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影响因素【三篇】

更新时间:2021-07-14 来源:实用范文 投诉建议

【www.huxinfoam.com--实用范文】

大学生是指正在接受基础高等教育和职业高等教育,但尚未毕业或者已经毕业并进入社会的群体。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影响因素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

【篇1】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影响因素

  【摘要】信息素养是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信息素养教育是当今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展开研究,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

  信息时代,科技的发展不断改变着我们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也是未来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良好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社会成员的必备素质,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大学生自我成长的需要。因此,高校应加强大教育力度,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由英文InformationLiteracy翻译而来,最早于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Zurkowski提出,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原始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

  信息素养是一个多元化的概念,和许多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它包含三个方面内容:第一是信息意识,指在信息处理的过程中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信息知识技能,它是信息素养的核心,即个体对相关信息的认知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有效的利用信息工具进行筛选,传递和评价的技能和手段;第三信息伦理,即遵守道德伦理,能够依据社会主流价值观对信息进行选择。

  二、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

  为了解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笔者选取了2所高校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结合学生日常学习表现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信息意识淡薄

  调查显示,学生们对信息素养并不陌生,73%的学生认为这是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16.7%的学生比较了解当前所处的信息环境,10%的学生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还有17.4%的学生不知道它的真正含义,也从不主动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被问及是都愿意通过学习掌握这门技能时,21.6%的学生持否定态度。学生们平日对网络信息的利用和获取大多以娱乐、交流为主,很多学生甚至没有使用过本校的图书馆,也不知晓如何利用电子数据库查阅学习资料,学习状态较被动。从数据上看,大学生的信息意识淡薄,滞后于时代发展,对于信息素养在专业发展和自身成长的关系上缺乏理性认知与实践。

  (二)大学生信息知识掌握情况不乐观

  调查显示,学生对于网络技术及信息检索方面的专业知识掌握不足。信息检索能力较差,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仍然是搜索引擎,很少有同学运用图书馆的电子数据库。信息技术能力方面,大都可以运用网络进行沟通和交流,但信息的处理还停留在文字软件的简单使用层面。当问及能都利用信息检索解决实际问题时,39%的学生选择能力较弱。仍有13%的同学无法满足自身需求。很多高年级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尤为吃力,不知如何获取文献资料,更谈不上对信息进行深度的筛选、分析和处理。在外文文献方面,由于英文水平有限,仅5.1%的学生表示可以读懂。由此可见大学生的信息知识掌握情况不乐观,缺乏实践与应用,这是阻碍学生信息技能提升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信息道德修养不高

  信息道德修养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信息素养实现的方向。信息的高速发展为社会进步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在产出效益的同时,由于教育的相对缺失,也带来了一些问题。调查发现,78%的学生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抵制不良信息;81.4%的学生认为自己需要了解知识产权和信息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69%缺乏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免疫能力,不知如何正确对待互联网信息的威胁;54%的学生不知如何正确引用他人著作;41.2%的学生不知如何保护个人隐私等。可见,大学生的整体价值取向是正确的,但是对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内容缺乏全面了解。

  三、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策略

  (一)营造有利于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环境

  高校應积极引导学生重视自身信息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敏感度,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具备独立学习的意识和技能。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校园氛围是保证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高校要重视数字化图书馆和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引导学生正确利用图书馆的各类资源开展自主学习,不断提高信息技能。使专业知识和信息技能有效的融合在一起,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建立健全信息素养的课程体系,提高教育者信息素养

  文献检索课程在我国高校已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它是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课程,也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途径。但多数高校是以公选课的形式开课,这意味着它面向的只是部分学生,还有部分学生没有接收到相关知识的学习。信息素养是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概念。它涵盖着多方面的知识,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文献检索、法律和多媒体技术等。仅知晓其中部分内容是不够的。因此,高校应紧跟时代发展,立足大学生发展需求,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等多角度出发,建立健全信息素养的课程体系,有针对性的开设相关课程,让学生进行系统的学习。

  有资料表明,我国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不高,专业的信息素养教师缺乏。目前,高校信息类课程的教学任务主要由计算机相关专业教师承担,满足了信息类知识的学习,却缺乏与专业知识的融合。高水平的教育当然离不开高水平的教育者。高校可以适当改善师资队伍的结构,一方面可以吸纳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合作交流、技能培训和讲座等多种方式全面提升在校教师的信息素养。使教学资源、教学环节等多种教学元素相互融合,并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全力打造出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构建良好的信息环境,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信息功能

  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化的环境十分重要,学校应加大建设力度,为学生技术实践提供硬件保障。图书馆可以说是大学的“心脏”,是文献信息的资源库,是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主要途径。馆藏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办学层次和师生的实际需求,不断完善数据资源库并对学生全面开放。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数字化信息平台,掌握检索方法,最大限度的发挥图书馆的信息功能。让学生丰富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查阅各个领域的知识信息,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凤军.对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改革的理性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5.

