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主题党课:学史明理、学史增信范文(通用3篇)

更新时间:2021-07-14 来源:实用范文 投诉建议

【www.huxinfoam.com--实用范文】

派对课程[1]  它是中国共产党组织的一门教育共产党员和积极分子的课程。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党史学习主题党课:学史明理、学史增信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

【篇一】党史学习主题党课:学史明理、学史增信

  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的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正当全党掀起学习热潮之际,习近平总书记3月25日在福建考察时作出重要指示:“要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做到学史明理,明理是增信、崇德、力行的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从党的辉煌成就、艰辛历程、历史经验、优良传统中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道理,弄清楚其中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要深刻领悟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性,坚定对党的领导的自信。要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的真理性,增强自觉贯彻落实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性。要深刻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唯一正确的道路。”这四个“深刻领悟”既凝结着总书记对百年党史中蕴含规律的深邃思考,又是针对“学史明理”提出的具体要求,体现了深沉的历史自觉和强烈的历史担当,对我们学好和用好党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响彻中华大地70多年最昂扬的旋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历经沧桑得出的根本共识。鸦片战争后,中国共产党成立前,为了改变国家被奴役、被欺凌的境遇,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各种政治力量接连登上过中国的政治舞台,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唯有中国共产党勇担历史大任、团结带领人民,根本扭转了内忧外患、任人宰割的悲惨命运,彻底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启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战贫战疫的壮阔实践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是我们攻坚克难、开拓前进最可靠的领导力量,也是风雨来袭时最坚强的主心骨。学史明理,就要从党走过的风云激荡的历史中,搞清楚我们党为什么能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为什么能领导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领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历史和人民选择的,领悟“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进而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成功带领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根本在于有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的理论指导。回首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虽然仅有50多人,但他们却拥有其他任何政治力量都不能比拟的强大武器,那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形成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我们党才能在每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发展的关键阶段,看清大势,认清自身,把握规律,赢得主动。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无一不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和光辉,无一不证明了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完全正确的。学史明理,就要搞清楚马克思主义是如何深刻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领悟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的真理性,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大的真理力量、独特的思想魅力、巨大的实践伟力,从而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坚定性。

  脚踏人间正道,何惧世事沧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总结的这一“基本结论”,至今依然振聋发聩。改革开放以来的每一步都不是轻而易举的,甚至是艰难奇崛的,但我们党总是能够沉着冷静、把握得当、因应适宜,总是能够成功扭转危局、化危为机、开创新局,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始终保持强大的战略定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坚定走在这条大道上,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创造了“风景这边独好”的发展局面。历史无可争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走得通、走得对、走得好。学史明理,就要搞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必须坚定不移沿着这条唯一正确的道路奋勇前进,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篇二】党史学习主题党课:学史明理、学史增信

