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练习课充满活力

更新时间:2021-07-19 来源:实用范文 投诉建议

【www.huxinfoam.com--实用范文】

  数学[英语:mathematics,源自古希腊语μθημα(máthēma);经常被缩写为math或maths],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互信范文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让数学练习课充满活力,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让数学练习课充满活力

  [摘要]小学数学练习课是以巩固数学基础知识,形成解题技能、技巧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任务的课。《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练习的功能也应与之相匹配,如何在练习课中把枯燥的数字赋予灵性,克服练习中存在的一些低效的、无效的问题,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在练习中不断得到发展。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整合,是全体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实践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课堂教学实践,由课堂教学环节设计入手,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应如何适应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学数学、做数学、应用数学的能力。

  [关键词]练习课情境自主探索交流评价

  “新课标”倡导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众所周知,许多数学问题,学生往往是通过反复练习才真正消化、理解和掌握的。练习是形成和巩固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更是教师调整教学过程的科学依据。因此,练习课在“新课标”指导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只有从学生实际出发,建立新的练习课教学模式,使学生在练习中学会探索,在练习中获得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情境激趣,激发练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在数学练习课的开始,丰富多彩的动画、生动有趣的故事、有滋有味的游戏、大胆合理的猜想、竞争激烈的比赛,就是学生兴趣源头。

  1.创设问题情境,以趣引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学生就会生疑,要求释疑,产生试一试的愿望。例如,在进行10以内的数字概念练习前,出示2.4.6.7.10.这几个数字,请同学找出与众不同的数字。我刚问完,学生们的小手就举得高高的。我选7它是单数;我选2他像小鸭子;我也选2在这些数中2最小;我选6他可以倒过来是9;我选10她是两位数;我选4他可以分成2和2……至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思维更加活跃,一开课就形成了跃跃欲试的局面,变“要我练”为“我要练”。

  2.提供设计空间,以趣诱奇

  练习课上,学生是进行大胆猜想的机会,激发学生好奇心,从而实现从已知到新知的转化,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最终才会真正有所收获。例如,在两步应用题的练习课中。我设计了一个春游情境,以多种形式呈现给学生,要求每小组同学选择一组数据,帮助春游的同学提出一个疑问,解决春游中的一个问题。

  数据1:二年级:共200人

  三年级:每班50人,有4个班

  数据2:每条船租金10元

  数据3:游乐场距离湖边54米,三年级同学每分钟走9米,走了4分钟。

  数据4:

  限坐人数租金(元)

  大客车60或70

  小客车40或50

  试设计租车方案:

  大客车(辆)小客车(辆)租金(元)

  3.激发好胜心理,以趣促思

  有竞争的课堂一定是充满智慧火花的课堂。很多基础性的练习在练习的开始就通过游戏和竞赛的形式呈现出来,能避免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保持强烈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有效思维。例如,在“十以内数的组成”练习中,老师和学生玩一玩“拍手组成10”的游戏。在口算训练中进行夺红旗、开火车比赛。虽然是信手拈来,但能够充分迎合孩子争强好胜的心理,调动孩子思维的积极性。

  二、自主探索,发挥主体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应当说自主探索是现代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要素之一。在练习的过程中更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把想的时间留给学生,试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时间留给学生。

  1.想一想,探索新思路

  练习课上要让学生自主探索,必须建立开放的课堂教学体系,让学生学习过程开放,具有动态性;让学生学习内容开放,具有选择性;让学生学习目标开放,具有灵活性;让学生学习时空开放,具有广阔性。以此来唤起学生开放的心态,从而让课堂真正活起来,学生真正动起来,让探索的天地无限宽广,让探索的时机无处不存。

  例如,在求平均数的练习课中我设计了一道表格题:

  请学生自己选择内容统计,再计算出平均数,看看得到了什么样的结论。十分钟之后:学生的结论丰富多彩。

  生A:我班上次数学测验1~7号同学的平均分是92分。7号同学98分,成绩最好。

  生B:我班的几位同学平均身高是142厘米,最矮的是111厘米,希望他注意锻炼身体,赶上大家。

  生C:我班几位同学完成本次调查的时间平均为11分钟,其中最快的用了7分钟,他真会利用时间!

