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时代价值与历史意义集合3篇

更新时间:2021-07-29 来源:实用范文 投诉建议

【www.huxinfoam.com--实用范文】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时代价值与历史意义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

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时代价值与历史意义篇1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但是在传统经济发展的趋势下,对生态发展的破坏力度极大。许多地方的生态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而许多政府官员只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效率,而忽视了生态文明,使得许多地方经济与生态文明不能共同协同发展。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对于政府来说,较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又要注重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效率。共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本文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研究其对于我国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时代价值与历史意义,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生态文明时代价值历史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与水平的重要条件。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所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应该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对环境的保护,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党的十八大以来,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突出位置。科学发展观也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内在要求,对于政府官员来说,应该在充分了解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的情况下,来制定合理的经济生态策略,从而达到双赢。

  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价值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同时也只对于资源的节约与保护程度,尽最大程度减少资源的浪费,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合理利用自然,社会等各类资源,并与之和谐相处。生态文明建设,从而达到全面可持续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观点

  在马克思理论中明确提出过生态文明这一概念,但是在他们所构建的社会形态中,并没有对这一方面进行延伸,所以近些年来,生态文明建设一直被许多国家所忽略,在注重经济增长的同时,环境的破坏程度也随之加大。但是在马克思所构建社会发展理论中,却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这些思想既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建设社会建设的理论依据,同时也形成了良好的历史基础,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曾指出,人头自然界的完成了本质的统一。人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是人生存的基础,为人的生存提供各种物质资源需要。同时,马克思也指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人们对自然存在着敬畏和崇拜。但是随着资本主义发展,人类对资本的需要无限扩张,从而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正是这一破坏也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如此循环往复,使得环境破坏程度无限加大。

  人类中心论曾造成了人类生存的危机,为了人类的利益,对自然无限破坏,从而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而生态中心主义只会使人类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这种做法虽然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但是也不利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以人为本,但也同时反对人类中心和生态中心理论,强调入与自然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人类用自己的勤劳的双手共同建设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达到共赢。人类发展史的实践证明,生态文明将超越人类中心主义,违背自然规律的极限。同时我们也应该正确看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正确合理利用自然所带来的资源。我们只有重视自然所带来的优点与价值,共同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让万物生存,人类才能更好的生存。自然界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只有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够在这个家园里长久生存,有利于我们的子孙后代。

  (二)生态文明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到工业文明,再到生态文明,从传统奴隶经济,封建经济,再到资本主义经济原始积累。从原来的自然中心论再到人类中心论,人类对自然也由敬畏开始逐渐转变,过度开采自然资源,滥砍滥伐。同时也应该指出人类社会的进步有利于生态文明更好更健康的发展。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同时,应该注重生态价值,從而实现生态文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这些要求都与我国现今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对于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生态建设的要求。

  社会主义的本质核心是达到共同富裕,在过去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对于共同富裕的了解释,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而达到共同富裕,消灭贫困,从而实现社会公平。在十七大之后开始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并确立了新的理念,加大执法力度,严查高污染高消耗的企业,这也是政府在当今时代下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也是基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状态。这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这也正是五位一体的具体表现。如果人类在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没有依赖生态文明,那么也会无法达到现在所达到的高度。如果只注重对环境的保护,而不去发展经济,那么人类社会将会一直止步不前,停留在原始状态。

  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是相互协调,相互统一的,没有生态安全,人们就会陷入无底洞的自然灾害之中,人类自身的生存也会面临巨大的危险,也不会有现在的精神享受,物质享受。一些地方的生态灾难,不仅仅对当地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难以估量的损害,而且对当地生态环境也是一种破坏。使得生态环境变得更加脆弱。同时,如果生态文明搞不好,物质文明很难持续发展,无法实现可持续建设。在当今社会下,生态文明建设是符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生态文明的健康发展也对当今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有利于经济又好又快健康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民众树立良好的生态观念,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三)生态文明与中华文明一脉相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用融合了中华文明和时代特色。中华文明虽然落后于工业文明的发展趋势。但是整体精神却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一致。从古代我们先辈就已经开始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从政治,社会制度到文化,哲学,艺术,无不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在农业文明已经领先于世界各国,农耕时代,在封建社会制度下,生态文就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所以古人对于环境的保护尤为重视,虽然我国在封建统治下失去了向工业文明过渡的有效时机,但是在当今时代下,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具有较大的潜力,经济发展的前景一片向好,生态文明建设尤为重要。

