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人口问题论文3篇

更新时间:2022-06-27 来源:论文写作 投诉建议

【www.huxinfoam.com--论文写作】

  政策是国家政权机关、政党组织和其他社会政治集团为了实现自己所代表的阶级、阶层的利益与意志,以权威形式标准化地规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奋斗目标、遵循的行动原则、完成的明确任务、实行的工作方式、采取的一般步骤和具体措施。互信范文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形势与政策人口问题论文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形势与政策人口问题论文1篇

  浅析人口结构变动对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党的提出,要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上世纪90年代开始,西部民族地区的农民也加入了民工潮,大量输出了剩余劳动力。经过20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流动,西部地区也呈现出农村“空心化、老龄化、妇女化”现象,导致农村劳动力结构严重失衡,农业后继无人,农村无活力等新“三农”问题;也发生了耕地弃耕现象,造成土地浪费和环境恶化、农业生产的副业化等严重后果。为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所产生的障碍及挑战不容忽视。而针对民族地区人口结构方面的问题专家学者的相关研究却较少,所以本文以科左后旗花灯嘎查为例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农村“空心化、老龄化、妇女化”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科左后旗人口结构变动分析

  科左后旗位于通辽市东南部,辖12个苏木镇,4个农牧场辖,有455个嘎查,蒙古族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本文拟选取的科尔沁左翼后旗花灯嘎查,总户数为183户,总人口为667人,是纯蒙古族聚居村,也是典型的民族地区自然村,所以选其为调研对象,分别对花灯嘎查人口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就业结构及文化结构进行了调查分析。

  1、年龄及性别结构

  本文根据科尔沁左翼后旗花灯嘎查人口年龄结构将年龄进行分段,并对花灯嘎查从1999年到目前为止近十五年内各年龄段人口变化进行了详细调查。

  如图1所示,2014年花灯嘎查14岁以下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1999年有很大幅度的下降,占总人口的10.64%;15―64岁之间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为77.66%;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1.7%,较1999年增长了5%。

  对于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定义,本文使用的是联合国人口组织制定的标准,即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60岁以上人口占该国家或地区人口总数的10%或以上,或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65岁以上人口占该国家或地区人口总数的7%或以上,那么该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当前花灯嘎查65岁以上的人口已经达到11.7%,这表明花灯嘎查人口已经进入了老龄化阶段,并有加剧趋势。而花灯嘎查人口老龄化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中老年死亡率下降以及年轻劳动力大量转移,导致老龄化程度加剧。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花灯嘎查在村人口中,女性在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0.69%,男性在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35.08%,在村人口性别比为169.57。而在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中,中国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6.74。性别比过高或过低都不正常,而花灯嘎查性别比明显过高,主要是受中国几百年传宗接代思想的影响所致。

  2、就业结构

  科左后旗花灯嘎查的一部分劳动力除了从事农牧业以外,剩余的劳动力大多从事商业、养殖业、劳务服务业等多种生产活动来增加收入。以下对花灯嘎查在村人口和流动人口就业状况分别进行调查分析。

  根据调查和表1得知,截止到2014年11月,花灯嘎查总户数为183户,总人数为667人,在村人口占总人数的比重为71.21%。从事副业的总共有10家,其中个体小商店共有6家,修理部有2家,专业养殖户1家,出售化肥农药的1家。而根据实际调查得知,科尔沁左翼后旗花灯嘎查外出打工人群中,15―34岁之间的男性外出打工人口占总户籍男性人口的比重为56.96%,15―34岁之间的女性外出打工人口占总户籍女性人口的比重为71.05%。人口迁移去打工的盟市主要包括北京、呼和浩特、通辽、锡盟、呼伦贝尔等地。花灯嘎查流动人口就业中,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比例最高,占总流动人口的62.34%,主要分布在住宿餐饮业,由于普遍文化程度低,所以其只能从事比较笨重的体力劳动。剩下的依次分布在批发零售业(19.39%)、建筑业(11.23%)与社会服务业(7.04%)。

