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冠疫情下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

更新时间:2022-06-09 来源:实用范文 投诉建议

【www.huxinfoam.com--实用范文】

  疫情,汉语词语,指疫病的发生和发展情况。较大范围内出现的较大型疫情有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甲型H1N1流感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Disease2019,COVID-19)等。互信范文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浅析新冠疫情下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浅析新冠疫情下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

  疫情蔓延对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分析与未来预测

  50人独立经济学家论坛机构对经济研讨分析与预测内容之一:

  金融街电讯燕鸽对杜猛等独立经济学家釆访整理摘要——

  1.此次新冠疫情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空前巨大并将长期持续;

  2.16个国家的证券市场熔断,实际上是资金避难,逃离市场。

  3.全球经济已进入衰退,目前要做的是避免大萧条;

  4.当前的资本市场理性反应了目前的情况,还将继续动荡;

  5.全球资产配置暂时被冻结,从目前情况来看,估计全球资产贬值达3%,资产保值增值的风险在增大;

  6.全球债务危机已经显现,资金链断裂导致诉讼成本居高不下,各国主权债务、地方债务、公司债务是当前重要风险点;

  7.目前的形势仅仅用货币政策是不够的,要配之以财税政策,甚至于土地政策调整;

  8.海外的疫情蔓延与封城锁国,抗疫的长期化将严重影响各国的经贸合作与往来,尤其是中国的外贸,目前长三角、珠三角、环勃海尽管复工率高但70%以上效率低,订单率不到30%;

  9.全年5.5%GDP增长会有挑战,外贸贡献有可能由正变负,非典经验告诉我们消费恢复不了,所以目前只能靠新项新基建。下一步要拉动产业链与出口;

  10.此次新冠疫情是逆全球化的一次跨年度跨季节演练。对全球化客观上是一次重创,但抗疫又需要全球协作,后续全球化仍然存在相互依赖需求;

  11.国际经济格局诸侯化,以石油价格战为主线形成且无共识,存在瓦解一体化的隐患,地方保护主义演变成民粹主义且继续盛行值得观察;

  12.英国已放弃全民免疫(herdimmunity)的做法,因为意大利的现实告诉他们代价太高,已转向美国的做法。年底前可能会有理想的治疗方案,疫苗需要半年以上时间解决,全球疫控趋稳也需要时日。人类可能要在停止体育活动和经济活动所带来的痛苦,在与新冠病毒共存所带来的痛苦之间做选择;

  13.美国大选不好预测。特朗普可能因为处理疫情不当而被选下去,也可能因为需要与疫情防控及全国紧急状态下,选民不想换领导人而连任;

  14.目前的世界经济形势用“灰犀牛”或"黑天鹅"相互补足的概念来解读显然没有说服力。黑天鹅事件(英文:Blackswanevent)指非常难以预测,且不寻常的事件,通常会引起市场连锁负面反应甚至颠覆。新冠病毒是人类的共同敌人,超经济事件的发生已经冲击全球共公卫生服务体系,需要各国共同面对挑战与协作;

  15.疫情蔓延使得2020年全球经济实现强劲增长的期望落空,2020年全球经济增速将被拉低至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水平;

  16.考虑到疫情对特定行业的冲击尤其严重,政策制定者需要实施大量有针对性的财政、货币和金融市场措施,以帮助受影响的行业和企业;

  17.此前OECD将2020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从2.9%下调至2.4%,并且强调,若疫情持续时间更长、强度更大,可能会令2020年的经济增长率降至1.5%;若疫情得到妥善控制,2021年全球经济经济增速或将反弹至3.25%;

  18.国际金融协会(IIF)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将接近1%,远低于2019年2.6%的增长水平,创下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增速;

  19.全球经济已经开始衰退,现在是预防世界经济进入大萧条时期的风险窗口期;

  20.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冠肺炎疫情确定为“大流行”病,这是世卫组织对流感的定级之一。

