义的态度,“洋为中用”,充分借鉴西方先进的技术和军事理论,使得国民政府武器装备得到更新,军制得到改革,军事教育训练等多方面得到加强。而在作为指导军事作战的战略战术方面,注重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大量吸收借鉴了曾国藩等的思想,在吸收借鉴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形成了自己的军工思想。如,在借鉴吸收曾国藩“以守为攻、步步为营、节节进击”的战略战术之后,形成了“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堡垒主义方法,在“围剿”红军时予以应用。

  以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做指导,总结古今中外战争的经验教训,强调“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提出了许多著名论断,如,在深入研究《孙子兵法》后,将孙子提出的很多理论予以了借鉴吸收,如孙子讲“知可以战与不可战者胜”,吸收提炼,概括为“不打无把握之仗,不打无准备之仗,要稳操胜券”。

  二、在军工器械文化上,经历了从“轻器、

  贱武”到“重器、尚武”的变化

  中国人最早发明了火药,也最早把它运用到战争中。但是,中国近代兵器工业不是从旧式冷兵器沿着自身的发展逻辑逐渐进化而来,由于汉宋以来居主导地位的“轻器、贱武”思想作祟,关于兵器方面的科技进步被严重阻碍,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1842年之前,西方人士评价清军:“他们都是全副武装――火绳枪、弓和箭、剑、盾以有胸甲……中国人的火绳枪是我见到过的最糟糕的,全都粗制滥造,保养得极差,肯定毫无用处……他们手执大盾,紧靠在胸前,微露出锈迹斑斑的刀尖”。[5](P141)与“轻器”相伴随的是“贱武”思想,张之洞对当时中国这样的现实有一段精辟的阐述:“儒士中国乃有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之谚。稍有身家,咸所鄙弃。贵贱之分,强弱之源也。夫中国所贵者士,士之徒步而致公卿者多矣,人之贵之尽有由;中国所贱者兵,兵之荷戈而流为庸丐者众矣,人之贱之固其所也。”[3](P857~858)

  近代以来,在西方“坚船利炮”的刺激下,在“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潮的带动下,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在经过痛苦的抉择后,逐渐开始“师夷长技以自强”,从仿制近代兵器为入手,经过不断的借鉴、模仿、实践而来。这里的“长技”主要是指外国先进的兵器制造技术,从此开始学习近代兵器制造技术、建立近代兵器制造企业:1861年曾国藩在安徽创办的安庆军械所,之后,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机器局等。直到1911年清政府被,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先后建立的生产武器弹药的工厂有42个。[6](P35)这些兵工企业的兴起,标志着我国兵器制造业从制造冷兵器为主的时代进入了近代兵器工业时代。在那些倡议洋务的官员看来,兴办军工企业,实现武器自主生产对国防的意义十分重大。一方面,兴办军工企业可以改善军队装备的质量,提高战斗力,从而在与列强交锋中彻底改变劣势。另一方面,兴办军工企业可以打破西方列强对武器的垄断,不但可以收回权利,还可以杜绝西方战时的武器禁运。洋务派的言论推动了有利于西方技术引进的社会舆论,并形成了一整套的构想,为晚清军工企业的创立奠定基础。

  受晚清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冲击,以维护晚清封建统治为目标,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一批儒生士子投笔从戎,先后创办了湘军、淮军。据有关统计,在湘军将领中儒生士子占了58%,这是中国军队建设史上首次出现儒生大量为将的情况。[7](P149)从一定意义上改变了我国“好男不当兵”的传统思想观念。中国传统的“轻器”“贱武”思想得到逐步扭转。

  北洋政府成立后,设立了统一管理全国兵器工业的组织机构――陆军部军械司,接收建新整理了部分兵工厂,制定了包括《兵工厂编制条例》在内的管理章程,规定了枪炮制式。但由于军阀割据,陆军部的许多改革和制度无法实施。总体上说,在国民革命军北伐胜利以前,全国兵器工业基本处于分散经营、各自为政状态,生产技术照搬国外、工厂管理相当混乱。1928年国民革命军在南京成立政府后,南京政府成立兵工署对全国兵器生产、科研、教育实行统一管理。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将军事工业逐渐迁往西南地区,在此过程中,对军事工业进行了专业的调整,朝着生产专业化方向迈进,使得生产效率大大提高,逐渐产生了以重庆为中心的军事工业基地,当时在对外交通线路断绝,进口受阻的恶劣条件下,军事工业的管理者和员工齐心协力,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在产品替代、技术革新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使得军工生产平稳上升、军工生产工艺日益精良,保证了军工生产方面较为稳定的生产能力,为抗日战争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政府为壮大自身的军事工业,在参照美国军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对其军事工业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整。但是从军事工业对战争的补给等各方面效果来看,这一阶段军事工业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在解放战争时期,虽然国民政府掌握着绝大多数兵工厂,但是在战争过程中,并不能够给其军队提供有效的军火保障,也没有形成火力上的绝对优势。在军事工业的生产过程中,虽然生产了一些仿制的先进美式武器装备,但武器弹药、炮弹、火药等的生产量一直不高,枪弹生产不匹配,从而出现了有枪无弹的局面。究其原因,国民政府在军事工业的规划上不切合实际、在生产上过于依赖进口,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军工生产体系,等等,这些就成为其在战争上失败的重要原因。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武装斗争中,逐渐认识到,“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8](P437)在军事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强调武器的重要性,指出:“有什么枪打什么仗”,[9](P168)但更加强调人和武器的结合,指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依赖于武器装备的配备等,但在人与武器的关系上,中国共产党人强调人的主导作用,认为,如果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弥补武器装备的缺陷,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做到“以劣胜优”。这就赋予“重器”“尚武”以新的时代内涵,从而为近代军工文化的发展增添了新的色彩。