  我们应当看到,在实现工业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无法享受发达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廉价资源的拥有与利用,只能通过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生态资源。因此,对于经济总体发展来说,不能危及生态环境底线。所以应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应该保护生态文明。保护生态文明,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把这完整,美好的生态家园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让他们共享我们的家园。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意义

  (一)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构建新的较为合理的政策分析框架

  生态文明,它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相互统一,是人类对工业文明的一种反思。在这一反思的过程中,人们在逐渐摸索中,并形成了文明的科学理念,道路以及模式。在逐渐摸索中更加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与其物质文明的发展。对于国家的公民来说,每个人都有义务,都必须为生态环境问题负责,但是由于许多地方宣传力度不大,很多公民很难形成合理的生态文明观念,所以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并不大。近些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开始逐渐被地方官员及政府所重视,所以许多人也开始意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开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成为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份子。

  在过去几十年中,许多政策的制定只考虑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并沒考虑长期和未来发展离,所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极大。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政府构建合理的新型发展框架,优化我们当前所生存的环境。近些年来,随着文明城市建设,许多城市的环境得以改善。许多公民也体会到良好环境所带来的好处,所以开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改造我们周边的世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政府来说,在制定政策是应该将生态文明作为基本准则,避免政府政策制定的偏差,从而影响人们的体验感。

  (二)环境问题是经济发展紧急而关键性的难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经济的迅速发展是我国的GDP迅速仿增长,但是随之而来的也是生态环境急剧破坏。近些年来,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在逐渐增加中。这也从侧面反应出我国经济发展对于生态文明的破坏程度也在逐渐加大,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列举当前中国前进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把生态文明提到了发展目标的高度,这充分说明党和国家开始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并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急切而关键性的难题。

  生态文明的经济模式是生态经济,强调把人的经济发展作为生态经济的一份子。而不是强行把生态系统纳入人类的经济系统,所以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政策的同时,也应该始终强调人与生态协调的行为准则,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程上努力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三)以安全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安全问题是每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必须保证的,也不必须所面对的。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如果不能实现安全发展,不能保证公民的安全,那么就不可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每位公民也不愿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建设和谐社会。近些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并通过法律法规来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同时也将安全发展观写进十七大报告,这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涵,体现了国家对以人为本对公民安全的重视程度。

  安全发展是对安全生产的全面提升,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国家理念和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通过发展,国家经济才能得以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向高质量前进,生态文明也能够得以建设。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合理利用人力物力资源,使利益达到最大化。同时也应该保证安全生产,安全发展,使每位施工人员才能最大程度发挥自己的力量,为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因此,必须在生产发展的过程中,全面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同时也应该将生态安全作为经济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合理利用有效资源。最大程度地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同时对废物进行回收减少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达到共赢。

  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巨大的时代意义与历史意义,所以对于政府来说,也应该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建设的过程中注意人员的安全,从而实现安全生产,安全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从而实现我国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在经济建设发展的同时也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保护公民的生命安全。

  综上所述,在十七大以来,政府开始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是每个公民能够共享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绿水青山就是我们所追求的金山银山,只有保护好我们当前赖以生存的生产环境,才能够有利于我们当前生存,有利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共享当前社会发展的文明成果。作为政府也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与强制性措施共同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减少资源的浪费,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时代价值与历史意义篇2