  21.美股三大市场及指数震荡调整,8天三次熔断,全球128证券市场里有有熔断机制的过半,出现熔断15个,说是股市熔断不如说资金避难更确切确切。

  22.疫情下各国选择适合自己的经济政策并动态监测调整,全球经济的风险受到关注,单靠宽松货币政策难以完全托底全球经济,面对疫情全球蔓延并危及世界经济健康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严峻的现实召示着各国需要协作治理与发展,全球共公卫生服务与经济发展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和课题。

  浅析新冠疫情下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

  很高兴受到大会邀请,来跟大家交流自己的一些想法、看法。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经济全球化新趋势。怎么来把握这样一个新的趋势?主要应从四个方面来把握,在科技进步方面;在生产方式方面;在生产布局方面;在国际贸易体制方面。

   为了使大家更好地理解,我先要说一下经济全球化这么一个概念,简单来说,就是经济活动日益跨越国界。经济活动越来越具有全球性,越来越具有松散社会化、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里展开的这样一种趋势。这样一种趋势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起码有这么三个方面:第一是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加强,相互依赖的程度日益加深,任何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外部的资源、资本、技术和市场;第二,适应这样一种客观的现实需要,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市场经济已经成为普遍的生产模式;第三,国际经济协调机制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增强。

   再就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我认为是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全球配置这样两个方面。从这个角度讲,所有趋势的变化、所有新趋势的形成和两个基础都有关系。

   一、科技进步发展突破的新趋势

   至少有两点可以指出来,第一个是科技创新正在酝酿着新突破,第二个是美国出现的页岩气革命。

   怎样理解这样两个新的趋势呢?大家知道,国际金融危机从08年开始到现在已经持续5年多,这是一次百年不遇的经济危机。过去的经验证明,任何经济危机最后要走出来,都要靠技术创新,所以经济危机往往催生新的技术,这是前提。没有技术的突破,经济危机很难解决。大家还没有看到根本的结构性的变化、结构性调整和技术的变化。在科技创新方面,比较明显的技术是可再生能源技术取得一些突破,这也是在国际经济危机以来,各个国家都在想办法,并加大了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投入。

   给大家举一个数字,2011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的投资规模达到了2570亿美元,是2004年的6.6倍。2006年-2010年全球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装机年均分别增长58%、26%,这个数字也是惊人的。为什么这样?首先西方发达国家也想在这方面找到突破,想抢占这方面的技术和产业的制高点,这个趋势是很明显的。另外,从一些具体的行业来看,像数字通信、计算机技术这方面的发展也很迅猛,特别是这方面的专利申请都是最多的;还有像大数据、智能制造、无线革命等,这方面的投入或者变化也是比较明显的,包括像3D打印,现在成为大家议论的热门话题,这是数字的技术和新材料的发展技术。

   刚才跟大家说了美国的页岩气革命。美国的页岩气发展是在页岩气开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的情况下展开的,表现在哪里呢?使得开采成本大幅降低,技术可行性变成经济的可行性。我这里给大家讲一个数字,开采成本降到什么样的程度?美国的页岩气生产成本已经低于进口天然气的成本,每一个单位的页岩气,热量单位仅4美元。相应这样一个热量单位在亚洲是多少?是18美元,在欧洲是10美元。所以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美国的页岩气进行了大量的投资,而且开采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现在有预计说2030年,美国将会成为燃气能源的出口国,它不仅不进口,还要出口。这样一种变化对全球的能源版图会带来根本性的改变。

   二、生产方式出现变革的新趋势

   技术是要解决用什么技术来生产的问题,生产方式就是怎么用技术怎么来生产,在这方面出现什么变化呢?可能有这么三个融合、三种趋势。

   一是智能制造与数字服务融合。智能制造大家都知道,数字服务这是网络化,像3D打印,通过这样一些技术的融合,使得个性化的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促进了个性化设计生产。大家知道,我们所谓的工业化和原来的工业化都是大规模的工厂化,工厂化首先就是标准,这个产品不管在哪个国家生产都一样,提供的产品都是一模一样的,不可能根据某一个人的特殊要求为你生产,如果要根据个人的要求来生产,成本很高。像大家知道我们买西服,到商场买西服是统一一个规格,要真正合身的西服是要定做的,红都可以定做高档西服,但成本很高。现在的数字服务和智能制造使得这样个性化生产成本大大降低,以后个性化生产和分散化生产都会增加,不一定要集中,规模化生产越集中成本越低,可能以后会出现变化,包括就地生产和定制生产。

