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更新时间:2021-11-30 来源:论文写作 投诉建议

【www.huxinfoam.com--论文写作】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互信范文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摘要】政策落实跟踪审计是国家监督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情况的一项制度安排,是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进而实现良治目标的重要手段。乡村振兴政策是现阶段我国“三农”发展进程中重要的公共政策,对其进行跟踪审计尤为必要。本研究在回顾文献的基础上,基于公共政策过程,论述乡村振兴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作用机理,以2018~2020年审计署审计公告为研究对象,分析实践中乡村振兴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困境,并提出相应优化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公共政策;国家治理

  一、问题的提出

  2017年10月,党的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三农”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2018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这一重大战略的具体实施做出了阶段性部署安排。乡村振兴作为国家战略规划在我国“三农”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围绕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由于乡村振兴政策具有内容覆盖量大、影响范围广的公共性特征,无论政府还是社会公众对其的落实情况与实施效果都极为关注。2018年9月7日,审计署印发了《关于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加强审计监督的意见》,按照该指导意见,乡村振兴战略审计的相关工作随即有序展开。政策落实跟踪审计作为一种政策纠偏与反馈机制,能够预防乡村振兴政策的理解偏差和落实不到位的风险,揭示乡村振兴政策制定缺陷和乡村政策执行体制障碍,抵御乡村振兴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管理漏洞与腐败。因此,为了使乡村振兴政策的良好初衷不被扭曲和具体政策能够有效实施,必须加强乡村振兴政策落实跟踪审计。

  二、文献综述

  (一)政策落实跟踪审计

  国外关于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Anderson和Easton[1]认为,政策落实跟踪审计补充和完善了传统审计的内容,国家审计机关由于其独特的地位和特点对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并提出审计建议,从而使国家审计内容更加完善。Dunn[2]提出了公共政策评估的适应性标准。国内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秦荣生[3]认为,政策落实跟踪审计是对公共政策及其相关配套措施的执行效果进行审查和评价,从而发现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并提出建议的一种国家审计形式。谭志武[4]提出,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目标不仅在于评价政策执行效果,还在于政策资金管理的规范性、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在此基础上,学者们对于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刘波[5]提出,我国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应该依照客观、合法和创新的原则进行。王慧[6]认为,要把握公共政策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持续进行政策落实跟踪审计,以充分履行国家审计职能。

  (二)乡村振兴政策落实跟踪审计

  现阶段,乡村振兴政策是我国公共政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国外对乡村振兴政策落实跟踪审计进行研究的文献较为缺乏。在我国,李平[7]论述了乡村振兴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内容,其重点在于揭示“阻碍乡村振兴政策措施落实、制约农业农村深化改革等体制障碍、制度缺陷和管理漏洞”。刘锡平[8]指出,国家审计机关应当对乡村振兴重大专项资金申报立项、组织管理、使用绩效等方面进行重点审计,以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综上可知,学者们对公共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定义、内容和公共政策执行效果审计进行了有益探索。但乡村振兴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已有文献的主要关注点在于其内容和重点,缺乏系统和深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对于乡村振兴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三、乡村振兴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作用机理

  基于我国“全面治理”与“持续治理”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模式,乡村振兴政策的着力点在于形成“全过程一体化”的公共政策作用机制。为此,需要将乡村振兴政策落实的全部过程纳入审计监督范畴。政策落实跟踪审计作为一种全过程的持续审计,其在乡村振兴政策落实的不同阶段均发挥着相应的治理作用。

  (一)乡村振兴政策落实过程

  1.配套措施制定阶段。通常,有关乡村振兴的重大政策由国务院及其职能部门制定,考虑到我国各个地区乡村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条件、经济政策适合度等方面具有高度异质性特征,因而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需要结合本地具体情况,制定与当地实际条件高度契合的乡村振兴政策配套措施,并按照配套政策措施的制定目标分配乡村振兴资金。各地方政府通过成立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乡村振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乡村振兴绩效考核制度等配套措施,进一步宣传、解读和推广乡村振兴政策,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乡村振兴政策制定者、执行者以及受众方对政策理解不一致的问题。限于政策制定者的有限理性、知识存量和认知水平差异,同时也受到地方差异的影响,乡村振兴政策配套措施的制定可能会在政策传递过程中与中央相关政策发生偏差,因此国家审计机关需要对乡村振兴政策的配套措施制定情况予以审查和评价。2.政策执行阶段。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乡村振兴政策执行和协作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利益诉求不同、信息不对称和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资金使用不规范、组织协调不顺畅、政策效果不达标等问题,因此国家审计机关需要对乡村振兴政策执行情况予以充分关注。3.政策效果评价阶段。对乡村振兴政策效果的评价必须考察该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而我国公共政策评估主要由政府部门进行,政府部门在系统内采取自下而上的总结报告等形式对政策执行效果进行评价,存在评估主体单一、独立性不足、专业性缺失的问题,这将影响乡村振兴政策效果评价结论的客观性与正确性。因此,国家审计机关需要作为独立于乡村振兴政策制定者、执行者和受众者的第三方,秉持独立、客观和公正的职业态度,运用绩效评价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乡村振兴政策效果实施评价。

