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更新时间:2021-11-10 来源:实用范文 投诉建议

【www.huxinfoam.com--实用范文】

  政策是国家政权机关、政党组织和其他社会政治集团为了实现自己所代表的阶级、阶层的利益与意志,以权威形式标准化地规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奋斗目标、遵循的行动原则、完成的明确任务、实行的工作方式、采取的一般步骤和具体措施。互信范文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公共政策》案例汇总

  目录

  1、怒江建坝之争

  2、好政策为什么不受欢迎?---宁夏西海固地区推广种草政策中遇到的问题

  3、“985”政策的议程建立

  4、从贺兰山岩画的现状看西部发展

  5、餐馆的面积同保护消费者权益

  6、我们该承担艾滋病人行为不检点的成本吗?

  7、杭州淘汰旧型号出租车后出现的问题

  8、“嫖娼通知家人”的合理性

  9、“城市容纳费”的征收

  10、个税改革大事记

  11、定海古城被毁事件

  12、中国农村政策研究中心成立

  13、谁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决策主体------透视圆明园防渗事件

  14、万州出租车改制风波

  15、北京四合院改造何去何从

  16、**省林业产权体制改革

  17、妇女回家问题的争论

  18、福建省全面推行村务决策听证制度

  19、公民不是公共政策的“旁观者”------解读北京新交规

  20、《关于对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的暂行办法》政策的制定

  21、自行车牌照该不该取消

  22、古巴导弹危机中的应对方案及实施

  23、广州的士降价?偷换概念!

  24、退耕还林政策执行有失

  25、昙花一现的个性化车牌政策

  26、挪威对中国十年政府贷款政策与效果评估

  27、顾客导向模式在我国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中的应用

  28、现有经济适用房政策应终结吗

  29、“孙志刚事件”背后的公共政策过程分析

  30、“机动车单双号限行常态化”的争论

  31、砍树与保树之争

  32、银川市出租车“罢运”风波

  33、重庆路桥年票制:听证会成“走过场”

  案例1

  怒江建坝之争

  环保一直是中国发展进程中一个沉重的话题,也是目前政府决策中的一个重要指标。以怒江建坝为例,在支持建坝和慎建之间一直存在着诸如老百姓的脱贫问题、泥石流和地震问题、利益分配问题、能源战略等相关问题的交锋;而且,意见分为两大阵营的交锋愈演愈烈。

  一、问题的由来

  1999年,国家发改委“根据我国的能源现状,根据有关人大代表的呼吁,决定用合乎程序的办法对怒江进行开发”。于是拨出资金,由水利水电规划总院牵头,用招标的方式确定了两家设计单位——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对怒江中下游云南境内的水电开发进行规划。

  经过3年多的努力,2003年8月14日,国家发改委主持评审了水电勘测设计单位完成的《怒江中下游流域水电规划报告》。规划以松塔和马吉为龙头水库,丙中洛、鹿马登、福贡、碧江、亚碧罗、泸水、六库、石头寨、赛格、岩桑树和光坡等组成两库十三级开发方案,全梯级总装机容量达2132万千瓦,年发电量1029.6亿千瓦时,装机容量为我国目前水电总装机容量的20%左右,为我国又一个西电东送重要基地。规划报告指出,怒江中下游是我国水电开发极为优越的河流。怒江干流中下游河段全长742公里,天然落差1578米,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即确定的水电基地之一。与另外12大水电基地相比,其技术可开发容量居第六位,待开发的可开发容量居第二位。建成后经济效益显而易见,比三峡工程规模1820万千瓦还要大,是三峡年开发量846.8亿千瓦时的1.215倍,而工程静态总投资仅896.46亿元。

  审查会召开的第二天,云南省大部分媒体都用显著版面报道了《怒江中下游流域水电规划报告》审查通过的消息。规划中的电站大部分位于怒江傈傈族自治州,对于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大的怒江傈傈族自治州来说,电站开发无疑是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次巨大机遇。电站全部建成后,每年可创造产值300多亿元,创遭税收80多亿元,按每度电创造国民生产总值5元计算,可增创国民生产总值5000多亿元。

  但是在审查会上,国家环保部门提出,2003年9月1日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就要正式实施,要求大型电站规划必须专门做环境影响评估报告,鉴于怒江水电开发的规模和与《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日期的临近,要求专题审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于是在建与慎建问题上引起一场激烈的争论。

