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情况汇报乡村振兴战略情况汇报

更新时间:2021-12-18 来源:实用范文 投诉建议

【www.huxinfoam.com--实用范文】

  农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在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农业和农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互信范文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情况汇报乡村振兴战略情况汇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情况汇报乡村振兴战略情况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人大代表:

  根据会议的安排,下面我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进行简要的情况介绍,也希望在座的各位能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

  一、对新农村建设的探索及实践

  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农业发展,提出坚持“抓两头、带中间”,力争用10年时间把全市1043个行政村全部建成高水平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此基础上,我区积极探索振兴乡村之路,先后开展村企合作、产业导入、产业培育、名镇名村建设、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等工作。其中,省级新农村示范片依托完善的基础设施,生态宜居的村庄环境,产业兴旺的农村经济,治理有效的基层组织,共建共享的文明乡风,顺利通过广东省“两年基本实现目标”的绩效评估,获评“优秀”等级,“农村有产业、农民有就业、农村有环境、农村有服务、农村有治理”的五有目标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二、创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做法及成效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针对农村产业“空心化”、村庄“空巢化”,工商资本进入农村不热、农民增收渠道不多等问题,我区首创市场化模式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产城村人”融合为发展导向,利用社会资本激活农村资源资产活力,实现农村发展“第二次飞跃”:

  一是推动乡村振兴改革试点。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区委、区政府大力践行“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精神作风,通过第五次党代会第二次会议等重要会议,将乡村振兴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予以部署,制定并印发组织实施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学懂提神”、“弄通提能”“做实提效”工作方案,经过大量的摸底调查、研究,创新提出以市场化模式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法,并率先与碧桂园、华侨城达成合作共识,实施乡村振兴试点项目。

  二是高标准全域谋划乡村振兴。在区委、区政府牵头下,各镇、街道迅速开展资源排查,掌握家底,并结合各行政村资源禀赋,制定《镇(街道)全域乡村振兴三年总体规划方案工作表》,明确了试点片区、产业定位、具体工作、发展规模,按照全区102个行政村统一按照市场化模式分三年(2018年30%、2019年40%、2020年30%的行政村覆盖比例)推进。根据中央、省、市精神,结合我区实际,高标准谋划制定《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案。

  三是强化绩效考核压实责任。举全区之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制定《2018年惠阳区表格化捆绑式绩效考核方案》,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纳入到有关绩效考核工作,通过落实表格化捆绑式绩效考核作为推动各项工作的重要抓手,把产业振兴最终成果落到促进农民就业、增产增收上来,全力以赴推动农村农民生活富裕。

  四是打造试点推动全面开花。随着试点项目的推进,我区以市场化模式实施乡村振兴实现全面开花,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落实各类乡村项目共计77个,其中已开工建设30个,初步形成以田园综合体、文化旅游、商业商贸、电商物流、现代金融、城市更新等多种业态带动乡村振兴的发展格局。

  三、存在的困难及建议

  (一)推进乡村振兴人员保障问题。推进乡村振兴,人是关键一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上到中央下到基层都非常重视,但是还缺乏相应的组织保障。例如乡村振兴对于基层特别是村委书记、小组长来说,是个新鲜事物,缺乏相应的认识。但往往工作的开展,他们是主要推动者和实施者,如果意识不转变,那么乡村振兴落地就比较困难。因而在组织保障上不仅需要锻造干事创业的干部队伍继续解放思想,勇于担当,真抓实干,还要选好配强基层组织带头人深入开展基层党建标准化建设,努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强建优,充分发挥在乡村振兴中的核心作用,并且发挥乡贤作用,鼓励乡贤带领乡亲共同致富创收。

  (二)乡村振兴财政投入保障问题。推进乡村振兴,财政保障是重要因素。根据资源摸排,目前我区存在三种类型农村情况:第一类城镇化程度较高,以二三产为支撑的准城中村;第二类资源丰富,但发展滞后,需导入产业激发发展动能的村庄;第三类是资源匮乏、经济发展薄弱村,亟需政府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的村庄。我区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原则,将村庄捆绑导入产业形成规划编制规划发展。然而占大部分比例的第三类型的农村,虽然随着政府的逐年增加投入,农村面的村巷道、路灯、垃圾处理、学校等硬性条件逐渐完善,但是重大基础设施覆盖面、有效改善农村生产生活设施条件等还相对滞后。乡村公共服务与城镇相比,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方面不均衡,农民群众的获得感有待提升。因此,需要建立乡村振兴财政投入机制进行精准施策,将乡村振兴建设资金列入每年财政预算,同时科学系统整合政府公共财政资金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