  3、文化结构

  国家统计局针对人口普查,对人口文盲率下了定义:文盲率是指15岁及以上未上过学且不识字的人口占相应人口的比例。本次文盲率调查针对农业户主进行展开,因为户主是家庭主导力量,户主有文化与否直接关系到家庭收入的高低。

  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如图2所示,花灯嘎查有183户,其中户主未上过学的人数达到31人,文盲率为17%,学历以小学初中居多,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年。户主未上过学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当时未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国家也未制定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家庭人口数众多,生活艰难。户主总体由于受教育程度偏低的影响,有一部分只能从事一些较笨重的体力劳动,有一部分丧失体力劳动的就只能“养儿防老”。这样不仅会影响家庭收入、当地经济发展,也会阻碍农村现代化及新农村建设,同时还会增加社会负担。

  二、科左后旗人口结构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降低劳动力素质

  科左后旗劳动力结构发生的变动,无论是从文化方面还是体力方面都将使得劳动力素质下降。根据以上调查,花灯嘎查流动人口主要以青壮年为主。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必然破坏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导致农村贫困化的加剧(Chin和Maddox等)。农业劳动力“妇女化”,意味着一个无论从体力、技术、获得资本支持的能力还是从精神状态上讲,都呈弱势的群体在支撑着农业生产经营与农村经济,这自然就造成了农业生产的脆弱性以及农村经济的“空壳化”。而农业增长潜力下降、农村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当前农村耕地面临的主要问题。留在农村的劳动力素质远远满足不了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只会制约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2、阻碍农业增收农村人口“空心化”已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农村土地的抛荒和闲置,已成为全国普遍现象。花灯嘎查大量年轻劳动力的转移,使得妇女和老人成为农村主要劳动力来源和农业生产的主力。由于种地务农劳动强度大,再加上播种需要大量的器械化设备,妇女劳动力在这方面大大受限。而农村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成本变高,在花灯嘎查雇佣劳动力成本相对更高,甚至一天达到200―300百元。随着农村留守人员老龄化的不断增长,使得农耕力不从心,很多农村老年人在选品种时,一般会选择易于耕种的品种,使得农作物种植单一化,农业效率低下,农产品很难实现增收。而人口结构的这种转变会制约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农业经济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3、阻碍农业科技推广

  实现农业现代化,推进新农村建设,最主要靠的是农民,所以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特别是文化素质较高,能够快速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青壮年。而花灯嘎查缺的就是新农村建设方面的人才,由于比较有知识文化的人力资源都从农村转移到了城市,使其人才更加缺乏。根据对在村人口户主学历调查得知,户主未上过学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达到17%,户主上到小学的人数比例达到总人数的40%以上。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机械化的推进,需要一批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门人才,而青壮年大部分向非农产业转移,导致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动力严重不足。在村老年人口,由于文化水平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相对薄弱,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制约了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生产的效率。

  三、对策建议

  1、促进农业规模化

  农村劳动力结构失衡、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妇女化等一系列现象都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严重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以家庭承包制为主,往往农业结构单一,生产效率低下。同时由于家庭承包的土地面积小,加上以家庭为单位购买大型农业器械价格又太过昂贵,根本无法推行农业机械化,因而必须促进土地制度改革,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土地集中。如何既保证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又能实现规模化经营,确实是目前面临的一个挑战。对此,政府应出台一些相应政策,如建立合作社,采取有偿转让、自愿互利的原则,把农村闲置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机械化生产来实现农业规模化,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2、支持妇女创业

