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党史上的重要事件3篇

更新时间:2022-01-04 来源:实用范文 投诉建议

【www.huxinfoam.com--实用范文】

  中国共产党(英文名:theCommunistPartyofChina,简写CPC),创建于1921年7月23日,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确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让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看到了新的希望、有了新的依靠。互信范文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中国共产党党史上的重要事件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共产党党史上的重要事件1篇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党的一大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举行。大会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提出党的纲领是“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1922年7月,党的二大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指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党在现阶段的纲领即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运动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是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表明中国从此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无产阶级政党。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

  2.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出决定,采取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形式实现国共合作,共同进行国民革命。1924年1月,改组后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由孙中山主持在广州举行。这次大会通过了共产党人参加起草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事实上确立了国民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形成了以党内合作为主要形式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国共合作的实现,促进了反帝反封建的工农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1926年5月至1927年4月,以广东为根据地的国民革命军进行了北伐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形成了以工农群众为主体的大革命高潮。

  3.南昌起义和人民军队的诞生

  在北伐战争节节胜利的形势下,以蒋介石、汪精卫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背叛了革命,发动了“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批共产党员被屠杀,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遭到了失败。1927年8月1日,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及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率领在中国共产党掌握或影响下的北伐军两万多人,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占领了南昌城。10月初,起义军在南下广东途中遭到失败。保存下来的一部分部队,在朱德、陈毅率领下转入湘南,参加湘南起义后,于1928年4月下旬同毛泽东率领的部队会师井冈山。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人民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通过决议,批准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建议,规定每年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建军纪念日。

  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八七会议后,党在各地组织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毛泽东作为中央特派员到湖南改组省委,并于9月9日发动和领导了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在起义部队攻打中心城市受挫后,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当机立断,毅然决定改变原定部署,决定到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山区寻求立足地。在随后的进军途中,部队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将党的支部建在连队。10月上旬,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的江西宁冈县茅坪,开始了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从此开辟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

  5.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召开

  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开始了长征。在此前后,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六军团(后改编为红二方面军)也先后撤出根据地,进行了长征。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行程二万五千里、纵横11个省的长征,终于实现了战略大转移。1936年10月,红军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甘肃会宁等地,结束了长征。长征途中,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会议尖锐地批评了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实行单纯防御、在战略转移中实行退却逃跑的错误,通过了《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会议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后不久,中央政治局常委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的责任,并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团,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开始确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6.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侵略军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7月8日,中共中央通电全国,号召国共合作和全民族团结,建立民族统一战线,抵抗日本的侵略。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陕北的红军主力和留在南方的红军、游击队分别于同年8月和10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和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在8年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全面抗战路线,实行了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建立了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先后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三次反共高潮。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抗日武装,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进行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和百团大战等十二万五千余次对敌作战。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共产党成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流砥柱,党所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在抗日战争中得到了空前壮大,成为决定中国政治前途的根本力量。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

  7.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1942年2月到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了一次整风运动,其主要任务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延安整风的目的是要在全党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在整风运动达到思想认识高度一致和全党空前团结的基础上,1944年5月到1945年4月,党的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党的历史上的若干重大问题,尤其是土地革命时期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作了结论,同时高度评价了毛泽东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方面所作出的贡献。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党的七大的历史性贡献是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独创性经验的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理论成果。七大通过的党章明确规定: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

  8.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仍然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严重斗争。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愿望,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争取经过和平的道路来建设一个新中国。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却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政策,妄图在中国维持他们的反动统治。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进行了重庆谈判,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签订了停战协定。但是,国民党蒋介石顽固坚持独裁和内战政策,于1946年6月,发动了旨在消灭人民革命力量的全面内战。经过3年多的人民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武装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进行了规模空前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等,消灭了国民党几百万军队,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解放了除台湾等岛屿外的全国领土。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为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基础。

  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在此之前,1949年9月21日至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等重要文件,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和国旗、国徽、首都等,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一系列工作。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勾结封建统治者剥削压迫中国各族人民和内外战乱频仍、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中华民族将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开始了新的纪元。新中国的成立,使领导和组织中国人民革命的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的执政党,担负起了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新国家、新生活的重任,党的历史也由此揭开了新的篇章。

  10.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建立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了有步骤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1952年底,党中央根据毛泽东的建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按照总路线的要求,到1956年底,党采取了一系列适合中国特点的过渡形式,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基本消灭了剥削制度,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这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已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从而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由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1.党的八大和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全党要集中力量去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八大以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依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重大成就。我国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实现了很大增长,人民生活有了明显改善,初步建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科学技术特别是“两弹一星”为标志的国防尖端技术成果显著。这些成就为我国后来改革开放的起步准备了物质基础。

