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习近平在宁德》有感

更新时间:2022-07-21 来源:观后感 投诉建议

【www.huxinfoam.com--观后感】

  有感,读音为yǒugǎn,汉语词汇,解释为有感触;有感受。出自《河阳秋夕梦与永叔游嵩》。互信范文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读《习近平在宁德》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习近平在宁德》有感

  这是光明日报特别报道组第二次探访福建宁德。

  宁德被称为习近平扶贫思想策源地之一。2018年春,我们第一次探访宁德,为的是溯源“滴水穿石”精神。彼时,中国刚刚迎来党的十九大之后的开局之年,三大攻坚战打响。2020年12月,我们第二次探访宁德,为的是聆听新篇章里的闽东故事。此时,中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贫困县已全部摘帽。

  8年的持续奋斗、一个亿的脱贫人口,关于脱贫,党的十八大之后的中国有成千上万的传奇:有城镇从无到有,有新村破土而生;全球最高桥梁从黔滇交界拔地而起、世界最大高速公路网络贯穿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老人的毡房里有了水,孩子们上学路上有了光,网友发帖感慨,“在中国,你将再也找不到一个不通电的村庄。”无数中国故事等待讲述,为什么要不断回望宁德,宁德回答了什么?

  宁德回答了何谓人民情怀。

  1988年至1990年,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留下了“滴水穿石”精神,开启了宁德30年“摆脱贫困”的历程。论贫困,20世纪80年代末的中国有无数个闽东,脱贫不是硬任务;要成绩,闽东有无数种出政绩的可能,脱贫反而是最需要久久为功的选择。但正是这个选择,关乎每一个“闽东父老”的生存,改变每一个闽东孩子的命运。写于宁德的《摆脱贫困》一书中引用了西汉刘向的一句话,“爱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笔墨之中意味深沉。党的十八大后,面对数量超过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地区)的人口的贫困人口,党中央坚持全党促扶贫、五级书记抓扶贫,坚持用8年时间啃下最硬的骨头,务必要实现一个都不能少,持守的是同样的信念。在中国共产党人看来,“为人民谋幸福”,是责任也是情感;“以人民为中心”,是使命更是本分。

  宁德回答了何谓战略定力。

  闽东发展中的几个时间点值得注意。20世纪80年代末主政宁德,习近平坚持不搞大项目、不烧三把火;90年代初离开宁德,他叮嘱“面对闽东的实际,消除一切超现实的幻想”;直到2010年赴宁德调研,他终于指示:“多上几个大项目,多抱几个‘金娃娃’,加快跨越式发展”;2019年给宁德父老回信,他充满鼓励:“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正是依靠这种战略判断、继承这种历史耐力,宁德不但率先脱贫,而且夯实了乡村振兴的坚实地基,培养了长滋久养的文化精神,历练出坚韧务实的干部队伍,形成了接地气、谋长远的决策习惯。只有时间长久、越是时间长久,才越能感受到“滴水穿石”的历史逻辑、摆脱贫困的长久回馈。可以宁德视角观察一下十八大之后党中央的战略安排:先有精准脱贫,才有高质量发展;有了“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的扎实地基,才有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底气,从生存到发展、从兜底到共富,有序衔接。以战略思维谋事、以战略定力成事,正是新时代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鲜明特质。

  宁德回答了何谓系统观念。

  20世纪80年代末的闽东百业待兴,哪个才是先手棋,什么才能牵一发动全身?是摆脱贫困。脱贫对干部队伍产生了诉求,才能形成“四下基层”的工作作风;脱贫对发展目标形成了倒逼,才能激发“弱鸟先飞”的改革意识。因此,30多年后的宁德,不仅仅是脱贫的宁德,也是创新的宁德、产业的宁德,在社会治理、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上呈现出了系统性的成果。同一个角度看全国:紧密伴随党的十八大后中国脱贫攻坚历程的,是新发展理念的推出、是“反四风”的贯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整体推进。驱万途于同归、贞百虑于一致,因为有这种系统观念指导下的实践,全面小康的“全面”才能真正落地,精准脱贫的效应才远远超出脱贫。

  我们总是回望宁德,因为“滴水穿石三十年”是历史事实更是历史眼光,使我们更能读懂新时代的实践与思想。“从根本、全局、长远来考虑问题”,是逻辑;“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是情怀,有这样的逻辑,必有这样的情怀,反过来也一样。先夯基垒土、再积厚成势力、最终实现协同高效,是实践的规律;具有战略性、系统性、形成“一块整钢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特质,有这样的实践必有这样的理论,反过来也一样。如何读深读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何理解脱贫治理背后的思想、脱贫攻坚贯穿的精神——宁德,提供了极其具体的例子和独一无二的视角。

