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如何强化责任担当

更新时间:2022-05-20 来源:实用范文 投诉建议

【www.huxinfoam.com--实用范文】

  责任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zérèn,指个体分内应做的事,来自对他人的承诺,职业要求,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等;指没有做好自己工作,而应承担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互信范文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大学生如何强化责任担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生如何强化责任担当

  摘要:教师必须要正视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的现状,要对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现状进行分析,只有了解到这些详细的情况,才能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主要分析了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的现状,并就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提出了一些个人看法。

   关键词:大学生;责任感;缺失;培养

   从本质上讲责任感既要求利己,又要求利他人、利事业、利国家、利社会,并且当自己的利益与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出现矛盾时,就需要能够以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为重。一个人只有具有责任感,才能够拥有驱动自己一生都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才能感到许许多多有意义的事需要自己去做,才能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才能真正得到人们的信赖和尊重。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力军,必须拥有良好的责任感,才能够为自身与社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责任感的含义

   所谓责任,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对工作、群体以及社会应尽义务的自觉状态,它是一种价值要求。责任是外部环境对行为主体的一种客观要求,是对人的行为的一种约束与规范,是他律。一个人如果能够意识到责任,并能够从内心认同、接受,并将这些内在要求转化为其内心的自觉意识,那么责任就演化成了责任感,此时外在的各种要求就将会转化为其自身内心的自觉,将他律转化为自律。

   责任感是主体对于责任所产生的一种主观的意识,也就是责任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形式。责任感是一个人对自己、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包括国家、社会、集体、家庭和他人)主动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精神。责任感对于个人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能够促使一个人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高度责任感不仅能让个人得到极大的发展,还能够为社会创造极大的贡献。

   二、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的现状分析

   我们必须认识到,大学生除了应该担当起普通社会成员所应该担当起的责任之外,还应该因为其自身所接受的教育与素质,而对社会、对个人负有更多的特殊责任。虽然现在的很多大学生都能够在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以及专业技能方面付出极大的努力,但是却显现出了令人担忧的责任感淡化甚至缺失的倾向。

   1.自我责任感缺失,不思进取

   一个个体具有良好的自我责任意识,是其对他人、家庭以及社会产生责任感的前提。然而,对于经历过高考后,跨入大学校门的大学生来说,很多人都表现出了一种放纵的心态,特别是高校中相对中学时代更为宽松的管理环境,让他们无法从放纵的心态中解放出来。对于这样的大学生,又如何能够让他们具有良好的责任感。

   2.注重个人价值,忽视社会价值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各种西方先进思想涌入,使得人们开始认识到个体的独立性、自主性的重要性,同时其地位也逐渐得以确立。然而随着先进思想的进入,一些糟粕也得以传播,例如人们在进行活动的时候往往都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选择自己的行为,一切行为都很少考虑到社会价值,只是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有所发展、获得利益,就一定是创造了许多社会价值。现在的大学生正是受到这些糟粕的影响,很多事情都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虽然他们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但是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却趋于弱化。

   3.唯我独尊,缺乏对他人的责任感

   由于如今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增强,使得他们很容易出现夸大人际冲突的倾向,他们总是在有意无意间表现出忽视或排斥他人的存在,严重的甚至出现了“极端功利化”的趋势,他们在很多时候都只是关心自己的命运,重视自己的个人前途,缺乏对他人的责任感。大学生这种过度关注自己甚至是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虽然不被社会所容,但是如今的社会却是这些大学生形成这种思维的重要诱因。

   三、高校培养大学生责任感的措施

   当今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高校所能够做的就是努力地在大学生步入社会之前就让他们产生正确的责任感。

   1.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

   责任感就是一个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大学生之所以缺乏责任感,有很大的原因就是他们没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一个正确的人生目标。因此必须加强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让大学生们能够自发地形成产生责任感的精神支柱和履行责任感的强大内在动力。高校还必须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让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再只是传授理论知识,还要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能够坚持正确价值的导向,帮助大学生树立自我责任感的意识。

   2.要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

   虽然大学生相对自由,但是他们一天中留在学校中的时间仍然是比较长的。因此学校的氛围与校园文化都会对他们树立责任感产生影响。为此高校必须加强教师的师德修养,为学生们创造出良好的氛围,同时还必须要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包括为人师表,为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榜样。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力量推动下健康成长,形成良好的责任感。

   3.加强对大学生道德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培养

   道德素养与人文素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感。要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养,首先,要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深刻了解祖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古老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和美德,并能够从心底接受这些优秀的传统美德。其次,是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教育他们任何时候都应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只有真正懂得感恩的人,才能主动地去关心身边的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

   总之,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是一个社会能否做出明智选择的主要力量源头。缺乏责任感的大学生是无法承担起社会发展的重任的。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又系统的工程,高校必须加强大学生责任感教育,不断消除不和谐的因素给大学生带来不利的因素。

   参考文献:

   [1]姜会,常立生.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建立[J].文学教育(上),2011(3):119.