   二是能源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融合。能源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融合大家可能有所了解,像能源技术,在可再生能源技术里面的发展,使得可再生能源利用加快,包括风能,包括太阳能。这两个技术怎么结合呢?举个例子,像所有的建筑外面都有太阳能垫板,每一栋建筑都是小的发电厂,包括自家住宅也可以是小的发电厂,根据建筑的发电自用不够再外购或者自用有余再出售,怎么做呢?就是通过互联网的协调来了解需求和供给。如果这样一个技术能够得到广泛应用,很大程度上在能源或者化石能源带来的问题就可能得到部分解决或者降低。能源生产和消费的网络化的趋势,国外已在研究应用,我国光伏电池基本出口到国外,当然在网络化方面还有待于下一步发展。

   这样一个趋势国外有专家把它称作第三次产业革命,怎样来看待这样一种趋势?能不能称为第三次产业革命呢?各方面有不同的认识。但是从历次设计和技术变革的趋势或规律来看,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成立。大家看一看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候,是由热能到机械能的转换,蒸汽机的发明使得社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机械化纺织开始出现。第二次是电能的广泛应用,电灯、电话,特别是电灯的广泛应用,使得整个人类社会进入电气化时代。如果这次出现一些非常实质性的变化,可再生能源的网络化应用能够得到实施的话,能够得到广泛应用,这有可能带来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变革,大家的观念、生活模式都可能有变化。专家认为中国最有可能在第三次产业革命当中发挥重要作用,认为我们有大量可再生能源的资源,包括风能、太阳能,同时有大量的能源需求,现在我们能源需求60%依赖进口,需求很大。我们有需求、有市场。

   中央领导的讲话里面对三次工业革命还没有提到这个高度,但是大家看看十八大报告,在讲到能源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提出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的革命。我想有可能是回应这么一种趋势,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三是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在这样一种融合的前提下,第二、三产业的界限模糊,分不出哪是第二产、哪是第三产。大家知道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里面,生产性服务的发展很快,现在制造业里面价值链高端在哪里?并不在生产过程本身,在设计、研发,在市场的开发、在营销网络。这些都是服务,并不是制造业。同样现在出现很多新型业态,改变了原来那样一种简单的生产模式。大家知道,现在产能过剩,特别是传统产业的产能过剩很明显、问题很突出,所以你能不能得到价值链、创造价值,并不在于生产过程,很多取决于生产性服务能不能上去。现在工业化生产和生产性服务搅在一起,很难分开。包括刚刚讲的3D打印,你说是生产还是服务?3D打印首先要设计,然后才有特殊的材料,打印只是一个转换的过程,是很简单的。

   这是三个生产方式方面的变革趋势,不一定准确,我提出来大家研究。

   三、生产布局调整的新趋势

   在这样一种趋势下,生产布局方面就出现调整,也有这么三个趋势,跟大家探讨。

   (一)产业分布全球价值链化趋势

   全球价值链是一个很热的概念,现在价值并不是你能生产多少,看你生产了什么,看你在生产过程中处于什么样的链条上。商品的产品设计、原材料提供、中间产品的生产和组织,还有产品的销售、回收,这都在全球分布,形成一个庞大的覆盖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全球化的生产网络,而在每一个环节上的价值创造是不一样的。所以从这个趋势来看,现在的生产在全球分布不再是产业间的分布,而是产业内的分布,就是这个产业的某一个生产环节放在中国,另外的生产环节放在美国或者越南、或者其他国家。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全球的贸易分工就不再是产品间的贸易,而是产品内的贸易。这样一种贸易的性质发生了变化,贸易的规则就得变化,要满足生产能够进行的需要。