  《摆脱贫困》成书三十多年,中国摆脱绝对贫困。把起点和结果放在一起看,就是一节最好的历史课。读宁德而知中国,面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我们应该有更深沉的自信和更笃定的信念。

  读《习近平在宁德》有感

  “已收到组织寄来的学习书籍,我一定好好学习,并督促支部的党员们共同学习。”在收到福建宁德市古田县大甲镇党委邮寄来的《习近平在宁德》等系列采访实录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时,大甲镇驻榕党总支书记周厚荣在“流动党员之家”工作群里这样反馈。

  据了解,今年以来,宁德市先后为全市党员征订《习近平在宁德》《习近平在福州》《习近平在厦门》等采访实录,以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等书目各15.6万本,覆盖党员人手各一本。为进一步推进书本发放到全员、学习覆盖到全员,宁德市委组织部部署开展“送书送学”活动,组织各基层党组织依托驻城(镇)党建工作站、驻外党组织等,为流动党员、离退休党员等“特殊党员群体”发放以上学习用书,并组织开展专题学习,确保每名党员“不缺课”“不漏学”。

  “飞鸽传书”,党员流动不流学。针对流动党员长期外出务工,无法领书的实际,各基层党组织给宁德全市56个驻外党组织统一寄送“学习大礼包”,涵盖《致流动党员的一封信》和《习近平在宁德》《习近平在福州》《习近平在厦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等,并要求各驻外党组织及时组织流动党员开展专题学习,交流心得。周宁县驻沪曹安党支部收到书本后,确定“周五读书日”,组织支部党员、商户代表于每周五晚上在多功能厅集中学习,由党员轮流领学,商户参与讨论,真正做到学得懂、听得进;霞浦县海岛乡在给流动党员寄送学习用书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强国APP视频会议系统,设立“海上云课堂”,召集长期流动在外的党员和长期海上作业的党员在线集中学习,各包站领导作为主讲人,带领党员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让党员远程学习更便捷,更高效。

  “驿站授课”,集中学习不掉队。结合全市1万多名农村党员流动到城区的实际,宁德各地纷纷依托驻城(镇)党建工作站、乡镇(街道)党校为城(镇)区流动党员发放书本,并组织开展集中授课和学习培训。寿宁县大安乡依托乡镇党校举行第二期流动党员培训班,开班式上为党员发放学习书本,并邀请县委党校教师为51名城区流动党员讲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章、《习近平在宁德》等相关内容,进一步提升党员党性修养;福安市范坑乡驻韩党支部结合组织城区流动党员,到福安市流动党员管理服务中心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为27名城区流动党员送上学习书本,并由支部书记领学《全面打好脱贫攻坚战》等篇目;屏南县棠口镇结合开展“书记进站讲党课”活动,组织150余名流动党员在驻城党建工作站聆听党课,并现场发放包含《习近平在宁德》等系列采访实录以及党员徽章在内的“红色礼包”,确保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学。

  “上门送学”,帮学助教暖人心。为确保离退休党员、农村老党员等“特殊党员群体”不漏学,宁德各基层党组织普遍开展“送书到家、送学上门”党员志愿活动,由乡镇党委班子、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指导员等组成“送学小组”,为离退休党员、年老体弱老党员等送上“学习大礼包”,并面对面耐心讲解、帮学助学、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和生活情况,把党的声音传递到每一位党员心中。柘荣县东源乡针对行动不便的农村老党员,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部分篇目编录成方言评话和普通话分别载入掌上“随身听”,赠送给23名老党员,让知识听得懂、好理解,让自学更便捷,更深透;蕉城区采取邻里党员结对帮学、“小网格”交流促学等形式,推进社区老党员学习教育全覆盖;福鼎市太姥山镇结合每月“主题党日+”活动,对年龄大、行动不便的党员采取“1+N”结对送学,即一名支部委员帮助1-3名老党员,为他们送书到家、送学上门。

  “送书送学”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共送出“学习大礼包”1万多份,涵盖《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等学习用书4万多本,组织流动党员、离退休党员群体开展各类学习活动163场次,有力推进了流动党员、离退休党员等群体学习不留空白。