  二、力主建坝的理由

  云南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水能资源可开发量达9000多万千瓦,占全国开发量的20.5%,居全国第2位,可开发量的92%集中于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6月2日,在北京国际饭店举行的“科学发展观与绿色经济高峰论坛”上,云南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何宣向来宾介绍:“云南人均生产总值刚刚超过800美元,仅为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的70%左右。同时,云南现有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占云南总县数的61%,人均年收入865元以下,贫困人口760万人。

  这种现状决定了云南需采取超常规措施加快发展,而加快开发水能资源是振兴云南经济的最有效途径”。

  作为支持建坝的中科院院士何祚庥先生在接受《中国投资》记者采访时说,我支持怒江建水电站有5方面的理由。

  第一,怒江建水电站能解决老百姓的生活问题。百姓贫困的问题不可能靠国家救济解决。库区5万移民的代价还是比较低的,我赞成生态移民。发展的目的是为了老百姓。

  第二,从发电角度说,怒江的发电量可以达到2200万千瓦,长江三峡是1800万千瓦,而怒江的投资只有长江三峡的一半,正是因为怒江的地势地理条件好,可以用较小的投资就能产生较大的水电回报。2200万千瓦相当于当前水力发电装机的20%,不是小量。

  第三,为了保护生态。不把老百姓从山上请下来,他们还在刀耕火种砍伐树木,只有把居民请下来才能更好地保护生态。

  第四,云南是少数民族地区,怒江少数民族占92%,只有8%是汉族;云南的少数民族地区还是多事之地,是战争环境地区,老百姓为了保家卫国做出了贡献,应该是优先发展的地方。

  第五,需要巩固和南亚国家地区的友好关系。我国能源受到了威胁,石油通道受到威胁,马六甲海峡大家都虎视眈眈,很需要开辟另外的油路。如果建起水电,可以用水电换油,一部分输出华东、华中地区,一部分输出缅甸。缅甸、巴基斯坦、印度、云南就是个通道,从国际形势看,有其战略意义。

  支持者说:“说怒江还是生态江,请问你去过怒江吗?”“说怒江就应该保持现在的状况,适合旅游,但让你常住那样的地方行吗?”“城市里的观光者要求保持原始生态的时候,有没有想一想原始生态下的饥饿民众是怎样的生活状态?”实际上2000米海拔以下植被破坏殆尽,已经没有高大的乔木,只有稀疏的灌木,老乡砍柴,放火,刀耕火种维持生存,生态环境早已遭到破坏;只有建了水坝,当地老百姓不需要刀耕火种来维持正常生存,怒江的环境保护才能进行,才能可持续发展。所谓保护生态江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人类最后一条生态江更是文学女青年的浪漫。

  新语丝网站站长方舟子认为,建坝可能会对海里面回游的鱼有影响。方舟子告诉记者:“当地人说长距离回游的鱼只有一种,叫云纹鳗鲡,这是一种大型鱼类,从海里回游,不过怒江比较少。如果怒江建坝,我建议当地在旁边留一个鱼道以便使这种回游鱼能顺利通过。目前在缅甸境内下游也在建坝,如果缅甸不留鱼道,会影响回流的鱼,而不是光取决于云南一段。”

  支持者认为:“只对一种鱼有一些影响,但可以增加我们2000多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值。”“反对者的观点是:既然对一种鱼有影响了,那么有多少电站都不能建了。”有人质疑,怒江建坝能解决当地百姓脱贫致富只是地方政府和利益集团的一个借口,而建坝真正的目的是企业利润的来源和地方GDP的增长。

  有专家指出:怒江已不是什么原生态河流,保存价值并不大,开发水电影响生态环境较少,一些方面还能促进生态保护;对怒江来说,解决几十万人脱贫问题,水电开发是最佳选择。

  有人提出移民会造成民族文化的流失。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家铮认为,以人

  为本,人总比鱼重要。当地群众生活极度困难,移民恰是脱贫致富的好机会,怒江水电规划的移民很少,移民工作完全可以做好。移民不要全搞农业,可以搞第二、第三产业,与城镇发展结合。对移民除了初次投入,每年都要继续给予关心,这样移民就是受益而不是受害。集中安置还有利民族文化的保存,唐人街离中国十万八千里,民族文化照样能发扬光大。

  党承林是云南大学生态和动植物研究所的所长,也是多次参加怒江水电开发专家研讨会的专家,怒江水电开发的支持派。经过实地调研后,他与于2003年10月20日说:“我们既要讲‘兽道’,也要讲‘人道’”,即只有发展才能摆脱贫困,不管人道和人的生存权利,那么这种保护对于人类又有什么意义?这句话成为这场争论中的著名论点。

