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德育教育

更新时间:2021-11-15 来源:实用范文 投诉建议

【www.huxinfoam.com--实用范文】

  德育教育是道德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指一定社会或集团为使人们自觉遵循其道德行为准则,履行对社会和他人的相应义务,而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互信范文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浅谈初中德育教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浅谈初中德育教育

  一、当前初中德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初中德育教学偏离生活轨道

  由于初中阶段是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特征都会有明显变化,但当前我国初中的德育教学存在严重偏离生活实际的情况,这就使师生、生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而教师忽略了对学生的成长需求,使学生对德育学习失去兴趣。

  (二)初中德育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教师在德育课程的教学中,习惯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这已经明显不符合当前的教学需求。德育教学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但很多学校都把德育教学视为一种既定的课程,通过教学大纲来强硬地将知识点传输给学生,这使学生对课程缺乏积极性,由于没有教学模式的枯燥单一,使学生无法在这个关键的成长时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

  (三)初中德育过于依赖学校培养,家庭和社会缺乏关注

  对于初中生的品德教育,学校只是一个方面,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及三者的配合。由于学生长期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家庭的道德氛围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家长却忽略了这个问题,由于平时留给孩子的时间很少,家长与孩子也缺乏沟通和交流,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依赖学校,这也造成现今很多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

  二、初中德育生活化教学的措施建议

  (一)德育生活化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在德育生活化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并通过科学积极的引导,鼓励学生在课堂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增进课堂的交流和互动。教师可以将德育教学内容渗透入生活案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讨论之中。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提升自身道德品性,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德育内容,同时加强认知。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来达到德育生活化的目的,让学生能够在活动和案例中获得赞同感,学生在积极思考的过程中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加强初中德育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创新德育生活化教学模式,不只是局限于课堂,可以通过与社会实践结合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德育意识。学校可以组织带领学生参与一些志愿服务活动,如义务植树活动、学习雷锋活动、参与社会公益募捐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参与来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社会服务的意识,进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还可以充分展现出自己的风采,并实现与社会的更多接触,德育可以更立体地被学生所接受。

  (三)社会及家庭要担负起责任,重视德育

  家庭教育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身心健康起关键作用,而学校这一系列的德育都需要与社会、家庭教育进行结合。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家庭教育讲座的形式来指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并帮助家长科学合理地培养自己的孩子,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及道德品质。营造和谐文明的家庭环境,需要家长拥有一颗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心,通过自身的态度来影响孩子;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和志向,并鼓励孩子自由成长和发挥,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梦想,从而促进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初中是学生成长的一个关键时期,初中生的德育需要深入我们的生活之中。创新改革德育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动性,在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德育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而社会、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关注,可以为学生营造出文明健康的文化环境。初中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实现初中德育生活化教育,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浅谈初中德育教育

  一、加强德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生活的改善,不能代替人的精神追求。如果迷失了人生的价值,就会失去生活的方向,就会失去奋斗的动力。青少年学生如何学会认知?如何才能既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又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人文科学知识?如何学会做事,敬业练达,开拓进取?如何学会共同生活,用爱心善待他人,与人们友好相处,携手并进?如何学会生存,与自然和谐共处,改善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关键是如何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

  德育教育永远伴随着人的成长,立足于现代,面向未来的事业,完成培养跨世纪人才的任务,实施素质教育,“重中之重”是要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德育的实效性是一个德育工作质量和效益的指标体系,既包括优化内容,选择科学的方法,建构评估体系,也包括德育人员队伍建设和德育环境的建设等。在中学德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中思考教育实效性问题,有利于我们总结德育工作的经验和创新德育工作的新思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把青少年当成是有主体自由选择的人。学校德育不是僵化模式和先验信条的“象牙塔”,德育的作用决不是按照教育者的观念和标准“克隆人”,而是帮助受教育者提高道德选择的能力和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标准。应试教育的最大危害是削弱了德育,基础教育重视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德智体美劳的任何短缺都可能给人带来“残疾”。