  读《习近平在宁德》有感

  [摘要]今年时值《闽东日报》复刊30周年。1989年11月1日,在习近平同志的亲切关怀下,停刊10年的《闽东日报》正式复刊。30年来,闽东日报人始终围绕“为振兴闽东服务”的使命,在精准扶贫的实践中,积极探索党报助力扶贫攻坚的“宁德实践”。

  [关键词]《闽东日报》 精准扶贫 “宁德实践”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今年是《闽东日报》复刊30周年。30年前的1989年11月1日,在习近平同志的亲切关怀下,停刊10年的《闽东日报》正式复刊,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亲自撰写复刊词,寄语《闽东日报》:帮助广大干部群众了解信息,拓宽思路,增长才干,促进闽东经济的振兴,推动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向前发展。30年来,闽东日报人始终围绕“振兴闽东”的使命,在精准扶贫的实践中,积极探索党报助力扶贫攻坚的宁德模式。

  弘扬闽东精神

  宁德,俗称闽东。对于曾经的贫困,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回忆道:“在福建的一些地方,特别是闽东的贫困地区,不少人靠山吃山(打柴)、靠海吃海(打鱼),祖祖辈辈散居在‘茅草屋’或者‘连家船’中,居住条件非常恶劣,生活也非常贫困。在宁德、福州和后来到省里工作期间,我多次到这些群众的家中走访,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能使这些困难群众彻底摆脱贫困、安居乐业。”

  习近平同志对扶贫工作的思考和关心,在新闻宣传工作中也得以体现。1989年5月,在宁德全区新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宣传“滴水穿石”精神,提振闽东人民的信心。30年来,《闽东日报》始终履行“鼓舞士气、成风化人”的职责使命,弘扬和传承“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使其深入人心,成为闽东人民摆脱贫困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动力源泉。

  党的十八大以来,《闽东日报》通过系列策划,从宁德30年沧桑巨变中挖掘“滴水穿石”精神的新时代意义。2014年6月至8月,《闽东日报》连续推出《回荡在民心的动人乐章--习近平同志关心寿宁县下党乡发展建设今昔纪实》《让心和群众贴得更紧--“四下基层”在霞浦的传承》《铭刻在山水间的记忆--来自福安市范坑乡脱贫致富的报告》《心系群众福祉--蕉城区洪口乡脱贫致富纪事》等特稿,从历史的纵深感和现实的开阔面重新学习领会“滴水穿石”精神,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和思考。2015年3月2日,《闽东日报》头版整版推出专栏文章《以“滴水穿石”的精神振兴闽东》及评论员文章《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再次引发社会热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写道:“我赞赏‘滴水穿石’的精神,赞赏默默奉献的精神,提倡干部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

  这种量变积累也体现在《闽东日报》的宣传工作上,舆论宣传如春风化雨,滴水汇聚成的江河湖海,迸发出强大的奔腾力量,推动闽东人民勇跨“贫困线”。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网演播室,通过视频与福建宁德赤溪村村民和闽东日报原总编辑王绍据在线交流,总书记说:“我在宁德讲过,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弱鸟先飞,你们做到了。”

  讲好脱贫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近年来,《闽东日报》始终坚持习近平同志在宁德主政时倡导的“四下基层”的工作作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为群众鼓与呼。

  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脱贫”等成为媒体的高频词。据不完全统计,以“闽东日报精准扶贫”关键字搜索,2013年至2018年信息超过2500条。报社采编力量深入一线,采写了许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作品,及时报道在扶贫攻坚中涌现出来的新人物、新典型、新经验。

  《心有阳光、不再彷徨》讲述了20岁残疾女孩薛巧芳在政府帮扶下开小卖部脱贫的励志故事;《柘荣英山构建“共融共生”扶贫新模式》报道了太子参农和企业共同发展的脱贫新经验;《畲村脱贫的“金玉”石》报道了全国人大代表、“85后”村官雷金玉帮助乡亲脱贫的先进典型;《“近邻”助我再起航》记录了边防官兵助力渔民脱贫的军民鱼水情深……一篇篇报道不仅让当事人看着暖心,更是让所在地干部增添了更多自信。

  1984年6月24日,《人民日报》刊发了闽东日报原总编辑王绍据写的题为《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的读者来信,反映了宁德福鼎市赤溪村的贫困状况,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关注,由此开启了一场波澜壮阔、旷日持久的扶贫攻坚战。