  (二)跟踪审计作用机理

  1.乡村振兴政策制定阶段的审计预防治理。乡村振兴政策制定阶段的成果主要表现为乡村振兴政策的“形式”维度,乡村振兴政策的形式是指乡村振兴政策所存在和产生的方式以及外部表现形态,具体包括政策的文件形式、政策体系形式和政策制定程序。乡村振兴政策落实制定阶段的审计实质上就是形式维度的审计,即在乡村振兴相关政策执行之前,国家审计机关对地方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制定的配套措施进行的审计评价,具体地,应重点关注地方政府制定的乡村振兴政策配套措施的确定性、配套措施体系的一致性以及配套措施制定程序的法定性。国家审计机关通过及时介入地方政府制定乡村振兴政策配套措施的环节,在审查各地方政府是否出台了相关配套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配套措施基于形式维度进行审计,主要审查内容包括:政策执行主体、客体和内容三个要素是否完整;配套措施的条文是否具有确定性和一致性;配套措施与中央乡村振兴政策精神是否一致;各项配套措施之间是否协调和相对稳定;与当地“三农”情况的契合程度;配套措施制定依据是否合理;配套措施是否可行等。通过审查,及早发现乡村振兴政策配套措施可能存在的风险,提供具有前瞻性的建设性建议,防止由于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乡村振兴政策配套措施制定不当带来的负面效应,从而发挥国家审计的事前预防功能。22.乡村振兴政策执行阶段的审计揭示治理。乡村振兴政策的执行即“事实”维度,具体而言,乡村振兴政策的事实维度是指乡村振兴政策具体执行过程中表现出的各种数量值、比率关系或统计结果等客观存在的指标。乡村振兴政策的具体执行过程受众众多,是一个复杂、涉及多个领域、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对乡村振兴政策落实跟踪“事实”维度的审计属于事中审计,是对乡村振兴政策实施过程及政策实施所涉及公共资金使用情况的审查。国家审计机关通过审查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在乡村振兴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主体责任履行情况,评价政策执行主体行为的合法性与恰当性。主要审查内容包括:政策执行主体在乡村政策执行过程中是否存在不执行、扭曲执行和执行不畅等情况;乡村振兴资金的投入、资金运用信息披露和资金监管责任等情况。通过跟踪审查乡村振兴政策执行过程及资金使用情况,国家审计机关可以及时、准确地发现阻碍乡村振兴政策执行的原因,揭示影响乡村振兴政策落实的因素,向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审计建议,保证乡村振兴政策执行到位,避免政策在落实过程中出现偏差。3.乡村振兴政策效果阶段的审计评价治理。乡村振兴政策的效果也就是“价值”维度,即乡村振兴政策运行中和运行之后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发挥的实际作用。乡村振兴政策的价值具体表现为政策效果、政策效率和政策影响。对乡村振兴政策效果阶段的审计,也就是乡村振兴政策落实跟踪审计价值维度的审计属于事后审计,通过评估乡村振兴政策产生的影响,即该政策引起政策受众方和社会发生的改变,判断乡村振兴政策是否符合促进社会生产力、社会公正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三项公共政策的价值标准,进而实现对乡村振兴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的权利监督与约束。国家审计机关对乡村振兴政策价值维度审计的具体内容包括:评价乡村振兴政策的执行效果是否已实现预期目标和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审查乡村振兴政策专项资金运用的合法性、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评估乡村振兴政策执行对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公共服务、农村科技和人才、农村环境治理效果的影响等。通过审计及时发现和揭示影响乡村振兴政策顺利实施或偏离价值目标的因素,促进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增强服务乡村振兴意识和履责能力,保证“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政策价值目标实现。综上所述,乡村振兴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三个阶段即政策制定、执行和效果评价阶段,也就是形式维度、事实维度和价值维度三个方面的审计彼此联系配合,形成一个审计治理的作用体系,具体如图1所示。

  四、乡村振兴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实践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按照审计署的统一部署,各级国家审计机关从2018年底开始依法进行乡村振兴政策落实跟踪审计。2018~2020年,审计署共发布了9份有关乡村振兴政策落实的审计公告,从审计公告来看,乡村振兴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分析如下。