  [2]董文娜.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及提升对策探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9):8-10

  [3]宋占茹.大学生信息素养亟待改革[J].图书馆学刊,2010(,8):50-52.

  [4刘孝文.信息素养评估指标体系研究[D].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何涛.大数据时代数据信息素养与高校图书馆职能[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7(14):129-130.

  [6]路强,刘颖.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与培养途径研究[J].情报科学,2013,31(10):109-112.

  [7]常正霞.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1,(8):53-57.

【篇2】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影响因素

  2018年4月13日,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标志着中国的教育信息化从1.0时代正式迈入2.0时代,这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将对实现教育强国梦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到2022年要基本实现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推动从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从高校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视角看,《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还是变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计划,是促进高校教育教学内涵式发展的计划,是全面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计划。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特征

  新时代特征。大学生信息素养具有强烈的新时代特征,体现在国家进步层面、社会需求层面与人才发展层面。当前,全球范围内信息技术创新成为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技术提升综合国力方面,我国也加速步入转段升级的关键期。建设经济强国、信息强国和教育强国,都要紧抓教育信息化,重视提升信息素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导向要符合新时代的社会需求。

  工具性特征。通过信息工具掌握信息知识和技能,充分认识信息工具在获取、分析和交流信息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是信息素养的逻辑起点;基于良好的信息素养,灵活选择信息工具,解决日常学习和工作中的问题;借助专业的信息工具发现人眼、人脑无法洞察的现象;通过工具整合、数据重构、证据搜集,最终用于创新,这些都属于信息素养的逻辑归宿。在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完整体系中,工具性是一以贯之的属性特征。在信息素养的养成中,有意识地发现工具、尝试性地探索工具、主动性地应用工具、创造性地发明工具,都是实现信息素养落地的有效途径。

  智能性特征。教育信息化2.0是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智能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提出的,这决定了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信息素养天然具有智能性特征。大学生在发展信息素养的同时要特别关注计算思维、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学习与训练,掌握利用智能化工具解决问题的思维,训练复杂信息情境下的批判性思维,努力成为创新实践型人才。2018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其中明确指出要“完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这对智能化教育将产生深远影响。

  个性化特征。新时代的大学生信息素养天然具有个性化色彩。研究表明,个性化发展对信息素养具有最大程度的正向作用。古有“因材施教”,今有大数据支持下的“人工智能定制”,符合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构建个性化的信息素养框架。个性化的信息素养是一个国家的公民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标志,是21世纪人类全球胜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要素构成

  信息素养的概念可以追溯到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提出“信息素养是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到2015年,美国大学及研究图书馆联合会又对大学生信息素养做出了新的界定:包括对信息的反思与发现,理解信息的产生与评价,利用信息创造新知识以及参与学习社区的综合能力等。与过往相比,教育信息化2.0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构成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信息意识与价值。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对发现数据信息价值方面的教育相对薄弱,成为被忽视和遗忘的角落。知识经济时代与信息化时代并生,知识生产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学生也越来越多地用信息的符号表达世界、用信息的方式思考世界以及用信息的手段解决复杂世界的问题,这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与价值观的形成,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信息素养在个体终身发展中的作用与价值。

  信息知识与技能。信息知识与技能是指大学生要具备信息知识、技术知识以及信息文化等,并可以利用信息工具完成信息的获取、存储、加工、传递和评价,最终创造新的信息。大学生的信息知识与技能是信息素养的核心构成。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除了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之外,大学生更需要具有信息化公民处理问题的思维和方法,要将信息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和互联网思维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信息道德与伦理。信息伦理与道德是信息素养的首要组成部分,是在具备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对大学生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基于信息素养实现个人发展的前提条件。在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自媒体和移动自持设备等为标签的教育信息化2.0时代背景下,高等院校的立德树人使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困扰大学生的信息伦理道德忧患无处不在,信息版权等失信失德事件频发,网络暴力导致的犯罪案件更让我们警钟长鸣,大学生更应在教学和科研中严守信息道德规范,塑造积极的信息素养道德观。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路径