  在一次专题实地考察中,云南省政府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车志敏与同行的国家环保总局一位司长也开始争执起来。后者认为水电开后对生态会有些不好的影响。前者则认为,对生态的影响不是负面的,有了代薪的水电后,可以减少乱砍滥伐行为,对生态应是有利。

  怒江傈傈族自治州的全国人大代表、省人大代表和怒江自治州的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委员联合签名要求怒江流域水电资源早日开发。在向州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怒江流域水电开发征求意见中,全州232位人大代表中231人的意见是加快开发或同意开发,229人认为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产生有利影响;192名政协委员的意见中,190人认为应该开发或加快开发,179人认为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

  三、反对建坝或慎建坝的理由

  2003年9月3日“打响”了反对在怒江建设电站的所谓“保卫怒江第一枪”。当天,国家环保总局召开“怒江流域水电开发活动环境保护问题”专家座谈会,包括5名院士在内的27位专家指出,怒江是我国目前仅存的两条未被规模开发的大河之一(另一条为雅鲁藏布江),为我国乃至世界上不可多得的物种基因库和世界自然遗产地,其潜在的生态价值、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不可估量。为使怒江流域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原始生态环境相对完整的生态河流,不宜在此开发水电。

  一些专家成为反对派。归结起来,反对派主要有两个核心观点。一是开发水电会破坏生态环境。二是开发水电不是怒江自治州脱贫的唯一选择,可以考虑保留好生态环境,开发旅游产业。

  第一,怒江自治州怒江峡谷是世界上著名的峡谷,其连续深切的峡谷形态以及谷底湍流的水流流态,使之在世界大峡谷中占据重要位置,有可能成为第二或第三大峡谷,因此是世界级峡谷旅游资源。水电站的建设将极大地降低其品质和作为旅游资源的价值,将会丧失其独特性、自然性和完整性。

  第二,怒江是“三江并流”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怒江进行十三级水电开发,将改变自然河流的水文、地貌及河流生态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也将影响和降低其作为世界自然遗产的地质、地貌、生物多样性、珍惜濒危物种以及自然美学价值。“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要求保持怒江的自然流态。

  第三,怒江是我国具有重要意义的河流,也是一条著名的国际河流,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其重要性位居17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地区之首,是我国三大生物物种聚集中心之一,保留这些资源的原始性、自然性和唯一性,使其成为我国甚至整个人类

  的宝贵财富。怒江地区多民族聚居区独特的地方民族文化也是一种财富,要充分认识保护民族文化持久存在的重要意义。如果在怒江进行梯级开发,对整个怒江流域的各方面的影响可能是巨大的。

  第四,怒江作为目前我国仅存的两条原始生态江河之一,应从国家生态安全长期目标出发,将其作为一条生态江予以保留,不予开发。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其成为国家的自然遗产得到永久保护;另一方面,把怒江作为一个江河原生态的对照物和参照系,开展长期、全面和系统的环境观测活动,取得原始生态环境系统的各种相关数据,从而对照人类进行开发的江河所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进行类比,进而为国家进行环境影响战略评价提供依据,为我国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第五,水电开发既不是怒江脱贫的唯一选择,也不是最佳选择。怒江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可以借鉴丽江地区的经验,由国家引导和扶植,发展生态旅游。此外,鉴于怒江自治州、保山市在为保护自然保护区和世界遗产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国家应该对这一地区实行生态补偿,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帮助当地群众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

  第六,不要片面地认为修建大坝就会使当地农民富裕起来,如果处理不当,移民就地安置,不仅会使农民丧失地力较好的耕地资源,而且会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加剧当地的贫困化。建水电站的最大受益者当然是电力公司,地方政府也能够脱贫,但群众不一定能得益。

  何大明是云南大学亚洲河流中心主任,怒江水电开发的坚决反对者。2003年,何大明受国家环保局的邀请前往北京,在9月3日的会议上,何大明提出开发怒江水电的六点质疑,时至今日,何大明说他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

  反对者经常会这样说:“天天说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把河流的生态都破坏了,还谈什么和谐”,“算算账,老百姓到底有什么收益”。

  四、环评审查:仍有争论但总体认可

  2004年11月13日,由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和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影响评价司在北京联合召开了“怒江中下游水电规划环评审查会”,14个单位、78位代表参加,审查会专家组由包括4名院士在内的15位专家组成,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沈国舫院士担任专家组组长。与会代表和专家对《怒江中下游水电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了全面审评,已初步形成审查意见。许多专家在认真研究了现在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后非常认可。

  问题:

  1.案例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2.什么是行政决策的战略眼光?该案例应该怎样决策才能体现行政决策的战略眼光

  3.如果你是决策者,影响你对此案例进行决策的主要因素是哪些?

