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

更新时间:2022-01-19 来源:论文写作 投诉建议

【www.huxinfoam.com--论文写作】

  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lùnwén,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互信范文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2021年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1年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

  摘要:“形势与政策”课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和主要载体。但是目前形势与政策教育还面临着许多困惑与难题,最基本的问题如对“形势与政策”课特征的把握不准确。解决此问题,必须准确把握其作为一门政治课的性质、作为一门理论课的特点,并坚持“宜粗不宜细”的讲授原则。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政治课;理论课;宜粗不宜细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163-02

  “形势与政策”课(以下简称“形策”)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和主要载体。自2004年1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地位、意义及做法等提出了明确的规范要求后,我国不同层次的高校均加强了对大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但是形势与政策教育还面临着许多困惑与难题,最基本的问题如对“形策”课特征的把握不准确。如何讲授好“形策”课,使之在变幻莫测的时代条件下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培养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广大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研究者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重要任务。因此,在认真学习和钻研授课大纲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形策”课的性质、特点以及基本的讲授原则。

  一、准确把握“形策”作为一门政治课的性质

  准确把握课程的性质,这是讲授好一门课程的前提。因为课程的性质统领着整个教学过程,并且是直接决定教学能否达到课程设置预期目标的最主要因素。

  顾名思义,从“形势与政策”的名称来看,这门课程是讲解形势与政策的课程。但从内容来看,“形策”课的教学内容极为宽泛且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一方面,教学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外交等方方面面,另一方面,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与高校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形策”课教学内容变动性很大,其时效性表现更为直观和强烈,教学过程中对国内外重大事件、重要会议和风云变幻的形势跟踪十分紧密。但是如果据此认为“形策”课从属于新闻传播学的学科教学体系,那就大错特错。判断一门课程的性质,最基本的依据并不是课程的名称或教学内容,而是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事实上,“形策”课的教学目标明确地决定了该门课程作为政治课的性质。即课程目标主要是帮助学生及时准确了解国内外的重大时事和科学认识党与政府在特定时期内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自觉地与党和国家保持高度一致,坚定地在中共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换言之,政治性为“形策”课最基本的特征。

  准确把握“形策”作为政治课的性质对于处理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准确把握课程性质有助于明确实现课程设置的育人目的。众所周知,因为社会阅历的不足、理论武装的不够,面对各种社会思潮的交锋,面对变幻莫测的国际国内社会格局,面对国家建设和自身发展过程中的诸多困惑、挑战和难题,处于青春期的部分大学生有很多思想和现实上的迷茫和问题,尤其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正确诠释时代和社会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浅出地教育引导大学生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和认知上的科学,特别是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和人们思想观念、道德选择、价值取向多样化的情况下,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更好地将理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关注和回答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面对如此艰巨的历史使命,授课教师只有在准确把握“形策”课程性质的前提下才能实现课程设置预期目的。

  其次,准确把握“形策”的课程性质有利于正确处理这一课程教学中知识性与思想性关系的问题。如前文所述,“形策”课最基本的特征是政治性,但该课不仅仅是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在教学过程中也充满了知识性。尽管“形策”课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范围,但“形策”课的教学不是单纯的理论性教学,不能局限于空洞的理论说教。因为该课程与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军事学科等密切相关,既涉及有现实问题,也有历史问题;既有国际风云,又有国内形势,其所涉及的知识之广泛是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不具备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知识教育。当然,“形策”课并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以事说理,突出马克思主义的形势教育和政策教育,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此外,“形策”课在加强现实教育的同时应重视历史教育。因为,任何事物发展变化都必须是一个历史的过程,重视现实教育才能有鲜活的生命力,注重历史教育,理论才能讲清楚,不会止于肤浅和片面。

  二、准确把握“形策”作为一门理论课的特点

  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果说政治性突出了“形策”课的课程性质,那么,理论性则强调了该课程在内容上的特点。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把握住“形策”课的政治性,还必须把握住“形策”课作为一门理论课的特点。“形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形势与政策教育不仅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和教学方法多样性等个性特征,还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与政策性等方面的共性特征,这决定了“形策”课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必须突出理论课的特点。