   原来我们贸易是满足消费的需要,你生产产品出口到这里,要满足我的需要,我要不要消费,我卖不卖给你,有一种交易的规则和影响,比如说你的生产卖不出去,或者我的消费得不到满足。在产品内的贸易,这是不一样的,产品内贸易如果阻止这种贸易,那产品就没法生产出来,产品生产过程就没法进行,这不是消不消费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生产出来的问题。这种规则要发生很大的变化,交易规则所关注的重点不一样,而且这种贸易的需求,原来是国和国之间的需求,地区和地区之间的需求,现在是一个跨国公司内部的采购和供应的需求。现在国际贸易网络就转变为全球生产,不仅仅是贸易,包括贸易和生产密不可分。原来贸易有原产地的问题,现在根本不知道是哪里。

   在这样一种全球价值链的情况下,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就看你处在什么样的价值链的位置。而且这样一个生产、这样一种贸易,全球化的过程的主角是跨国公司,跨国公司发挥了很重要的主导作用。2010年的时候,跨国公司全球生产总值是6万亿美元,约占全球GDP的四分之一,跨国公司外国子公司产值占全球产值10%以上,之间的贸易占全球出口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跨国公司在全球生产和贸易里面的分量越来越突出。当然从价值链角度讲,我们国家多数处于低端,在手机里面,我国组装利润只占整机利润的1.8%,iPad只占1.6%,这个很低。我这里要提一下全球价值链,最开始关注的应该是商务系统,商务部专门开过研讨会,但商务部系统关注这个问题是从对美国贸易顺差这个角度来谈,我们有没有这么多顺差,不能按全部价值来算,而是应该按照全球价值链的统计来算。我们要更多从生产、从整个贸易发展趋势来关注,这个的重要性可能更大。

   (二)美国制造业回归或再工业化趋势

   在这方面大家也看到美国一些企业相继将海外产业迁回美国国内,或者新建投资的厂就在美国国内来建,包括福特、英特尔公司已经开始实施这样的计划。现在在这方面,国内的专家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这是个案,有的认为这可能是一种趋势。我想是不是个案、是不是趋势,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是要从背景来看,为什么有这样一种现象出现;第二,如果认为是回流,它能不能回流?因为美国是市场经济国家,企业、跨国公司往哪里投,首先考虑投资收益、利润。如果有追求到利润这样一种条件,它回流也有可能。

   大家知道,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美国出现了失业问题,奥巴马政府上台第一要务就是增加就业。现在我们讲美国复苏或者还没有走向正轨,很重要的指标就是失业率很高;QE退出的指标是失业率降到6.5%,现在还没有到,QE会不会退出要打问号,它考虑很重要的就是就业问题。这是美国增加就业现实的需要,怎么增加就业?最快的是开工厂,增加工人就业,所以有这个背景、有这个需求,有些公司要迎合政府的需要,就计划要把生产放在美国本土。这是一个原因。第二个,从全球价值链分析来看,应该看到美国价值链高端,关键物件还是牢牢控制在美国本土,为了增加就业的需要,新的技术、新的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就不到外面去,就在国内投资设厂。第三个,是政府的态度变化,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增加就业岗位,在过去十多年,使很多就业岗位流失,产业转移、企业外迁,就业也外迁。这几年来,美国制造业新增加了50多万本土的工作岗位,这不是一两个企业有这种计划或者这种投资,而是有一批企业在这么干。美国已把下一个制造业革命作为抢占的制高点,特别是奥巴马政府在这方面已经有些动作,包括3D打印,设立这样的机构,还有设计创新中心,他们还是想成为高科技企业的就业中心,这个有一定的基础。