   [2]刘莉,黄佳慧.当代大学生责任感教育探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9(3):160-164.

   (作者单位郑贤红: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细胞生物学系孙连坤: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病理生理学系费瑞: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细胞生物学系)

  大学生如何强化责任担当

  摘要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及自身的原因,在部分大学生身上责任意识淡化现象越来越突出,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发展。笔者结合实际就大学生责任意识存在的问题、原因进行探讨,并对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提出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1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淡化的几种表现

   1.1家庭责任意识不强

   不少大学生由于各种原因不愿意与父母过多交流,尤其是男生与父母交流更少,即便与父母交流又主要以自己为中心,很少谈及对父母的关心,对家庭的关注。有些同学平时很少与父母主动联系,偶尔主动联系,目的竟然是索要生活费。有些同学过分关注自己的生日,却不知道父母的生日,视父母的关爱和呵护为理所当然。他们往往对父母、家人的要求高而多,总考虑家人应该为我做些什么,而很少考虑我应该为父母、为家庭做些什么。

   1.2爱情婚姻责任观混乱

   大学校园里的恋爱几乎成了一种常态,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大学生恋爱与婚姻是两码事。他们恋爱的目的五花八门,有些同学因为孤独寂寞,有些同学因为需要消磨时间,有些同学是为了积累恋爱经验,有些同学将恋爱作为互相攀比的筹码……只有少数同学恋爱是为了共同的志向和追求,是以结婚为目的。同时大学生的爱情观也倾向功利化,男大学生“找富婆”,女大学生“傍大款”的现象也屡现报端,这些现象凸显出当代大学生爱情婚姻责任意识的淡化。

   1.3职业责任认识模糊

   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与职业认识模糊,不少大一的同学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基本内容、发展前景、就业方向等方面一无所知或者知之甚少。更有甚者,有些同学到了大学四年级时都不能很好的把握自己所学专业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前途茫然,在这样的驱使下有些同学不得不选择考研来逃避就业。正是因为对职业与专业之间关系认知的不足,使得很多学生选择先就业、后择业,而这种心态和思想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在工作中的工作热情、积极性和韧性,这也使得职业责任意识淡薄,跳槽现象频发。

   1.4社会责任感弱化

   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缺失、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缺乏、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等问题。他们对学习抱着一种应付的态度,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过分讲享受,为民服务观念不强,奉献意识淡薄。在思想上大局意识不强,对关系社会、民族、国家发展命运的重大问题基本上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愿以一种主人翁的态度去关心、思考与应对所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难题。

   2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现状成因分析

   2.1家庭方面的原因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基本上是在“温室”里长大的,对于家长的辛苦、家庭的负担他们都不需要去关心。家长对孩子都是一味宠爱纵容,对家务劳动全部包办代替。家长的过分宠爱,使当代大学生与以前的大学生相比,显得意志脆弱,不敢面对挫折,克服困难的能力差。另外,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缺乏换位思考,容易形成感情上的“自我中心”,自我性表现明显,养成了不善于团结,不善于竞争,不善解人意,缺乏协作,缺少助人为乐的品质和习惯。这样的孩子自幼很少有回报他人的实践,自然视别人的付出为理所当然,缺乏对他人、对社会甚至对自我的责任意识也就不足为怪了。

   2.2学校方面的原因

   纵然从中央到地方一再强调要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但在国内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引导下,中小学看重的是学生的分数,升学率依然是判断学校好坏的重要甚至唯一的标准,高校又过多地将重点放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上,追求就业率成为高校的头等大事之一。因此,各级各类学校教师自然忽视了对学生精神方面的塑造和培养,学生在接受责任和良知方面的思想教育非常缺乏。另一方面,学校仅有的思想教育往往更注重学生的拥护党、爱祖国、、坚持社会主义等这种“大方面”的教育,却很少倡导学生关心别人、学会感恩、诚信做人做事、履行自身责任等“小方面”。这些“大方面”的教育由于缺少“小方面”的基础就成了形式主义的要求,以至造成某种“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想做”的责任意识的真空状态。在这种应试教育环境中成长出来的大学生必然会具有一些大大小小的人格缺陷,大学生责任意识淡化就是其中的表现形式之一。