  首先,对于涉及的基础理论必须系统全面地讲清楚、讲透彻。“形策”课基础理论的系统讲授是相对于重大热点问题的专题形式和其他如小组讨论、实践参观等形式而言的。之所以强调基础理论部分应系统讲授,是因为形势与政策的基础理论强调理论性、系统性以及连贯性。了解形势与政策理论的一般概念、原理、研究对象和历史发展脉络,要从宏观和整体上把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基本内容和规律特征。如果缺少对基础理论部分的理解和掌握,只是大而化之地对热点问题进行蜻蜓点水式的讲解,根本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对问题本质探寻的认知需求[1]。当然,基础理论的系统讲授形式也要服从于大学生关于形势与政策分析方法论的培养和应用这个大前提,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利用正确的思想武器积极思考问题,而不是简单要求学生必须接受教师所讲的单一结论。

  其次,对于重大问题应突出重点专题讲授。通常情况下,每个学期形势与政策课大多以形势报告和专题讲座的形式安排。专题形式对于热点问题的讲授效果更为显著,因为每学期的“形策”课内容变动比较大,不同热点问题之间虽有一定关联性,但其各自独立性更强。所讲很多内容要超出教师平时研究积累的范围之外,在紧张有限的备课时间内,授课教师比较容易集中精力形成对讲授问题完整深入的认识,内容更能够充实丰富。比如在讲解“全面理解与深刻把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时,应以专题讲授的形式,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全面理解此次会议的主要精神及其重大意义三个方面主题鲜明地讲解,这样就会突出该专题的重要性,也便于学生全面地把握此次会议精神及相关内容,有助于强化教学效果。

  三、准确把握“形策”课“宜粗不宜细”的讲授原则

  在明了“形策”课作为一门政治课的性质和理论课的特点之后,不难得出该课程应坚持宜粗不宜细的讲授原则的结论。“宜粗不宜细”是“”结束后邓小平领导全党总结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经验及教训时提出的一个关于总结历史的原则。他指出:“这个总结宜粗不宜细,总结过去是为了团结一致向前看。”[2]这一原则对于学习和研究历史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以此作为讲授“形策”课的基本原则也是合适和恰当的。“宜粗不宜细”是对“粗”和“细”的辩证统一认识。所谓“粗”,是教师在对变幻莫测的国际国内形势,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等领域的认知和了解中建构起来的宏观视角。具体来讲,在教学实践中要坚持以下三点讲授技巧。第一,对教材的内容讲授要有明确的目的感。即以教育引导大学生为目的,而不是就时政新闻论形势而简单地成为“传声筒”。第二,对讲授内容要有清晰的线索感。尽管各个专题看似独立,但都有其内在的关联,讲授时应遵循事物发展内在规律和发展走向。第三,在授课中必须要有强烈的现实感。特别是针对比较晦涩的理论问题的讲解,不能“空对空”,必须立足现实,贴近校园、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这样才能引起思想共鸣。

  此外,如上文所述,每个学期“形策”课的课时安排比较短暂,一般为六到八讲,即二十个课时以内。在如此有限地时间内要事无巨细地详细讲清楚半年内国际国内形势及开展政策教育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也是笔者认为在“形策”课中应坚持“宜粗不宜细”的讲授原则的现实考虑。

  参考文献:

  [1]马宁.当代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认知特点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92.

  2021年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

  摘要:形势与政策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势与政策课因其自身的本质特征,强调时效性和系统性,因此必须加强课堂教学效果,通过网络交流,使形势与政策课成为一门全方位为学生提供思想指导的课程。

  关键词:高职高专;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探索

  一、形势与政策课的本质特征

  形势与政策课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同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有相同之处;另一方面,又有其特殊的内在本质特征,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形势与政策课以其现实社会形势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基本教育内容,与时俱进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其本质特征主要体现自身内容体系、研究对象和教育方式上的特点和规律,表现为内容体系上的稳定性与动态性、研究对象上的知识性与思想性、教育方式上的规范性与灵活性。

  稳定性与动态性并存是形势与政策课在内容体系上的本质特征,集中表现在教育的内容既处于相对静态又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既要考虑系统性,又要突出实效性。首先,形势与政策本身既是不断发展同时又是相对稳定的,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线性与非线性、静态与动态的统一。一方面,政策是相对稳定的,政策的出台或者变更总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不能朝令夕改。另一方面形势与政策又是处于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国家每年的3月份和9月份都要下达形势与政策的要点,在教学上也比较容易安排内容。但内容有时也往往滞后,这就需要跟上形势,突出该课程的时效性。其次,形势与政策课要体现科学的、完整的和稳定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体系,这些相对稳定的基本因素,可以让我们把握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预测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