  ……

  多种多样的答案,充分展现出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能力。

  2.试一试,运用新方法

  在练习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创造性地因材施教,设计有一定层次的练习,让学生自由选择地做,也可设计一些符合学生心理特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习题。如在综合练习中的“小小设计师”活动,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图形知识搞一次教室设计大赛,画出设计图,而且还要说说设计的理由,可以单独设计,也可以小组合作。既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3.做一做,完成新任务

  练习课不能上成作业课,特别是对抽象的概念和实践性较强的知识,如果只是一味通过大量练习来巩固,那就更加枯燥无味了。适时安排一些动手操作活动,不仅能加深对新知的理解,而且能以“动”促“思”,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在进行圆的周长和面积练习时,我先让学生在纸上用圆规任意画一个圆,再剪下来。接着请大家更深入地研究你做的这个圆。学生自然想到量出直径、求周长和面积……枯燥的计算练习课顿时显得有声有色。

  三、交流评价,体现合作精神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在自主探索的练习过程中肯定会有不同的见解和意见出现,部分学生可能对别人的方法疑惑不解。此时,组内的探讨,组际的交流,学生的自评与互评就能够充分展现探索过程。将练习中学生获得的肤浅认识进一步升华,让部分学生的认识,成为所有学生的收获。《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待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为实现有效的探究,教师必须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给学生留出充分交流的空间。在教学中,我重视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例如,前面所提到的“春游租车问题的设计”有的组在完成后选择了这样一种租车方案:二年级、三年级合计400人,选择7辆大客车租金490元。这种方案是租金额最大的一种,一提出便遭到其他学生的一致反对。但该小组解释:虽然多花20元,但有空位便于照顾晕车和随身物品太多的同学。既合情又合理,很快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更重要的是拓宽了大家的思路。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数学是灵活多变的,更是丰富多彩的。

  四、课外延伸,拓展练习空间

  小学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和实践活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练习课后,可通过课外延伸,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练习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1.从生活中找练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如“万以内加法和减法”的综合练习课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调查家中本季度开支情况,试着给爸爸妈妈提一个小建议,并说说你提这个建议的理由。培养了学生调查、计算、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多种综合能力。

  2.到活动中去练习

  在圆柱、圆锥的练习课后,我则布置学生进行了一次“争当小巧手活动”即每个小组利用活动课时间,制作同底同高的圆柱和圆锥。各小组运用不同方法制作的过程,就正是学生动手、动脑、巩固练习所学知识的过程。

  总之,“教学讲方法,练习无定法”,只要教师扮演好组织、引导、合作者的角色,精心设计练习课。就一定能让学生由“学会数学”到“会做数学”、“会用数学”,充分体现出新的数学课课程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爱华著.课堂教学艺术.河北教育出版社.

  [2走进新课程丛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韩秋菊.精心设计练习促进学生发展.小学数学教育,2007,(1-2):35.

  让数学练习课充满活力

  新课改已实施很长一段时间了,但是我在平时听课时发现,有的老师在数学课上还是以讲课为乐,包办代替,上课就像是在说评书,自我感受良好,生怕一节课说不完,讲不全,没有师生互动和学生活动,或者是师生互动学生活动只是流于形式,不问学生的感受,对学生的提问不以为然,对于学生问题的回答冷漠或不置可否,课堂过程不自然不流畅,学生茫然,老师吃力,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是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发展,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须知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体现在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师教学的行为上,就是要求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

  一、数学教学过程就是要实现师生间真正的对话

  我认为,一个好的数学老师在数学课堂上应该是大气的,机智的,风趣的,自然的,善于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因为这才是成功组织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的必由之路,它不仅是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师生之间的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的体现。对学生而言,交往更是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的凸现、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则是意味着上课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不单是关注“物”,而且要关注人,是教师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平等对话的课堂氛围必然带来师生心灵的愉悦,人际关系的和谐,知识能力的共进。

  要实现这样的对话,数学教师就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设计问题情境、组织教学过程、安排课堂练习时,要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有耐心并积极的采取各种方法,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错误,从而获得解决数学问题的经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则要帮助他们确立更高的目标,并在教学中指导他们选择更多更广阔的学习材料,使他们的数学才能得以充分的展示和提高。

  源于以上理解,我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正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将数学课堂作为实现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赖、互相激励的平台。对学生的个性给予接纳与肯定,对不同见解能够宽容与理解,教师不再是面对学生的说教者,而是体谅学生的倾听者、合作者与帮助者,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为了每一个孩子”未来发展的保障和奠基。

  二、数学课堂要着眼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

  对于传统的教学课程体系我们不能一味否定,但确实有它的不足和弊端,特别是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学内容一般是一系列经过精心组织的、条理清晰的数学结构,不大重视属于学生自己的经验,这样的内容虽然是便于教师教给学生成套的数学内容和逻辑的思考方法,但学生的参与只能是被动的,学生只要注重课本提供的数学题目的计算和解答就行了,完全不用考虑它们的实际意义,这样的内容学生按计划的完成学习任务,并有助于形成某些一板一眼的扎实功底,但难于拓宽学生的视野,贯通学生的思想,反而容易抑制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这一理念与“着眼于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紧密相关,新教材就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体验出发,从直观的和容易引起想像的问题出发,让数学背景包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之中,并与学生已经了解或已学过的数学知识相关联,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