  2014年是这封读者来信刊发30周年,闽东日报精心组织策划,在5月6日整版推出长篇扶贫调查报道《“中国扶贫第一村”的幸福嬗变》,系统梳理了赤溪以及宁德扶贫工作的成效和经验,引起广泛关注和热议,并迅速成为全国舆论焦点。2015年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中宣部两次组织《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和新华社、央广央视等中央媒体采访报道,持续宣传赤溪扶贫工作经验。大规模的宣传报道,让闽东人民摆脱了意识和思路上的“贫困”,坚定了彻底脱贫的信心。

  参与扶贫事业

  新闻事业的全部功能都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才能实现。新闻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深深地根植于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中,提高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党报人不仅要做好舆论宣传报道,更要发挥“社会活动家”的作用,参与到“脱贫”事业中。

  30年来,由王绍据开启的一段党报和扶贫村的缘分一直在延续,闽东日报社从领导到采编力量都始终奋战在扶贫攻坚的第一线。2015年2月27日,《闽东日报》头版刊发了《三十年不了情--闽东日报与福鼎赤溪村不得不说的故事》,深情回顾了30多年来闽东日报社和赤溪村的点点滴滴,党报助力扶贫攻坚的情怀和努力可见一斑。

  2017年,王绍据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这不仅是表彰他在扶贫报道中的贡献,更是嘉奖作为报人在扶贫实践中的努力。好传统在闽东日报社代代传承,一些80后、90后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也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为贫困户解决具体困难。在采访福安市甘棠镇过洋村六旬畲嫂雷奶妹十几年照顾公婆和小叔子的事迹中,记者不仅自己慷慨解囊,还第一时间联系了甘棠镇政府、宁德市妇联等部门机构,为雷奶妹争取各方扶持,让这个家庭顺利脱贫。

  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写道:“走群众路线,首先要有一个群众观点。‘诚于中者,形于外’,有了群众观点,密切联系群众才会成为自觉的行动。其次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积极疏通和拓宽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

  扶贫济困、深入基层这一优良传统,在闽东日报社以制度的形式得以传承。党的十八大以来,闽东日报社以“采编下基层”活动为抓手,在全市选择100个有代表性的乡、村、企业等基层单位为联系点,记者走村入户调查研究,生动报道闽东人民如何发挥“滴水穿石”精神摆脱贫困的历史进程,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2015年,东部地区扶贫工作座谈会在宁德召开,闽东日报社提前谋划、主动作为,推出了30多个专题报道,大规模宣传精准扶贫的“宁德模式”,让宁德扶贫工作再次得到全国关注。2016年5月4日,报社党组组织开展“牢记习近平同志嘱托--坚定方向弘扬正气振兴闽东‘忆传统、走基层、促发展’”主题活动,在赤溪村设立“闽东日报社走转改活动永久实践地”,对新闻扶贫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完善。

  “在讲贫困的同时,不要忘记讲闽东的光彩;在讲压力的同时,不要忘记了讲动力”。为更好地传播闽东故事,《闽东日报》开设了“闽东之光”“幸福福鼎”“文化柘荣”等专栏,每周安排一个版面,挖掘闽东灿烂的传统文化,在提升文化自信中聚集脱贫力量。

  时光流转,初心不变。2018年6月,闽东日报社组织党员前往福鼎市柏洋村、方家山村等地开展“为振兴闽东服务”党日活动,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迈入新时代,闽东日报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努力将《闽东日报》办成具有“闽东特色的地方报纸”。

为您推荐

永远冲锋号第一集观后感范文(精选3篇)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永远冲锋号第一集观后感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2024-04-24 16:15:14   永远冲锋号第一集观后感500字怎么写   永远冲锋号第一集观后感500字  

榜样七观后感1500字三篇

《榜样5》专题节目由中央组织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录制。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榜样七观后感1500字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4-04-24 16:14:55   榜样七观后感1500字左右   观看榜样7个人心得体会800字  

百炼成钢中国100年观后感精选4篇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百炼成钢中国100年观后感精选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4-04-24 16:14:46   百炼成钢中国100年观后感1500字   百炼成钢中国100年观后感300字  

红色故事观后感三篇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红色故事观后感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4-04-24 16:14:38   吉安红色故事观后感征文   吉安红色故事观后感450字  

建军大业电影观后感锦集四篇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建军大业电影观后感锦集四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2024-04-24 16:14:26   建军大业电影观后感500字   建军大业电影观后感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