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普惠化道路的实践与思考

更新时间:2022-09-19 来源:实用范文 投诉建议

【www.huxinfoam.com--实用范文】

  金融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jīn róng。金融指货币的发行、流通和回笼,贷款的发放和收回,存款的存入和提取,汇兑的往来等经济活动。金融(FINANCE或FINAUNCE)就是对现有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之后,实现价值和利润的等效流通。互信范文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金融普惠化道路的实践与思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金融普惠化道路的实践与思考

  近日,人民银行联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指出各类金融机构为新市民群体提供金融服务的要求和指引。关注下沉市场,为三亿新市民提供普惠金融服务,成为金融机构发展的重要趋势。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国美金融贷款聚焦下沉市场,以用户为核心,为广大新市民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

  一方面,国美金融贷款关注下沉细分市场用户的各类诉求,秉承着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理念,坚持金融科技创新,国美金融贷款为满足用户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面向各类主体提供包含在线商城分期、门店购物分期等多元化的产品服务,国美金融贷款通过优质的金融科技服务切实解决用户实际面临的难题。

  另一方面,国美金融贷款以提升用户体验为目标,聚焦下沉市场用户对于金融服务便捷性的刚需。将虹膜技术、人脸识别、智能风控等科技手段应用于服务层面,国美金融贷款让用户得以体验线上申请,线上审批的高效率金融服务。国美金融贷款通过不断创新金融科技,让用户得以快速便捷的享受金融服务带来的便利。

  服务更广大的下沉用户群体,正应该如国美金融贷款一般切身为用户考虑,从用户实际需求出发,国美金融贷款让每一位用户体验更加多元、便捷、优质的金融服务!

金融普惠化道路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创新金融扶贫服务方式是聚焦精准扶贫,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在扶贫工作中作用的有效途径。按照七部委《关于全面做好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和甘肃省委、省政府精准扶贫工作安排,人行陇南中支通过过探索建立跨部门金融扶贫开发工作协调机制,创新金融扶贫服务普惠模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贫困地区的信贷投入,成效初步显现。

  [关键词]金融扶贫;实践;农业发展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2.082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2-0-01

  1     陇南概况及金融扶贫创新实践

  陇南位于甘肃东南部,山大沟深、人多地少,贫困面大。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启动后,陇南8县1区整体纳入“秦巴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扶持范围,农村贫困人员达130.4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46%,占全省贫困人口的15.58%,贫困发生率53.21%,居全省第一。

  以政府部门为主导建立了跨部门金融扶贫工作协调机制。按照甘肃省委、省政府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活动以来,陇南市成立“双联”办公室,由政府分管市长任组长、涉农部门和各金融机构为成员,统筹安排金融扶贫工作。在人民银行“窗口指导”下,农行、信用社等涉农金融机构与市农办等部门联合开展“三农”金融辅导工程,深入农户宣传金融知识和惠农政策;人民银行与金融办等部门建立了信息交流共享机制。

  深入推进金融扶贫示范县创建工作,推动了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的协调配合。徽县、礼县建立了财政与金融支持扶贫开发的合作机制。徽县政府筹集1 000万元,设立了苗木贷款专项担保基金,按照1 ∶ 5的标准,鼓励金融机构及时发放苗木产业贷款;两个县对土地流转面积达到500亩(注:1亩=666.7平方米)以上用于发展苹果、苗木产业的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每亩200元的标准给予土地流转补助。截至2014年末,徽县苗木产业专项贷款余额达2.58亿元,礼县苹果产业专项贷款余额达到了3.2亿元。

  不断完善金融扶贫机制,创新信贷支农模式。结合互联网+,2014年10月以来,陇南市成县、武都区先后成为阿里巴巴西部“千县万村”计划的第一、第二个试点县,陇南市以此为契机大力推广电子商务扶贫模式。金融机构将各类信贷产品与支持电子商务发展相结合,积极推广适合陇南电子商务客户发展的服务产品。