  打造新的教学模式,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对应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是每一个数学教师面对的重要课题和主要任务,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过程中,要把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把自己工作的着眼点放在启发和信任上,让学生有表现自己才干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即是利用与适应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与生俱来的探索欲和好奇心,以学生为主体,从他们的经验出发,在教师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逐步发展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问题解决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创设条件与情境,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将新的学习内容纳入其认知结构之中,从而成为有效、有用的知识。通过思考与交流,有目的,有意义地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让数学练习课充满活力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师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和载体,也是学生学习新知、锻炼能力的重要平台和渠道。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为根本,采用丰富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和载体,也是学生学习新知、锻炼能力的重要平台和渠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行之有效、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策略,能够对教学活动进程的深入推进和教学效能的显著提升起到重要作用。同时,教学方法也成为展示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方面。随着新课标的深入实施,以生为本,能力培养,已成为实施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何摒弃传统教学活动中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采用新型、多样、高效的教学方式,培养和提升的学生学习能力,已成为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课题。现将自己近年来在探究有效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面的策略进行简要论述。

  一、合作探究的互动式教学策略

  学习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共同提升的学习新知、探究问题的发展过程,群体性、互动性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特性。新课标下,集体观念、合作意识,已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素养的重要部分。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利用教学活动的群体性和互动性特征,创设具有一定问题特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内在情感,引导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实现学生在双向互动的合作探究活动中,学习能力、合作能力的提升。

  如在“一次函数的性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互动式教学策略,向学生设置“1.小张准备将平时的零用钱节约一些储存起来.他已存有50元,从现在起每个月节存12元.试写出小张的存款数M与从现在开始的月份数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小红每天做5道数学课外练习,试写出小红所做题目的总数y和练习天数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3.写出多边形的内角和S(度)与它的边数n的函数关系式,自变量n可取哪些数值?”问题情境。然后向学生提出:“你能否从上述问题案例中找寻出一次函数性质的内容呢?”此时,教师引导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开展合作探究一次函数性质的学习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合作互助的学习活动,对一次函数的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提升了学生互助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水平。

  二、动手实践的探究式教学策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亲身经历的教学活动,获得的直接经验会留下深刻的“印迹”。同时,动手实践能力已成为新课改下学生所必须具备的三大能力,并提出了明确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发挥学生能动探究的“天赋”,设置具有探究特性的问题情境,提供探究时机,强化探究指导,传授探究技能,实现学生在动手解答问题中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如在教学“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过程中,教师根据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的内容,结合学生学习实际,向学生提出问题:“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我们知道了两个全等三角形所具有的特点,那么老师现在身边有两个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三角形,你能告诉我它们是全等三角形吗?”此时,教师让学生根据课前预习所学到的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进行动手探究活动。在动手操作实践过程中,部分学生认识到,课本中没有对此种情况进行阐述,但通过操作实践发现,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三角形不一定是全等三角形。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究实践过程中,对判定全等三角形的方法有了初步掌握,探究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同时思维辨析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三、有的放矢的分层性教学策略

  学生个体由于学习能力、智力发展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学生个体在学习效能上出现差距。分层性教学,就是教师针对学生个体学习实际,设置针对性、实效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不同基础上进行锻炼和实践,从而达到“整体提升”的教学目标。分层性策略是有效拉近和缩短不同类型学生学习差距的有效方式之一,在教学活动中有着深刻而又广泛的运用。如在“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问题课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将其分为好中差三种类型,并在问题设置时,设置了“如图所示,直角梯形ABCD中,∠A=∠B=90°,AD∥BC,E为AB上一点,DE平分∠ADC,CE平分∠BCD,以AB为直径的圆与边CD有怎样的位置关系?”、“有一块锐角三角形木板,现在要用它截成一个最大面积的圆形木板,问怎样才能使圆形木板面积最大?”、“设直线l到O的圆心的距离为d,半径为R,并使x2-2x+R=0,试由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讨论l与O的位置关系”等面向这三种类型学生的问题案例。这样,不同类型学生都获得了实践解题的时机,都能在解题中得到学习能力的锻炼和提升。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将注意力和着力点放到中下等学生身上。

  四、反思巩固的评价性教学策略

  自我评价、自我反思,是学生良好学习素养的重要表现,也是学生学习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和学习习惯有效养成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评价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双边评价分析活动,通过学生评析他人学习或解题活动,“由此及彼”,实现自身学习素养和学习习惯的养成。

  如在教学活动巩固练习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分析解题方法正误的时机,运用评价性教学方式,将评价辨析手段运用到问题反思活动中,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评析,实现解题技巧更加灵活,学习能力显著提升。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根据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实际,在不同教学环节,采用合作探知、自主探究、有的放矢等多样教学方式,实现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学效能的同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