  知识性与思想性统一是形势与政策课在研究对象上的本质特征。形势与政策课的研究对象既有现实问题又有历史问题;既有宏观形势又有微观动态;既有社会改革又有经济发展;既有国际局势变化又有国内形势动态;既有科学技术又有生产建设等,涵盖政治、经济、外交、科技、历史、文化、教育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动态的国际国内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和国际关系学等的综合,具有很强的知识综合性。与此同时,形势与政策课又体现着强烈的思想性,要引导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全面准确地理解政策,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执行政策的自觉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所以,形势与政策课既要不断满足学生求知欲望,又要寓思想教育于知识传授之中,是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过程。

  规范性与灵活性互补是形势与政策课在教育方式上的本质特征。形势与政策课在内容体系上的稳定性和动态性,必然派生出其他在教育方式上的规范性与灵活性。规范性是指与其他课程一样有大纲、有教材、有课时、有学分、有计划、有考核等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灵活性是指“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要努力做到系统讲授与形势报告、专题讲座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讨论、交流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规范性与灵活性互补体现了其既是教学活动、又是教育活动的双重属性。对这一本质特性进行把握,有利于积极探索形势与政策的教学新方式和新途径,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生命力。

  二、形势与政策课课堂教学思考

  形势与政策课正是因为具有以上的特征,因此与概论课思想品德课相比,它更突出时效性和灵活性。按照“05方案”形势与政策课在高职高专各个学期里要开足16个学时,但学分却只有1个学分。在实际的操作中,各个学校往往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来开设形势与政策课,通过讲座、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等方式来凑足学时,以避免挤占专业课的课时。形势与政策课的课堂教学往往不足,甚至被压缩掉了。而课堂教学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它便于形成系统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使形势与政策课更好地发挥作用,要做到三结合,与专任教师结合;即与概论课思品课结合;与学生参与结合。

  与专任教师结合,是形势与政策课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的构成比较复杂,除专任教师外,学院领导、各系部的书记、学生处的正副处长、辅导员以及邀请的校外专家和省市领导等。庞杂的师资队伍,为学生提供了各种不同的信息,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知识水平。但也正是因为资讯过多,往往不利于形成系统理论和知识框架。有时学生参加讲座,变成了老乡会和联谊会等,由于缺乏跟踪和反馈,形势与政策课的效果打了折扣。因此,专任教师的教学变得尤为重要。专任的思政课教师,首先要爱这门课,钻研这门课,上课全情投入、有激情会深深打动学生。在面对一些有分歧的观点,面对对待当代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敏感问题,面对对待和普世价值观等人生观世界观问题,允许有争议,有讨论。但教师一定要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大张旗鼓的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学生会从老师的身上得到正确的答案。其次,教师要紧跟形势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自己。教师只有深刻领会每年形势的要点,吃透政策的精神,站在最新理论的前沿,才能驾轻就熟,给学生以引导。形势与政策的教材是大学生版《时事报告》,发到学生手里往往是事件发生后的一个月或两个月,学生的兴趣热点已经有所转移,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多积累多关注事实,在尽可能短的时间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分析、判断形势,给学生解答。时事报告可作为事件的理论上升和思想反馈。在多方合力的基础上,学生视野开拓了;在专任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对形势与政策形成清晰的脉络和知识结构;培养大学生今后独立自主地分析形势与政策发展的趋势和大局,掌握和运用使思维达到正确认识的武器和科学工具的知智。

  与思品课概论课相结合,是形势与政策课得以发展壮大的保障。由于形势与政策课自身的课程特点,独立生存的难度较大,往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学校通常会变相压缩学时,因此形势与政策课必须找到依托。与概论课和思品课有机结合,是形势与政策课发展的可靠途径。由于思政课有共同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这是形势与政策课与思品课概论课结合的前提。可以从内容、考核等方面进行结合,但要妥善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以避免挤占概论课和思品课的学时。在内容方面:高职高专的学时安排中,大一的思品课3学分,开设一个半学期,与形势与政策课比较容易结合。有的高职高专学校是把形势与政策课的理论授课安排在每个学期的中间,也有的是上完思品课后接着上形势与政策课等等。不管怎样安排,形势与政策都会丧失了敏锐性和时效性,无法及时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分析实事,往往不能第一时间占领学生的思想阵地。因此要把形势与政策课与思品课结合一起来上。在充分理解形势与政策要点的基础上,思品课的前20分钟上形势与政策课(要与学生参与结合),后面上思品课。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新颖生动,会为后面的思品课提供鲜活的素材,两者相得益彰。大二的概论课也可参考实行。在考核方面,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的授课方式多样,党委宣传部、学生处等都参与其中,往往是婆婆多了没人管。形势与政策课的专任教师应当仁不让,勇于担负起课程考核。考核的方式力求丰富多样,讲求实效。大一学期学时稳定,可侧重理论考核,学生课前制作的实事PPT、课后的实事评论等可作为考核的依据。大二、大三由于实习、实训、顶岗实习等占用大量教学时间,可侧重实践考核,做社会调查报告等。开学出,根据形势要点,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安排考查内容,老师定期追踪指导,形成报告。与思品课概论课结合,使形势与政策课的开设成为常态,而讲座和报告会等又使形势与政策课变得丰富多彩,由于有固定的渠道交流,学生可以把获得的信息进行升华,反思,再去指导实践。