  2     金融扶贫取得初步成效

  涉农贷款有效增加。通过农村信贷方式的创新,有效推动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进展。截至2015年6月末,全市涉农贷款余额达到了314.17亿元,占各项贷款的74.9%;“双联”惠农贷款余额达到7.73亿元;“双业贷款”(双业贷款指中药材种植业和大棚蔬菜种植业)和中药材贷款余额达到了1.49亿元。

  农户创收增效明显。贷款方式创新最大限度发挥信贷资金的帮扶作用,增加农户的收入。如汉王镇马坝村村民李小周在信用社贷款支持下,2014年家庭增收2万元,安化皓沟村刘来万、刘在祥通过银行信贷支持,带动25户农户种植花椒、油橄榄实现村财政增收36万元、种植农户增收2万元。

  现代农业发展有效推进。通过加大金融扶持力度,有效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油橄榄种植面积43.83万亩,年产鲜果1.55万吨,现有11家油橄榄系列加工企业,年产值近8.5亿元;花椒产业不断壮大,以武都大红袍花椒为主,全市花椒种植面积达200多万亩,居全国第一,全市茶叶产量突破105万千克,年产值1.1亿元;党参、黄芪、当归等中药材种植基地面积稳步增长,达100万亩,年产量14万吨,总产值13.3亿元。

  3     存在的困难

  贫困农户的贷款难问题依然突出。一是贫困农户抵御风险能力太弱,贫困群众因增收渠道少等因素返贫的问题十分突出。二是农村金融机构基层网点放贷成本高。贫困农户多,居住分散,户均贷款额度小,风险相对较大,农贷员需要花大量时间走村串户,才能完成贷款的发放、催收等工作。

  制度设计不合理,限制了信贷扶贫的积极性。一是金融机构经营的赢利性和安全性考量与扶贫资金项目周期长、风险高的矛盾突出。二是现有金融机构定位与扶贫资金需求相去甚远。

  金融扶贫的保障机制不完善。贫困地区财政普遍困难,难以依靠自身财力建立较完善的扶贫贷款担保体系和风险分担补偿机制。同时,农业保险发展滞后,难以发挥必要的风险保障作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贷扶贫资金的投入。

  4     对策建议

  “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统筹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一是加大“输血”力度。整合现有的中央财政贴息的扶贫贴息贷款和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主要针对贫困群体,集中力量用于扶贫开发。二是增强“造血”功能。对于发展前景好的特色产业,通过“公司+基地”或“公司+农户”的形式,进一步加大信贷投入,促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把贫困地区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健全信贷管理和补偿机制,形成金融支持合力。一是加强风险分摊机制建设。通过与有关部门加强涉农银保合作、推进信用建设等方式,提高欠发达地区风险自我消化的能力。二是建立灵活的信贷管理机制。

  加强部门合作,大力推进产业扶贫。运用好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土地政策、生态补偿政策、科技扶持等政策,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行以“公司+基地+农户”为主要形式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使贫困户从产业化经营中受益。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明杰.县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的调查分析[J].金融参考,2010(12).

  [2]王盯芳.对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与城镇化的调查与思考[J].金融参考,2013(1).

金融普惠化道路的实践与思考

  甘肃是西部经济欠发达省份,农村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从发展速度看,2011年底,甘肃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全国倒数第一,人均GDP全国倒数第三,小康进程全国倒数第五,扶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农行甘肃分行立足甘肃实际,多措并举破解金融支持扶贫攻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取得了初步成效。

  扶贫困境:农户贷款难

  农民贷款难、贷款贵,是制约农民脱贫致富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贷款难,主要是因为农民很难提供有效担保,金融机构担忧风险控制;贷款贵,最直接的表现是农村贷款利率远高于城市,农民利息负担重。

  甘肃全省2600万人口中,农村人口有2000万。一方面,由于农民收入水平低,缺乏有效的资产抵押和第三方担保,大多数很难被正规金融机构纳入支持范围;另一方面,由于县域及以下金融机构少,金融机构缺乏竞争,使得涉农贷款利率较高,普遍上浮超过50%,一些地区甚至超过100%。