  12.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

  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是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历史条件下,逐步发展起来的、以夺取党和国家最高权力为目的,既互相勾结又互相争夺的两个反革命集团。在篡党夺权和谋害毛泽东的阴谋败露后,1971年9月13日,林彪等人乘飞机仓皇出逃,在蒙古温都尔汗机毁人亡。“九一三”事件标志着林彪反革命集团彻底覆灭。1976年10月6日,党中央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1980年11月20日至1981年1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依法对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10名主犯进行了公开审判。

  1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历史性的伟大转折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之后两年中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全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工作着重点转移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最重要成果;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提出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任务;审查和解决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开始了系统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会议还提出要正确对待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全会作出的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由于一系列的根本性转变,这次全会揭开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正式开辟的起点,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标志。

  14.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完成指导思想拨乱反正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82年9月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拨乱反正的历史经验,提出了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奋斗目标和全面开创新局面的纲领,由此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十二大在提出经济建设目标的同时,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在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邓小平在大会开幕词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科学命题。这不仅是这次大会的指导思想,也是整个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十二大以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15.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的突出贡献,是系统论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这是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这个阶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会存在,但不是主要矛盾。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6.邓小平南方谈话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视察了我国南方的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并发表重要谈话,强调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地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党中央认为,这篇谈话不仅对当前的改革和发展,对开好党的十四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7.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江泽民作了题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十四大对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实践作了基本总结,重申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作出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三项决策:一是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提出了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性任务。江泽民在报告中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从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和依靠力量、实现祖国统一等九个方面,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二是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其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三是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18.“一国两制”构想和香港、澳门的回归

  “一国两制”是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解决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它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是党中央经过长期酝酿,认识逐步深化的结果。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谈话,就实现祖国和平统一问题提出九条方针政策。其中包括:建议举行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并可保留军队等等。此后不久,邓小平把上述方针明确概括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正确道路。接着,邓小平又提出“一国两制”的方式同样适用于解决香港、澳门问题。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就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提出八项主张,进一步阐明了“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成功地运用于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先后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

  19.党的十五大提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江泽民作了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是十五大的主题,也是十五大制定跨世纪发展战略的核心。十五大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称谓,把这一理论作为指引党继续前进的旗帜,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载入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又一理论成果。

  20.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面对即将到来的新世纪,基于对国内外形势、党肩负的历史任务、党自身建设实际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2000年春,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三个代表”的思想和要求,进一步回答了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直接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它是深入思考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经验,深刻总结我们党80年历史经验,特别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成功经验作出的科学结论;是对党的性质、根本宗旨和根本任务的新概括,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对新时期党的建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项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中国共产党党史上的重要事件2篇

  【摘要】:在建党90周年来临之际,《中共党史三字经》以100句、798字的篇幅浓缩了共产党的建立、两次国共合作、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建立等我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三个字一句,四句一组,琅琅上口,简洁而清晰。既坚持了党史宣传实事求是的原则,又保持了三字经的生动活泼,进一步丰富了党史宣传载体。