  与学生参与相结合,是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灵魂。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形势与政策课由于紧跟形势,鲜活的材料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国内国际突发事件、热点新闻,一直是学生茶余饭后的焦点。把它们引入课堂,上升到理论高度,开拓学生的心胸和国际视野。由于每年的形势与政策下发的要点,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把握要点精神的前提下,勇于创新。在与学生参与方面,可与兴趣与任务驱动相结合,如在思品课上,把这一两周发生的热点问题交给分好的学生小组,由学生小组负责收集材料,分析材料,总结观点,做成PPT,在下节课课前进行演讲,教师进行点评归纳。小组的集体表现作为小组成员的平时成绩。例如在年初的南方雪灾后,学生展示了震撼的图片,得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5.12汶川大地震,学生紧密跟踪事态的发展,心与灾区灾民同在,一起度过无数个不眠之夜;奥运成功举办,学生感受到崛起的大国自信;神七上天,学生在感受祖国的伟大和自豪,等等。由于学生有目的地去参与,逐渐养成了读报分析问题的习惯,他们会自觉地把发生的大事与世界观人生观结合起来,同时又为思品课、概论课提供了鲜活而又有说服力的材料,达到了双赢共生。学生的参与使形势与政策课由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思考,也促使学生用在思品课和概论课学到的理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像奥运、神七等事件,学生很容易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联系起来,使抽象的理论看得见,摸得着。通过参与互动,架起师生沟通的桥梁,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把理论外化为行为。

  三、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学习的管理

  互联网是一个强大的信息传播平台,每个网民既可以是信息的获得者,也可以成为信息的者和传播者。十七大报告指出:“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校园网络以其跨越时空性、虚拟性、开放性、学术性等诸多特点,强化平等、民主的教育管理方式,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现实要求。校园网为学生课外学习形势与政策课开拓了空间,像高职高专学生上网主要集中在学习知识、打游戏、QQ网聊及校园的BBS和各类论坛等。怎样使学生在网络上学习形势与政策难度是比较大的。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自由度高,加之学生的叛逆性和课外无法监控,形势与政策的教育只能通过隐性诉求,潜移默化,做到润物细无声。在实施过程中主要从培养学生上网习惯,建立师生互动平台,和学生作品上网展示等赏识教育来完成。

  培养学生上网的习惯,是加强形势与政策网络教育的前提。正是因为网络具有虚拟性、开放性、跨时空性等特点,学生在网络上如自由驰骋的骏马,要使其按一定的轨道前行,所以要加强培养学生的上网习惯。使其上网的第一时间关注的就是形势与政策的有关问题,甚至使其自觉地把新闻网页设为首页。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用的题材要新,有新引力,紧紧抓住学生的眼球,同时还要善于抖包袱。有些新闻可以点到为止,引起学生的好奇,促使他们去了解真相。比如广东的学生大多数没有见过雪,对雪充满了好奇。雪灾期间,引导学生去认识这场灾难。许多学生在互联网上下载雪灾的图片和救灾的场景,有些有条件的同学还到湖南等地拍了许多照片放到校园网上,让其他同学真实感受这场灾难,并在学校募捐赈灾。国内国外的大事经常发生,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要善于引导,引起他们的思考,两耳不闻窗外事是跟不上时代的。经过二三月的培养,学生上网自觉不自觉就会关注某些话题。良好的习惯也需要强化,因此需要思政课老师协同作战,有意识的在教学中灌输这一理念。