  (一)审计介入评价配套措施制定较为滞后

  根据审计公告,乡村振兴政策配套措施制定主要存在三类问题:一是各级地方政府未能及时完成乡村振兴政策的具体方案,资金使用效率不高。例如,审计署2020年第5号审计公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底,下达给辽宁省、安徽省、内蒙古自治区等的市、县的涉农财政专项资金10.13亿元滞留、滞拨、长期闲置,其中2.84亿元闲置两年以上。二是各级地方政府未能科学论证乡村振兴项目,导致项目建设标准不高或后续管理不到位。例如,审计署2020年第4号审计公告显示,辽宁省法库县、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甘肃省西和县等7个县53个农村道路管理不规范,2038.64公里道路养护或生命安全防护不到位,涉及资金3.8亿元。三是各级地方政府项目方案编制不合理,项目进展缓慢。例如,审计署2020年第4号审计公告显示,山西省和顺县、山东省蒙阴县、广东省佛冈县等17个县6.33万农户的农村厕所改造任务未能如期完工。实际上,如果审计机关及时介入各级地方政府制定乡村振兴配套措施的制定阶段,通过对政策的一致性、合理性、确定性等形式进行评价,上述问题原本能够得以避免和纠正,但目前审计机关在乡村振兴政策配套措施制定阶段的评价功能缺位,审计治理的预防功能未能有效发挥,导致地方政府存在乡村振兴政策具体方案迟滞、项目论证简化、项目方案编制粗糙等问题。

  (二)政策执行过程审计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关注欠缺

  乡村振兴政策执行是政策落实过程的中间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政策执行审计要通过跟踪审查执行过程发现政策落实偏差,并揭示影响落实的因素。本文通过对审计公告结果的梳理发现,乡村振兴执行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仅仅关注发现的问题本身,并未深刻揭示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例如审计署2020年第4号审计公告指出,“部分地区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和生猪生产保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每个具体问题在后附的主要问题清单中反映为“问题类型”和“主要表现”,但是对于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的原因没有单独列示,仅在“问题表现”中有“管理不规范”等模糊的原因说明。关注政策是否落实、执行是否存在偏差仅仅是乡村振兴政策执行审计的一个方面,对于其落实不到位、执行存在偏差的原因揭示却是政策执行审计不可或缺的另一个方面,它是审计人员为乡村振兴政策充分执行提供“如何规范管理、从哪里入手规范管理”等有价值审计建议的依据。然而,目前乡村振兴政策执行审计中重问题、轻原因,审计治理的揭示功能尚未充分发挥,也就难以及时发现和揭示制约乡村振兴政策顺利实施的各种原因。

  (三)政策效果审计对政策及其效果的评价不足

  审计署发布的有关乡村振兴政策落实的审计公告的内容及其后附的主要问题清单说明重点集中于:资金闲置、项目建设标准不高、项目后续管理管护不到位、项目进度慢等问题,缺少对乡村振兴政策本身或政策执行效果的评价性描述。即便专门针对乡村振兴政策的2019年第6号审计公告,也仅仅运用诸如“建设任务未完成”“尚未投入使用”“未实现目标任务”等比较简洁的语言描述现状,并未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业绿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等方面阐释审计发现的问题,也未对政策落实及其效果予以评价。2019年第6号审计公告中针对效果性的评价体现在农村厕所改造和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项目效益与资金效益上,例如“14个县的农村厕所、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成后因管护不到位等无法有效使用,部分长期闲置未发挥效益”。再如“造成32.73亿元滞拨或结存在地方财政、农业等主管部门或乡镇,其中4.94亿元闲置1年以上,最长的闲置超过4年”。这些对项目效益和资金效益的评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农民满意度、人居环境治理质量、乡村振兴政策产生的农业绿色发展和产业发展状况等方面,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并没有予以相应监督和评价,也缺乏对相关部门和人员的问责。乡村振兴政策落实跟踪审计通过关注政策受众人员和乡村各个方面所发生的实际变化,并将实际变化的现实和应该发生变化的价值标准做比较,以此为依据对乡村振兴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的价值取向进行评价,确保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服务乡村振兴的政策价值目标实现。但审计实践中鲜有关注乡村振兴政策及其效果,对乡村治理问题问责不到位,审计治理的评价功能未有效发挥,乡村振兴政策的价值目标实现的评价便无从谈起。

  五、乡村振兴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优化路径

  (一)及时评价配套措施,为乡村振兴政策制定提供信息和咨询

  国家审计机关应该及时介入乡村振兴政策配套措施制定阶段,实质上是在法律赋予其的合法地位前提下参与乡村振兴政策过程,扩大了政策主体参与广度,并前置了非传统政策主体参与政策的时间,而且国家审计机关要出具审计报告,报告上应重点列示具有专业性和权威性的审计建议,以提高审计参与政策配套措施制定阶段的质量。另外,国家审计对乡村振兴政策的形式审计,要通过审计公告和公告解读等方式,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充分和真实的乡村振兴政策配套措施制定信息,从而克服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内部缺乏公开信息的动力与机制的缺陷。社会公众从审计公告和公告解读中获得审计信息后参与乡村振兴政策,也有助于从“源头”上保证乡村振兴政策和措施的有效落实。