  一、锤炼应对风险之“勇”,争做斗争者

  一百年来,我们党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作为年轻干部,要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强化风险意识,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争当斗争者,培养斗争意识、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善于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勇于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一要强化斗争意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挥棒。在实现伟大梦想的重大斗争考验面前,要想保持定力不减、方寸不乱的从容气魄,必须在思想上“补钙壮骨”。“忧劳兴国,逸豫亡身。”战争年代300多万共产党员为国捐躯,1800多名党员将生命定格在脱贫攻坚的征程上,用一抹抹鲜血的“红”谱写出一页页生动的“史”。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和国内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年轻的党员干部还需以革命先烈先辈和先进典型为灯塔标杆,传承红色基因,补足精神之钙,铸牢信念之魂,把稳思想之舵,保持敢于斗争的风骨、气节和胆魄,敢于并善于斗争,挺起精神脊梁,夯实斗争底气。二要砥砺坚强品质。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召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同志告诫共产党人“两个务必”。生于和平和网络信息发达的年代,我们年轻党员干部没有经历现实战争的磨砺,有的当“爱惜羽毛”的“开明绅士”,对错误言论和行为不敢斗争;有的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碰到矛盾困难绕道走。作为年轻党员干部需要增强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不当“温良恭俭让”式的“老好人”,时刻做好准备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败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让坚持真理、明辨是非、敢于担当的优良作风成为自觉。三要激发斗争意志。“真刀真枪锤炼能力,以过硬本领展现作为”。在“一线战场”、经济建设最前沿、脱贫攻坚第一线、作风建设最前哨,有一群群党员干部打头阵、解难题,啃最硬的骨头、接最烫手的山芋,发扬斗争精神,在火热实践中磨砺斗争本领的“磨刀石”,到“吃劲”岗位下苦功夫,蹚“深水区”啃“硬骨头”,钻“矛盾窝”接“烫山芋”,练就出了斗争胆魄,磨砺了斗争意志,增长了斗争才干。在“十四五”开局之年,面对层出不穷的问题,我们年轻干部还需要增加斗争能力,用新的视角看待斗争、新的思路分析斗争、新的方式开展斗争。

  二、要培育科学决策之“智”,争做战略家

  我们党在长期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成功的科学决策经验,从而领导着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前进。“农村包围城市”、三湾改编、遵义会议、南昌起义、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确定改革开放发展战略……无数次科学决策指引着党的发展方向,引领着党走向一个又一个胜利。我们前年干部要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努力培养科学决策能力,胸怀“国之大者”,想问题、作决策多打大算盘、算大账,少打小算盘、算小账,以战略性和全局性的眼光,善于把眼前需要与长远谋划结合起来,谋大事、干成事。一要提高理论水平,紧握科学决策的“指南针”。我们年轻干部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真理力量,在纷繁复杂中厘清迷雾、看清本质、掌握规律,为决策的科学性提供理论支撑。同时,也要不断加强本专业、本领域的学习,最大程度保证良好效果的实现。二要加强调查研究,牵住科学决策的“牛鼻子”。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决策就像“一朝分娩”,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的过程,千万省略不得、马虎不得。反观当下,仍有少数领导干部决策前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一得自矜、以偏概全,拍脑门决定、拍胸脯保证,最终落得“拍大腿后悔”,害人害己。我们年轻干部必须引以为戒,多到基层一线去,听真话、察实情,坚持问题导向,带着问题下去、揣着答案回来。要多到矛盾突出的地方去,直面堵点难点痛点,敢于动真碰硬。调查结束后还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把零散的认识系统化、粗浅的理解深刻化,找到事物的规律、摸清情况的底子、抓住症结的根子,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三要不断总结经验,用好科学决策的“金钥匙”。毛泽东说,“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以前我们人民解放军打仗,在每个战役后,总来一次总结经验,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然后轻装上阵,乘胜前进,从胜利走向胜利,终于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年轻干部有的缺乏基层和艰苦地方磨炼,有的做群众工作本领不够强,有的担当作为的底气还不足,尤其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勤勤恳恳把经历变成能力,扎扎实实把知识变成学问,起而行之、勇挑重担。要多接“烫手山芋”,敢于担当作为,应对处理各种矛盾挑战斗争,积累政治经验;要自觉经受“多向锻造”,积极向大事、难事、急事请战,丰富实践经验;要向人民学习、问计于民,脚下沾泥土、心中装民情,汲取群众经验。