  大学生信息素养植根于信息化的教育环境与资源,配合《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还同期发布了《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指南》,推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发展,推进我国“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进程。尽管影响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因素是多样化的,但世界范围内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途径是学校教育,其主要形态可以概括为三种。

  通识课程形态。通识课程形态的信息素养培养方式,主要由信息技术相关课程、讲座和培训等组成,优点是有助于大学生接触大量的基础知识,但片面强调知识面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信息理论与学科应用脱节等问题。目前,信息通识课仍然以训练知识和技能为主,导致信息素养在大学生专业学科领域发挥的作用不足。未来,信息素养的通识课要逐步调整价值取向,以培养分析力、学习力和解决力为先导,动态选择教学内容适应新时代的信息能力需求。

  专业融合形态。专业融合形态的信息素养培养方式,主要表现为将信息素养有机地融合进专业课程内容或领域科研项目中,随着内容或项目的常态化推进,在需要信息知识与技能的环节重点训练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专业融合形态的信息素养养成模式,是基于主题对信息资源进行的重构与整合,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或层次类别。相较于通识课程形态,专业融合形态的优势在于有利于大学生学以致用,是典型的面向信息素养的深度学习方式,便于导师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引导和干预,有利于形成大学生信息素养价值观。

  服务应用形态。大数据时代,信息素养框架中数据获取与分析挖掘能力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高等院校图书馆也在这一变化中担当起日益重要的角色。有大量实证研究充分证明,文献检索及培训除了发挥信息资源服务优势外,还对塑造大学生信息素养有显著作用。在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规划中,图书馆服务既要体现出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引领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图书馆教师的信息道德与信息意识的督导作用,既不放松知识与技能的根基训练,更要重视信息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发展。

  教育信息化2.0强调智能引领下的融合走向创新,信息素养成为了知识生产新模式中的必备素养。我国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推动教育变革的内生力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并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而使我国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更具前瞻意识,更具中国特色。

【篇3】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影响因素

  信息素养的教育和培养贯穿于人生的各个阶段。对于大学生而言,加强信息素养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信息素养教育是对大学生的现代信息综合利用能力的培养。目前,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还仅仅局限于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文献检索课等狭窄的信息技术运用教学范畴内,远远满足不了大学生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如何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

  1、构建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标准

  信息素养标准是信息素养培养的指南,它对评价个人信息素养能力、指导高校信息素养培养实践具有宏观指导意义。从国外信息素养教育开展得较好的国家来看,它们都纷纷根据信息素养内涵制定了自己的信息素养标准。通过对比国外信息素养标准体系,我国高校应根据我国国情和高等教育特色制定出一套科学、严谨、可行的信息素养能力标准。

  2、加强信息素养相关课程的教学

  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性教育。目前,我国各高校基本上都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和文献检索课程。计算机应用是开展信息检索的技术基础,各高校不仅要加强对计算机理论知识教学,更需要加强对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培养。文献检索课是提高信息检索技能的一种集中、系统的学习方法。通过参加文献检索课程,学生不仅能够系统地学习到文献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还能通过学习掌握各种数据库的检索方法,熟练使用各种检索工具。

  3、把信息素养的培养纳入到各专业课程学习之中

  信息素养是不能脱离其他学科而单独培养的。提高信息素养,需要把信息技术教育整合到每一门学科教育之中,在常规的课程和教学中对信息意识进行培养,促使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自觉养成获取和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的习惯,提高专业学习成绩,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提升论文写作水平。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献信息检索水平和能力。

  4、营造丰富多样的信息素养培养环境。鼓励和引导学生有效利用图书馆

  图书馆是高校的文献情报中心,文献资料有序,检索系统完备。学生在图书馆不仅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图书分类方法,还可以通过图书馆的数字化系统,学会运用计算机检索工具,提高计算机信息检索水平,增强他们的信息检索实践能力。建设各种各样功能齐全的多媒体网络教室,鼓励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学,为学生提供图、文、声并茂,形式多样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增强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提高大学生的信息意识。

  5、开展多样化的文献信息知识讲座,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

  开展文献信息知识讲座,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对文献、情报、知识和信息有更深入更专业的认识,还可以指导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法获取和掌握更加广泛的信息,使他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信息资源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从而不断增强个人对信息的强烈需求,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总之,信息素养不是阶段性的培养目标,而是每个信息社会成员基本生存能力和终身追求的目标。我国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应借鉴各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培养的成功经验,以信息技术教育为基础,以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大学生信息素养朝着道德、文化、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