  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一重要论述,反映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再深化,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生态环境规律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从人类发展史看,人类文明已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原始文明也叫渔猎文明。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以后,经历了数百万年的原始社会。原始人的物资生产能力非常低下,人类的生产活动远远没有超出自然环境的容量,与生态环境保持着原始共生的关系。农业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第二种文明形态。所以一定意义上说,农业文明仍然保持着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由于这一时期的人类活动是以对自然的顺从为主要特征的,所以有学者又把农业文明称其为顺应文明。工业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第三种文明形态。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以征服自然为对象,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但其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对环境的破坏,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那么,要克服工业文明时代所带来的弊端,人类就需要建设超越于工业文明的新的生态文明,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工业化发展给人类带来的物质财富是丰厚的,一定意义上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生活需求,但工业化发展给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也是触目惊心的。工业化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已经到了不改善不治理不行的地步了,改善生态和环境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生态环境方面,我们积极推进污染防治、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等工作,我们取得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形势依然严峻,压力持续增大。我们现在面临的形势是:老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新问题又在不断出现。环境污染的范围在扩大,污染的程度在加重,污染的风险在加剧,污染的危害在加大,治理的难度在增加,我国生态保护的形势不容乐观。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日益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的更大压力,自然灾害频发,荒漠化蔓延,资源能源紧缺,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噪音增大,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已严重威胁到国家生态安全和人民的身心健康,如果再不重视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即使经济发展了,生活富裕了,我们有了牛奶、蛋糕、咖啡、肉食,甚至汽车和别墅等丰富的物质生活,但我们吃的食物是不安全的,我们喝的水是污染的,我们呼吸的空气是有毒有害的,如果是这样,我们会有高质量的生活享受和幸福指数吗?所以,我们只有按照十八大的精神、部署和要求办事,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为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创造一个天蓝、地绿、水净的良好生态环境。才能把我们的中国真正建成美丽的中国。

   三、建设生态文明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有限,当代中国又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在这样的国情和历史背景下,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形势相当严峻。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但也是一个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的国家。我国的土地资源有限,可耕地面积人均不到1.5亩,由于政策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土地沙漠化和水土大量流失日趋严重。据专家预测,就是按现在水土流失的速度,50年后东北黑土区将有1400万亩耕地的黑土层流失掉,35年后西南岩溶区石漠化面积将翻一番,到那个时候,西南地区将会有近1亿人口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资源。

   土地污染也很严重,目前,我国已有1000万公顷的农田受到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的污染,每年由此而引发的粮食减产达1000万吨以上。因污水灌溉,全国已有11个省共计1.3万公顷土地受到重金属的影响。此外,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土地,导致可耕地面积大量减少。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部分耕地被占用,成为工业用地、基础建设用地、商业用地,再加上不合理的规划、重复建设以及国家明令禁止的建设用地等,导致耕地面积大量减少。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资料显示:1996年至2008年的12年间,我国的耕地面积由19.51亿亩减少到18.25亿亩。耕地面积的减少,将会影响到我国的粮食安全,这是我们应该高度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

   森林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因库、碳储库、蓄水库和能源库,对维持生态平衡起着致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提供给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物资资源,而且在生态环境方面也发挥着巨大作用。比如:森林资源能够较好地应对气候变化,森林又是良好的吸尘器和消音器,森林还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洪减灾。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即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又能减少环境污染。但遗憾的是我国人均森林面积太少了,不到世界人均拥有量的四分之一,如果我们再不加以保护,也将会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草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生态资源。它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分,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改良土壤,陪肥地力,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喂养牲畜等功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资源。我国虽是草原大国,但是由于受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把草地当作宜农荒地开垦的现象时有发生。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过四次大开垦,再加上过度放牧,草地沙化,我国的草地面积已减少了许多。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而造成我国生态和能源危机的因素又是复杂多样的,其中包括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工业结构、巨大的人口规模和不健康的消费方式、经济全球化、快速的城镇化以及对待自然的价值观等诸多经济社会文化因素,形成了所谓的我国各种问题的复合体,而这些因素和问题在短期内又是难以改变和解决的。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我国虽地域辽阔,但资源并不丰富,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果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那么,我国经济社会就很难实现永续发展。 四、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我们党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这个社会不仅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社会,而且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我们要创造条件实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我们不但要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而且必须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只有五大建设都搞好,才能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成果,它表现为社会生态意识的增强,生态制度的完善,生态经济的发达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是互为基础和前提的。不建设高度的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条件,其他四个方面的建设也不可能搞好。“五大建设”搞不好,人类既不可能有高质量的物质享受,也不可能有高质量的精神享受,也就不可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中央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从现阶段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水平。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十八大报告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努力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能够加快实现,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必将展现在世界人民的面前。

