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更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三则

更新时间:2022-01-17 来源:实用范文 投诉建议

【www.huxinfoam.com--实用范文】

  经济就是人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一切物质精神资料的总称。这一概念微观指一个家庭的财产管理,宏观指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互信范文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迈向更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迈向更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一则

  “十三五”时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经济发展取得重大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升,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进一步增加。

  国民经济保持稳定较快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度不断提高。2016年至2019年,中国经济保持稳定较快增长,年均增长6.5%以上,约为同期世界平均增长速度的两倍,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度稳定在30%以上。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巨大冲击,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0月13日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将同比下降4.4个百分点,美国及欧盟等主要经济体下降幅度更大,印度将萎缩近10%,俄罗斯则在6%以上。与此同时,该报告预计中国经济将增长1.9个百分点,是大型经济体中唯一保持正增长的国家。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前三个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0.7%,其中第三季度达4.9%,中国成为疫情冲击下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稳定器。

  经济结构显著改善,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不断攀升。“十三五”时期,我国三大产业占比从2016年的8.6%、39.8%、51.6%调整为2019年的7.1%、39.0%、53.9%,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显著提高,经济结构稳步优化。经济增长动力明显合理化和均衡化,国内市场加快成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逐渐提高,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左右。消费规模稳步扩张以及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对经济内生性增长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文化旅游健康娱乐等发展类消费呈快速增长态势。消费和服务的扩大和升级,增强了中国经济抵御外部冲击的韧性,也为世界经济的稳定作出了贡献。重点领域有效投资合理扩大,现代基础设施网络持续完善,创新升级能力不断提升。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数据,中国创新能力排名从2015年的第29位上升到2019年的第14位,带动智能制造、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手机、5G、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实现快速发展,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等新兴服务业自2016年以来年均增速达19.4%。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快速提高,引领中国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不断攀升。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脱贫攻坚取得新进展。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733元,比2015年增长39.9%,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持续扩大,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差距缩小。居民消费升级加快,信息通信服务及家用汽车拥有量快速普及,医疗保健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初步覆盖全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构建,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持续增加,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居民平均预期寿命2019年达77.3岁,比世界平均预期寿命高近5岁。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3416元增加到2019年的9808元,年均增幅30.2%,2016—2019年超过500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预计到2020年底,现行标准下全面脱贫任务可以圆满完成。

  实现多极增长,发展的协调性增强。在“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方针指引下,“十三五”期间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政策体系不断完善,老少边穷等特殊类型地区加快发展,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差距不断缩小。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联动发展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高质量推进,多极增长、协调拉动的格局逐渐形成。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施,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城乡协调的均衡发展格局逐渐形成。

  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政策调控水平明显提高。“十三五”期间,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亮点频现、成效显著。宏观调控机制日益完善,经济治理能力显著增强。“放管服”改革向纵深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持续深化,资源配置中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提高。产权保护制度体系加快完善,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国有资本布局进一步优化,减税降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等政策不断推出,营商环境不断改善,为经济持续稳健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在世界银行发布的世界营商环境榜单中,中国从2015年的第84位上升至2020年的第31位,进入最佳营商环境经济体行列。

  对外开放取得新成效,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加快构建。“十三五”时期,国家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制定出台一系列重大开放举措。推进包括“一带一路”倡议等对外开放措施的进一步落地,修改、实施《外商投资法》,扩大服务业开放,减少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陆续设立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与25个国家和地区签署17个自贸协定,稳步推进中日韩自贸区、中欧投资协定谈判,成功举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进口博览会以及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国际经贸合作政策环境大幅度改善,2020年中国营商环境子系统中跨境贸易排名提升了9位。“十三五”期间,对外贸易快速增长,货物贸易进出口额从2015年的3.95万亿美元增加至2019年的4.58万亿美元,连年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从2015年的6542亿美元增加至2019年的7850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外贸结构逐渐优化,机电产品出口金额从2015年的13107亿美元增加到2019年的14590亿美元;集成电路等高附加值产品及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逐渐提升。出口国别结构优化,在保持对传统发达市场出口增长的条件下,对新兴和发展中市场出口保持较快增长。贸易方式方面,一般贸易快速增长且比重持续提升;跨境电商等贸易业态创新步伐加快并成为贸易新增长点。吸引外资方面,在跨国投资低迷的情况下,实际利用外资稳步增长,保持发展中国家最大引资国地位。同时,利用外资质量不断提高,如高新产业利用外资年均增长23.9%,占比从2015年的12.2%上升到2019年的27.7%。2020年前三季度,在全球外资受疫情影响严重萎缩的情况下,我国实际使用外资7188.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2%。同时,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对外投资国。2016—2019年,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达6344亿美元,在18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企业4万多家。进入《财富》杂志世界500强的内地企业从2016年的97家增加到2020年的117家。