  三、在军工战争文化上,经历了从“屈辱媾

  和”到“以战止战”“以武止武”的变化

  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待战争一般持谨慎乃至反对态度。无论是孔子、老子还是孙子、孙膑等对战争都持“慎战”态度。中国古代军工文化中,对“和”非常看重,强调“和为贵”,强调“慎战”。

  这种传统的对待战争的观念对清朝末期的民族战争有很深的影响。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的态度都是屈辱媾和,完全地走向了“和”的极端,最后都以割地、赔款、开埠了结战事,加上西方列强趁火打劫,使得清朝末期朝廷重臣的强烈不安。以奕、李鸿章为代表的朝廷重臣都一致认为西方列强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强敌,中国遇到了几千年来从未出现过的新情况。他们具有强烈的危机感,意识到了必须要“自强御侮”,在这种情况下,提出了“自强之术,必先练兵”[10](P2700)的思想主张。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中国的自强练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朝廷重臣们认为中国的力量尚不足以与西方列强抗衡,李鸿章在19世纪末期,甲午海战之前仍然强调:“处今时势,外须和戎,内须变法”。[11](P212)这种思想左右着当时的朝廷政局,使得随之而来的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以及反对八国联军侵华的战争,均已失败告终。

  清朝廷的数次屈辱媾和,引起当时国内有识之士的强烈愤慨,从而开始对传统“和”文化观念的反思。自19世纪末开始,从反思中逐渐产生了“以武止武”“以战止战”的新文化。这种新文化并不完全反对“和”文化传统,仍然强调爱好和平,但在通过和平手段不能达到维护民族尊严和完整的目的情况下,需要通过武力或者是战争来解决争端。代表人物有孙中山,他在肯定传统观念“几千年酷爱和平,都是出于天性”,[12](P247)但与此同时,孙中山也强烈反对一味屈辱讲和。孙中山说:“对于欧洲人,只用仁义去感化他们,要请在亚洲的欧洲人,都是和平对象,退回我们的权利,那就是与虎谋皮”,“我人要完全地收回我们的权利,便要诉诸武力”。[13](P408)1914年,孙中山在《战学入门・序》中提出新论断:“志士仁人……有不得以战止战也”,[14](P95)即为著名的“以战止战”论断。

  日军侵华,强调“攘外需先安内”,不愿意联共抗日。日军侵华日益疯狂,在华北地区不断地进行军事扩张、经济掠夺、残害我中华同胞,国难当头,竟然于1935年11月,宣称:“和平未到完全绝望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亦决不轻言牺牲”,[15](P921)直到 “西安事变”后,他才被迫下定决心抗战。

  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贯主张“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积极防御战略思想,对待战争,始终强调:“我们是战争的消灭论者,我们是不要战争的,但是只能经过战争去消灭战争”。[16](P547)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坚持的都是“以战止战”的先进军工文化思想观念。

  [参考文献]

  [1]

  齐思和整理.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M].北京:中华书局,1964.

  [2]黎庶昌.曾国藩年谱[M].长沙:岳麓书社,1986.

  [3] 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第1册)[M].北京:中国书店,1990.

  [4]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8.

  [5]约・罗伯茨.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M].北京:时事出版社,1999.

  [6]中国近代兵器工业编审委员会.中国近代兵器工业[M].国防工业出版社,1998.

  [7]季云飞,章慕荣.中国近代军事文化的变迁[J].军事历史研究,2002.(4).

  [8].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9].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0]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八)[M]. 北京:中华书局,1979.

  [11]张炜编.中国海防思想史[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5.

  [12]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九) [M]. 北京:中华书局,1988.

  [13]孙中山.孙中山全集(十一) [M]. 北京:中华书局,1988.

  [14]孙中山.孙中山全集(三) [M]. 北京:中华书局,1988.

  [15].蒋总统集[M].台北:国防研究院、中华大典编印会,1968.

  [16].选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