  政府应该针对农村人口老龄化、妇女化的现状,调整产业结构,支持农村妇女创业。科左后旗是以蒙古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政府可以出资在农村建立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店,专门制作有民族特点的服饰或手工艺品,并从各个少数民族地区聘请一些擅长这方面技艺的专家进行指点。民族地区传统手工技艺在操作过程中,对劳动者的要求较低,没有年龄要求,且制作传统手工艺不仅能够传承民族文化,还可以吸纳大量的农村闲散劳动力,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扩大就业,既可以提高他们的收入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的养老成为社会关注的主要问题。在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照料主要依靠自己和配偶,其次是子女。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日常生活照料都由子女承担。同时,随着年轻人口大量流向城镇,致使农村“空巢”家庭大量增加。所以,对于贫困地区的老年人,政府相关部门应以国家一定数量的最低生活保障金为主,提供最低限度的社会保障。首先应该考虑的是那些年龄较大、体力较弱、无法再就业、丧失劳动能力、基本生活有困难的农村老年人,其次是农村五保户老人、低保老人,他们都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对于这些人,政府相关部门要在政策上给予倾斜,为他们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另外,还要发展多样化的农村老年人社会保障形式,因地制宜,坚持和完善家庭养老,使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得到不断提高。

  形势与政策人口问题论文2篇

  试谈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应对策略

  新中国成立至世纪之交,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实施,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从年轻型过渡到成年型再转变为老年型。1999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首次超过10%,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老龄社会。到2015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2.22亿,达到16.1%,是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过两亿的国家。

  问题与挑战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五个显著特征:一是绝对规模大。预计老年人口2025年突破3亿,2033年突破4亿,2053年达到峰值4.87亿,分别占届时亚洲老年人口的2/5,全球老年人口的1/4。二是发展速度快。2000—2050年,全球人口老龄化水平从10%提升到22%,上升12个百分点,同期中国人口老龄化水平从10%提升到34%,上升24个百分点,是世界平均速度的1.5倍。三是高龄化显著。2050年,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将达到1亿,是2010年的5倍,占老年人口总量的22.3%,占世界高龄老年人口总量的1/4,高龄化现象历史上少有。四是发展不均衡。受大量中青年劳动力城乡流动影响,本世纪农村老龄化程度将始终高于城镇,差值最高的2033年达到13.4个百分点。社会总抚养比已经超过50%,到本世纪中叶将翻一番达到100%。届时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要抚养70个老年人口和30个少儿人口。加之,中国老年人口长寿不健康现象突出。

  与“边富边老”,甚至“先富后老”的发达国家不同,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属于比较典型的“未富先老”,面临的风险挑战更加严峻。突出表现在以下“六个持续”:

  一是经济运行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人口老龄化不仅改变劳动力供给结构、提高经济运行成本、降低国民储蓄率和资本积累,而且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国家税源结构、产业结构、金融市场稳定、实体经济发展活力都将产生重要影响。预计在2015-2050年期间,全社会用于养老、医疗、照料、福利与设施方面的费用占GDP的比例,将由7.33%增长到26.24%;如果应对不力,人口老龄化可能使我国经济年均潜在增长率压低约1.7个百分点。

  二是代际利益矛盾持续加深。在社会发展领域,社会抚养结构的改变将深刻改变社会公共资源分配的格局。目前我国约4.5个劳动力抚养1个老年人,2035年2个劳动力抚养1个老年人,2050年将出现3个劳动力抚养2个老年人的局面,这一变化容易诱发代际利益分配矛盾和冲突,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发达国家在养老金制度改革过程中,普遍面临提高中青年群体社保缴费负担和降低退休老年人养老待遇的艰难抉择。

  三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难度持续增强。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城镇化交互推进,大量农村年轻人口迁往城镇,加速了城镇化发展进程,缓解了城镇老龄化压力,给城镇发展带来活力,但加剧了农村老龄化程度。到40年代中后期,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将高达40%,农村居民中位年龄达到52.4岁。这将深刻影响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村发展活力,加大了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难度。

  四是养老保障压力持续增加。伴随老年人口的大幅增长,预计我国养老金支出占届时GDP的比例,2020年达到7.29%,2030年达到11.98%,2050达17.79%。全国养老保险财政资金需求量占财政收入的比例,2020年达到9%,2030年达到12.48%,2050年达到14%。在这种情况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和公共财政的兜底责任都面临比较大的挑战。

  五是医疗卫生服务负担持续增重。人口老龄化带来社会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疾病经济负担大幅增加。预计老年人口疾病经济负担占GDP的比例,2020年为2.34%,2030年为3.86%,2050年为6.38%。这将导致医疗保障和医疗卫生服务两个体系双双承压。