   (作者系中共河南省委党校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一重要论述,反映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再深化,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生态环境规律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从人类发展史看,人类文明已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原始文明也叫渔猎文明。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以后,经历了数百万年的原始社会。原始人的物资生产能力非常低下,人类的生产活动远远没有超出自然环境的容量,与生态环境保持着原始共生的关系。农业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第二种文明形态。所以一定意义上说,农业文明仍然保持着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由于这一时期的人类活动是以对自然的顺从为主要特征的,所以有学者又把农业文明称其为顺应文明。工业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第三种文明形态。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以征服自然为对象,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但其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对环境的破坏,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那么,要克服工业文明时代所带来的弊端,人类就需要建设超越于工业文明的新的生态文明,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工业化发展给人类带来的物质财富是丰厚的,一定意义上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生活需求,但工业化发展给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也是触目惊心的。工业化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已经到了不改善不治理不行的地步了,改善生态和环境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生态环境方面,我们积极推进污染防治、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等工作,我们取得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形势依然严峻,压力持续增大。我们现在面临的形势是:老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新问题又在不断出现。环境污染的范围在扩大,污染的程度在加重,污染的风险在加剧,污染的危害在加大,治理的难度在增加,我国生态保护的形势不容乐观。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日益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的更大压力,自然灾害频发,荒漠化蔓延,资源能源紧缺,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噪音增大,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已严重威胁到国家生态安全和人民的身心健康,如果再不重视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即使经济发展了,生活富裕了,我们有了牛奶、蛋糕、咖啡、肉食,甚至汽车和别墅等丰富的物质生活,但我们吃的食物是不安全的,我们喝的水是污染的,我们呼吸的空气是有毒有害的,如果是这样,我们会有高质量的生活享受和幸福指数吗?所以,我们只有按照十八大的精神、部署和要求办事,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为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创造一个天蓝、地绿、水净的良好生态环境。才能把我们的中国真正建成美丽的中国。

   三、建设生态文明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有限,当代中国又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在这样的国情和历史背景下,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形势相当严峻。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但也是一个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的国家。我国的土地资源有限,可耕地面积人均不到1.5亩,由于政策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土地沙漠化和水土大量流失日趋严重。据专家预测,就是按现在水土流失的速度,50年后东北黑土区将有1400万亩耕地的黑土层流失掉,35年后西南岩溶区石漠化面积将翻一番,到那个时候,西南地区将会有近1亿人口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资源。

   土地污染也很严重,目前,我国已有1000万公顷的农田受到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的污染,每年由此而引发的粮食减产达1000万吨以上。因污水灌溉,全国已有11个省共计1.3万公顷土地受到重金属的影响。此外,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土地,导致可耕地面积大量减少。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部分耕地被占用,成为工业用地、基础建设用地、商业用地,再加上不合理的规划、重复建设以及国家明令禁止的建设用地等,导致耕地面积大量减少。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资料显示:1996年至2008年的12年间,我国的耕地面积由19.51亿亩减少到18.25亿亩。耕地面积的减少,将会影响到我国的粮食安全,这是我们应该高度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 森林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因库、碳储库、蓄水库和能源库,对维持生态平衡起着致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提供给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物资资源,而且在生态环境方面也发挥着巨大作用。比如:森林资源能够较好地应对气候变化,森林又是良好的吸尘器和消音器,森林还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洪减灾。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即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又能减少环境污染。但遗憾的是我国人均森林面积太少了,不到世界人均拥有量的四分之一,如果我们再不加以保护,也将会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草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生态资源。它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分,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改良土壤,陪肥地力,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喂养牲畜等功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资源。我国虽是草原大国,但是由于受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把草地当作宜农荒地开垦的现象时有发生。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过四次大开垦,再加上过度放牧,草地沙化,我国的草地面积已减少了许多。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而造成我国生态和能源危机的因素又是复杂多样的,其中包括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工业结构、巨大的人口规模和不健康的消费方式、经济全球化、快速的城镇化以及对待自然的价值观等诸多经济社会文化因素,形成了所谓的我国各种问题的复合体,而这些因素和问题在短期内又是难以改变和解决的。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我国虽地域辽阔,但资源并不丰富,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果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那么,我国经济社会就很难实现永续发展。

   四、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我们党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这个社会不仅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社会,而且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我们要创造条件实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我们不但要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而且必须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只有五大建设都搞好,才能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成果,它表现为社会生态意识的增强,生态制度的完善,生态经济的发达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是互为基础和前提的。不建设高度的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条件,其他四个方面的建设也不可能搞好。“五大建设”搞不好,人类既不可能有高质量的物质享受,也不可能有高质量的精神享受,也就不可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中央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从现阶段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水平。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十八大报告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努力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能够加快实现,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必将展现在世界人民的面前。