  (三)农村土地利用问题。当前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土地利用工作中,存在村庄村土地利用规划与村庄规划期限不一致,且村庄规划对村庄建设用地的需求远远超过村土地利用规划实际建设用地规模,无法发挥村土地利用规划在“多规合一”中“底盘”作用,导致实际编制的村土地利用规划和村庄规划难以落地实施。此外,建设用地项目预审和用地审批时限过长,程序复杂造成部分重大建设项目无法及时落地。对此,建议市级层面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和指导意见。

  下来,在此基础上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继续拓展乡村振兴范围,积极调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让乡村振兴成为惠阳经济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为全市乃至全省走在前列主动担当、多做贡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情况汇报乡村振兴战略情况汇报

   一、工作推进情况

       青山区总面积约280平方公里,辖2个镇,21个行政村(2个城中村、11个城边村、8个沿山村),农业人口7998户,20022人;农区占地面积22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69万亩。

       (一)农村产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产业兴旺之路愈加拓宽。

       一是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和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打造沿山都市休闲生态观光旅游产业带。乡村生态旅游产业方面,依托大青山南坡绿化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成果,以及军事体验园、乡土风情街、花圪台国际露营区、东达山艺术区、赵长城遗址等项目,开发民宿体验、非遗传承,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目前,色气湾乡土风情街已全部出租,村集体年收入实现25万元;色气湾窑洞风情园已投入运营。依托东达山艺术区的文化氛围和艺术家集聚优势,建设了艺术体验中心、面塑艺术体验中心、艺术家创作室,打造艺术小镇。东达山艺术区连续三年举办东达山艺术节,吸引近13万名游客参观游览体验,年均拉动村集体增收50万元以上,各类艺术品销售额近100万元,村民“农家乐”等休闲农业体验项目每户可增收4万元左右,实现了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花圪台计划总投资2200万打造集户外游泳、集装箱特色营地和水上游乐城于一体的花圪台国际露营区,目前在对人工湖优化利用,增设码头及环湖亮化、管线铺设等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已成功举办举办星空电音节、冰雪小镇梦幻嘉年华、风铃牡丹芍药节、百万蝴蝶展、秋日诵读音乐会等活动,为周边农村带去了人气,解决就业60余人,促进了周边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2019年还成功举办了首届农民丰收节,为广大农民搭建农产品销售和风采展示的舞台,丰富了市民文化生活,拓宽了农民销售渠道,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都市休闲观光农业产业方面,依托花卉种植销售、特色采摘、休闲度假民俗客栈、农业嘉年华、金花葵和葡萄园种植等项目,大力实施都市休闲观光农业产业,打造田园综合体。依托大青山南坡绿色廊道建设、战国赵北长城历史文化遗址的资源优势,在王老大村、西边墙村、笸箩铺村打造农业嘉年华小镇与民族文化小镇。金花葵生态园已采摘600亩,参与农民人均年增收2万元。卉祥源葡萄园投资3000万元、种植葡萄1000亩,下一步将建设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园,该项目的实施,吸纳40多名沿山村民参与葡萄的种植,流转农民土地1300亩,按照每亩700元计算,每年土地流转费达91万元,村民年人均增收达2300元。福合当村响当当农业观光采摘园全面启动,带动村集体年增收5万元。同时,王老大、羊山窑、笸箩铺等村通过提档升级传统种植业,大力发展葡萄、蘑菇、樱桃、火龙果、木瓜、小西红柿等高效农业采摘示范项目。