  (二)深入挖掘问题原因,保障乡村振兴政策顺利贯彻落实

  乡村振兴政策执行涉及多种因素,保证其顺利执行需要两个重要条件:一是执行者尽职尽责,二是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制度保障。从乡村振兴政策执行存在问题的外在表现到产生问题的原因,需要审计机关和人员能够以宏观和全面的视角,从问题表象分析影响和阻碍乡村振兴政策落实的执行主体或者制度因素,从而发现乡村振兴政策偏离预期目标的原因。具体而言,在乡村振兴政策执行阶段,审计人员一方面要审查各级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是否创造了充分的条件保障乡村振兴政策落实,并对政策具体执行单位和人员进行必要的管理和控制,从而监督和约束乡村振兴政策执行主体,以确保其职责履行到位。另一方面,审计人员要关注政策落实过程中的执行机制、监督机制、责任制度和建成项目的管理机制,通过对上述制度设计的健全性、执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进一步揭示乡村振兴政策落实的制度障碍,为乡村振兴政策各个相关主体提供具有可行价值的建议,从而及时纠正乡村振兴政策执行偏差,防止政策落实发生变形。

  (三)有效开展政策绩效评价,促进乡村振兴政策价值目标实现

  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在乡村振兴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中必须有所作为,并且承担公共受托责任。与之相适应,乡村振兴政策落实跟踪审计需要关注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的公正性、效率性、平等性和稳定性,即在乡村振兴政策的终结阶段,国家审计机关应该对该政策予以绩效评价。乡村振兴政策绩效评价一般可以分为三个步骤:1.完善乡村振兴政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包括乡村振兴政策效率、乡村振兴政策效果、乡村振兴政策影响和乡村振兴政策充分性四个维度。效率维度是指乡村振兴政策成本收益率,乡村振兴政策收益不仅有货币收益,还有非货币收益。因此对乡村振兴政策效率维度绩效评价主要在于政策是否以最低成本最大化实现乡村振兴政策的预期目标。效果维度是指乡村振兴政策结果是否或在多大程度达到乡村振兴政策制定目标。通过乡村振兴政策实际执行结果与预期结果的比较进行乡村振兴政策效果维度绩效评价。影响维度是指乡村振兴政策对农民及其他群体产生的影响,既包括经济影响,也包括心理影响等其他影响。充分性维度重点评价乡村振兴政策制定和执行中出现的问题是否有效解决,农民的诉求是否得以充分满足。2.建立乡村振兴政策绩效评价过程和结果信息公开制度。信息公开制度有利于国家审计发挥约束性和建设性作用。乡村振兴政策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乡村振兴政策落实跟踪审计信息的一部分,国家审计机关一方面向政府报告,并以简报形式印发给乡村振兴政策的相关执行部门,另一方面在审计署和地方审计机关网站上以审计公告形式公开。国家审计机关在不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基础上,向社会公众公开乡村振兴政策落实审计的相关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的影响力,有助于更多社会公众参与乡村治理,发挥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3.根据乡村振兴政策绩效评价结果实施问责。乡村振兴政策绩效评价结果有正反两个方面,对于正面效果明显的乡村振兴政策应继续执行,对于产生负面效果或者无效的乡村振兴政策应予以废止,而对于有待改进的乡村振兴政策,政策制定部门应结合审计建议予以完善。另外,对于没有完成预期目标的乡村振兴政策,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分析政策制定不恰当和执行不到位的具体原因,并依法追究责任人的责任,以发挥绩效评价的结果导向和刚性约束作用。

  参考文献

  [1]AndersonW.,D.Easton.ThePoliticalSystem:AnInquiryintotheStateofPoliticalScience[J].AmericanPoliticalScienceRe⁃view,1953(3):862~880.

  [2]DunnW.N..ProbingtheBoundariesofIgnoranceinPolicyAnalysis[J].AmericanBehavioralScientist,1997(3):277~298.

  [3]秦荣生.政府审计新领域:经济政策执行效果审计[J].当代财经,2011(11):112~118.

  [4]谭志武.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若干问题的认识——基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跟踪审计的实践[J].审计研究,2012(6):19~23.

  [5]刘波.政策措施落实跟踪审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审计月刊,2016(11):4~7.

  [6]王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理论与实务研究综述[J].审计研究,2017(2):21~24.

  [7]李平.审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路径[J].审计月刊,2019(10):11~12.

  [8]刘锡平.机层审计机关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占位与担当[J].审计月刊,2020(10):14~16.