  案例2

  好政策为什么不受欢迎?

  ——宁夏西海固地区种草政策中遇到的问题

  为恢复和保持生态环境,国家于2002年开始执行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政策,对所有符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尊敬的各位领导和专家,受学院委托,我以清华公管学院的具体工作为例,向各位汇报案例教学、案例研究和公共管理学科建设方面的思考。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8月24日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讲话时特别强调了“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是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富矿',我国经济社会领域工作者大有可为”,并号召中国学者要“讲好中国故事”。我们学院属于公共管理学科。我们公共管理学科就更要“讲好中国特色治理故事”。

  我们学院从案例教学和研究上来讲可以分成三个方面,第一个是案例人才培养,包括案例教学的课程体系,以及我们学院专门成立的公共管理案例中心;第二是学院老师们发表的大量以案例为方法的科学研究;第三是我院的研究成果发表平台《公共管理评论》杂志关于案例研究方面的发表情况。

  首先是课程体系和案例教学工作。2020年,在中组部的组织下,我们学院作为主要牵头单位参与汇编《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典型案例》。关于案例研究方法课程体系建设,我院长期以来把案例研究和定量研究融汇到每一个层次的研究方法教学课程中,包括针对硕士生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I》,针对MPA学生的《社会研究方法》,针对留学生的《研究方法与写作》,以及针对一年级博士生开设的《社会学研究方法II》,以及针对高年级博士生开设的《高级定性研究方法》。特别是《高级定性研究方法》课,由五位老师同台为学生介绍前沿定性研究方法。

  公管学院2004年就成立了“中国公共管理案例中心”,专门负责开发教学案例。我院已经建立了两个专业的公共管理案例库:一是学院内部案例库,提供中英文和多媒体案例,服务全院教师;二是精选部分高品质中文案例建设的中国公共管理案例库,面向全国高校提供案例教学服务。学院已开发中文、英文和视频案例总计达到1500多个。通过案例教学,学院培养出一批教学讲师,包括程文浩、梅赐琪、蒙克等,他们先后都获得了全国以及北京市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

  学院还组织许多全国性和全球性的案例教学活动。例如,我院开展了全国案例教学师资培训,从2001-2020年一共已举办了16届;每年组织中国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大赛,并于2018年开始针对全球学生举办英文案例大赛。我院也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全国MPA教指委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并取得好成绩;同时,我院先后在2017年和2020年承办了两届NASPAA-Batten全球学生模拟大赛。

  我院老师们的案例研究也取得了重要成果。我们将这些成果分成几类,首先是全国性单案例的研究,比方说王绍光、鄢一龙、胡鞍钢等老师针对国家“十二五”规划出台的案例研究,提出了中央政府“集思广益决策模式”。赵静老师针对中国特高压政策案例,提出了问题定位和议程设置,以及打破决策僵局的机制。戴亦欣老师以中国核电发展为例,探讨了能源结构转型和能源工业选择的问题。

  二个类型是地方单案例的研究。我院老师们分别扎根到地方,深入研究发展案例。例如,苏竣老师和他的博士生,针对某城市智能治理、城市大脑开展案例研究。巫永平老师和他的博士生专门研究了莆田系民营医院发展历程,回答了为什么中国80%的民营医院都是由莆田农民控制的这样的问题。桂天晗老师正结合联合国人口基金会驻华代表处和中国计生委在安徽开展性别平等实践,开展案例研究。这个研究旨在对外介绍“中国故事”。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一、考核目标:

  《公共政策》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普通教育必修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了解公共政策学的发展和演进历史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基本要素。并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公共政策分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法、模型路径,掌握具体的决策与分析技术,熟悉公共政策制定的主体和途径,了解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主要历史经验、教训。以期学生具备初步的公共政策问题界定能力,公共政策方案编制和抉择能力,公共政策执行能力和公共政策评估能力,能够较好适应我国公共管理实践要求。

      二、题型及其分值比例

  1.题型结构:

  (1)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5分)

  (2)简答(共40分,每题10分)。

  (3)材料分析(共40分,每题20分)。

  (4)论述题(共50分,每题25分)

  2.总分150分

  三、考试时间:3小时

  四、参考教材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04

  陈振明:公共政策学:政策分析理论、方法和技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2

  五、考试内容

  (一)导论

  1.公共政策的基本内涵

  考核目标:中外学者对公共政策的界定;利益分配的动态性;公共政策的本质理解

  2.公共政策的特征与功能

  考核目标: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公共政策分析要素

  3.政策科学的历史沿革

  考核目标:公共政策研究产生的历史背景;政策科学的诞生与发展;政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的新进展;拉斯韦尔奠定了政策科学的基础;德罗尔的工作及其杰出贡献;知识经济时代政策科学的最新进展