       二是大力发展仓储物流、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及商业开发和物业租赁经济产业,优化城边商业物业经济产业带。仓储物流产业方面,二海壕村仓储物流园区九栋库房已全部出租,可为周边区域农副产品的收购、销售、流通、仓储提供一个大型的一体化的商业平台,每年可带动村集体增收60万。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方面,润友食品加工园区成功获评国家级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已入驻企业25家。酸得甜食品加工项目运营情况良好,建成了西北地区最大的醋文化博物馆,预计年收入可达2000万元。同时,圈点生活智慧供销配送服务平台已建成并投入运营,筹建了农产品电商配送中心、农产品加工“中央厨房”,打造了5家“智慧供销+精品超市+农户”的智慧供销社区超市,有效解决了农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内蒙古西部最大的色气湾农畜产品交易中心已开工建设,是我市重大农副产品惠民工程,建成运营后,每年交易额预计预计可达20亿元,增加近200万元的村集体收益,解决就业3000余人。商业开发和物业租赁经济产业方面,将青福新城、铭峰家苑等周边地区打造成我区城市副中心,同时,大力推进松石国际城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重点辐射周边闲置土地和村庄的开发和利用,大力发展商业和物业租赁经济。

       三是大力发展生产生活配套服务业,打造装备园区配套生产生活服务区。结合宏庆德社区、后营子社区和中城国际城的建设,以装备园区、传化物流园、奥特莱斯项目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公共生产生活配套服务业,打造装备园区配套生产生活服务区,提升企业职工生活品质、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带动村民就业增收。

       目前我区通过壮大村集体经济,村集体收入显著增加:年集体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其中,10-50万元的村:13个;50-100万元的村:4个;100万元及以上的村:4个。

       (二)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凸显,绿水青山正在成为农民迈向小康的金山银山。

       一是统筹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近年来,青山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落实“山、水、林、田、湖、草”综合生态治理措施,率先引进7家生态修复企业,探索并大力推行“青山方案”,实施了大青山南坡生态修复工程。截至目前,累计完成投资18.18亿元,其中,政府投入引导资金2.07亿元,引入社会资本16.11亿元,完成人工造林6.76万亩,栽植各类苗木665万株,完成矿坑危岩体修复治理区域面积约6平方公里,青山区大青山南坡第一道山脊可视范围内具备造林条件的地块已全部进行绿化,形成了大规模集中连片的造林绿化区,将北部荒山变成了绿水青山。生物多样性持续丰富,沿山区域降雨量也逐年增加,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组织10余家单位,出动3600余人次,开展大规模的联合执法行动,彻底清理取缔了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98家违法工矿企业、11家商砼企业和3家生产企业,为实施生态工程扫清了障碍。今年以来,在全市率先启动了大青山南坡绿色廊道建设,栽植油松3300余株,完成覆绿120亩,2号山体平台石笼挡墙、景观节点已全部完工,修建完成22个水库,上山栈道、山顶步行道路基础建设已完工,打造成为生态文明思想教育示范基地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示范基地。生态效益凸显的同时,社会效益也显著增强,工程实施以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累计雇佣农民工10000余人次,雇用机械7800台次,帮助附近村民增收3170万元。流转村民土地10000亩,平均每亩租地500—700元,人均增收3000元。

       二是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青山区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对全区农村道路、给水、雨水、污水管网等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实施了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极大改善了农民居住环境和出行条件,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基础保障。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研究制定《青山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并配套制定了专项工作方案。扎实开展“三清一改”工作,对青大线、坦克路、环城铁路沿线、河道沟渠等进行了专项清理,对有环境影响的废品回收企业和沿街占道的违章建筑进行了集中治理,并实施常态化管理,有效改善了我区农村环境面貌。大力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清理整治工程,全区农村地区已建成11个垃圾转运站,9个已投入使用,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垃圾转运站全部投入使用后,我区将实现农村垃圾回收全覆盖。全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制定了《青山区农村厕所建设管理实施方案》,赵家营村、西边墙村、东达沟村等村21个公共卫生厕所改造为水冲式厕所,新建改造户厕200户。投资1500万元,实施了赵家营村污水管网、给水管网综合改造工程。结合坦克路改造工程,计划投资1500万元,对当铺村、永和窑村污水管网进行改造。

       三是进一步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抓好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在依法保护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的前提下,平等保护土地经营权。加快完成农村地籍调查工作,全面掌握农村范围内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和零星国有土地的利用类型、数量、分布等状况,为宅基地、农房、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颁证提供基础性支撑;