   从能不能回流来看,有这么四个方面:第一个是人工成本的变化,像东亚或者说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相应美国的成本就要相对降低。金融危机以后,这些年美国的工资增长幅度很慢,或者几乎没有增长。为什么?消费上不来,这个很有关系。就业状况不好,你不能要求老板增加工资,但我们现在每年都百分之十几、百分之二十几的增长,十年累计下来是多少。人工成本差距大大缩小。第二个还有物流成本,包括供应链管理成本,大家知道我们的物流成本很高,美国现在物流成本相对要低一些,一些人工成本占的份额比较小的产品,物流成本比较大的产品,消费市场又在美国本土,这样的产业很可能回流到美国本土就近生产、就近销售。第三个方面是能源成本,刚才讲到页岩气革命,使得美国能源成本大大降低,一个单位的天然气在欧洲卖12美元,在日本卖6美元,在美国卖3.55美元,它的成本比欧洲、日本都低,比我们更低。我们的油价就比美国高,人家是汽车大国,它的能源成本很低。第四个是制度成本,主要是工会的约束,在金融危机以前,美国一些工厂要裁减工人很难,大家知道高福利,没法关闭,因为工会力量太大;金融危机以后,工会作用开始下降,先保饭碗再说,在这方面的制度出现一些变化,有利于企业在本土投资、本土雇佣员工。 现在从美国的政策环境来看,是鼓励投资回归的。国会立法,要使跨国公司资产转回国内,享受免税或者减免税,从这样一些情况来看,这是一种趋势。现在不仅工业制造回流,包括其服务业,像采购、沃尔玛都认为可以在美国本土采购,价钱高一点也行。现在金融危机之后和之前,制造业转移的趋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三)服务业全球化趋势。

   有三个情况可以表明这种趋势:一个是跨国投资三分之二流向服务业;第二个是跨国公司服务外包发展迅速;第三个是全球服务贸易70%以上是全球化的生产,服务贸易里面中间品贸易占70%,比货物贸易要高。原因很简单,就是服务的可贸易性提升。原来的传统贸易受制于人,人出不去,服务也出不去;现代服务是以知识创新为主,互联网为手段,可贸易大幅度上升。人出不出去无所谓,不用人出去,就可以提供服务。服务的可贸易性大幅提升,这使得服务的全球化趋势开始出现,这个值得大家注意。

   四、国际贸易体制变革的新趋势

   技术变化、生产方式变化、生产布局变化,必然会带来贸易体制的变化、贸易规则的变化。现在全球贸易体制出现多元化趋势,这种多元化趋势:

   第一是谈判议题多元化。不仅仅是原来所谈的那些东西,现在像市场开放程度,像市场竞争公平性都成为谈论的议题,还有知识产权的保护,还有政府补贴,还有劳工政策,这个原来不会涉及到,现在涉及了,现在谈的主题就是这个。

   第二个是区域合作多元化。包括TPP,还有10+6,还有TTIP各种区域性的合作,这种谈判都开始在加快进行。这个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TPP和TTIP能够谈成,对全球贸易规则就会发生重要影响。当然,现在对TPP的态度,到底我们怎么办?学界也在研究,政府部门也在研究。时间关系,不多讲。但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到底怎么办,到底怎么对待,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刚才部长助理也讲到了,我就不讲了。

   第三个是协定方式多元化。不仅仅有自由贸易区的谈判,而且有双边投资协议BIT这种方式,还有服务贸易协定,呈现多元化趋势。现在我们没有和美国谈自由贸易区协定问题,但我们在谈BIT,通过BIT也能解决一些问题。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这些新趋势,包括国际贸易体制变革的新趋势,将对我们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们怎样应对,值得研究。首先从影响来说,我们是在全球价值链中两头受压,高端技术我们没有掌握,两边受挤压;第二是受保护主义损害较多,贸易谈判、美国安全审查,在传统范围内对我们的约束会越来越多;第三个最主要的是面临欧美对外贸易壁垒新形势,TPP、TTIP如果形成,我们就更加被动,我们很多产业,包括纺织可能转到越南去了,这样影响就大了。

   如何应对,应该从多方面入手、多方突破:第一是实施自贸区战略。通过加快实施自贸区的谈判进程,各方面的自贸区,像10+6,包括中日韩,包括其他的,及有关国家的自贸区战略,从这方面争取主动,还有要研判TPP发展的趋势。第二是国内的改革开放。就是中国上海自贸区,在这方面做些探索,包括国民待遇,包括清单管理模式,为下一步开放积累经验。第三是向西开放战略。我们讲东方不亮西方亮,西方市场越来越难进,我们就开辟新的市场,新的市场就包括中亚地区、包括我们周边一些国家,印度市场也是很大的,印度十几亿人。第四就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通过沟通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促进这些地区的发展,开拓市场,我们过剩的产能也能够过去,我们一些消费品、优势的产业、优势的竞争力可以在这方面得到更好地发挥。第五就是海上丝绸之路。就是开拓我国周边的东南亚国家市场,这是市场多元化战略的组成部分。我们要用这五个方面来应对现在这样一种趋势变化。