  三、要涵养改革创新之“谋”,争做探路者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结成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实施世界上最广泛的改革开放……创新已成为我们党的特有品质,成为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我们年轻干部要从党史中汲取营养,不断增强改革创新本领,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以全面改革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添动力、求突破。年轻干部思想比较活跃,思维方式创新,受到经验的束缚、受到条条框框的约束相对更少一些。年轻干部开拓创新,必须过好“三关”。一是创新的思想。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创新才是根本的创新。年轻干部要有“敢为天下先”的思想、敢于“吃第一只螃蟹”的勇气、勇于突破自己,不断地解放思想、启发思维、转变思路,力求在思想上产生创新的火花。二是创新的本领。要学在前、想在前、做在前,运用新知识、新手段、新思想,超前思考研究、超前运筹谋划,出创新之招、做创新之事、谋创新之策。三是创新的行动。年轻干部接受新事物快,但更要博学、慎思、笃行,做到“知行合一”,把思想上的创新应用于实践,不断地掌握新知识、获得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取得新成绩。同时,要善于对实践成果进行理性升华,把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思路,把零散的做法归纳成系统的经验,特别是对那些能够体现发展趋势和大局、符合本单位、本岗位实际的成果要及时进行分析研究,找出特点规律,见微知著,举一反三,转化为自身的创新能力。

  四、要提升狠抓落实之“能”,争做实干家

  我们党最反对夸夸其谈、纸上谈兵,历来强调真抓实干、狠抓落实。毛泽东同志强调,一件事不做则已,做则必做到底,做到最后胜利;邓小平同志强调,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习近平总书记记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年轻干部要通过党史学习教育,不断提升实干苦干的真本领,争做改革发展的实干家。一是须有好态度。“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既要想干愿干积极干,又要能干会干善于干,其中积极性又是首要的。年轻干部要增强干事自觉,坚定“一日无为、三日难安”“干事光荣、避事可耻”的思想自觉,起而行之、勇挑重担,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要主动担当作为,懂得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要强化责任意识,切实把“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的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干事创业、贡献奉献。二是要靠真本领。有想干事的自觉,也要有能干事的本领。为了干成事,年轻干部要着力提高“七种能力”。要善于从政治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要把调查研究作为基本功,在调查研究中提高工作本领;要有战略眼光,想问题、作决策,全面权衡,科学决策;要以改革添动力、求突破,坚持创新思维,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变革创新;要提高应急处突的见识和胆识,分类施策、精准拆弹,有效掌控局势、化解危机;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不断通过化解难题开创工作新局面。三是重在精气神。干成事是一切工作的最终归宿,也是评判干部的重要标准。年轻干部要干成事,必须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始终保持只争朝夕的奋斗姿态和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不断焕发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要发扬“安专迷”的精神,把工作当学问做、事业干,安心本职、专注工作、迷恋事业,做到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成一行。要发扬“钉钉子”精神,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稳扎稳打向前走,不折腾、不反复,切实把工作干出成效来。要发扬“马上就办”的作风,不推诿、不拖沓,讲求工作实效,提高办事效率,确保各项工作取得高质量好效果。

  同志们,一世纪风雨兼程,九万里风鹏正举。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作为年轻干部,务必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立足本职岗位,结合新时代新要求,积极进取、勇于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在奋斗中实现青春理想与人生价值。

【篇三】党史学习主题党课:学史明理、学史增信

  同志们:

  2021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发表重要讲话中,提及了“内蒙古第一批共产党人”“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等红色故事,并指出,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用好这些红色资源,组织广大党员、干部重点学习党史,同时学习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这是怎样的三个红色故事?下面我与大家共同回顾学习一下。

  故事一:内蒙古第一批共产党人

  说到内蒙古产生的第一批共产党人,不得不提到坐落于北京市西城区小石虎胡同的一处古建筑——国立蒙藏学校旧址,这里曾是内蒙古革命的摇篮。

  成立之初,该校是为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子弟就读而设立的民族中学,1918年开始招收专科学生时,改称蒙藏学校。“五四”运动后,蒙藏学校曾因经费困难一度停止招生,直到1923年才恢复招生。

  这一年,曾在该校读书并参加过“五四”运动的蒙古族青年荣耀先以先期学生的身份,在内蒙古地区广泛动员蒙古族青年学生到蒙藏学校读书。吉雅泰、多松年、云泽(即乌兰夫)等30多名蒙古族学生奔赴北京求学。