       (三)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塑造淳朴文明乡风。

       一是大力宣扬红色文化,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实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保护好赵长城、农耕文化等遗迹深入挖掘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生产性保护;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采取适合农村特点、农民喜闻乐见的有效方式,推进思想道德建设进农村、入农户。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乡村人心。组织全区文艺工作者开展“进乡村、结对子、种文化”系列活动,美术、书法、摄影、写作、版画、舞蹈、音乐、民间文艺8个志愿服务队,面向21村开展文学、摄影等系列讲座,东达山艺术区文艺志愿服务基地、四道沙河村读书分享会等已成为精品活动,有效提升了村民文化素养。

       二是持续完善农村文化基础建设。青山区全力推进“美丽乡村”、重点文旅项目、文化示范区、全民健身示范区及非遗保护工作,先后投入4800余万元进行农村文化基础建设。在21个行政村建成了涵盖草原书屋、健身房、排练室等功能室的文化活动室,建成了10余个文化广场,配建了13个篮球场和70余套户外健身路径及乒乓球案台。组建了青山区文旅投公司,具体负责“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文化、体育和旅游产业的招商引资、项目合作、经营和管理等工作,实施了赵长城文化广场、花圪台国际露营区等重点文旅项目建设。

        (四)党的建设和乡村治理水平大幅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组织保障基础更加夯实。

       全面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建设。健全村内各类组织,各村普遍成立了村党支部、村委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和共青团、民兵连、妇代会等群团组织。推动实施“村社共建”工作,21个示范社区与农村结对共建,形成了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基层组织建设格局。开展村级优秀班子评选工作,评定3个优秀村级班子,区财政一次性给予15万元奖励资金,其中10万元用作村集体经济发展基础资金,更好地激励各村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大村级软弱涣散党组织转化力度。由县级领导带队深入联系指导的行政村进行软弱涣散党组织摸底排查,进一步确定村软弱涣散党组织。从解决具体问题入手,制定《青山区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提升工作方案》,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明确工作目标。

       (五)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乡村振兴的智力支持得到切实保障。 

       一是抓好农村干部队伍建设。强化“第一书记”选派管理,择优确定16名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完善后备力量选拔培养机制,全面核查21个村后备力量储备培养情况,在区、镇两级分别建立村级后备干部和致富带头人花名册。目前,青山区共有农村后备干部83人,致富带头人12人。持续推动“青年人才党支部”建设,召开农村青年人才党支部例会,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新思路,充分调动农村各类人才积极性,助力农村发展。

       二是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组织16家培训机构,先后举办19个专业147个培训班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4013人次。2018年以来,组织召开各类专项招聘会8场,参与人次1.35万,农村求职者1200余人,为农民工提供岗位4000余个,近300人现场达成初步就业意向,登记农村求职者求职意愿1900余人次。

       三是加大返乡农民工创业扶持力度。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推进“创业青山”行动计划(2018-2020)。九星农贸市场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王老大富新隆农民工返乡创业园被评为市级示范性创业园,青东农贸市场农民工返乡创业园、青山区恒峰农民工返乡创业园被评为市级标准化创业园。各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入驻实体总户数115户,带动就业382人。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村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各村因所处区位及生产生活条件不同,产业发展参差不齐。农村产业项目仍处于起步和培育阶段,辐射带动作用不够强。龙头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不高,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统筹布局、整体发展、抱团取暖、利益联结的格局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是农村发展存在个别制约因素。我区气候干旱缺水,沿山地区土地均属基本农田,因几十年未耕种,现已严重沙化无法种植,成为目前产业发展的瓶颈。受自然保护区有关管理规定限制,上级部门一直未批复同意大青山南坡项目区产业发展规划,导致生态企业不能发展实施产业项目,生态企业造血功能不足,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缺乏内生动力。

       三是农民思想认识、发展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我区大部分村都进行了征地工作,村集体在分得集体征地款项后,受到村民“吃干分尽”思想的影响将征地款进行分发,使得村集体在发展集体经济上缺乏资金,集体经济发展受益有限、能力不足。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情况汇报乡村振兴战略情况汇报