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时代价值与历史意义篇3

  摘要: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站在人类发展全局的高度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的论断、新的举措、新的决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党的十九大,明确了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终决定环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现实意义

  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形态,而不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其中共同存在的也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便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与生俱来,然而正是因为这种天生的能力,使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了弯路。为了物质条件的极大丰富,人类不惜过度地索取自然资源,使人与自然关系异化,以至于造成当今社会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看到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必须解决的短板。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更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基本遵循。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人类福祉、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业,在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上的重要战略布局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目标,这是“美丽中国”一词第一次被党中央明确提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纳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的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党的十九大更是将生态文明建设这一目标的实现推向了我国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提出了“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人类日益成为一个共同体。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站在世界历史舞台的中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关乎人类发展的全球性问题给出了中国方案。中国方案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广泛认可,产生了深远的国际影响。21世纪,自然气候、环境环保、生态关系已经超越了自然科学的范畴,上升为关系一个国家发展的政治议题。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必须以身作则,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为全球生态问题的解决做出榜样。建设美丽中国,不仅是中国发展道路的自身需要,更是增强我国在国际环境与发展领域话语权的重要举措。

  二、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形成绿色发展观

  党的十九大做出了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的重大政治判断。因此,发展始终是第一要务。当今世界,生态、环保、环境问题已经逐渐上升为判断一个国家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生态文明的建设无疑将对我国的国际地位产生重要影响。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同时也发出了要“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的承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体现。绿色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不是一山不容二虎的关系,只有绿色的发展才有永续发展的绿色。生态之兴衰关于文明之兴衰,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观。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时,就对垃圾分类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着这件“小事”。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实行垃圾分类,关系人民生活环境和资源的节约使用,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体现。垃圾分类是绿色生活理念,必须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人民习惯的养成,人人都为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绿色发展观是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理论基础。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的理念对生态文明建设来说是一场考验人民思想上和行动上的深刻变革。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归根结底就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建设和自然环境保护的关系。人民物质生活的满足需要金山银山,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却是金山银山无法给予的,绿水青山才是幸福生活的来源。生态文明的建设有力的推动了这一理念的积极践行。

  三、生态文明建设着力解决环境突出问题

  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应遵循的基本生存之道。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发展战略,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要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掌握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做出了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这一重大决定。党中央对治理生态环境一系列的决策部署也正是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积极应对,体现出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而努力奋斗,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环境治理方面加大投入力度,环境状况也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改善。近年来,大气污染导致的空气质量恶劣、水污染、土壤污染、垃圾分类等较为突出的环境问题一直受到广大人民的关心关注,环境问题已成为优先考虑的民生问题。党中央采取打赢蓝天保卫战、改善水污染保障饮用水安全、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计划等积极行动,将建立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民生福祉,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让人民真正享受生态文明建设所带来的成果。

  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体制机制的完备是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的强制性手段。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也做出了详细的安排部署。生态文明建设将制度建设纳入重点,推进制度改革,破除制约生态建设的机制障碍。20世纪80年代初,保护环境已成为我国基本国策,21世纪,节约资源也进入基本国策。当前,由于体制的不健全、法制的不完备、机制的不完善等体制机制原因造成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仍然存在突出问题。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有效有力的促进了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的改革。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审定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其中提出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整体性解决优化过去在国土空间开发和利用上出现的问题,切实守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国土资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不断加强生态资源环境领域法制法规的建设,先后颁布了《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和颁布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保障,为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生态文明的建设也推动着我国法制建设的发展,法制完善,才能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才能违法必究,使人人心存敬畏,生态建设才能取得更好成效。

  五、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系统整体,其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性保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分析国内国际形势,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独树一帜,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之事实。建设美丽中国仍然站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角度,其主要宗旨在于为人民创造蓝天绿水、提供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美丽的居住环境等,真正提升群众生活的幸福指数,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利益所在。生态的文明,美丽中国的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保障。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个更高阶段的良好体现。把握自然规律,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必须坚守的底线和原则。绿色是人类最本质的保护色,绿色发展是人类社会永续的基础和保障。要实现美丽中国这一目标,生态文明建设必不可少。要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全方位提升,必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实现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学习出版社.

  [3]李海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M].人民出版社.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