  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摘要: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农户职业素质的重要手段,成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研究主要探究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农村电商当前面临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电商;经济发展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三农”问题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到如今的现代化建设都是国家发展阶段的重中之重,乡村振兴战略更强调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的发展问题。随着电子商务的重要性和作用被更多人所认识,农村电子商务被越来越多的农户所使用。利用电商促进农业发展,是新时期农业发展的新动力。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仅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还能进一步的规范农业生产,通过更广泛的消费者群体进行定向种植农作物,获得更高的利润,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1当前农村电商发展的现状

  1.1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始终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既在顶层设计上把握住大局,又在基层建设上打好基础。在顶层设计上,国家针对农村的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教育医疗、产业发展以及科技研发予以制度保障,以确保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中快速发展。在基层建设上,国家对农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加大投入力度,以保障农业、农民经济稳步前行。其中,利用电商促进农业发展,是新时期农业发展的新动力。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保障农村电商的发展,自2014年起,农村电商连续6年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2015年发布《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力图建立一个快捷、高效、文明、诚信的电商平台促进农业发展。2016年国家部委联合印发《关于促进电商精准扶贫的指导意见》,引导和鼓励电商人才加大电商平台的研发,以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和贫困人口增收脱贫渠道[1]。2017~2020年,国家相继出台各种政策支持农村电商的发展,在未来,农村电商必将成为国家增加农村收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1.2网民数量不断增加。根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9》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2.25亿人,占网民总数的26.3%,较2018年年底增长305万人,半年增长率1.4%[2]。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在乡镇农村大力推广互联网建设,强调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和重要内容,互联网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移动手机以简单、快捷、便宜的优势迅速遍及广阔的农村市场,每家每户基本拥有一台移动手机,互联网企业、行业协会、专业机构等加大对涉及微信、微博、抖音、专业APP的平台和内容投入,为农民提供政策、市场、技术、保险等生产和生活各方面的快捷信息服务。农村电商方面,农村电商通过网络平台,拓展农村信息服务业务、服务领域,使之成为遍布县、乡、村的三农信息服务站。2018年农村电商超过980万家,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交易额达2305亿元,同比增加33.8%。1.3农村电商人才回流。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政府、高校对农村电商人才的培养都做出了相应的努力,多数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也促使城市电商人才返乡创业。在政府层面,国家支持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担任村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职务,以专业的学识学干来规范乡村治理,落实国家政策方针,参加村务管理,加强基层组织。国家推行优惠政策支持鼓励全国各地的公务员到乡下基层历练,带领村民发展致富项目,成立专业合作社,以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当前高校和职业院校成立和农村电商相关的专业,力图培养高素质、高水平、富有创新力的电商人才。此外,国家多数产业都进行了转型升级,大批外出工作者返回家乡进行创业,而农村电商以参与成本低,方便快捷的优势吸引了大批创业者返乡创业,淘宝村便是农村电商发展的重要载体,阿里研究院近日公布数据,截至2019年6月底,全国淘宝村数量达到4310个,淘宝镇达到1118个,共创造7000亿元的销售额,带动683万个就业岗位。农村电商在电商人才的努力以及销售平台的优势下不断创造出新的成绩。

  2农村电商发展面临的困境

  2.1基础设施不完善。当前偏远的农村地区在网络供给、道路交通、物流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比较落后,制约了当地电商的发展。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农村网络主要供给公司是中国电信,一家一户的网络用费约1000元左右,相对于农民消费支出的比重较高,另外网速存在着信号差、速度慢,难以满足农村电商的发展。在交通设施方面,乡村道路安全设施建设滞后,道路等级低,一些偏远地区依山傍水、坡陡路窄、路险难行,运输车辆基本无法通行,较差的公路质量和安全问题长期制约着农村电商工作的顺利开展,乡村道路的覆盖率、通达率、优质率不能满足农村电商的发展。在物流体系配送方面,由于交通运输条件限制,乡村的物流配送成本居高不下,时效更是难以保证,特别是农产品冷链“最先一公里”和物流“最后一公里”等农村电商物流体系建设滞后[3]。2.2信息共享平台缺失。当前,我国还没有形成系统、成熟的农业电商企业和电商平台,更多的依赖于第三方电商平台进行农产品的售卖。农业电商平台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价格不透明、销售途径不畅通等问题。在农业信息获取的途径上,没有权威的电商平台统筹市场需求和农产品的种植方向问题的规划,农户种植农产品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当前市场的需求变化决定,把握不住未来农产品的价格和市场趋势,往往造成资源浪费和成本亏损。在农产品价格方面,存在着市场价格不透明的现象、南北市场差异大的问题,农户不能及时的了解农产品市场的动态,产业信息和销售信息往往通过采购商的途径获取,严重损害农业经营者的利益。在农产品的销售途径方面,农业经营者往往是个体售卖或者交给采购商统一收购,农业电商平台因其自身发展不畅、竞争力小等问题,在农产品售卖方面往往没有太大的优势,农产品依旧是传统方式进行售卖。2.3电商人才缺乏。农业电商平台需要专业的电商人才去操作和运行,而当前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电商高级人才匮乏的现象。在农产品对外输出方面,需要农民卖家精通电商技术,能够严控农产品标准、解决消费者需求、了解客户需求、把握市场动向,并及时做好售后服务,解决消费者在客服上关于产品的质量问题。在电商网站的建设和维护方面,需要农民卖家及时进行平台维护、设备检测、机器维修、农产品质量检测。而大部分的农民卖家文化程度低,网络通识教育程度不够,无法进行电商平台的线上咨询和售后服务,在种植和售卖途径上全部凭借经验习惯决定种植什么,靠自身劳动体力和主观意愿去售卖,导致农产品过剩或者短缺,引起市场波动,无法体现农产品的真正价值。此外,农村地区由于交通落后、经济不发达,就业压力大等原因,大部分年青一代外出务工,农村“空心化”问题严重,严重制约电商人才的引入和电商平台的崛起。