  我镇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按照省、市、区的工作要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目标,全镇各相关单位大力整合各职能部门的力量,齐心协力,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精准脱贫攻坚和新农村建设等各项工作,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领导重视,落实工作机制,各部门力量整合。

  我镇高度重视,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列为镇的中心工作任务狠抓落实,并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一是建立了强有力的领导机构。镇成立以镇委书记为组长,镇长为第一副组长,镇人大主席为常务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并成立了相应机构、人员,确保工作落实。二是落实镇领导挂点,工作组驻村的工作制度。镇领导班子分别挂点联系各村,并落实了镇工作组包片驻村开展工作,指导和督促各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机制。三是指导各村成立村民理事会参与村场建设。目前,我镇20户以上44条自然村全部按照要求成立了村民理事会,并充分发挥其在村务管理、组织乡贤、村民积极参与村场建设的作用。

  (二)扎实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我镇纳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自然村共59条。目前,20户以上的44条自然村都成立了村民理事会,制定了村规民约、组建了新农村建设项目管护工作小组、配备了保洁队伍、制定保洁制度,落实环境卫生“门前三包”。村理事会利用乡贤回乡祭祖、回乡节庆等活动,组织外出乡贤捐资。全镇农村乡贤共捐资350多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

  按照“三清理”、“三整治”、“三拆除”的要求,我镇全面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重点整治农村垃圾、水体污染、畜禽污染、乱搭乱建、饮水安全、村场脏乱差等。通过广泛宣传,引导和发动村民群众积极参与,让群众在参与整治中感受环境的变化和带来的好处。形成了人人动手,户户整治,村村文明的良好氛围。2020年以来,全镇农村共拆除了破旧房屋525间16923平方米,清除垃圾6352立方,复绿面积28397平方米,种植绿化树8202棵,完成村道巷道硬底化83公里,铺设污水管网46.8公里,建设公厕39座,污水处理池24座。通过全面综合整治,村容整洁,各村面貌日新月异,村庄的人居环境得到较好的改善,村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三)扎实开展扶贫攻坚战工作。

  我镇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区委和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脱贫攻坚的各项工作任务,着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我镇共有贫困户392户,贫困人口801人,至2020年,我镇预脱贫人口共有363户748人(其中2020年172户227人;2020年127户338人;2020年64户183人)。

  2020年我镇危房改造户21户,现有19户已动工,还有2户未动工。全镇建档立卡贫困学生100%落实了就读小学、初中、高中(中职技校)、全日制高等院校(大专)生活费补助及学杂费减免。全镇贫困人口100%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100%纳入了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全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100%纳入了低保和五保保障。贫困户60周岁以上老人100%享受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

  落实帮扶资金使用。2020年以来,我镇共收到专项扶贫资金877.5038万元,现已支出资金867.1975万元,资金使用率达99.83%,主要用于家禽牲畜、果园种植、农业加工等贫困户帮扶措施落实,以及入股丰多采果蔬基地、牛大力种植、农贸市场等产业项目投入。

  扎实推进贫困村村集体项目。一是改善村中生产生活条件。将瓦北进村路由3.5米拓宽到5米,同时增设了太阳能路灯,解决村民出行难问题;新建了上瓦村与新村的机耕路555米,改善村中农业耕作条件;新建了村委会医疗卫生站,配备齐全医疗用品,解决了村民看病难问题;开展了全村自来水改造工程,解决了村民饮用水安全问题;加快推进上瓦和钉罗山2座7米宽的桥梁建设,现正在建设施工;建设约300平方米的瓦北村居家养老活动中心,现已竣工;村委会旁的农产品流通中心也现已建设完成。二是增加贫困村村集体收入。投资26万元,为村集体购置了1台拖拉机和1台收割机,并出租,每年为村集体增加1.88万元。投资11万元,在瓦北村委会楼顶安装12KW光伏,每年为村增加集体收入1万元。

  扎实推进贫困村新农村建设。经区考评定档,瓦北村地塘岗、光星、罗屋、蒲塘、那心、上瓦、瓦一、瓦二、北城等10条自然村选定为阳东区新农村示范村,上级支持示范村建设资金1032万元。在充分尊重征求村民意愿的前提下,瓦北10个示范村共确定工程建设项目40个(分为188个子项目),主要是围绕村道及巷道硬底化、村场建设、文化室、环村路、墙面美化等创建项目全面推进示范村建设工作。目前,40个建设项目已全部动工,其中,已竣工项目35个,已验收项目34个,已送财审项目15个,已结算项目3个,共支付建设资金1030.03万元,资金使用率达99.81%。