  这是当时集中在北京的人数最多的一批蒙古族青年。这些蒙古族青年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家庭或参加过一些早期爱国运动,他们十分珍惜学习机会,认真而刻苦。在时代洪流的冲击下,他们开始参加各种革命活动,在寻求民族解放的道路上探索前进。

  1923年秋,作为当时中共北方区委的领导人,李大钊陆续派邓中夏、赵世炎等人到蒙藏学校开展革命工作,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还曾亲自到蒙藏学校,深入学生宿舍,与蒙古族青年交谈,鼓励学生们寻找救国和民族解放的道路。内蒙古的革命火种从蒙藏学校点燃。

  从1924年下半年开始,蒙古族革命青年中的先进分子多松年、李裕智、孟纯、奎璧、吉雅泰、赵诚、佛鼎、乌兰夫、云润、高布泽博、云霖、朱实夫等陆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们就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批蒙古族党员。

  在党的精心培养下,内蒙古的一些早期共产党员逐渐成长为率领群众英勇斗争的年轻领导人。在残酷的革命斗争中,他们不畏艰险、不畏牺牲,用青春与热血唤起了成千上万人民群众的觉醒。

  故事二:齐心协力建包钢

  翻开1959年10月16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就是《包钢举行一号高炉出铁盛典》的新闻。

  那一年,新中国建设急需钢材之际,包钢正式投产,周恩来总理亲临厂区视察,参加庆祝仪式。

  1959年10月15日16时整,包钢一号高炉出铁口打开,在一团火光和烟雾中,金色的铁流汹涌而出,从而结束了内蒙古“手无寸铁”的历史,也为新中国钢铁工业奠定了基础。

  包钢是新中国首批建设的三大钢铁企业之一。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戈壁荒原建立大型钢铁企业,对于技术经验极其缺乏的第一批包钢建设者来说无比艰难,对于国力积贫积弱、建设物资匮乏的新中国来讲,困难史无前例。

  当年的建设过程中,全国各省、区、市的援建人员和大量建设物资纷纷开赴和运往包头,飞机、火车、汽车甚至马车、驴车组成的浩浩荡荡的运输车队成为包钢建设初期最壮阔的风景。8万多名创业者齐聚祖国北疆,风餐露宿、手拉肩扛,在荒滩上筑起钢城,在乌兰察布草原上书写出“各族人民建包钢,白云鄂博献宝藏”的动人篇章。

  从产出第一炉铁水,到年产上千万吨钢材,包钢见证了共和国建设、民族工业发展的光辉历程,也用浓墨重彩绘就了各民族“守望相助”的和谐画卷。

  故事三:三千孤儿入内蒙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华大地经历了罕见的自然灾害。上海、江苏等地的一些孤儿院因为粮食匮乏陷入困境,3000名幼小多病的孤儿的口粮成了问题。善良宽广的内蒙古大草原向他们敞开了怀抱,3000多名嗷嗷待哺的孤儿来到内蒙古成为“国家的孩子”,“草原额吉(妈妈)”在蒙古包里把他们养育长大。

  当年,草原上的牧民们纷纷骑着马,赶着勒勒车,有的甚至从几百里外赶来,到育儿院申请领养“国家的孩子”。牧民们非常喜欢这些孩子,有的家庭收养了五六个,他们把“国家的孩子”接回自家的蒙古包,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精心照料。在草原这些牧民的心里,没有“孤”只有“亲”。

  几十年间,在草原牧民的精心照料下,孩子们找到了家庭的温暖,健康成长。如今,他们已经走上了各行各业,为内蒙古自治区和国家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2019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向“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草原额吉”都贵玛颁授了一枚沉甸甸的奖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说:“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可以相信,这些红色故事定能给今天的我们以启迪,指引我们在“学”与“思”中不断前行。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牢记总书记敦敦教诲,在重温红色故事中,汲取不断前进的力量。