  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时代孕育思想,实践检验真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成为新时代统领经济发展的基本遵循。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指导擘画科学发展蓝图,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指出,通过制定建议明确“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标,特别是要以新的发展理念推动发展,提出一些具有标志性的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举措。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要深入学习领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在“十三五”期间着力于改革发展,更加注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发展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推动经济保持了中高速增长,并不断迈向中高端水平。中国经济在“十三五”期间提质增效,稳步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尤其是进入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世界经济出现严重衰退,党中央深刻分析国内国际形势,指出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为我们把握形势、适时而变提供了科学认识和前瞻性准备。

  “十三五”时期是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转型期。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经济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供给体系质量不断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不断增强。当前,中国经济正站在“十三五”时期收官和“十四五”规划编制的关键节点上,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既为我国的发展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创造新的更大奇迹。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及时做出经济发展战略调整,提出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这是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有效应对内外环境变化、夺取改革开放与创新发展新胜利的基本遵循,显然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望未来,为适应国内外形势变化,需要我们继续以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态度克服发展中的各种内外挑战,在改革开放中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着力推动转换经济增长动力,补短板、强弱项,内外双轮驱动,促进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实现“十四五”时期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迈向更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二则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的重大判断。

  “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作出的重要部署。

  “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重大决策,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必须有信心、有耐心、有定力地抓好自主创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江苏徐州考察时提出的明确要求。

  取势、明道、精术,一系列战略部署方向明确、全面推进。“中国号”经济列车在高速前行近40年后,以新思想为引领、以创新为动力、以改革为引擎,正在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轨道,向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开始新的征程。

  深刻认识把握中国经济新的历史方位

  掌握经济工作主动权,更好谋划改革发展,首要在于看大势。既要认清当前经济形势,还要站在经济长周期和结构优化升级的角度,把握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判断我国经济从哪里来、向哪里去。

  历经改革开放近40年的快速追赶,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同时人口结构、供需结构、投资率、储蓄率、出口贸易、生态环境等支撑高速增长的因素发生深刻变化,有些甚至是根本性变化。经济增速开始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并重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动能转向新的增长动能;经济参与国际竞争从一路“跟跑”转向更多领域的“领跑”……多重转向,催动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历史性“窗口期”。

  “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经济历史新方位作出的科学判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认识把握经济规律,对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趋势性特征进行全面分析,从形态描述、总结规律、判定方向三个方面层层递进,作出“三期叠加”“经济发展新常态”“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科学判断,并以此作为经济工作的出发点,作出“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等重大决策,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中,部署了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布局,形成了一个完整、系统的经济建设思想体系,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经济思想为指引,我们党顺大势、谋大事,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决转变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框架,促进了创新活力迸发、结构持续优化、消费加快升级、生产能耗下降。中国经济克服重重困难,保持了强劲的增长韧性和位居世界前列的傲人成绩,充分证明党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对经济工作的决策、对发展思路的调整是完全正确的。赢得这样的局面,是因为有科学的思想理论指导;解决未来道路上的一系列困难问题,我们也由此而充满信心。

  “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行动指南。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执政为民的信念、为民服务的价值,始终贯穿于走向治国理政现代化的每一步路程。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以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要解决的是“从无到有”“由少到多”,未来则要解决的是“从多到好”“好上加好”。推动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使经济体系能够提供更多质量上乘的产品和服务,更多先进适用、具有高附加值高效益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更多带动就业的新型劳动密集产业和服务业,更多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更多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增强获得感的物质文化产品等等,无疑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有效手段和行动指南。唯有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才能建成高质量的小康社会,得到人民的认可,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打造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支撑。

  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正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正面临重大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快,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转换相互叠加。尽管我们利用原有比较优势参与竞争、利用原有规则的条件有很大变化,但是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增强,在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基因技术等高科技领域,我们同发达国家的差距相对较小,有些甚至已经从“跟跑”变成“领跑”。在这些有利条件下,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必将更快形成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使我们在风云激荡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未来30多年,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让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动人图景成为现实,都离不开高质量的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强国之本、筑梦之基,唯有加快改革,不断增强经济的创新力、竞争力等质量优势,才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以新理念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什么是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对比有哪些变化?怎样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其答案,就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之中。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没有创新发展,就会僵化停滞,坐失良机。创新发展注重解决的是高质量发展中的动力问题。

  ——协调是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没有协调发展,就会畸轻畸重,顾此失彼。协调发展注重解决的是高质量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绿色发展,就会破坏生态,天人尽毁。绿色发展注重解决的是高质量发展中的人与自然和谐问题。

  ——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没有开放发展,就会坐井观天、自我封闭。开放发展解决的是高质量发展中的内外联动问题。