   2.3社会方面的原因

   当前,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也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和冲突。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承载着西方个人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亚文化”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冲击日益强烈,青年学生在接受西方民主、自由文化意识的同时,往往会过分注重个人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①他们不能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辨证关系,因而也就不承认人应该承担对他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责任。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市场经济中等价交换原则深入人心。一部分人只是消极地适应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甚至错误地把“等价交换”奉为其思想行为的准则,提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些都是造成大学生缺乏责任感的重要原因。

   2.4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大学生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8~22岁,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有着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也有很多矛盾和冲突。一方面,大学生由于生理的不成熟、社会阅历和相关知识的欠缺,对社会的认识往往具有片面性、局限性,看不到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是互相依存、互相依赖、互相承担责任的关系,②容易把对自己的责任同对集体与社会的责任对立起来,从而弱化了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另一方面,大学生由于心理上独立性与依赖性、开放性和封闭性的并存,其价值观念上的矛盾和冲突相应明显增多。在价值判断与责任意识上存有“关心与冷漠相容,希望与困惑并存,进取与彷徨相伴,认同与失落交错”③的心态。因此,有部分学生在抉择中优柔寡断,丧失了大学生应有的责任感,甚于连最起码的“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基本生活准则也难以遵循。 3增强大学生责任意识的主要途径

   3.1家庭成员要凸现责任感

   就家庭而言,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气氛的好坏都直接影响着孩子责任意识的形成。在家庭成员之间建立一种平等参与的和谐家庭氛围,打破以孩子为中心的现象,不能对孩子一味宠爱纵容,一味的去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要正确地引导孩子,引导他们怎样与父母以及同龄人之间交流,引导他们学会与他人分享快乐,引导他们去做有社会责任感的事情,让其懂得责任重于泰山的道理,懂得对自己的过失要承担责任。从小的方面说,要教育孩子站在自己和他人的双重立场上看问题,从大的方面看,要教育孩子站在社会和国家的利益上看问题。同时父母本身也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好榜样,体现家庭责任感。总之,父母从一开始就得注重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但要有始有终,而且要有恒心有自信;今天的事今天做,事事都要对人对己负责任。

   3.2高校要切实加强责任教育

   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最主要阵地之一,学校要通过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从多个方面在学生中进行责任意识教育。例如,学校可以通过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等形式,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途径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肩上承载着的公民责任,认识到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大学生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才能在感情上认同和接受并自愿地承担责任,才能逐步树立起较强的公民责任意识。从责任教育的内容上,笔者认为学校主要应从两方面入手:

   3.2.1感恩教育

   感恩,不只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品德,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会有“承担责任只是一种迫于无奈”的消极情感。大学生中一部分群体缺失责任意识,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足够的“感恩的心”。加强感恩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感恩教育能促使大学生思考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从而理解父母的关爱,体谅他人的善意,体会社会的眷顾,审视和认识自己,懂得作为一名大学生肩负的责任和义务,明白“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深刻涵义。

   懂得感恩的人,一定是一个非常有责任心的人;懂得感恩的人,就会懂得自己所享受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都来自他人的创造;懂得感恩的人,就会明白父母、老师、朋友和同学在其成长过程中的付出;懂得感恩的人,就会理解在自己成功的背后是国家、社会坚强的支撑。总之,懂得感恩,人就会有强烈的责任感,就会有勇于负责的精神。就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自己的父母,并回馈社会、报效国家。

   3.2.2诚信教育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是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的内容,是做人的根本,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是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前提之一。当前,大学生中一部分群体缺失责任意识,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诚信的缺失。培养责任意识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加强诚信教育。诚信教育就是使诚信成为大学生个体自发的做人原则、自觉的做事准则,成为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一个诚信的人必然是一个具有责任意识的人,④诚信也是讲责任的必然途径。孔子有句话最恰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小车无辙其何以行之哉?”诚信作为道德体系的基础,他的直接指向是道德规范的顶端,即责任和责任意识。所以,诚信与责任是道德体系中起点与终点、基础与目标之间的关系。

   3.3社会要注重责任感和精神力量的驱使

   责任是一种品格,更是一种精神,从精神的培养角度来看,大众传媒可以通过发挥其示范引导、舆论监督等功能来激发、强化。在社会的大众传媒过程中,要尽可能避免功利化与世俗化趋势和倾向,更加注重责任感和精神力量的驱使。⑤大众传媒应该为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尽职尽责,充分把握社会发展对自身的角色期望,逐步赋予自身教育职能,实现教育者角色与传播者角色的内在统一。另外,社会要大力关注大学生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努力寻求解决途径,尽快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的长效机制,防止大学生就业中的边缘化趋势,促进大学生就业,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的机会。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的浮躁心理与逐利心态,有利于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形成。