  (四)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初显成效。

  扎实推进项目建设,提升农村宜居水平。目前,我镇省级新农村示范片一期工程共228个建设项目(涵盖了片区所有30条自然村),工程已全部完工。第二期共75个建设项目也基本完成。4条村文化标项目已全部完工。示范片建设中尤其重视解决村巷道硬底化、村村通自来水、村庄垃圾污水治理、改厕和居民外立面改造及贫困户的基本生产生活等民生问题。

  科学谋划特色产业,促进村民增收。我镇高度重视发展示范片内各村的特色产业,尤其是乡村旅游业等,专门邀请省社科院旅游规划所前来量身打造旅游规划,积极探索“三园”模式,着力推出一批乡村文化旅游示范村、农家乐示范户、旅游产品展销示范点。一是立足产业优势,发展高效农业“精品园”。以我区被定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契机,突出良洞村“寿长蚝”、双门村“黑美人西瓜”、北环墩村“糯米糍荔枝”和“番荔枝”、杨屋村“莲藕”、大澳渔村“虾酱”等农产品优势,形成“一村一品”的生态农业发展。目前,示范片已成立了22个农业合作社,带动了周边200多户村民共同致富;杨屋村建成了380亩的莲藕种植基地,良洞村有海淡水养殖场1300多亩,双门村的300多亩黑美人西瓜。二是依托山水资源,打造休闲观光“生态园”。我们突出“田园观光、滨海旅游”等资源特色,以XX旅游板块综合开发为契机,培育以游艇、垂钓、赶海为主的新兴滨海旅游。三是厚植传统根脉,培育丝路文化“体验园”。在建设中,我镇利用乡村文明旅游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游、民俗风情游、休闲度假游等旅游产业,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品位。同时,深挖大澳古渔村的历史文化和乡风民俗,共计划投入资金1500多万元,用于古商会、古银库、古商业街、风情馆、环山休闲步道、游客服务中心等的修缮保护与建设。

  加强示范片的文化引领,凝聚强村精神。为进一步优化示范片各村的社会风气,提升农民文明素质,我镇大力推进示范片的精神文明建设。一是感受“一主题一村歌”力量。我镇根据示范片各村的人文历史特点,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建设一批“诚信村”、“廉洁村”、“守法村”、“和谐村”。其中,良洞村突出“孝”字主题,双门村突出“礼”字主题,北政四村突出“信”字主题,北环墩村突出“和”字主题,杨屋村突出“爱”字主题,大澳渔村突出“义”字主题。结合各村主题,我们邀请了音乐家给相关村撰写了村歌,并邀请歌唱家做范唱。让村民在倾听每一个和谐的旋律里,演唱每一句感人的歌词里,都能感受道德的力量,收获温暖。二是打造“一道德一景墙”设施。通过绘制壁画、书写顺口溜、标语等图文并茂的形式,将乡风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环境保护、科学种养等知识融入“景墙”中,营造文明创建氛围。目前,双门村的“礼”文化馆、北环墩村的“和”文化驿站等文化项目已建设完工。

  (五)引导乡村绿色文明发展,创建文明卫生乡村。

  XX镇不断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立足于保护环境及人文资源,着力打造生态美镇,把XX建设成为有山有水、天蓝水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浪漫小镇。我镇不断巩固抓好市、区级文明村创建成果,全方位宣传XX推进省新农村示范片和美丽乡村建设经验及成果,为XX镇构建“绿色、和谐、宜居、美丽乡村”创造先进的典范。大澳渔村、瓦北村获得“阳江市文明村”称号,大澳渔村、瓦北村、北环村、良洞村和口洋村获得“阳江市阳东区文明村”称号,现瓦北村正申报“广东省文明村”称号。