  浅析新冠疫情下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

  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经济全球化进入到低速发展阶段;以英国退欧和特朗普胜选为标志,反全球化的趋势愈加明显,许多人把这种现象称为逆全球化。未来经济全球化的走向事关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格局演变方向。准确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方向,在错综复杂的全球经济形势下抓住机遇、化解挑战,是我国对外开放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

  经济全球化具有两重属性,一方面表现为商品、服务及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另一方面表现为影响和约束这种跨国流动的规则和秩序。前者是由技术进步与国际分工的深化所决定的,因此经济全球化从低级到高级具有内在的必然性;后者是由民族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决定,因此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又会呈现出周期性的波动。

  导致逆全球化浪潮的因素大致有三类:一是一国之内不同群体收入分配状况恶化。在经济全球化的繁荣阶段,主要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均出现了程度不同的上升,这与国际分工的深化密切相关:和比较劣势产业的从业者相比,比较优势产业的从业者从经济全球化中获益更大。还要更深刻地看到,这种收入分配状况的恶化很大程度上和政府不作为密切相关。不久前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做的一项研究显示,经合组织国家政府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降低基尼系数的幅度平均为37%,其中美国仅为22%。

  二是不同国家之间收入分配的格局发生了变化。与一国之内群体之间收入分配的恶化不同,对国与国之间收入分配格局变化的认知更多体现为各国在全球经济中所占份额的升降。过去30年间,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占全球经济的份额大幅上升,而发达经济体所占份额大幅下降。后者通常把这种变化的原因归结为经济全球化,但这种简单化的认识是很片面的。

  三是国际经济规则无法适应劳动力跨国流动的要求。作为一种生产要素,理论上劳动力应该和资本、技术一样实现跨国的自由流动。但实际上这种流动从未真正实现过,根本原因在于缺乏保证劳动力跨国自由流动的多边规则。以世界贸易组织的《服务贸易总协定》为例,尽管在多哈回合谈判中应发展中国家的要求,对自然人流动制定了相应的规则,但由于发达国家的抵制,所涉及的自然人只限于“服务提供者”,且相关规则不能与成员方的出入境管理、移民管制、就业法规相冲突。即便如此,来自发达国家对移民的敌视正在成为反全球化的主要目标。在美国,特朗普政府执政后不仅颁布了一系列限制外来移民的法规,而且决定在美墨边境修筑隔离墙。长期以来对移民持宽容态度的欧盟也开始改变立场,移民问题已经成为欧盟“不可承受之重”。需要说明的是,导致逆全球化的这些因素在全球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并不被人们所关注,而在经济低速增长时期,这些因素就会演变为反全球化的口实。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长达十年的低速增长客观上助长了逆全球化的兴起。

  二

  针对未来5—10年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做如下分析与展望:

  第一,在全球层面,经济全球化是时代大潮,深入发展的大势不可逆转。一方面,以“买本国货、雇本国人”“制造业回流”为代表的保护主义有可能会损害国际分工与全球价值链的基础;另一方面,以人工智能、区块链、3D打印、基因、大数据、清洁能源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蓄势待发,有助于促进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比如,区块链技术的进步不仅能解决互联网交易中“第三方平台”的信任难题,而且直接派生出了数字支付中的比特币。这将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国际间交易方式,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升级。因此,在这种意义上,保护主义不可能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永久性障碍。

  第二,在多边层面,以美国为代表的保护主义势力对现行国际经济规则与体制持消极立场,从而对经济全球化构成了巨大的威胁。经济全球化所依托的贸易、投资、金融规则和机制首先是多边层面上的。然而,近年来美国开始公然质疑多边规则和多边机制的合理性。比如,在《2018年贸易政策议程和2017年年度报告》中,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明确指出,过去20年间世界贸易组织的弊端损害了美国的国家利益。为此,美国要求对世界贸易组织进行全面改革。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与欧盟、日本一起倡导构建“零关税自贸区”,试图在世界贸易组织之外另起炉灶。很显然,这些破坏多边规则和机制的做法目的是为了继续维护美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未来多边层面的国际经济规则和秩序向何处去,最终将取决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博弈结果。