  六是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持续增长。据测算,2050年我国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将超过1亿,临终无子女的老年人将达到7900万左右,均比现在增长近4倍,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将达到1亿左右,比现在增长近2倍。社会养老服务需求将大幅增长,健全养老服务体系任重而道远。

  发展与机遇

  在带来挑战的同时,人口老龄化也给我国发展带来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老龄化和数量的下降,在短期内有利于减缓就业压力长期看,有利于倒逼企业寻求资本和技术对劳动力的替代,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老年群体消费需求迅速增加,为老龄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特别是服务性的需求刚性增加,有利于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带动就业增长。据测算,到2020年,老年群体消费总量占GDP比例可上升到9%-13%,到2030年进一步提升到15%-23%。三是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企业年金基金、人寿保险基金等金融型养老资产的增加,为资本市场提供了充足的长期资金供给,有利于金融产品创新,发展壮大资本经济。四是老年人力资源增量可观,2030年60-64岁低龄老年人口达1.16亿人,占老年人口总数31.4%,其中不乏拥有丰富知识、技术、经验的老年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可资利用的潜在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好这些资源,可以形成第二次人口红利。五是农村人口老龄化使我国农村地区长期面临的人多地少的矛盾得到逐步缓解,人均耕地面积增加,有利于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六是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成为政治参与群体,客观上有利于国家的政局稳定。

  探索中国之路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先期进入老龄社会的发达国家不同,我国同时面临发展问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需要在“未富先老”的背景下,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亿万老年群体福祉改善的双赢。必须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努力探索出中国特色的成功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道路。

  加强“一项顶层设计”:要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老龄问题已经引起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但有关方面在推动具体工作中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和障碍,亟需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切实加强。人口老龄化是贯穿我国21世纪始终的基本国情。明确指出“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经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确立为我国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但是从应对准备来看,无论是思想认识、制度建设,还是服务体系、老龄工作体制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的不足,整体呈现出“未备先老”局面。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具备了上升为基本国策的实质条件。

  实施“二轮驱动”:就是要坚持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实现公益性老龄事业与营利性老龄产业协同发展。一方面,继续发挥好政府在制定规划、健全制度、出台政策、引导投入、规范市场、营造环境等老龄事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能够由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领域,特别是在老龄产业发展上,应进一步完善政策、放宽准入、加强监管,调动好、保护好各类市场主体的参与积极性,实现多元主体办产业、多种形式促发展,不断满足老年人对产品和服务的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做到“三个积极”:一是要积极看待老年人。把老年人看作经济社会发展可以依靠的重要力量,尊重和接纳老年人,形成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氛围,引导老年人继续为社会发展做贡献。二是要积极看待老年生活。引导全体公民积极面对老年生活,提前规划老年生活,乐于安享老年生活,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终身发展。三是积极看待人口老龄化。引导全社会既要看到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和各种挑战,又要看到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树立成功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最终要使当下的老年人过得舒心,中青年人对自己将来的养老放心,全体人民对人口老龄化形势下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信心。

  实现“四个转变”:一是把解决老年人群体的问题提升到解决全体公民老年期的问题上来,确保全体公民进入老年期后能够享有更有尊严、更加体面的幸福生活。二是把解决单纯的养老问题提升到全面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上来,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全面作出安排。三是把被动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提升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导向上来,主动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客观要求,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全局规划和战略准备。四是把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提升到全面激发社会发展活力上来,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培育人力资本、扩大社会参与、创新社会管理、加强公共服务等方面,最大限度地保持和激发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繁荣稳定。

  把握“五个关键”:

  一是必须抓住“发展”这一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把经济增长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上来,同时综合采取促进充分就业、提高大龄劳动力就业能力、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等“组合拳”,冲抵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劳动参与率和劳动生产率的负面影响,保持经济增长潜力,实现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有效破解“未富先老”矛盾,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老龄事业提供坚实物质基础。