  3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电商发展策略

  3.1推进国家政策优势,促进农村电商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国家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农村电商发展的政策,加强对农村电商的扶持。在以人为本方面,国家给予农户更多的帮扶政策,鼓励农户专心于农产品的种植。在资源流动方面,国家不断加强农业资源和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发展。在基础设施上,国家不断加强基础网络配套设施的建设,为农业电商的发展奠定硬件基础。农村电商应协调处理农业、农民和电商平台的关系,利用政策优势,推进农村电商的发展。在农村电商的发展规模上,国家应该加强组织保障,组建农业电商协会和电商运营中心,由专门机构、专职人员推进农业电商规范化、市场化运营[4]。通过国家政策优势推进农村电商的发展,是有步骤、有计划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举措。3.2不断完善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平台有利于打破传统小农经济耕作的弊端,解决传统农业市场的缺陷,更好的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因此,不断完善信息共享平台,应加强对农业信息的采集、发布与更新,使农户及时的了解市场趋势,进行农产品种植。在农产品种植信息方面,在农业信息共享平台上及时发布相关农产品的价格走势、消费者需求以及未来同类农产品种植数量,让农户了解各类农产品的价格走势,种植内容服务消费者需求,并防止同一类农产品的过度生产,造成在资源上浪费。在农产品销售方面,农户能够从农业信息共享平台中获取有效信息,及时的进行农产品的预定、交易与完成,并根据消费情况的不同进行销售策略的调整。此外,消费者通过信息共享平台能够传达自己的消费需求、产品标准以及服务要求,农户能够根据消费者反馈的信息调整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最大限度的发挥农产品自身的价值。信息共享平台是沟通农户和消费者对接的有效途径,通过这一平台更大限度的发挥互联网在农村的优势,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强农村整体经济效益。3.3紧紧依靠人才发展农村电商。人才是农村电商发展的主动力,只有依靠电商人才,才能更好的打造大型、成熟的电商平台。在农村培养电商人才,我们要通过坚持顶层设计、推进基层组织建设等举措实现乡村人才振兴。在顶层设计方面,国家要落实优惠政策鼓励人才返乡创业,为创业致富带头人提供基地和资金,建设农村创业就业培训基地,通过互联网+培训模式帮助更多人才创业致富,政府做好本地产品、政策宣传,通过多种渠道吸引外出工人、毕业大学生和基层干部返乡创业。在基层组织建设方面,首先要破除农户关于传统农产品交易模式的认识,转变他们的思想意识,通过培训班、实例演示等方式强化农户对农村电商的认识。除此之外,乡村要创新体制机制,建立电商人才评价机制,对于能力、业绩、贡献较大的电商人才给予相应的地位和报酬奖励。在人才培养方面,可以分门别类的根据个人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实施差别化教育方针,为农村电商培养专业人才[5]。3.4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农村电商发展的先行条件,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在基础交通、物流配送、网络设施等方面存在着不足,在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中应继续加大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在基础交通方面,要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提高农村公路的通畅率和通达率,合理进行乡村主干线和主干道的布局规划,减少运输成本,提高农产品运输效率。在物流配送方面,要推进物流业发展,配套发展仓储、物流等服务业,推行村邮站和快递待办点、村网店联建,做到“县区有园、乡镇有点、村有代办”[6]。在网络设施方面,网络运营商要降低网络运营成本,实现通信、宽带、网络行政村全覆盖,奠定农村电商发展的物质接基础。在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加强县级政府与企业的合作,采取政府补助、企业帮扶、群众支持的方法,推进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3.5打造乡村大品牌。市场品牌的塑造是农产品从区域性过渡到公共性的重要阶段,对于全国优势特色农产品应该进行全面、系统、深入地包装和宣传,展现地方乡村的特色优势,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此过程中,应该加大网络媒介的作用,利用抖音、微博、微信等媒介将电商平台建设、特色农产品宣传和特色农业文化节旅游宣传相结合,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农产品的品牌认知度,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并利用电商平台将第一产业的产品销售、第二产业的加工制造和第三产业的农业文化节旅游相结合,增加农民收入。此外,品牌的塑造也是农产品标准体系的重新建立,电商平台应该建立部门协作机制,从产、供、销全产业链发力,抓好农产品的质量监管,建立完善的农产品标准体系。用互联网思维探索电子商务服务新农村的新思路、新形式,加大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从而推进我国农业大发展。3.6加强政府财政资金支持。中央财政在促进农村产品上行、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开展农村电子商务培训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这对于建立农村电商发展基金、促进农村电商的稳步前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具体的实施情况上,农村电商发展应充分的利用好政府提供的财政资金,突出电商发展的重点,围绕现阶段农村电商面临的基础设施不完善、信息共享平台缺失和电商人才缺乏等方面进行重点建设。在资金管理上,应建立完善的效力评估机制,由专门的政府组织单位开展电子商务管理服务、业务办理,监督指导和试点建设等工作。此外,在整体的布局规划上,应做好农产品的质量监管、信用体系建设和品牌宣传,从而在整体上形成管理高效、服务周到、监督有效的新格局。