  ——共享是和谐发展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解决的是高质量发展中的“为什么人、由谁享有”的公平正义问题。没有共享发展,就会背离宗旨,丧失制度优越性。

  五大发展理念,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色和开阔的世界眼光,是对中国乃至世界发展历程、发展经验、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和新提炼。五大发展理念,缺一不可,哪一个贯彻不到位,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必须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完整理解五大发展理念的丰富内涵,深入把握新理念对各项工作的指导意义,对于推动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至关重要。

  经济走上高质量发展的转向期,也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最大特点是速度要“下台阶”、质量效益要“上台阶”。抓经济工作、检验经济工作成效,也要从过去主要看增长速度有多快,转变为主要看质量和效益有多好。衡量发展质量和效益,简而言之就是投资有回报、产品有市场、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环境有改善。

  “非知之难,行之惟难。”在经济转向的过程中,传统的发展观念、思路、做法、评价标准都要进行深刻转变和调整。同时,随着先进生产力的不断产生和扩张,落后生产力将不断萎缩和退出,既能够涌现一系列新的增长点,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有些行业也要做好付出代价、伤筋动骨的心理准备和政策准备。我们既要持续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也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攻坚战。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问题,可能出现的“黑天鹅”“灰犀牛”“木桶”效应,经受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考验,都是未来道路上等待征服的“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发展理念转变和能力本领提升,需要利益关系调整和体制机制创新,也需要高度警惕和防范系统性、颠覆性风险,不断夯实经济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基础。

  为此,我们务必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把它作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贯穿到经济工作全过程,把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底线思维落实到决策、执行、检查各项工作中,真正做到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全力以赴完成这场事关全局的深刻革命。

  以全面创新为动力以深化改革为引擎

  处大事贵乎明而能断,临大势贵乎顺而有为。转向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发展各层面结构调整优化的宏大系统工程,意味着发展方式转变、发展动能转换、发展质量水平跃升的重大转折。迈向新的阶段不可逆,紧迫发展任务不能等。当前最需要的“有为”,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

  我们要以全面创新为动力。

  历史新方位上的中国经济,与世界各国一同站在创新发展的竞技场上,在科技创新多极化与经济增长多极化“双重叠加”的背景下,迎来重大的战略机遇。从18世纪工业革命开始,每个世界级大国的崛起,都必然伴随科技、文化、理论、制度以及参与全球治理等各个层面相辅相成的一系列创新,每一次都深刻影响了世界力量格局。从某种意义上说,全面创新的实力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13亿多人口、9亿多劳动力、8700多万的市场主体,受过高等教育和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总数超过1.5亿。面对全球经济大重组、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国家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多重机遇,面对与人民美好生活密切相关的健康、医疗、教育、娱乐等产业的巨大商机,如果把全社会每一个细胞都激活,兴起制度、技术、工艺、管理、文化、组织等各个方面的创新热潮,不仅能够催生一批率先掌握并适应这种变化的快速成长行业,一批因率先使用新科技、发明新产品、满足新需求、创造新商业模式的领先企业脱颖而出,更将引领一个更有创造力的社会,实现高质量的发展,使经济社会的肌体充满无限生机。

  我们要以深化改革为引擎。

  增强经济质量优势、形成新的具有战略制高性的经济发展模式的“机遇窗口”已经打开,中国经济中蕴含的所有潜力活力,都需要以深化改革为引擎激发出来。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强调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清晰体现了未来经济治理思路的方向、策略,也进一步指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重点。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许多问题都发生在供给质量不足上。农业持续多年丰收,但重要作物的种子技术都控制在别人手里,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也表明农产品质量亟待提高。制造业上了一个大台阶,但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相当多领域缺少核心技术、自主品牌,不少产品产量巨大,价格和利润也低得惊人,模仿之路越走越窄。随着中等收入人群壮大,对消费品质、消费内容都有新的要求,但国内有效供给不足成为突出问题,以至于化妆品、水龙头、电饭煲都会引发“海淘”“海代”热潮。此外,改善供给的方法手段也需要深化改革。前些年我国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是正确的,但基本上是政府出手,资源配置由政府决定。风电、光伏、LED等产业遍地开花之后出现严重过剩,一些获得大量补贴的企业甚至陷入亏损破产的境地。这都是需要我们深刻反思、汲取教训的。

  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核心在于提供恰当激励,关键在于市场化、法治化改革,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例如通过改革提高劳动力、资金、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投入效率;理顺科研体制、教育体制、资本市场,推动人力资本、知识增长、资本投入等要素升级,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加大简政放权、打破垄断、减免税负、保护知识产权的力度,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提高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下决心淘汰“僵尸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培育有竞争力的新产业新产品,等等。总的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是实现持续增长、长期繁荣的根本所在,我们要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向改革要经济新动力、竞争新优势、发展高质量。