  二是必须抓住“保障”这一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改善老年群体民生的结合点。健全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之间的责任分担机制,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建立健全“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养老保障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为全体公民进入老年期后抵御贫困、疾病、失能三大风险提前做好制度安排,破解“未备先老”矛盾,确保发展成果更加公平、更加充分惠及广大老年群众。

  三是必须抓住“健康”这一实现人的全面、终身发展的基础。实施国民健康促进,推动全民医疗保障向全民健康保障转型,增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为老服务能力,加快发展老年保健事业,提高老年人的健康寿命,破解“长寿不健康”矛盾,实现低成本应对人口老龄化。

  四是必须抓住“参与”这一激发老龄社会内在活力的关键。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行政、部门密切配合、群团组织积极参与、上下左右协同联动的老龄工作机制,形成老龄工作大格局,统筹动员政府、市场、社会三大部门力量共同参与发展老龄事业。拓展老年人社会参与渠道,搭建老有所为平台,使老年人更高程度、更大范围、更加有序地参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公益活动,推动形成老龄社会“人人参与、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五是必须抓住“治理”这一建设和谐老龄社会的重要保障。创新老年群体社会治理体制,统筹谋划未成年人、成年人和老年人三大年龄群体间的责任分担、利益调处、资源共享和权益保障,增强代际文化融合和社会认同,提升老年群众组织发展活力,实现家庭和睦、代际和顺、社会和谐的目标。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具有统一意志、集中力量、齐心协力应对重大问题的政治优势和经验;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了深厚的物质基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国家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增强,为我国统筹配置国内外资源,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我国是发展中大国,腹地经济纵深大、基础深厚,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战略回旋余地很大,并且能够汲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一定能够确保生活在中国的每一位公民年老后都能够享有尊严、体面、多彩的人生。

  形势与政策人口问题论文3篇

  一、兵团人口在维护新疆社会稳定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口总量相对不足

  纵观世界发展的历史,无论是文明的传承、经济的发展,还是社会的稳定,都需要一定的人口数量作为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新疆社会稳定形势日益复杂的今天,兵团需要一定的人口规模来实现其维护新疆稳定的职责。2010年,兵团人口总量仅占到自治区人口总量的11.80%,与改革开放时的17.19%相比,下降了5.39个百分点。兵团人口增长慢于自治区人口增长,在自治区人口中的份额逐渐减少。在新疆人口日益增加的过程中,兵团人口出现了相对的“萎缩”,这与当今形势下实现维护新疆稳定所需一个强大兵团的目标出现了背离。

  (二)人口素质相对较低

  据兵团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兵团6周岁及以上人口中接受大专及以上教育的仅占5.6%,高中(含中专)教育的占27.0%,初中教育的占40.2%,人口的受教育程度集中在初中。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03年,低于全国的9.05年。兵团人口无论是与60年代兵团人员的“高素质”相比,还是与当今全国的人口素质相比,高素质优势已经远去。人口素质的不高难以成就一个强大的兵团。首先,人口素质不高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接受、应用能力不强,难以成就一个经济上的强大兵团。新知识、新技能一旦被用于生产、生活,往往是最能促进生产力、创造经济价值的手段。而新知识、新技能往往是被那些素质较高的人员所率先掌握、应用。所以,兵团人员在接受和应用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要弱于高于其素质的人员,这就使的兵团在经济发展上会错失先机而导致经济上难以做强。其次,人口素质不高对维护新疆稳定的职责认识不强,难以成就一个思想上的强大兵团。当前,兵团老一辈人员已经退居二线,二代、三代和新职工是现在兵团的主力。据调查,新职工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使命意识淡薄,他们更多的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兵团三代的年轻人较老一辈的兵团人而言,使命意识不强,他们更多地关注自身利益,向往外面的五彩世界,这从三代普遍不愿种地、宁愿外出打工的情况中可窥一斑。人员素质的不高,使得他们很难从国家的高度来认识自身所承担的职责,也就更谈不上责任感、使命意识,因此,思想上强大兵团的形成也就无从谈起。