  我们要从红色故事中汲取信仰力量,补足精神之钙。建党初期,面对中国革命何去何从的迷茫,毛主席在八担坵支起小黑板为部队战士上了一个星期政治课,统一了继续斗争的思想,坚定了革命必胜的信念。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我们党和国家不可能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我们党员干部要担起时代使命,必须主动增强政治历练,加强红色教育熏陶,从红船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等红色故事中感悟对党忠诚的政治信念,不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自觉把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我们要从红色故事中汲取斗争力量,增强担当之勇。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斗争精神都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基因。我们党员干部要把红色基因转化为干事创业的不竭动力,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要始终秉承敢为人先的“火车头”精神和“成功必定有我”的使命感,主动投身疫情防控、脱贫攻坚、污染防治、项目建设等急难险重任务之中,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贡献力量和智慧,努力做堪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忠诚干净担当的时代新人。

  我们要从红色故事中汲取初心力量,涵养为民之情。不论是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红军标语中“共产党是为无产阶级饭吃衣穿屋住的党”,还是激情燃烧的建设年代诞生的“焦裕禄精神”,亦或是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时期“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都是一部部与民同甘共苦、为民无私奉献的伟大史诗。问题是最好的答案,群众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党员干部要自觉践行新时代群众路线,以人民为榜样,拜人民为师,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要主动深入基层,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多做一些雪中送炭的实事,多办一些纾难解困的好事,多解决一些老百姓关心关注的急事难事,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彰显新时代党员干部的使命担当和时代风采。

  我们要从红色故事中汲取爱国力量,增强奋进之力。党的故事承载着红色历史,铭刻着红色记忆,流淌着红色血脉,凝结着红色传统。党的故事有如磐的初心、如山的信仰,有精神的谱系、制胜的法宝,有我们党的红色基因,体现着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铁的纪律、政治本色,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我们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从而激发爱党爱国之志、增强奋进奋发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讲好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但要讲好党的故事也需下一番功夫。要把党的故事讲出质量、讲出水平,不仅要有广度,还要有深度;不仅要有意义,还要有意思;不仅要扬正气,还要接地气。作为党员干部,我们如何为群众讲好红色故事?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就是要“用心用情用力”。只要我们用心用情用力讲红色故事,故事就一定讲得精彩,也一定能深入人心。

  故事要用心准备。要认识到讲好红色故事的重大意义。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是最好的清醒剂和营养剂。”讲好红色故事,就要以弘扬党的优良传统、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品德为宗旨,努力阐释好历史文化和革命精神。同时故事的内容要有针对性。根据不同类型观众的特点和需求,选择故事内容和讲述方式。另外在受众对象上也要注重通过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风成于上,俗形于下。”讲述的经典故事影响了一个单位的领导干部,就有可能影响这个单位所有的干部职工;影响了一位老师,就有可能影响成百上千的学生。

  故事要用情讲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讲红色故事要达到教育人的目的,就要用“一种情去激发另一种情。”讲故事要借物抒情,以情动人。如何让一个个尘封的历史故事变成鲜活的现实教材,需要我们深入理解故事所包含的精神内涵,培养对故事背后的人物或事物的一种深厚感情,抓住故事中的感人画面和细节。讲述时更要带着情感融入历史和故事情节,从而真诚、声情并茂地讲述,让不同的观众群体都能透过这些故事感受到感人肺腑、催人奋发的精神力量。

  故事要用力表达。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新时代讲好红色故事必须不断创新工作理念,运用新的形式、方法、手段,如微博、微信、抖音、直播等载体和平台,提高红色故事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感染力。同时要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元素和表达方式,做到听得懂、记得住,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同志们,明镜所以照行,古事所以知今。知所从来,方明所往。党史学习教育中,我们要发扬红色传统,加强红色教育,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凝聚磅礴力量,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今天,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