  (二)公共政策主体

  1.公共政策主体体系

  考核目标: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公共政策核心主体;准公共政策主体;公众参与与公共政策

  2.公共政策主体的能力

  考核目标:公共政策主体的能力的涵义和内容;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必要性;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途径

  (三)公共政策系统与决策体制

  1.公共政策系统

  考核目标: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公共政策系统的内部关系

  2.公共决策体制类型

  考核目标:决策权力的内容;公共决策体制的结构;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历史上出现的公共决策体制类型

  3.中外公共决策体制比较

  考核目标:政府在公共决策中的地位;执政党在公共决策中的地位;其它社会组织对公共决策的影响

  (四)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决策

  1.确定决策问题和决策目标

  考核目标:确定公共决策问题;各种影响因素在确定公共决策问题时的作用;对公共决策问题进行分析;确定决策目标的标准

  2.拟定决策备选方案

  考核目标:拟定公共决策方案的原则;方案设计者的主观条件与创造性思维的作用;决策方案设计的程序;决策方案的具体内容

  3.决策备选方案的选择

  考核目标:决策方案评估的标准;选择决策方案应遵循的原则;决策方案选择的方法;决策方案选择中共识的形成途径;决策方案的合法化

  4.决策方案的调整

  考核目标:提出调整方案;选择调整方案

  (五)公共政策过程中的执行

  1.公共政策执行的基本理论与模型

  考核目标:政策执行的理论;政策执行研究的基本模型

  2.公共政策执行的组织、对象与环境的再分析

  考核目标:政策执行组织及其成员;我国政策执行的归类分析;政策执行者和政策对象的互动;接受政策的三个层次;政策环境及其研究意义;政策环境因素;政策环境因素的基本特征

  3.公共政策执行是方案形成阶段矛盾的继续与深化

  考核目标:联合行动的复杂性;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资源

  (六)公共政策评价

  1.公共政策评价概说

  考核目标:公共政策评价的内涵及作用;公共政策评价的产生与发展;公共政策评价的类型;公共政策效果评价。

  2.公共政策评价的实际操作

  考核目标:公共政策评价的标准;公共政策评价的基本程序;公共政策评价方法。

  3.关于当前我国公共政策评价的若干思考

  考核目标:我国公共政策评价所面临的障碍;推进中国公共政策评价的途径。

  (七)公共政策的思维方法

  1.“思维”与“思维方法”

  考核目标:“公共决策思维”和“公共决策思维方法”;公共决策思维方法的特点

  2.公共决策思维类型

  考核目标:一般思维类型;公共决策思维类型

  3.公共决策思维方法举要

  考核目标: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类比法、隐喻法与群体生态法;巴拉姆驴子思维法;理想方案思维法;简单矩阵思维法。

  (八)公共政策与系统分析

  1.系统、系统方法和系统分析

  考核目标:系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系统的概念;系统方法及其特点;系统分析及其产生背景。

  2.公共政策研究中的系统分析

  考核目标:公共决策系统;系统分析与公共政策;系统分析学派和结构功能分析学派

  3.系统分析在公共政策研究中的具体运用

  考核目标:系统分析的基本要求;系统分析指标体系;系统分析流程;系统分析的主要作业;决策支持系统;系统分析应注意的问题

  (九)知识经济时代的公共政策

  1.知识经济与公共政策

  考核目标:知识经济的概念与由来;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知识经济与公共政策的关系;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的新特点

  2.知识经济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考核目标:知识经济与发展型政策理念;知识经济与公共政策体制创新;知识经济与公共政策过程;知识经济与公共决策方法

  3.公共政策对发展知识经济的影响

  考核目标:教育政策创新;产业结构调整;财政政策变革;优化税收政策;加大金融政策倾斜力度;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十)公共政策案例及其分析

  1.案例分析方法与公共政策

  考核目标:公共政策案例的特点和类型;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涵义及意义;公共政策案例学在中国的发展。

  2.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要素

  考核目标: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目的、角度和立足点;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框架;燃油税在中国发展的基本概况以及燃油税政策的矛盾分析

  (十一)公共政策的理念转型及其挑战

  1.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

  考核目标: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公共政策;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公共问题。

  2.公共性与公共政策理念转型

  考核目标: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问题;公共文化与公共政策理念的转型;公共政策理念的转型。

  3.公共政策所面临的现实挑战及其发展趋势

  考核目标:公共决策面临的现实挑战;当代公共政策的基本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