  第三,在区域层面,越来越多的国家寻求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来应对来自保护主义的威胁,而开放的区域主义将会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中坚力量。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区域主义和多边主义是一对特殊的不确定关系:如果区域主义奉行封闭原则,它将会成为多边主义的“绊脚石”,原因是遍及世界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将成为封闭的贸易集团。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阶段,保护主义就曾经表现为大国主导的封闭贸易集团之间的恶性竞争。反过来,如果区域主义奉行开放原则,它就会演变为多边主义的“垫脚石”,因为任何类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自由化程度都高于世界贸易组织。高水平的贸易自由化与开放性相结合就会产生“滚雪球效应”,最终把高水平的贸易自由化推广到全世界。在目前经济全球化受到逆全球化思潮冲击的背景下,各国对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立场也不尽相同。特朗普政府对区域经济一体化总体上持消极立场,因而自上台伊始就宣布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随后对美国业已签署的自贸区协定展开重新谈判。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美国未来会完全排斥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欧盟和日本来说,积极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固然有应对保护主义威胁的考量,但主流的理念是为了维护经济全球化。日本持续推动“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谈判,还与欧盟签署了日欧自贸区协定。至于中小型经济体,他们参与和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机更多地是要规避保护主义的威胁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本身所带来的贸易转移效应。由此可见,面对逆全球化的浪潮,绝大多数国家都会选择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尽管不同国家的动机存在差异,但只要能够奉行开放性原则,区域经济一体化就会成为未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推动力。

  第四,在双边层面,以特朗普政府为代表的保护主义者试图把自由贸易理念转变为公平贸易理念,这是对经济全球化最直接的挑战。所谓公平贸易理念,其核心就是对等,不仅要求市场开放度对等,而且要求贸易收支对等或平衡。从经济全球化的历史看,这种意义上的公平贸易实际上是做不到的。战后,美国的贸易收支大多数时间内呈现为逆差,但它通过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实现了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双循环”,进而维护了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霸权地位。同时,美国的霸主地位还通过主导国际经济规则和秩序制定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近来,伴随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相对地位下降,特朗普政府认为这种格局有损于美国的利益,特朗普政府挑起中美贸易摩擦就是这种理念的具体体现。在特朗普政府看来,中美贸易的不平衡源于中国的不公平竞争;而不公平竞争源于中国的政府干预和国有企业,进而最终根源是所谓的“修正主义模式”。在这一逻辑链条中,贸易不平衡只是一个口实。

  三

  经济全球化符合各国的共同利益,面对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的挑战,协调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改革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至关重要。

  在这方面,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大国和新兴经济体的代表,中国将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将对维护和改革国际经济规则和秩序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中国的快速发展受惠于经济全球化,未来也必将是经济全球化的支持者和推动者。

  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指引。合作与共赢理念与反全球化倡导者的零和博弈理念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同时也有助于弥补当今经济全球化所面临的“治理赤字”和“发展赤字”,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其次,维护和改革多边合作机制是中国的一贯立场。无论是在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中,还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公约的谈判中,中国都坚定地站在大多数国家的立场上,反对任何撇开多边机制、另起炉灶的做法,坚定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和多边贸易体制。

  最后,奉行开放的区域主义,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新的活力。目前,中国积极参与、倡导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都具有鲜明的开放性特征,如亚太经合组织框架下的亚太自由贸易区倡议、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等。更为突出的是,中国所倡导的“一带一路”从一开始就强调其开放性特征,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同时这一平台又能够与现有的多边合作机制、区域经济一体化机制做到并行不悖、相互促进。在这种意义上,“一带一路”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一项重要公共产品。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符合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根本利益。维护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赋予区域主义开放性特征是中国的基本立场,更重要的是中国将会以自己的方式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新的动力,为包容性经济全球化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