  金融基础设施薄弱、基础金融服务供给不足,是制约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脱贫致富的又一突出问题。另外,受各种因素和条件制约,甘肃农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对金融知识了解较少,对现代化农牧业专业技术和生产管理知之甚少。知识和能力不足,也是制约贫困地区农民发展的瓶颈之一。

  探索实践:惠农贷款在行动

  2012年2月,甘肃省委提出“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农行甘肃分行与甘肃省财政厅联合,创新推出了“双联惠农贷款”专属产品。2012年9月起,农行甘肃分行连续5年每年安排60亿元专项信贷资金,共投入300亿元,支持甘肃省58个贫困县的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相比于其他涉农贷款,“双联惠农贷款”有三个显著特点:第一,由各级财政注资,组建58个政策性担保公司,为农民贷款提供全程全额担保;第二,省级财政对农民贷款全程全额贴息,并采取“先收后贴”的间接贴息方式,即农行先向贷户按季收取利息,再由财政把贴息直接打到农户的惠农卡上;第三,在贷款办理流程上,农行与政府联合组建担保调查团队,共同开展贷前调查、贷后管理和贷款收回。

  为弥补农村网点少、服务能力弱的问题,消灭农村金融服务空白乡镇,打通农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农行甘肃分行在优化物理网点布局的基础上,拓展电子渠道、流动服务渠道、委托代理渠道,做好新农合、新农保代理工作。优先选择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乡村卫生室(所)、“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及电信网点、乡村商品销售点设立惠农服务点,并不断规范管理,提高服务能力。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从2013年8月份起,农行甘肃分行建立“三农”金融辅导员制度,开展“三农”金融辅导工作。辅导内容主要包括国家政策、生产经营技术、基础金融知识、有关法律知识和致富案例。从宏观层面培育广大农民的金融意识、市场意识、发展意识,教育和引导农民重合同、守信用,打造良好的诚信环境和金融生态;在微观层面,通过送知识上门,帮助贫困农户寻找致富路径,发展富民产业,提高生产技术和经营技能,不仅让农民“能贷款”、“贷到款”,更要让农民“会用款”、“还起款”。

  政策建议:“输血”更需“造血”

  金融支持扶贫攻坚任重而道远。笔者认为,进一步做好金融扶贫应从以下几方面发力。

  一是中西部地区农民脱贫致富,既要靠“输血”,更要靠“造血”,除了必要的财政支持外,需要更多的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参与“造血”。建议多家金融机构共同介入,可借鉴邮政行业设立邮政普遍服务基金的做法,在银行业内部设立农户贷款普惠基金,由国家对所有在国内营业的银行,按照当年营业收入的一定比例征收基金,补贴给发放农户贷款的金融机构。

  二是在中西部贫困地区,建议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行由政府主导、财政出资建立担保公司的方式,为农民贷款提供担保,帮助银行分担风险。对已经建立的担保公司,省市县财政应持续注资,争取中央专项资金给予支持,并且通过动员吸收社会资金、逐步推行政策性担保公司市场化运作等方式,多渠道、多元化地增强担保公司的资本实力。

  三是各级政府应发挥好引导作用,制订发展规划,明确支持的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群体,组织和引导农民发展生产脱贫致富。同时,可通过创建信用村和信用户,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在设定条件、严格考核、落实责任的前提下,探索发放信用贷款。

  四是金融机构应更多地创新经营管理方式,降低农村金融成本。比如,在农业产业链发育比较成熟、生产组织化程度比较高的地区,可通过“银行+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农户”等形式发放农户贷款,实现农户贷款的批量作业,以此降低经营成本和风险。而在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比较低的地区,可联合当地政府,运用政府的行政资源,借助村镇干部的地缘优势,协助金融机构开展入户调查、筛选推荐客户、管理和收回贷款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