  (六)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建立相应的管护运行机制。从制度和组织上建立长效机制,形成“镇指导、村管理、农户管护”的管理格局。做到“四有”,即:(1)有一个管护工作小组。各村要成立新农村建设项目管护工作小组,制订明确具体的管护实施办法,明确工作责任人。(2)有一支固定的保洁队伍。村中的垃圾有专人收集、专人清扫、专人运输。(3)有一套有效的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机制。全镇推行“户投放、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运作模式,保证村中垃圾做到“日清日运”。同时,各村要与农户签订门前屋后“三包”(包清扫、包绿化、包秩序)责任书,确保村场整洁。(4)有一笔管理经费。经费来源采用“区镇补助一点、村级自筹一点、社会筹集一点、农户缴纳一点”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保障农村垃圾收集处理日常工作的顺利运转。

  (七)农村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得到加强。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我镇大力实施“头雁”工程,选优配强村支部书记,建好支部班子,充分发挥各村支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引导和指导作用,通过支部班子的以身作则、带头示范,营造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生动局面。我们扎实开展了“美丽乡村党旗红”活动,通过实施“四项工程”(即“五强”书记培养工程、村“两委”干部和党员队伍素质提升工程、村级党组织阵地强化工程、实施村级党组织活动载体创新工程),创造性地开展了“两学一做”等活动,不断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基础,全面提升农村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同时,持续开展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活动,大力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等行动,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

  二、存在问题和不足

  总体来说,我镇乡村振兴工作进展较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照中央、省、市、区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不小差距,不足和问题明显存在。一是工作开展不平衡。各村的重视程度和推进力度不同,工作成效有差别;二是部分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多数村集体经济薄弱或根本没有收入,资金投入上存在“等、靠、要”思想;四是农村人力资源短缺与专业人才匮乏并存,农民持续增收后劲不足等。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乡村振兴是一项得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工程,我们将继续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围绕“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大任务,努力推动我镇乡村振兴工作走在全区乃至全市前列。

  (一)明确思路,找准定位。根据XX的资源状况、人文历史情况,做到“四个”结合,结合省定贫困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结合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结合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结合河长制的治理工作,拉动乡村新一轮振兴,盘活乡村资源,构建连线连片美丽宜居乡村示范片,我镇将打造山海渔韵,游龙串珠的海上丝绸之路,构建滨海文化观光旅游带。

  (二)发挥多方力量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继续增强群众的主体意识,激发内生动力,动员群众力量投入到乡村振兴工作中来。发挥理事会作用,通过理事会成员鼓励群众主动参与,群策群力,民主协商确定村庄规划,真正让新农村建设转化为全民的自觉行动。鼓励社会参与,动员外出乡贤反哺家乡,激励企业利用政策优惠向新农村进军,通过企业化运作有效解决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问题,从而达到共赢的局面。

  (三)加大力度推进项目落地。一是站在全镇一盘棋的高度对新农村建设项目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优先在贫困村进行新农村建设。二是继续加快落实新农村建设项目申报和实施,推动项目落地,特别是村道硬底化、雨污分流、污水处理和饮水工程等民生工程的落地建设。三是建立有效管理机制,跟踪管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使用情况,确保专项资金的使用安全有效。

  (四)进一步强化人才支撑。一方面要培育和发掘乡土人才。进一步加大农业技术培训,培育和发展本土的特色种养大户、新型职业农民等农业生产型人才,发掘乡村工匠、文化能人等农村各类实用人才和传统文化人才,延续乡土人脉。另一方面要引导鼓励各方人才参与乡村建设,通过政府引导,村庄自主洽谈人才引进和人才合作的方式,促使农业科技教育人才进驻并服务农业农村,通过构建优越的创新创业政策环境,吸引城市精英进入农村和外出打工人才返乡创业,实现乡村发展人力资本的整体提升。

  (五)进一步创新基层管理体制。一是加大力度对乡村基层组织及其带头人进行全方位监督,杜绝权力滥用,防止权力腐败。二是完善依法治村的制度体系,增强基层干部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同时对广大村民普及法制教育,引导农民遵法守法并能够以法律为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三是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通过强化基层组织尤其是村民组织建设,不断创新组织方式,畅通村民诉求表达通道,营造邻里互帮、村民互助、和谐发展的组织氛围,实现村民自治组织的良性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