  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客观规律和发展大势使然。在这个重大“窗口期”,压力与希望共生,挑战与机遇并存。“不善驭者畏如虎,善于驭者驾如龙”,未来或许有乱云飞渡的困难险阻,但我们更有中流击水的自信从容。这种自信从容,来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理论指导,来自我们党一直保持的战略定力、发展自信和焕然一新的党风政风,来自亿万人民“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蓬勃力量。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顶层设计与基层创造同频共振,交汇成新征程上激昂的改革发展旋律,必将谱写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雄浑乐章。

  迈向更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三则

  透过前5月的中国经济数据观察,究竟经济运行情况如何,又呈现了哪些新特点?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运行内在稳定性协调性增强,转型升级成效突出,新动能茁壮成长,质量效益持续改善,经济运行保持稳中向好态势,迈向高质量发展起步良好。”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6月26日发表署名文章如是说。

  新动能快速成长,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今年前5月的主要数据中,投资增速放缓最引人注意。1—5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速比1—4月回落了0.9个百分点,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9.4%,回落了3个百分点。这是否意味着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

  中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看经济增长的动力,不仅要观察旧引擎,更要关注新动能。“代表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的新产业不断壮大,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带动引领作用增强。”宁吉喆说,“分拣机器人、无人机配售、面部识别支付等新技术逐步崭露头角,‘互联网+’与各行业各领域深入融合,网络购物、平台经济等新业态高速增长,直播教学、远程医疗等新模式悄然兴起,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新主体、新成果不断涌现。随着“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催生出一大批新的市场主体,日益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今年1—5月份,全国新登记企业265万户,同比增长12.3%。而科技创新体制不断完善,社会研发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又促使发明专利数快速增长。1—5月份,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达56万件,授权量达13.9万件;国际专利申请受理量17331件,同比增长10.5%。

  新产业、新产品快速成长。一季度,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增速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快2.8个百分点。1—5月份,高技术制造业中,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1%、15.1%和10.1%,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1、8.2和3.2个百分点。低碳化、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快速发展,促进新产品大量增加。1—5月份,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85.8%,工业机器人增长33.7%,智能电视增长23.2%。

  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拓展。1—5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0.7%;完成快递业务量178.5亿件,增长28.3%。信息服务、电子商务行业收入高速增长。1—4月份,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企业信息服务收入同比增长23.8%,其中电子商务平台收入增长40.4%。

  含金量明显提升,企业、政府、个人收入均增加

  实际上,纵观前5月的经济数据,有些指标的增速确实在放缓,但事关质量效益的指标表现良好,企业经营的含金量持续上升,百姓的获得感不断夯实。

  “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聚焦制约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着力振兴实体经济,着力激发市场活力,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效益不断提高。”宁吉喆说。

  企业效益继续改善。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推动企业发展向好。1—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5%,增速比一季度加快3.4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24%,比上年同期提高0.24个百分点;全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8%,营业利润增长8.4%。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宁吉喆介绍,企业效益改善,进出口增长较快,有力支撑财政收入增长。1—5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6650亿元,同比增长12.2%,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2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76810亿元,增长15.8%,加快5.2个百分点。从主要收入项目看,国内增值税同比增长19.0%,上年同期为下降1.9%;国内消费税增长21.1%,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13.8个百分点;个人所得税增长20.6%,加快2.6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稳步增加。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15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6%,继续快于人均GDP增速。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81元,实际增长5.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26元,实际增长6.8%,继续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证明我国就业形势向好,扶贫攻坚扎实推进,民生保障力度加大。

  补短板成效初显,三大攻坚战取得积极进展

  根据木桶效应,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迈向高质量发展,首先就要补短板、强弱势,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根据中央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的要求,着力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加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力度,不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积极成效。”宁吉喆说。

  潜在风险隐患增长势头得到遏制。宁吉喆分析,2017年,我国宏观杠杆率上升幅度为2.7个百分点,比2012—2016年年均上升幅度低10.8个百分点。从今年情况看,宏观杠杆率有望进一步改善。与此同时,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持续整顿规范,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监管加强,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加大。5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9%,持续保持低位。

  脱贫攻坚取得积极进展。通过扎实推进金融扶贫、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较快增长,脱贫成效不断显现。一季度,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8%,增速比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快2个百分点。

  生态环境质量继续改善。宁吉喆透露,一季度,万元国内生产总值(2015年不变价)能耗同比下降3.2%。空气质量改善。根据生态环境部监测数据,1—5月份,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78.1%,比上年同期上升2.5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4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7%;PM10浓度为85微克/立方米,下降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