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今音乐教育研究的新趋势【二篇】

更新时间:2021-07-25 来源:实用范文 投诉建议

【www.huxinfoam.com--实用范文】

教学使学生掌握现代工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学会使用基本生产工具的技能。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当今音乐教育研究的新趋势的文章2篇 ,欢迎品鉴!

【篇一】当今音乐教育研究的新趋势

  [摘要]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普及的趋势下,音乐教育领域也渗透和融入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化技术,人工智能作为计算机学科的重要分支,涉及诸多交叉性的综合性学科内容,为音乐教育注入了新的元素和内容,它转变了原先音乐教育的编写、表演、制作、欣赏等方式,从音乐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性的影响,有望成为音乐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使音乐教育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之下到达一个崭新的高度。
  [关键词]人工智能技术;音乐教育;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技术也称为AI,是一门全新的技术科学,用于对人类智能的模拟、开发、扩展和延伸,它涉及诸多的学科内容,在现实生活中有可能应用于音乐教育领域之中,并成为音乐教育的未来趋势,人工智能技术在音乐教育方面的尝试正在获得突破性的进展,对于音乐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式都产生了冲击性的影响,本文重点探讨人工智能在音乐教育领域的应用,并分析未来人工智能在音乐教育方面的发展趋势,使音乐教育到达一个新的高度。
  一、人工智能及其在音乐教育中的发展分析
  人工智能的概念由麦卡锡提出,是世界三大顶端技术之一,也是计算机学科中的重要分支,它重点研究人类智能活动的学科规律,并构造出具有一定智能行为和内容的人工系统,其研究领域涉及图像识别、机器人、自然语言处理、语言识别及专家系统等,获得了突出的成就,并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之中,体现出极大的便利性。人工智能在音乐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初期出现于电子键盘器乐之中,其电子合成器具有一定的智能化功能,可以存储并演奏多种乐器音色,为集体性音乐教学提供了较大的便利。到20世纪后期,音乐教育不断接受和应用高效化、人性化、智能化的合成器,可以进行类似于智能化的“行为”,极大地提升了音乐教育的学习和练习效率,获得了良好的、及时的反馈,并成为了“体验式学习”、“体验式教学”、“综合性评价”的基础性准备前提。同时,人工智能在与音乐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智能教学系统(ITS),它涵盖了领域模型、学习者模型、教学者模型等,有不可比拟的巨大优势。以钢琴教学为例:学习钢琴的学生即为学习者模型,钢琴教师或软件即为教学者模型,钢琴科目知识即为领域模型,通过人工智能教学系统可以实现对这三大模型的信息分析和处理,通过运算法确定和选择学习者需求的学习内容并加以传递,可以给学习者提供指导或提示,并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情绪、准确率、比赛成绩等进行评价和效果反馈,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学生在钢琴学习中的理解偏差现象,开展因材施教的音乐教育。
  二、音乐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应用可行性探索
  音乐教育中的人工智能理论应用可行性分析,可以从以下六个不同的维度进行理解和阐释:(一)意识。以钢琴教学为例,在教师讲述了某一乐曲的音色问题之后,学生进行钢琴自主练习会产生如下的一些意识,如:辨识乐谱中的音符、演奏提示、速度记号等;将抽象的乐曲想象为具体的事物;对于自己的乐曲练习中的音色选择不够确定,意识到自己弹奏的声音与教师辅导的声音有一定的差别等。在这些思维活动之中,学习者的意识会出现一些诸如推理、担忧、反思、移情、重述等不同的状态,可以将一些概念性、乐理性的知识输入到机器之中,为学习者提供“一般性”的指导,并不断地添加学习者的思维和意识,如:推理、想象、计划未来、深思等,使之成为多层思维的机器,变得更具有自我意识情感。(二)精神活动。在音乐教育的学习活动之中,学习者会进行身体和大脑的正常运转的本能反应,并出现深思、反思等后天的反应,进入到更高层级的价值观和思维活动,产生自我意识情感。当人工智能机器人具有这些资源之时,则可以成为独立的、具有自我意识的实体。(三)常识。计算机缺乏常识与程序员落后的编程方式有直接而密切的联系,一些计算机人工智能自身的程序仅能够解决特殊性的问题,而缺乏常识性的知识,这就无法达成用户的预期目标,降低了人工智能机器人的质量和效率。