  讲道德的社会必然是文明的社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良性循环的社会。我们在强调道德成长对人的全面成长所带来的效应时,更要批判“何言必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的观点。在不讲道德的社会里,每个人的尊严和利益都无法得到实现。“善有善报”是义与利关系的体现,反映道德的规律,也是提高个人修养的必然结果。任何一个领域中的“大师”,都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没有对人生价值的深刻认识,没有对人生理想的孜孜探求,没有正确的人生态度,就不会升华人生的境界,就不会感悟事业的真谛,也很难在事业上达到真理的彼岸。

  二、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是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初中课程的重要内容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的主要内容是要求学生懂得“成长中的我”,学会“认识自我”、“自尊自强”和“学法用法”;正确对待和处理“我与他人的关系”、学会“交往与沟通”、具有“交往的品德”和明确“权利与义务”;在利益分配上,要懂得“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学会“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承担社会责任”、自觉遵守和维护“法律与社会秩序”、要“认识国情,爱我中华”等。初中阶段教育的任务是要向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生源和为社会输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教学中,我们要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初中学生学好各门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初步认识社会。坚持正确的教育方式,并不等于把学校德育看作是只有阳光没有风雨的温室。要向学生客观地介绍社会,让青少年实事求是地了解社会,在比较中不断提高他们判断是非的能力,使他们在实践中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要相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流,要相信青少年的选择,要充分挖掘德育资源,拓宽德育的途径。否则,德育工作一旦脱离实际,将是多么的孱弱和无能。在重视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基础上,加强健康心理品质教育、法制教育和基本国情教育。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教给学生,通过生活实例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在学生中拓宽德育的教学实践空间,重视在综合实践课中德育的作用,使学生在明理、激情的基础上,自觉践行。我们还要充分重视道德情感的作用,挖掘情感教育的资源,讲求情感教育的方法,使学生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的灵魂是文化,文化的精髓是思想道德精神。教师像一座承载人类文化的桥梁,承接、传导和发展人类的文明。教师用自己的品德、心血和才华影响、教育学生,为社会培养人才。社会有浊而我自清,安贫乐道,甘为烛台,使学生的生命之光更高更亮。这是迈向21世纪的需要,也是德育工作者职业道德的要求。

  浅谈初中德育教育

  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应全面了解学生,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脉搏;构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与时代发展的德育目标体系;调整不适应的部分德育内容,及时增加富有时代特征、与新形势下的任务、国民关注的焦点相吻合的新内容;改变传统的德育模式,尊重学生的人格,组织各种类型的活动,促成学生主体观念的生成。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中学德育的实效性。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工作的方向,习惯称其为“灵魂”。德育改革是当前“以人为本”教育改革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提高国民素质。多年的实践越来越强有力地证明了德育在人的精神提升和人格完善方面的重要而独特的价值。探求德育工作的规律,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愈加显得重要。

  一、现状传统道德多受应试教育、权威主义、认知主义道德教育模式的影响,摈弃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实效性的特征,一贯侧重于德育内容的研究,即重视知识的传授,轻行为的养成;重工具的理性,缺人文关怀;难以解决青少年所面临的种种道德困境和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和经济改革的深人,我们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学校对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加强与学生的实际道德行为的不到位、不稳定或只停留在遣德认识的水平,表现为怕苦、怕累、任性、自私,索取多、奉献少,说做分离,形成多重性格。德育的实效性差成为当前德育不可忽视的一大弊端。

  二、原因1.忽略德育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校德育一贯从社会需要出发,无限度地提升德育目标,把道德的培养与日常生活分离,忽视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的特点和道德生活的需求,在道德价值认识观上,只重视满足社会政治、经济等需要的工具理性价值,忽视其满足主体自我完善的价值以及对生活的适应。比如,以前德育教材中特别强调学生要敢于同坏人坏事做斗争,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的体力弱小与生命的可贵;只要求学生不打架、不骂人,但学生发现在现实的社会中,一味地忍让,只会招来其他同学的欺负,根本不适用。2.德育忽视了儿二发展的时代特征。某一时期的德育内容及某些方法在当时或某阶段有效,而在另一阶段或时期几乎不被青少年接受。如今的青少年活泼好动,富有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如果用远离他们的内容和千篇一律的单调、枯燥的方法对他们实施教育,必然缺乏时代性、趣味性和新鲜感,其效益必然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