  总而言之,农村电商的发展由于基础设施、技术、专业人才等方面的限制,存在着一定的发展局限性,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和大数据环境下电子商务的发展,赋予农村电商发展新动能。一方面,发挥政府的顶层设计作用,在产业推进、空间布局、资源整合方面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发挥互联网产业的基础建设作用,推进电子商务和农村电商的深入发展,两者相互补充,共同推进,从而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繁荣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琦,黄承伟:中国绿色减贫发展报告(2017)[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8.

  [2]数字[J].甘肃农业,2019(6):4.

  [3]庞爱玲.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电商产业发展困境与路径[J].农业经济,2019(7):123-124.

  [4]庞博夫.内江市农业电商平台建设情况及发展建议[J].农技服务,2016,33(3):27-28.

  [5]钱俊.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农村电商的发展与人才培养研究[J].农业经济,2018(11):108-110.

  [6]董鹏,杨光.三年沉淀,2018农业电商的困与破[J].营销界(农资与市场),2018(7):66-67.

  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内容摘要】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以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为切入点,从乡村思想道德建设、拓展乡村文化资源、开展乡村文化活动、创建乡村特色文化等四方面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途径进行积极探索。

  【关键词】高职学生;社会实践;乡村文化振兴

  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和“魂”,它不但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柱,而且为乡村振兴始终沿着持续健康的发展道路定位导航。没有乡村的文化振兴,难以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使命。作为与地方经济发展最紧密联系的高职院校具有服务乡村振兴的优势,高职院校每年暑假都要组织数量庞大的学生开展“三下乡”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活动,其中送文化下乡是“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重要内容之一,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发动学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探索繁荣乡村文化的各种途径,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一、乡村文化振兴的内涵

  关于乡村文化振兴,学术界对此进行多方面的探讨,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如范建华、秦会朵从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角度出发提出乡村文化振兴是在继承原有优秀乡土文化基础上,与当今社会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有机融合,形成为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作出贡献的具有中国特色乡土的文化。李军明、向轼认为乡村文化振兴是对原有乡村文化进行重新整合构建成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新型乡村文化。孙喜红、贾乐耀、陆卫明从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角度出发提出乡村文化振兴是满足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需要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现实需求。沙垚、王昊从主体、空间、时间、实践的四维框架出发认为乡村文化振兴是以农民为主体的文化、能够激发乡村内生动力的文化、能重新钩连历史和当代的文化、也能超越职业化的文化实践。从上述所列的内涵可以看出,学术界对于乡村文化振兴内涵的表述虽然不同,但是他们所表述的都体现了共性的东西对原有文化的重新构建。综上观点,笔者认为乡村文化振兴是对原有传统乡土文化的重新构建,在重构的过程中通过剔除其不合时宜的传统乡土文化因子,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融合现代优秀文化因子,从而把乡村文化打造成具有独特韵味的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优秀乡土文化,从而使传统的乡土文化得以振兴。

  二、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意义

  (一)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价值引领。乡村振兴包括产业、人才、文化、组织、生态五方面统一协调发展的全面振兴,其中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在乡村振兴中起价值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通过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形成乡村文化产业拉动乡村产业振兴。我国在几千年的农业耕作实践中,形成了许多各有特色的乡土文化,这种经过长期改造、传承和发展积淀而成的文化资源形成乡村文化产业,以此拉动乡村产业振兴。二是通过挖掘乡土文化中蕴含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生态理念,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优化乡村生态环境促进乡村生态振兴。三是通过挖掘传统乡村社会中长期形成的治理智慧,如乡规民约、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和准则、淳朴民风等促进乡村组织振兴。四是通过挖掘古代商人长期在外闯荡过程中形成的“注重诚信”、“敢于打拼”、“勤俭致富”等的优良品质激发农民创业活力促进社会振兴。(二)乡村文化振兴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总书记强调:“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1]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几千年漫长的农耕社会所积淀的农耕文化基础上孕育出来的,传统的农耕文化是整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和源泉,是中华文明流传至今生生不息的灵魂,传统的农耕文明在凝聚乡村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代表传统文化传承的农耕文明不断受城市文化的冲击,广大乡村地区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生活不复存在,淳朴、敦厚的民风逐渐衰落,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但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而且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在乡村的逐渐流失。因此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三)乡村文化振兴是满足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内在要求。总书记强调指出:“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2]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乡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农民对物质需求基本得到满足,随着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期盼有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但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国乡村文化建设步伐滞后,跟不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难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改变落后的农村文化面貌,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期盼和需求。