为此,应当赋予人工智能机器以更多的常识性的问题,使之能够实现常识性知识和推理,并应用于音乐教学过程之中,使学习者学会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同时,由于同一种音乐对于不同的人而言会有不同的感触和心境的影响,为此,可以将音符和曲调作为简化的“虚拟”环境,依此提炼差分—检测器,利用差分网络帮助音乐学习者获得相关的音乐知识回忆和思考。(四)思维。人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并不只限定于某一种,诸如:广泛搜索、类比推理、分解攻克法、改述法、简化法、升华法、主题转移法等,这些方式可以帮助音乐学习者较好地突破音乐学习中的问题和疑难。同时,还有一些发人深省的思维方法,如:理想化思维、自我反思法、逻辑矛盾法、逻辑推理法、外部表示法、想象等,然而,如何将这些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整合,使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有效地识别多样化的思维方式,是我们要探究的更高层次,也是人工智能应用于音乐教育的未来方向和问题类型。(五)智能。图灵展示出一台计算机如何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运作,其功能在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的趋势下,进入到人类所难以准确评估的状态之中。(六)自我。人工智能在经由遗传基因、文化遗产、个体经验的不同时间跨度之后,有望在未来形成计算机的自我概念和自我意识,正如每个人的大脑都是独一无二的一样,人工智能机器人也要在自我概念和自我意识的道路上不断求索和进步。(七)情感交互。人工智能技术在情感计算方面的功能得到了突破式的发展和提升,它使计算机能够拥有与人类相似的沟通、观察、理解或生成各种情绪的能力,能够与人类进行自然、亲切、生动的交流和互动,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人工智能技术的情感交互达到成熟的那一天,会给未来的音乐教育带来极大的便利和颠覆,可以使音乐教学过程更为生动和趣味化,在个性化的音乐学习计划和方案之下,较好地实现对音乐教育的评价和反馈,更好地提升音乐教育的教学效率。
  三、人工智能技术在音乐教育中的发展趋势分析
  (一)人工智能技术在音乐教育中的价值分析。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技术在音乐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1.低技能劳动力为技术所取代,实现音乐教育市场的规范化。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最新发展之下,对于劳动人才市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变化,一些自动化作业替代了工人,减少了市场工作岗位、流失就业机会,并刺激工作机会增长,还带来了市场游戏规则的改变,替代了市场中滥竽充数的音乐教师,提升了音乐教育市场的规范化。2.优化音乐教育队伍素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更加快速便捷地进行学习,提升音乐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和标准,并逐渐淘汰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音乐教师,优化和提升音乐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3.提升学生的音乐水准。一些缺乏音乐基础知识的学生或家长,缺乏更深一步学习的音乐平台和学习机会,也无从辨别音乐教师的音乐教学水平和能力,而人工智能技术则可以突破地域限制,利用其优良的音乐资源和平台为音乐学习者服务。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技术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价值体现为以下方面:1.提升音乐教学质量和效率。人工智能技术利用其优越的大数据分析技术和手段,可以全面分析和了解音乐学习者的学习背景、学习过程、学习表现、学习应对方法等,为教师开展因材施教的音乐教学提供有力的依据,使教师能够合理地安排音乐教学内容和进度,提升音乐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如:对于不善表达情感的学生可以安排能够充分表达情感的音乐作品;对于性格张扬的学生可以选取逻辑性思维较强、安静祥和的音乐作品等。2.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的提升。音乐的学习需要大量技术的苦练以及心智的磨炼,为了转变音乐学习中的枯燥状态,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为学生的音乐学习提供光亮和慰藉,促进学生的音乐学习效率的提升。3.整合音乐学习资源。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极大地整合音乐学习资源,形成极其先进的音乐知识共享体系,为因材施教提供便利。(二)人工智能技术在音乐教育中的发展趋势。