  (三)兵团人口结构不甚合理

  2010年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兵团人口性别比偏高、年龄结构老化、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不合理。兵团人口性别比偏高,尤其是婚恋阶段人口性别比的过高,不利于男性在婚恋市场上的顺利择偶,不利于外来人口在兵团的安家落户。据调查,兵团团场近年来引进的大学生中,男性人员普遍较多,这就导致了这些男性大学生在择偶的过程中,势必会剩下一部分人员难以找到合适的配偶,进而导致这部分人员的稳定性较差。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解释了团场为什么留不住人。人员的难以稳定势必会影响维护新疆社会稳定职责的履行。年龄结构的老化,一方面反映在老年人所占比重的升高,兵团已进入老龄化阶段;另一方面是劳动力年龄结构的老化,兵团劳动力的平均年龄近40岁,已进入壮年阶段。老年人比重的增加,意味着兵团可投入维护社会稳定的人员比重下降;而劳动力结构的老化,则意味着兵团投入维护社会稳定中的年轻劳力比重的减少。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是对维护社会稳定力量的一种削弱。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中,一产从业人员比重高,二产从业人员比重过低。这表明兵团仍然是以农业发展为主,工业进程缓慢,没有强大的工业支撑很难形成经济上强大的兵团。而以当今兵团农业发展的高水平来看,对劳力的吸纳能力的有限也难以造就人口上的大兵团。

  (四)人口分布仍需布局兵团人口分布呈现出“两圈一线”的分布格局

  能有效的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确保新疆的稳定。但就目前兵团人口分布的南北疆差距而言,则不利于兵团维护新疆社会稳定职能的发挥。尤其是兵团在南疆过低的人口比例,一方面是难以发挥其对三股势力的震慑作用,另一方面是难以与各民族进行充分的交融,难以做到民族间的共同学习、共同生活、共同工作、共同维稳、共同致富,不利于民族间信任的形成。兵团的58个边境团场驻守在2019公里的边境线上,为保卫祖国边防、守护新疆稳定筑起了一条“屯垦戍边”的屏障。但近年来边境团场人口总量的不断减少、职工队伍不稳,严重影响了边境团场的发展,不利于边境地区的稳定。从人口的城乡分布来看,兵团人口的城镇化速度迅猛。但就兵团目前所拥有的城市数量和规模来看,数量不足、规模偏小,聚集人口的能力较差,这就会使得兵团在履行维护新疆稳定中缺乏稳定、充足的人员基础。尤其是在南疆和边境地区,兵团城市数量和规模就更显不足,聚集人口的能力更差,实现维护新疆社会稳定职责的难度更高。因此,如何做大兵团城市,改善兵团人口在城市间的布局,进而完善兵团人口分布,是兵团从“屯垦戍边”向“屯城戍边”转变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实现新形势下维护新疆社会稳定的需要。

  二、社会稳定目标下的兵团人口发展路径

  (一)增加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结构

  兵团十二五规划关于人口的部分指出:2020年人口要达到400万。按照2013年兵团人口自然增长率0.2‰进行测算,到2020年兵团的总人口为268.38万人,与计划中的400万人相差131.62万人。因此,坚持计划生育国策、适当放开人口二胎政策,引导人口向兵团合理、有序迁移等在增加兵团人口、优化人口结构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

  1.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适当放开二胎生育政策

  目前,兵团的生育水平极低。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人口总和生育率为1.09,不仅低于自治区的1.53,而且低于全国的1.18,更低于人口的更替水平2.1。国际研究表明,只有在人口总和生育率为2.1时,才能保持现有的人口规模,否则,就会出现人口的衰减。人口的生育水平不是越低越好,而应该保持在适度的水平,以实现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为此,兵团在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同时,应鼓励符合二胎生育政策的职工用好用足政策,不放弃生育二胎。另外,要加大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力度,不分城乡、不分区域统一生育二胎,利用人口的自然增长来增加人口规模,改善人口结构。