   3.4大学生要在自我教育中增强责任意识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责任感的形成正是责任主体在无数次的内化与外显的交替中逐步形成的。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尽情享受“自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没有自己的学习计划和职业规划,没有了为自己言行负责的意识。很难想象,一个对自己都不负责的人,还能真正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负什么责任。⑥因此,应特别强调大学生参与自我教育的意义,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的能力。自我教育不能游离于现实生活之外,责任意识更多地来自于不断地实践、磨炼,要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完善强化自己的责任意识。大学生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人街道、社区、工厂、商店、农村去体验生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和对社会的责任意识。

   当代青年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只有培养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养成其自觉践行社会责任的行动,才能担当起国家和民族发展重任,才能对祖国和人民大有作为。

   注释

   ①廖荣榆.试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J].山东农业教育,2008(2):50-54.

   ②郑湘宁.试论高校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N].株洲日报数字报刊,2011-03-26:A3.

   ③叶莎莎,翟帆.爱的教育助青年健康成长[N].中国教育报,2005-03-13:001.

   ④胡毅杰.论诚信意识与责任意识[OL].迎江法院网,2012-05-0809:03.

   ⑤窦立春.大学生如何培养自己的责任意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解析.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1):107-109.

   ⑥李龙梅.试论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OL].论文天下网,2012/7/1020:25:00.

  大学生如何强化责任担当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对自身、他人、社会、国家所应肩负责任的认识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对应的遵守法律、规范和习俗、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态度和心情。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能否树立强烈而牢固的社会责任感,不仅关系个体理想信念的实现,更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悠悠相关。因此,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放在战略高度加以认识,并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紧密配合和多种教育途径予以培养。

  本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导论,导论中首先对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原因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进行了概述;其次阐述了论文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途径,有利于克服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不良现象。通过对已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成果的分析,产生了本文写作的动机和研究方法,即通过多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实践工作,总结多年的学生管理经验,结合相关的理论指导,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容及意义。通过对“责任”与“责任感”关系的阐述,得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含义,并由此引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包括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国家、对社会五个方面的内容。对自己要确定合理的奋斗目标、珍惜自己的生命、做好学生的本职工作;对家庭要孝顺父母;对他人要仁爱、诚实;对国家要爱党、爱国;对社会要遵守社会规范、爱护环境。此外,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对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对促进大学生成长,都有积极的作用。

  第三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及成因。本部分论述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表现积极的方面,同时阐述了大学生自律能力差、诚信缺失、感恩意识差、以自我为中心、公德意识差等社会责任感缺失的表现。其次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互联网影响、学生自身认知水平、家庭六个方面阐述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

  第四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现状。本部分一方面肯定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积极地方面,另一方面也指出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育方法上缺少创新,手段单一;在教育内容和目标脱离大学生实际生活;教育渠道没有形成合力。

  第五部分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途径。要构建社会、家庭、高校通力协作的一体化教育体系。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过程中要发挥主力军的作用,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和方法;通过“荣”、“辱”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教育,感恩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强化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内容的理解;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学校制度建设,转变办学理念,改变学生评价体系等措施形成全员育人的机制;丰富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载体。大学生在培养自身社会责任感的过程中要提高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认识,从小事做起,以先进人物为榜样,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家庭教育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做到言传与身教相结合。社会教育要发挥政府的指导和保障作用,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重视网络的影响作用,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论高校如何加强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篇2]

  责任是做人的基本条件之一,要做人首先就得承担责任。责任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人分内应当做的事,即应尽的责任;二是指没有做好分内的事必须承担的责罚,即应负的责任。责任感是个体在面对义务和职责时的自我确证和自我意识,是外在义务与职责的内化。一个人有了责任感,他就会对人类有无限的爱,情不自禁地去关爱别人,关爱社会;就会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承担责任,接受挑战,同时会激发人的创造潜力,就会以自己的行动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贡献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

  当前大学生的责任感意识淡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自杀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生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任。有些学生虽已成人,但从未想到为父母分忧,从未想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在大学校园里,有些学生虚度光阴,学业荒废,以致留级、退学,这既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父母,更对不起国家。有些学生视谈恋爱,为“玩”朋友,将纯真的爱情视为可为之玩亵的玩物。对朋友不信不义,尔虞我诈。什么为国家,为社会奉献、牺牲,视为可笑,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为行为准则,如此种种现象表明当前的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