未来社会中的音乐教育人工智能机器人有可能完全知晓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的优缺点,涵盖所有的音乐资源,为音乐学习者提供丰富的音乐类资源,更好地提升音乐教育和学习的效率。例如:在面向儿童的音乐钢琴教育之中,人工智能技术有可能帮助琴童找寻到更好的师资资源,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中的网络享受到大师级的音乐讲授,从而使钢琴学习者能够充分感受和体验到音乐与科技融合的魅力。并且,未来的人工智能技术有望真正理解音乐教师的语言、情绪和情感,甚至是音乐教师的个性化思考,从而使机器演奏出来的音乐具有更广、更深的高度。但是,在未来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也有可能出现以下方面的局限性:1.音乐教育的特殊性。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开展对音乐的辅助性教学,包括许多音乐教学中的音阶、琶音、移调、音程、和弦、大小调等概念和知识点,然而对于音乐教学中涉及感性的问题如:音色、情感、音乐内容表达等方面还存在局限性。2.业内人士的认同度。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音乐教育并没有获得广泛的业内人士的认可和接受,大多数业内人士认为音乐是需要被感知的,机器无法体验人类的各种复杂情绪。综上所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逐渐渗透和整合应用于音乐教育领域,实现了音乐与科技的有机整合和交互,我们要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音乐教育的方式和途径,并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音乐教育的未来趋势和局限性,使科技能够真正地服务于我们人类的生活、工作和学习。
  参考文献:
  [1]高永红,高恒宇.浅谈在教育技术学研究中教育与技术的关系———以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为例[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40).
  [2]陆敏捷.EMI与作曲大师的跨时空对话———新媒体时代音乐语言探索(一)[J].音乐探索,2014(4).
  [3]宋璐璐.音乐科技在现代音乐教育中的应用[J].人民音乐,2012(12).
  [4]徐陶冶,姜学军.浅谈基于专家系统的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1(11).
  [5]杨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伦理问题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7.

【篇二】当今音乐教育研究的新趋势

  11中国广州第二届音乐教育哲学学术研讨会暨传统音乐教育高端论坛”于2011年11月11日至12日在广州大学召开。会议由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主办,来自海内外的63所院校、音乐类核心刊物编辑部及研究机构的130多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本次研讨会收到论文60余篇,论题涉及音乐教育哲学、传统音乐教育和其他研究论域。
  音乐教育哲学问题是当今国际音乐教育学术界探讨的热点问题。继2009年11月在广州大学举办的首届音乐教育哲学学术研讨会之后,我国音乐教育哲学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本次会议除了延续关于音乐教育哲学的讨论,还提出了“传统音乐教育”这一近年我国音乐教育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论题;对于这一问题的讨论既是进行传统音乐教育研究的基础,也是探索传统音乐文化当代传承的路径。将音乐教育哲学与传统音乐教育结合进行探讨,是大会主办者探索本土音乐文化教育模式的有益尝试。
  两天的会议议程包括:专家主旨发言、圆桌会议、博士论坛、研究生论坛四项内容。会议讨论的主题包括:
  一、当今世界音乐教育哲学的发展趋势
  在全球化为背景的多元社会环境下,中国的音乐教育者应该怎样看待音乐教育所具有的新的意义?美国密歇根大学音乐教育系主任玛丽·麦卡锡(Marie McCarthy)教授为与会者介绍了国外音乐教育哲学的发展趋势,在其主旨报告《变迁世界中的音乐教育哲学:新视野与未来发展的方向》中麦卡锡回顾了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审美音乐教育哲学与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的发展历程,指出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音乐教育哲学成为音乐教育的宣传、政策的主要知识来源。音乐教育哲学的研究基础已经得到扩展,一些学者开始从多元学科来寻找理论的支持,这些理论包括了心理学、女性主义、音乐人类学、社会学、文化研究以及流行音乐的研究。针对这种新的研究趋势,麦卡锡提出当今音乐教育哲学要研究的五个问题:(1)音乐教育者怎样理解音乐的意义?(2)“认知”音乐意味着什么?(3)今天学校中的音乐教育是如何被重视、被宣传、被倡导的?它们的基础是什么?(4)全球化背景下学校音乐教育中的音乐到底是“谁”的音乐?(5)从伦理的角度来思考,到底什么样的音乐教育才是“好的”音乐教育?以此提醒当代音乐教育者将他们听赏和看待音乐的方式重新概念化并考虑音乐存在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复杂性。麦卡锡所介绍的国外音乐教育哲学的新趋势对于发展中的中国音乐教育无疑具有启示的意义。