  2.引导人口向兵团合理、有序迁移

  人口迁入是优化人口结构最迅速的途径。人口迁移更多的倾向于年龄较轻、文化程度较高的男性人口迁移。因此,人口迁入能迅速地改善迁入地的人口年龄结构、提高人口的整体素质。但在人口迁移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女性人口的迁入,以避免男性人口在迁入地婚恋问题的难以解决,进而出现二次迁移。但就近两年兵团的人口迁移来看,净迁入数量不大。为此,兵团需要大力发展经济,以三化建设为契机,吸引人口的大量迁入。尤其是三化建设中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既能吸纳大量的人口,又能改善三产从业人员的结构。在这个过程中需把握高素质人才引进与普通劳动力迁入并重。另外,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加大“西部计划”力度,以高于东部的待遇吸引高素质人才到兵团安家落户。

  3.扩大兵团管辖范围

  扩大兵团管辖范围,是增加兵团人口规模最迅猛的方式。实践证明:兵团能有效的管理地方划归给兵团的农场,并实现其兵团化,履行维护新疆稳定使命。因此,新形势下,扩大兵团管辖范围,既有利于增加兵团人口规模,也有利于减轻地方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

  (二)提高人口素质

  1.提高团场职工素质

  目前,团场职工的主力是兵团二代、三代及新职工。新职工的前身主要是内地的农民,其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维护新疆稳定的使命意识不强。因此,对新职工在进行科学文化知识普及的同时,更应该加大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发挥兵团大熔炉作用,以增强其维护新疆稳定的责任感、使命感。在平时,以趣味性的方式进行宣传,如开展屯垦戍边知识有奖竞答、开设团场军垦人讲身边事课堂、老兵精神等;在特殊时期,对执行任务表现突出者,给予其土地承包等相关的优惠政策,与经济利益挂钩,以增强其履行使命的荣誉感,进而提升其思想素质。

  2.加大对现有人才的培训力度

  留住现有人才,也是间接提高人口素质的一种方式。因此,兵团在加大经济待遇、感情留人外,还要重视对现有人才的培训。这既是挽留现有人才的手段,也是提升现有人才素质的途径。对此,兵团要加大对现有人才的培训力度。一是利用兵团及各师党校,加大现有人才对兵团新形势、新动态的及时把握,以增强新思想在其工作中的指导作用。二是利用19个省市对口援疆的机会,加大相关单位的交流合作,借鉴内地先进的经验做法,以增长现有人才的见识。三是鼓励现有人才到兵团大学和内地大学再进修,以增进其今后工作中的理论指导。

  3.引进高素质人才

  引进高素质人才是提高迁入地人口素质最便捷的途径。为此,兵团要加大对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工作。一是引进大学毕业生和复员转业军人到团场、连队,尤其是兵团职工大学生子女的引进。二是引进工业化发展所需要的技术工人。三是兵团发展所需要的特殊人才。

  (三)完善人口分布

  马大正在2001年提出完善兵团团场布局要“抓住两头,突出中心,画圆南圈,加强一线”。目前,“两圈一线”分布格局中的“南圈”没有画圆,塔克拉玛干南缘和东缘团场少,且规模小,人口少,总体实力单薄;边境“一线”人口总量出现了减少,在兵团人口总量中的比重出现了下降。因此,在当前新疆三股势力猖獗的情况下,“画圆南圈,加强一线”势在必行。

  1.画圆南圈

  第十四师224团和二师38团的成立,是兵团完善南疆团场布局、画圆南圈的重要举措。也为我们完善南北疆人口分布提供了思路,具有推广价值。

  2.加强一线

  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的设立,是国家加强边境一线的体现。也为我们加强边境团场、增加边境团场人口提供了可借鉴范例。另外,鉴于边境团场守边的特殊性,我们需要大量的优秀复员转业军人充实团场的武装力量,亦需要优秀的大学毕业生用先进的知识技术武装团场一线职工。

  3.建设兵团大城市

  在南疆、在边境地区建立几个拥有百万人口的大城市,既是改善兵团城市人口规模过小,也是调整兵团人口南北疆、边境地区分布不平衡的重要措施。