  三、高职学生社会实践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途径

  (一)助推乡村思想道德建设,提升乡村文明水平。思想道德建设在乡村文化振兴进程中起着引领和指导作用。因此,乡村文化振兴首先要大力推进村民思想道德建设,切实提高广大村民和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水平。高职学生可以利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借助于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优势,积极参加到乡村思想道德的建设中去。一方面,高职学生可以通过挂职锻炼等方式与深入各乡镇,并与之结对共建,还可邀请本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他们作新时代党的最新方针政策的专题报告,提高村民特别是党员干部的政治站位和政治理论素养。另一方面,高职学生通过参与举办一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帮助广大乡村群众树立正解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明辨是非,在传承优秀地方文化的基础上去其陈观陋习,全面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跟时代步伐,真正做到“听党话,跟党走”。(二)助推拓展乡村文化资源,推动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乡村基层文化机构的建设与发展,这给乡村文化带来了新的活力,为乡村文化建设开启新征程,但还存在着文化资源缺乏、文化内容单一、文化建设可持续性不强的问题。高职学生社会实践的加入,可以拓展乡村文化资源,推动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一是高职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丰富的文化资源,给予乡村文化建设的直接的帮助。二是高职学生通过开展以乡村文化振兴为主题的社会实践调研活动,深入农村并协同乡村文化人员共同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乡村文化内涵,增厚地方文化底蕴,增强地方文化自信。三是高职学生可以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帮助乡村建立电子图书馆,集合网上文化资源,这不但实现高职院校与乡村基层文化机构可共享图书资源,而且还能引领村民健康学习,拓展网络文化资源。四是高职学生利用自身社会活动面广和活动能力强的优势,向社会各界宣讲乡村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向乡村文化机构捐赠、捐购其所需要的书刊资料,联系城市各类文化组织给乡村基层文化机构传经送宝,不断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活力。(三)助推开展乡村文化活动,提升乡村文化品位。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展一系列的乡村文化活动进行,因此乡村文化活动是乡村文化发挥作用的主渠道、主阵地,对于提高乡村群众文化品位具有重要意义。高职学生社会实践助力乡村文化活动具有天然优势。一是高职学生既可以为乡村文化活动出谋划策,也可以出人出力,协助乡村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具有朝气活力高职学生的参与不但为这些活动增光添彩,而且大大增强活动效果。二是高职学生发挥高职院校自身文化优势,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独立为村民举办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宣传活动。三是提升乡村文化活动品位,促进乡村文化活动繁荣发展,从“送文化下乡”到“种文化下乡”,发挥高职学生较高的文化活动能力,通过言传身教,帮助乡村党员干部和群众提升组织和参与乡村文化活动的能力。(四)助推创建乡村特色文化,培树乡村文化品牌。乡村特色文化,既是乡村文化品牌的源泉,也是乡村文化中的精华,更是乡村文化的生命力所在,挖掘和创建乡村特色文化,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高职学生可以借助本校具有文化研究资料和自身人才的优势,在开展社会实践时,协同乡村文化干部和当地有较高文化修养的行家里手,从历史、地方、经济、人文、区位等方面入手,挖掘或策划乡村文化品牌,寻找可以打响乡村文化品牌的路径和内容。具体可以通过查阅当地乡村文化的历史文献资料,通过文献资料疏理并挖掘当地乡村文化的特色和亮点,着力打造乡村特色文化名片。也可以通过实地调研和走访相关人物,深入了解乡村特色文化传承,形成相应的调研报告,为创建乡村特色文化提出合理化建议。同时加强宣传推广,实现乡村特色文化与文化旅游、文化产品相结合,打造响亮的乡村特色文化品牌。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学生社会实践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前景广阔。为了进一步地发挥高职学生社会实践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还需要高校、地方政府与乡村的通力合作,进行无缝对接,资源共享,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N].人民日报,2018-9-23(1)

  [2].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4

  [3]宋小霞,王婷婷.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J].山东社会科学,2019,4:176~181

  [4]王秀萍.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服务乡村振兴战略[J].教育与职业,2019,10:10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