  建立师生互动平台,是形势与政策课课外教学的延伸。通过校园BBS、教师个人网页或电子邮箱,QQ群,帖吧,博客等署名或匿名,双方平等对话讨论,增加师生之间的沟通。网络交流的问题,往往是学生真实意愿的表达,细心、耐心的讲解,有助于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树立教师亲和的形象。把党的方针政策有策略地灌输进去,摆事实讲道理,少说空话大话。引导学生进行反思,避免抵触情绪的发生。在网际交流间,是会有一些学生把对学校的不满,对社会的愤恨发泄出来,甚至还会有对教师的个人攻击。因此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挑战,要有准备有策略。负面的信息不必急于删除,可以找几个学生从正面角度进行跟帖,引起辩论,这样可使信息处于可控的范围,又不至于使这部分学生流失,到其他网络上去散播,把网络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客观上有利于缓解学校的压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社会的认识。

  把学生的作品上网展示,是确立形势与政策网络教学时效性的保障。利用校园网思政部网页中实践教学的栏目,分门别类,把课堂教学中学生制作的实事PPT、视频、调查报告、论文等挂网,作品的显要位置写明姓名、系别、学号、联系方式等,鼓励学生观看交流。在制作作业时会互相比较,取长补短。由于有联系方式,各系各级学生也可相互交流,鼓励竞争,形成良性循环。学生如对挂网的作品不满意,可及时修改,对思政部老师开放网页后台管理权限,方便教师及时更新。通过“网来网去”的交流和“网上网下”的活动,创建共建、共享、共管、共创的网上资源。

  形势与政策课正是因为其自身的独特性,决定了在教学中常规教学与讲座相结合;课堂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网络教育与自身思考相结合。形势与政策课的特征在于“活”,它的内容是鲜活的,也必将注定它的形式是灵活的。因此不断地调整教学模式以适应形势的发展,使学生感受到这是一门对自身成长重要的课程,在这门课里不仅学习到形势发展的变化和对形势发展预判的能力,而且学习到对自我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思考。这样才会最大地发挥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郑永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

  [2]李卫红.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不断开创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新局面,思想理论教育导刊[J].2008,1.

  [3]王崎峰,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价值目标、本质特征、现实诉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第24卷第2期,2008,4.

  2021年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

  摘要:本文从中职德育课程中开设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性出发,进一步探讨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课程;形势与政策教育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中职德育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中职学校德育课中开设形势与政策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充分认识形势与政策教育对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对中职学生进行党和国家重大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是透视社会热点,把握时代特征,正确认识形势的一种教学,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引导中职学生关心世界、关心国家、关心他人,培养中职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当前世界变化,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养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习惯,对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培养社会公民意识有着积极的意义。

  2004年教育部颁布《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其中规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根据教育部职成司和广东省教育厅“关于推荐使用《时事报告》(职教版)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0]78号和粤教思函[2010]65号}文精神,明确将《时事报告》(职教版)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指定辅助教材。中职学校要切实把形势与政策教育列入德育选修课程,把这项工作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落实教材、落实课程、落实时间、落实教师、落实检查督促,选修时间不得少于12学时。可见,以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形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心任务为内容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是中职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时事政治敏锐性,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学生社会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

  二、开设《形势与政策教育》德育课程,突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一)当前中职学校德育课状况。

  在一些中职学校,德育课普遍不受学生的喜爱,觉得理论多,枯燥乏味,学不学无所谓。尤其是在大力强化中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是技能教育的今天,教育者容易形成一个误区——中职教育只要重视专业课,加强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就足够了。重专业教育轻思想教育成为不少中职学校教育办学的普遍现象。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培养技术性人才是不是中职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在强化技能教育轻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情况下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符合企业的要求?是否符合社会公民的要求?这是一个非常现实而急需弄清的问题。

  从用人单位的现实情况来看,如今的用人制度已经打破过去的讲学历的用人思想,取而代之的是以能力为准则,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简单来说,就是要有才又有德。两者之间的关系曾有这样的比喻:有德有才之人是优等品;有德无才之人是次品;有才无德之人是危险品;无德无才之人是废品。若以这样的一种用人标准来衡量我们在重视专业教育轻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决不能称为优等品,这样的学生在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可想而知。从社会发展来看,国家需要的不仅仅是具有科学文化知识的劳动者,更需要具有远大抱负、远见卓识、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社会公民。在此背景下,强化技能教育,轻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只能是出卖自身劳动力,单纯控制和使用劳动工具的劳动者。因此,要让学生更体面的劳动,更有尊严地工作,更具有社会责任意识,加强中职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必须成为中职教育中刻不容缓的工作,应得到普遍的重视。