  陈独秀,刊青年。李大钊,播理念。

  党小组,雨后笋。聚群策,力千钧。

  十三杰,集沪城。斧与镰,引前程。

  新三民,联俄共。兴黄埔,育群雄。

  两东征,牢根基。共北伐,生死谊。

  蒋介石,清党凶。四一二,屠工农。

  汪精卫,戴面具。假讨蒋,牟私欲。

  蒋和汪,狼和狈。叛革命,骂名背。

  南昌义,建军队。乏经验,致败退。

  毛润之,化风险。井冈山,星火燃。

  朱毛会,强实力。树旗帜,筹大计。

  鄂豫皖,湘鄂西。苏维埃,燎原势。

  东三省,半月降。小日本,甚嚣张。

  国民党,先安内。围剿欢,败得快。

  王明等,从苏归。生搬套,学费贵。

  大转移,若逃窜。湘江畔,血洒遍。

  遵义会,明方向。万里路,坚信仰。

  双十二,活捉蒋。共产党,胸怀广。

  倡和平,解危难。赤子心,诚可鉴。

  平型关,首创敌。台儿庄,鼓士气。

  苦八年,甘未来。国民党,要独裁。

  盼振兴,求民主。反美蒋,似破竹。

  三战胜,乾坤定。天安门,容颜新。

  废旧约,起新灶。定方针,一边倒。

  援朝鲜,兄弟情。保国门,卫黎民。

  农工商,改造完。社制立,换新天。

  十关系,阐论精。社建火,满豪情。

  总路线,本好意。求多快,不现实。

  反右倾,扩大化。大跃进,虚浮夸。

  自然灾,人为祸。历三载,民饥迫。

  千人会,纠左倾。八字针,缓困境。

  邓稼先,争朝夕。造两弹,写传奇。

  一条线,一大片。联合国,复席位。

  乒乓球,牵红线。中美间,关系联。

  文革乱,祸国民。四人帮,终被擒。

  两凡是,致徘徊。真理论,变黑白。

  再行试,拔才俊。筑伟业,立功勋。

  春风吹,号角鸣。设特区,先头行。

  好赖宁,年虽少。扑烈焰。品行高。

  南巡谈,定心丸。硬道理,谋发展。

  香港还,雪耻辱。澳门归,世瞩目。

  与时进,永开创。齐努力,奔小康。

  讲科学,抗非典。钟南山,美名传。

  人为本,记心间。百姓事,勤挂念。

  杨利伟,游玉宇。华夏族,人心聚。

  圣火艳,传神州。奥运会,占鳌头。

  世博园,罗万象。人如潮,激情荡。

  亚运会,摘金银。好健儿,史留名。

  党带领,促和谐。保安宁,民康乐。

  秉公平,政清廉。中国龙,冲九天。

  中国共产党党史上的重要事件3篇

  中共一大

  1921年7月23日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正式开幕,在1921年7月31日,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共13人,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

  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纲领》、《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选举产生了党的第一个中央机关。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

  中共二大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共12名(有一名代表姓名不详),代表全国195名党员。

  大会分析了中国的政治经济状况,提高了对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的认识,明确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方向。宣言明确指出,只有无产阶级的革命势力和民主主义的革命势力合同动作,才能使真正的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成功。

  本次大会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指明了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方向,表明了共产党已经接受了列宁关于殖民地革命的理论,并将这一理论与中国的革命实际初步结合起来,为党确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奠定了基础。

  中共三大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及莫斯科的代表近40人出席大会,他们代表了全国420名党员。

  大会的主要议程有三项:一、讨论党纲草案;二、讨论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问题;三、选举党的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陈独秀在报告中,着重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决定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依据和过程。

  中共三大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策略原理和中国的实际情况,正式确定了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共同进行和发展国民革命运动,为国共合作的建立和大革命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理论上和策略上的重要准备。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兴起。随后创办黄埔军校,组建革命军队。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后,领导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北伐战争的主要对象是北洋军阀三派力量:一是直系军阀吴佩孚,二是奉系军阀张作霖,三是直系军阀孙传芳。而共产党的主要阵地是位于南方,占领上海、收回汉口和九江的租界、以及开展以湖南为中心的全国农民运动。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清共”,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又称土地革命战争,发生在1927年8月—1937年期间。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地把党的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入农村,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武装和工农政权,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

  在此期间发生的主要事件有:

  1、八一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部分国民革命军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的武装起义。这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带有全局意义的一次武装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把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造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2、八七会议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于汉口召开紧急会议。会议批判和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撤销了他在党内的职务,选出了新的临时中央政治局,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本次会议中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思想,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3、红军长征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4、遵义会议

  1935年1月,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博古、王明、李德等人“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了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扩大会议。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方面问题的会议。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5、瓦窑堡会议

  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六届中央政治局在陕北安定县(今子长县)瓦窑堡举行扩大会议。会议分析了华北事变后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讨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等问题,批判了党内长期存在着的“左”倾冒险主义和关门主义错误,制定了正确的策略。

  第二次国共合作

  1937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国民党。同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指出团结御侮的必要,事实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谈话的发表,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正式形成。国民党曾先后掀起三次反共高潮,但由于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对国民党顽固派采取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两党关系始终没有破裂,统一战线得到维持,保证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1946年6月,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第二次国共合作结束。

  中共七大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举行,出席大会的共755人,其中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着全党121万名党员。它总结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20多年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制定了正确的路线、纲领和策略,克服了党内的错误思想,使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对于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规律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从而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与统一,为迎接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基础。

  三大战役

  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场战略性战役。

  1、辽沈战役

  战略决战的序幕是在山东战场上揭开的,这就是1948年9月16日至24日的济南战役。11月9日,锦西、葫芦岛的国民党军队随杜聿明从海上逃跑,象征着东北全境解放。辽沈战役的胜利,空前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和毛泽东军事思想,也为东北我军入关组织平津战役提供了良好契机。

  2、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刘峙指挥国民党军五个兵团、22个军、56个师及一个绥靖区共55.5万人被消灭及改编,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的第二个战役,也是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3、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29日开始,1949年1月31日结束,共64天。以北平、天津为中心,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消灭及改编国民党军3个兵团,13个军50个师共计52.1万人,解放了北平、天津在内的华北大片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