  二、音乐教育哲学的理论研究与探索
  音乐教育哲学作为本研讨会的主旨议题之一,是本次会议讨论的重点。参会代表们从音乐教育哲学的内涵和外延,对基于中国音乐教育实际情况的音乐教育哲学研究做了深刻的分析。
  哲学是人类对世界理论化、系统化认识的总结,是特定社会和历史中的产物。西方的音乐教育哲学与中国传统的“乐教”哲学的关系何在?中国传统“乐教”哲学对于今天的音乐教育有何启示意义?如何在音乐教育实践中贯通中西?这些问题正是探索本土音乐教育模式的关键,也是本次会议的目的所在。管建华《音乐文化哲学与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一文以社会文化哲学、民族文化哲学、历史文化哲学为基础来探讨音乐文化哲学与音乐教育哲学的关系;该文尝试汇通中西哲学,提出建立中国文化哲学为基础的中国音乐教育哲学思想。周凯模《中土“乐教”哲学与民间音乐传承》提出中国自古就有基于中土宇宙论的乐教哲学体制,在近代引进西方教育分科体制后,中土“通才式”的教育体制断裂,中土优秀的乐教思想被忘却。而在民间“乐教”思想中,却依然坚守着中土“天人合一”的哲学精髓,是对古代优秀乐教思想的延续,因此对于中国民间乐教传统的丰富资源的调查研究任重道远。代百生《音乐美育:中国音乐教育思想的发展主线》中认为以“美育”为发展主线的中国音乐教育思想既源于德国古典哲学“审美”与“美育”观念的吸收,也体现了中国儒家礼乐思想的文化传统的影响。提出正确认识音乐美育的内涵,将有助于建立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哲学理论。
  在该论题中,“审美”和“实践”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与中国音乐教育实践的关系尤其受关注。覃江梅《当代音乐教育哲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邓兰《实践还是审美——“二元对立”批判范式下中国音乐教育的困惑》、王州《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课程基本理念》、刘倩男《“审美”与“实践”音乐教育哲学思想对我国音乐教育的现实指向》等文章,都以中国音乐教育实践为现实背景,对当代音乐教育哲学研究中“审美”和“实践”两种范式的基本问题进行了讨论。
  此外,从哲学层面进行理论研究的还有张业茂《“音乐教育”的语形、语义与语用——对“音乐教育”的语言分析》、朱玉江《从交往理论看音乐教育实践哲学》、韩忠岭《两种哲学视阈下音乐教育的哲学诉求》、柳良《对美国当代音乐教育哲学观念的若干思考》、姬晨《兼容并蓄·相得益彰——从课标修订管窥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哲学观》等文,这些探讨对中国音乐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无疑具有积极的参考作用。
  三、传统音乐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代表们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分别从学校音乐教育和民间音乐传承两个层面展开,讨论了学校音乐教育中传统音乐教育的现状以及传统音乐民间活态传承的方式等问题。
  学校作为专门、系统的教育机构,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传统音乐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认同的重要手段。当下学校中的传统音乐教育处于何种地位?如何推进传统音乐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实践?本次会议的代表们分别就不同层次学校音乐教育与传统音乐教育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樊祖荫《音乐艺术院校传统音乐教育的现状及思考》提出了当前音乐院校传统音乐教育的现状为重视与衰减并存。提出今后应重点加强本科阶段的传统音乐学习,同时各院校应展开与传统音乐教育相关的学术活动,营造浓郁的传统音乐教育氛围,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传统音乐的感情与学习兴趣,把传统音乐教育从技能、音乐理论的学习提升到文化的层面。谢嘉幸《传统音乐教育——从理论思考到实践探索》以自己亲身的实践与研究“教学生唱自己家乡的歌”为例,提出建立以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为基础的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既有助于全球化背景下音乐多样化的保护与开发,又有助于传统音乐文化的理论研究转化为学校教学资源,同时有助于沟通多种类型的音乐教育。