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学习的趣味故事

更新时间:2022-09-03 来源:实用范文 投诉建议

【www.huxinfoam.com--实用范文】

  周恩来简介周恩来,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原籍浙江省绍兴县(今绍兴市)。 互信范文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周恩来学习的趣味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周恩来学习的趣味故事

  1908年的夏天和冬天,周恩来先后失去生母和嗣母,不得不带着两个更幼小的弟弟返回淮安城驸马巷周家老宅。酷爱读书的周恩来失去了读书的机会,内心十分苦闷,就向八叔周贻奎和八婶杨氏诉苦。周贻奎就让杨氏到家在东岳庙附近的龚家请周恩来的表舅龚荫荪帮忙,让周恩来和他的两个弟弟一起到龚家塾馆寄读。龚家的女主人是周恩来嗣母陈氏的亲姨娘,她的儿子龚荫荪就是周恩来的表舅。龚萌荪对周恩来兄弟3人进行简单的面试后,只同意周恩来一个人在龚家读书。而周恩来的两个弟弟一个因为年岁太小(周恩寿),一个因为顽皮(周恩溥)而被婉拒。

  龚荫荪是一位追随孙中山的革命党人,由于其父亲龚怀朴多年任山阳县(今淮安市淮安区)的钱谷师爷(相当于今县一级的财税局长),家境殷实。龚荫荪在上海、南京、青岛等地开设有多家书馆、书店,家里也藏有大量进步书刊和报纸,一直是秘不示人。他见周恩来好学上进,谈吐脱俗,又能博闻强记,十分喜欢,不仅允许周恩来在家塾馆寄读,还破例允许这个表外甥进他的书房读书。

  在龚家藏书房,周恩来第一次读到了《今日中华》等进步报纸,也先后读到了严复的《天演论》和邹容的《革命军》等进步书刊。《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号召民众起来救亡图存,“与天争胜”。这对当时的思想界有着很大的影响。

  《革命军》是中国民主革命家邹容在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从日本回国后在上海写的共约2万余字的作品。作者以通俗浅显的文字,宣传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反对外国侵略的思想,主张建立独立、自主的“中华共和国”。可以说,《革命军》《天演论》是周恩来童年所读书籍中对他影响非常大的两本书。1952年秋天,周恩来在上海会见时任华东幼儿园保育员的表姐龚志如时,还深情地说:“表舅(指龚志如的父亲龚荫荪)是我政治上的启蒙老师,你们龚家塾馆的周先生是我文化上的启蒙老师。”

周恩来学习的趣味故事

  在中南海工作过的老同志,都知道毛主席一向艰苦朴素,平时的饮食也异常简单,主食一般是普通大米和小米做的二米饭,副食每餐不过三、四个小碟,有素菜,有时有肉、鱼等,但量都不大。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三年困难时期,他放弃爱吃红烧肉的习惯,带头不再吃肉,餐饮从简,与民同甘共苦。

  有一次开完会,他没吃饭就去游泳池游泳。服务人员送去两块夹着香肠的面包给他,他接过来一看有香肠,就放在一边不吃了。卫士只好让服务员把香肠拿走,主席这才把面包吃了。毛主席平时睡的就是普通的木板床,床上铺一层棉褥子,再铺一层毛巾被或者床单。他的床单、睡衣和毛巾被,都是用了补,补了用,从不轻易丢弃。

周恩来学习的趣味故事

  从立下“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到坚持“加紧学习”“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的修养要求,再到弘扬“向群众学习”“向书本学习”“在实际斗争中学习”的优良学风,周恩来为我们树立了重视学习、勤奋学习、善于学习的光辉榜样。重温他读书学习的往事,感悟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的为学之道,对于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本领,具有重要启迪意义。

    (一)

  周恩来自幼酷爱读书,打下了扎实的文化功底。当时在东北工作的周贻赓,通过来往书信判断这位侄儿很有才学,便安排他跟随自己学习。1910年至1913年,周恩来先后入银岗书院(初级小学)、奉天第六两等小学堂(辛亥革命后改名为东关模范学校)读书,各科成绩都名列前茅。他的作文尤受老师赞许,常被批上“传观”二字,贴在学校的成绩展览处,让同学们观看。

  此时,中国的民族危机日趋严重,东北更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重点。在具有进步思想的老师的影响下,周恩来先后阅读了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邹容的《革命军》等革命书籍。他还订了《盛京时报》,养成每天坚持读报、关心国事的习惯。怎样把人民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怎样使中华民族得到振兴?周恩来的思考越来越深入,对学习问题也有了新的认识。1911年,在一次修身课上,老师问学生:读书是为了什么?同学中有的说是为了帮父母记账,有的说是为了谋个人前途。周恩来郑重地回答:“为了中华之崛起!”后来,他还为同学郭思宁题写了“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的赠言。

  1912年10月,周恩来作《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提出教与学的目的,都是为国家造就人才,使国家富强起来。他写道:“吾全校之诸同学乎。吾人何人,非即负将来国家责任之国民耶?此地何地,非即造就吾完全国民之学校耶?圣贤书籍,各种科学,何为为吾深究而悉讨?师之口讲指画,友之朝观夕摩,何为为吾相切而相劘?非即欲吾受完全教育、成伟大人物,克负乎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耶?以将来如许之重负,基础于小学校三四年中,同学,同学,宜如何奋勉,始对之而不愧哉?”这是现在保存下来的周恩来最早的一篇文章,充分表达了他对为何读书治学的认识。国文教师看后,欣喜地评价道:“教不如此不足以言教,学不如此不足以言学,学校不如此不足以言学校,文章不如此不足以言文章。”

  “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年少时立下的远大志向,是周恩来一生的执着追求,也是他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1939年1月,周恩来在南开中学举办的校友座谈会上,就青年在抗战中的责任等问题发言,指出:“青年们一定要关心民族的存亡,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要把天下兴亡担在肩上,要把民族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凡是有利于抗战的事都要支持、拥护;凡是不利于抗战的事都要抵制、反对。”1951年2月,他回到母校南开中学视察,勉励同学们说:“希望你们好好学习,认真锻炼。学了为用,学了就用,为工农服务,为国家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服务。你们一定会比我们学得好,祖国的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