  (二)形势与政策教育要渗透在德育课的全过程。

  我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做怎么样的人”的问题实施教育活动,提出“成才先成人,做事先做人”的教育理念,把“培养学生成为具备基本的文化素养与素质,完善的人格品质,良好公民素质、具备独立批判意识和正确价值观、良好的职业素质等品质的社会公民”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并坚持在德育课程和学生德育工作中开展多种形式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不断创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模式。

  (1)坚持开设《经济政治与社会》德育课程,发挥德育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如今的中职生虽然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享受改革开放给国家社会和家庭带来的巨变,但对于国内外时事、中国历史与国情却缺乏了解,对社会事件缺乏社会参与意识,以致在对某些时事问题的认识上容易受社会中非主流意识左右,产生错误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在中职生中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必须的,是顺应新时代的要求,更是中职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学校开设《经济政治与社会》德育课程,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掌握党和国家的执政理念,增强主人公社会责任感,树立社会公民意识,更好地应对知识经济带来的挑战。该课程具有极强的时代性与教育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书本理论知识教学,而且还要紧紧抓住国际与国内的重要时事内容,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让身边的时事政治经济事件成为教学的“素材”,成为学生们提高思辨能力的“养分”,增强德育课程教学的效果。与此同时,我们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大胆尝试,废除以试卷定成绩的考核模式,把课前的时政播报模式作为学生考核成绩之一,教师上课前组织学生做好素材准备,把相关主题的时政内容进行提炼,利用课前5分钟对全班学生进行时事报道。另外,组织学生分组完成时政手抄报小组项目工作,也成为本课程的考核成绩之一,学生通过电视、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获取信息,并进行整理,以团队完成小组的手抄报工作,有利于体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普及性、针对性。

  (2)坚持把形势与政策教育引入各年级德育课堂教学中。

  加强学生的时代敏锐性。我校结合德育的相关情况,有针对性地把时事政治教育引入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增强德育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在第四学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把《时事报告》(职教版)杂志纳入该课程辅助教材。事实证明,更全面地了解社会发展动态,更多了解社会大事,可以开拓个人视野,拓宽人际交往空间,更好地适应职场生活。现该杂志成为我校学生了解社会生活和职场生活又一重要途径。辅助教材的使用,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学生对最新的国内外大事日益关注,开始对各种政治现象背后的原因进行反思,学生普遍对该杂志的使用表示满意。

  如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我们选用《时事报告》(职教版)2010-2011学年度第一期的“职业教育的新蓝图”内容,向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发展前景的介绍。通过具体数字和事例,让学生了解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意识到“读职校,成为第一线技术人才,同样可以成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职业观,以更自信的心态面对中职学习和生活。

  三、坚持形势与政策教育与学生活动相结合,强化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实效

  我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不仅在德育课堂,而且贯穿在日常的学生活动中。抓住具有教育意识的时代事件,通过开展各种类型的学生活动,促使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与学生工作有机结合,不断摸索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新方式。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站,在每日下午5点10分向全校师生进行时政专题播报。根据每月的主题项目,定期开展多种时事主题的黑板报评比工作。

  此外,我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与每年国家的重大节庆假日联系起来,有针对性的开展时政教育工作。例如,2011年我们抓住日本大地震之事件,开展“爱是最大力量”等多种主题班会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在2010年,我校紧紧抓住亚运盛会在广东召开这一契机,在全体师生中开展“争做文明公民,为亚运添光彩”系列活动。2010年9月,我校从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入手,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演讲比赛,开展“争做文明公民”校园热话座谈会等多种活动,规范学生的文明行为,让学生意识到个人文明习惯和提高文明修养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总之,通过多年的教育活动,笔者发现形势与政策教育能有效地弥补德育课本知识的滞后性和局限性,能有效培养中职生的思辨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有利于提高中职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其社会责任感,是中职德育工作中的重要途径。而中职的形势与政策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合理发挥,更需要教育者们在教育过程中采用符合校情、学情的方式,不断创新时政教育的模式,不断整合资源,方能提高学生关注时事政治的社会责任意识,让形势与政策教育在中职德育课中起到重要的教育效果。

  (作者单位:乐昌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汪永智,刘秋明等.开创广东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沈越,张可君.经济政治与社会[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蒋乃平.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