陈雅先《校园文化生态与岭南传统音乐的高校传承》提出营造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生态对于岭南传统音乐在高校传承的重要性在于:调节、维持高校音乐活动主体的群际关系,促进校园岭南传统音乐活动正常开展,并提出营造校园文化生态的具体途径。刘瑾《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中民族性与国际性关系的梳理与思考》认为学校音乐教育中的民族性与国际性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非此即彼、相互拒斥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支撑、互为依存的关系;只有尊重民族和文化的个性与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交往,才能生成国际性。
  另一方面,教育作为传承的手段,是延续地方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载体。如何推进传统音乐的活态传承?并在音乐教育中延续民族精神?围绕民间音乐传承主体在地方文化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以及民间音乐传承的方式对于当代音乐教育的启示,代表们各抒己见。马达《民间学术团体在岭南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及意义——以广东省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为例》论述了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在当地广东汉乐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及意义,并以实地田野工作考察资料的论证,指出在当今市场经济时期发挥民间学术团体的作用是保护和传承岭南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策略之一。郭大烈、黄琳娜《利用儿歌民谣教学传承纳西族语言文化》论述了面对纳西族语言和传统东巴文化面临消亡危机,自1999年以来,两位作者在家乡古城丽江创办东巴文化传习所的经历,他们用自己的租屋建盖传习所校舍,利用纳西族传统儿歌、民谣在小学里进行传承民族语言文化的教学,传承优秀东巴文化,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张天彤《民间传统音乐传承模式研究——以少数民族民间传统音乐传承为例》根据其多年来的田野工作实践,总结出5种民间传统音乐传承渠道、两种民间传统音乐传承方式、4种民间音乐传承人。
  此类的文章还有袁静静《文化转型下潮州大锣鼓的变迁与发展——潮州大锣鼓的田野考察与分析》、曾璐莹《大埔广东汉乐的活态存在与传承中的文化自觉》、焦皓华《广东汉乐声音景观评价与大埔汉乐文化区域的形成》、邹)姣《景观生态学视野下的潮州大锣鼓声音景观研究》等。
  四、从不同视角关注中国音乐教育与
  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现状
  除以上论题,参会代表还从不同视角对中国音乐教育与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现状与问题给予关注。如李岩《淬本而新——文化退潮现象研究》中,从近代史研究的视角,深入剖析了近代诸方家如康有为、梁启超、曾志忞、李叔同、沈心工、王光祈等人与此相关的音乐言行,提出这些人物的所谓“落后言行”对于我们认识历史的重要性。潘妍娜《建国初期至“文革”前(1949—1966)潮州大锣鼓的发展与变迁》从历史人类学的视角以潮州市民间乐团为个案,叙述了潮州大锣鼓在建国初期的发展与变迁。仲立斌《广州粤剧传承与现状调查——以城市民族音乐学的视角》通过城市民族音乐学的视角,对生长在广州这一特殊社会文化语境城市中的传统乐种粤剧进行了考察。柳进军《在田野与乐谱间踱步》以一位作曲家的视角,讲述了其对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改编与创作的心路历程。
  此次会议对于音乐教育哲学和传统音乐教育问题的探讨,有益于我国音乐教育研究的健康发展。在音乐教育哲学研究方面,能够客观地关照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历史和当今音乐教育的现状,批判性地思考西方各音乐教育哲学流派,同时对建立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哲学理论进行了思考。在传统音乐教育研究方面,对从社会渠道的传承到学校渠道的传承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通过大量的田野工作,归纳总结出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方法,同时从理论层面对传统音乐教育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进行了思考和论证。
  本次研讨会意义深远,相信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将会促进我国音乐教育哲学和传统音乐教育及其相关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